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1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教 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自学检测 1.风靡( )纯粹( )堪称( )镶嵌( )鱼鳖( ) 雄踞( )2.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3.风光美如画 ; 林海云雾 、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三、合作探究 (先生生互探,后师生互探)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1、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2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无可匹敌,他是阿里山的标志.神木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经历磨难,却不折不挠,昂扬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描写了阿里山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把这些美丽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层次清晰,开头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结尾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四、达标训练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接风洗尘:(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莽莽: 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谛听:3.假如你是吴正功先生阿里山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的浏览课文,参照作者行踪的关键词,完善下面的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 ),迈过( )间的( ),最终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五、堂清检测l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镶嵌( )鱼鳖( ) 静谧( ) 红桧( ) 孕生( )2解释词语匹敌:_骤然:_恍如隔世:_静谧:_庞然大物:_堪称:_谛听:_山岚:_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4文章写景采用了 方法来组织材料,使文章行文思路清晰明了.附: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一、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二、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游记的主体)清澈的潭水 移宁静的林区 步 曲幽的路径 换无边的森林 景三、写下山.(呼应开头,回味无穷)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 阿里山的人美、景美,作者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过程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写成了这篇饱含爱国热情的美文,这一节课我们一齐去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有感情的朗读文中优美的句段.2.找出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三)自学检测1.把优美的句段大声读一读,再次体会它们的精妙之处.2.展示交流结果.(每人限说一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三、合作探究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是文章语言生动活泼.(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精讲点拨:本文作者用典雅、凝练、和谐、畅达的语言,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笔法,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阿里山的情韵美.例如:(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课堂小结: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不是,它是自然、朴素的美,本文作者用典雅、凝练、和谐、畅达的语言,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笔法,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阿里山的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其和婉宽舒、柔美,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四、达标训练(拓展练习) 读了本文,你一定对阿里山有所了解,可是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没有领略过这里的美丽风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他们介绍一下美丽的阿里山.(100字左右) 课堂小结: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图.五、堂清检测(一)必做题1.阅读课文四至九段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依次写出几段文字写到的阿里山美景.( )-宁静林区-( )-( )-( )(2)第九段中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2.提问: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答案:比喻.“汪洋”极言森林之大,“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