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1 -基本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目标: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读一读: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后组内交流读法,然后在班上汇报.“念”、“盖”、“但”这三个字略拖长,读出古文的韵味.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3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设计目的:通过朗读解决教学目标1、2预设:1.对于易读破的句子,划好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结合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情感三、想一想: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像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设计目的:解决目标3.预设: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角度赏析句子四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目标:对于教师有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