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从三个维度谈“以德立人”——以《文明古国的荣辱》主题教学为例.doc_第1页
小学品德论文:从三个维度谈“以德立人”——以《文明古国的荣辱》主题教学为例.doc_第2页
小学品德论文:从三个维度谈“以德立人”——以《文明古国的荣辱》主题教学为例.doc_第3页
小学品德论文:从三个维度谈“以德立人”——以《文明古国的荣辱》主题教学为例.doc_第4页
小学品德论文:从三个维度谈“以德立人”——以《文明古国的荣辱》主题教学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从三个维度谈“以德立人”以文明古国的荣辱主题教学为例【内容摘要】发展以人为本,品德课是立人的课程,立人以德为先。如何使品德教学真正顺应儿童的天性,养护儿童的品性,是每个德语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笔者立足品德课的实践课堂,提倡挖掘教材背后的教学契机,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使每节课的教学呈现对学生“德性”的养护过程。本文试从现象出发,结合案例分析,从“百家讲坛助教课堂立善学之人、影视介入活化资源立情智之人、史料调查引发争鸣立思辨之人”三个维度来谈谈“以德立人”,实现有效的品德学习。【关键词】品德 善学 情智 思辨浙教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文明古国的荣辱,由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创造的民族文化,第二、三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近代中国遭到侵略的历史以及遭受的屈辱。这三个部分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祖国的屈辱,憎恨侵略;缅怀历史上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然而翻开品德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里有的只是一个“提示”、几幅图片和少量的文字表述。另外安排的学习点“信息角”、“小调查”、“故事屋”和“活动角”,如无课前的未雨绸缪,是很难展开的。而这样的课建议2课时完成,课任老师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勉强匆匆“上任”,未料马失前蹄,栽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上,算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一声叹息。也难怪,多数教师本身寄情“语文”(或其他科目),哪有闲暇时间精心打造品德课堂?即使有意也是分身乏术,心有余而力不足。偶一为之尚可,打持久战那是几近于天方夜谭的。由于有了众多的纷扰,品德课想要精彩纷呈,单凭教师的博观约取是难以实现的。那如何突破藩篱,让品德书的阅读丰厚起来,让品德课堂丰盈起来?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品德课教学。一、百家讲坛助教课堂立善学之人 是谁剥夺了谁的思想很多老师认为,品德课要上得出彩,教师要有满腹的经纶。例如上到从四大发明说起,就要对祖国的发明创造如数家珍。然而,有几个教师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缺的呢?作为“兼职”的我不免忐忑,扪心自问:几度照本宣科下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满足了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甚至是令人羞于启齿的。半节课下来,书页翻过去好几张,学生的众多疑问依旧得不到解答。这样的境地里,教室是个空房间,我们是去填饱它,还是去开放它?几番败兴而归之后,我开始另谋出路。 用儿童的眼光去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文本中的四大发明却已经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这块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马上就可以掌握的知识。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却是零碎的、近乎于苍白的空洞,这给学习从四大发明说起带来不少障碍。因此,教师在定位教学内容时,就要针对学生所“未知的”内容进行调整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做好准备工作?教师的备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学生的“学”,然后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学。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自播出起,因其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等特点风靡了不少人的眼球。借着这股风,我班的学生也被请上了“讲坛”。在这里我以“导学卡”为引擎,指导学生搜索的方法,做好知识的储备。旨在准确把握学习起点,以学带学。从四大发明说起导学卡1、 先学参考问题导航:1. 现在还在用指南针给轮船、飞机导航吗?2. 请查找指南针用于旅行和行军中的具体事例。3. 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进步在哪里?4. 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发明?5. 京杭运河的作用有哪些?6. 请你说说“纺车”“赵州桥”“都江堰”等的发明创造的故事。2、 关于四大发明的补充资料,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呈现?学法超市:(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和展示方法)*演示法(需制作PPT)*讲述法(可以是剪报和评论,可以是照片加文字说明,可以是手抄报)*列表法【参考】中国古代发明发明者发明年代重大意义指南针火药3、 建议讲述我国古代其他发明创造小故事的代表名单 。四、你知道吗?其实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很简单。我可以为你演示一遍。泰戈尔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先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教材主题的过程,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相应地会产生各种真实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导学卡并不一定单单指向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适于向全体学生开放。开放过程中针对难易程度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的分配,可以由一个团体来合作完成制作,分散学习难点。之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因为在预先的学习准备过程中教师在学法的引导上做到了有目标、有方法、有思路、有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主动选择学习伙伴和话题,自由选择展示和表达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奠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就做到了有的放矢,也就有了别样的“百家讲坛”:师:“百家讲坛”今日开讲,从四大发明说起,有请咱班的“小于丹”“小易中天”们上台(师巡回做适当的指导) 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学,永远不会太早。以学为基石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基础。因为已经是成竹在胸,所以能消除学生因为没有储备而带来的紧张和局促不安之相;因为“习有所得”,所以能消弭学生上台的焦虑和不自信。当学生在“讲坛上”释放了学习的热情之后,他们变得敢于思索并乐于搜索。因此,品德课堂上教师要节制自己的教学行为,甘于“卸甲归田”,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创设能让学生参与到搜索信息及运用信息来学品德的大社会环境中,让教育之“本”变成学生的行动。明确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只有通过学生汲取才能内化为学习的能力。品德教学的觉醒,需要开放学习的空间,教师站到幕后去,巧妙地隐藏,不动声色地在关键处引导学生进入另一个思维的空间。让自己消失,让学生呈现,让课堂灵动。教师的主体逐渐隐去,并不是教师的缺席我们始终在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才是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品德教学。2、 影视介入活化资源立情智之人 影视是激流,也是火焰 从文本走向生本,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品德教学要以学生生命的发展为本,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现代社会的中小学生,是在影视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彰显影视文化的正面效应,减少其负面影响已成为德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有效干预下的影视资源能切实地做到使品德教育无痕,其教育功效不可小觑。在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一单元二、三两个部分中,就安排了观看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林则徐和南京大屠杀等电影的实践活动。 流淌在心中的悲与痛例如:悲愤的吼声一课,小学生因为生活年代的原因,对于日本侵华的历史人物、事件,存在着隔阂,对于教材中的文字描述认知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历史,总会暗淡了“刀光剑影”。所以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缺乏情感的酝酿、缺乏心灵的震撼,在中国遭受压迫、耻辱的历史事实面前只是小有触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景中。而影视艺术的造境最能叩击学生内心世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南京大屠杀”留下了丰富的可视化素材。这些触目惊心的声像材料远比教师扣人心弦的讲解更加触动人心。因此,教学伊始,我由当今的热点话题“钓鱼岛”引入,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记载,接着便让学生观摩南京屠城纪录片片段,营造沉重而感伤的氛围。这并不是仅仅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电影资料的观摩,目击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电影的细节中感受屠杀的残忍,渗透对侵略者的憎恨。教学片段如下:师:同学们,在长达14年充满屈辱的历史中,日军暴行累累。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镜头走进历史,去见证日军泯灭人性的残暴,去感受同胞的屈辱与苦难吧!(请同学们拿起笔,当你看到哪一个场景的时候,心中最是愤慨,用笔在课本上作下记号。也可以写一个关键词,抒发自己的心情。)师:同学们,那一声声轰鸣的炮火,炸毁了多少个美好的家园;那一个个黝黑的坑穴,掩埋了多少个冤屈的灵魂;那一次次残忍的屠杀,残害了多少个无辜的生命。通过刚才的观看,你对影片中的哪一个镜头或哪一段旁白印象最深刻?生1:这些日军真的是丧失了人性,他们连孕妇和婴儿都不放过。师:婴儿对他们会有威胁吗?生1:没有。生2:他们杀人如麻,我在影片中看到到他们把大活人生生地埋在了坑里。他们的行为根本就是禽兽的行为。生3:我补充前面一个同学的,他们连禽兽都不如。一些日本人还把活人当靶子,拿机枪扫射,真是惨无人道!师:有大屠杀那些幸存者的证据吗?我们要让那些亲历者说话。生4:我感到无比愤怒在学生充分耻辱的情感奠基下,引导学生体悟:“对于日本前首相小泉 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的行为,你怎么看?”笔者认为影视资料的引入,对于课堂的情感基调的奠定是影响巨大的。一开始学生对于文本资料的认识是肤浅的,停留于表面的。在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时,影视作品中那令人震惊的画面伴随着幸存者沉痛的诉说,转瞬间将学生带入了杀戮这一沉重的历史情境中。那些文字就变成了一系列活生生的画面,烙印在学生的记忆里,融入每一个中国孩童的血液里。这份伤痛是深入骨髓的,它使学生体会到了苦难的岁月,从内心里升腾起对当时受害民众的同情。想象战争年代里祖国所受的屈辱和戕害,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让悲愤的历史屈辱感震撼学生的心灵的目标有效达成。 国难教育是一种力量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不可否认,巧妙地利用影视资源(画面、音乐、画外音),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获得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情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策略。陶行知先生在国难与教育里讲到:“我们要对付国难,就须以教育为手段,使我们的力量起了变化,把不能对付国难的力量,变成能够对付国难的力量,这才能达到目的。”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民族的力量。国难的出路,应该来自于整个民族的觉醒,尤其是祖国“未来”力量的觉醒。这种觉醒要靠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情智教育,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情感的争鸣中,在品德的涵养中,通情达理,形成文化品格和理想人格。所以,品德课,最应该运用合适的影视题材来播种“情智”。三、史料调查引发争鸣立思辨之人 课堂燃烧闪光的智慧著名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课堂不是一潭死水。它一首流动的音乐,随时都有不确定的音符带来新的生成的乐章。课堂的生成性,往往跳脱周密设计的桎梏,在不经意间擦出思维的活化。在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在学生发现的焦点问题处设置讨论的情境,让学生在全面客观的探究环境里,自由思考,通过交往与互动,在思辨活动中激发学生闪光的智慧。 用最朴素的文字说话【案例】圆明园在哭泣教学片段(二)走近历史,直面毁灭师: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明园风光为什么都是绘画,现在的圆明园为什么会是一片废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实际上学生对于圆明园被劫、焚烧的前后过程所知只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因此需要对这一方面展开较为具体的教学。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情况以及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进行了解。)师: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在1860年10月,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事实上,这样的屈辱事件又何止这一次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相机出示课件,插入文字资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和“部分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生记录不平等条约内容:名 称年 代主要内容南京条约1842年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通商五口岸。瑷珲条约1858年割去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给俄国。天津条约1858年赔款200万银元,开放通商共十一口岸。北京条约1860年赔款1600万银元。割去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给俄国。马关条约1895年赔款军费2万万两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给日本。辛丑条约1901年赔款45000万两,年息4厘,本息折合98000多万两(通过填写表格,学生纷纷咂舌,难以置信。这些数字深深地震撼着他们。)师:从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数据与资料来看,你认为圆明园变成废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生:当时清政府的武器太落后了,而英法联军都是一些精良的武器生:我知道,那个时候清政府太腐败无能了,任人宰割。在对史料的调查记录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政府的腐败、装备的落后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辩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时,学生在课堂上陈述的理由都比较单一。于是我就把这个辩论的话题扩大,引导学生去采访周围的长者: 圆明园该不该重建,您对此有何看法?采访的过程要做“采访记录”,最后将采访的感受整理成意见,记录自己的课本。因为关于重建的话题,会在民众中扩散影响。这样,无论是整修还是保存废墟,公民都认识到一点:对于圆明园的保护刻不容缓,须臾不可缺失。 走向生活的那方天地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由论辩的机会,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只有让学生走入社会,才能深刻体会“该不该重建”的内涵。只有源于生活实践的思辨才是真正的道德的体验。 品德课堂是个充满变数、师生相互激发的课堂,给学生一根思考问题的“杖藜”,让学生先行体验,“活学活用”,生长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力;以优质的影视为情境,追求自然率真的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