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人教版(2).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人教版(2).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人教版(2).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人教版(2)- 1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曳铁钯() 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 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行为,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二、课内重点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之”指代: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 句子: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答: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三、课外提升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1.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2)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2.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答: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答: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答:5.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答:四、中考链接(20_年_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12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3) 如是再啮(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1) 一老河兵闻之( )(2) 当求之于上流(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答: 参考答案一、1.pzhoyzhngynnizhsy2.C(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3.D(前三者作代词用,最后一项作助词“的”)4.CB5.B6.D(前两者的观点不正确,因为它不符合客观实际)二、1.(1)讲学家所说的话.(2)二石兽2.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判断.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寺僧: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讲学家: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4.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三、1.(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3.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4.孔子不能决也.5.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四、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分)众/服为确论.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