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朝阳佛祖真身舍利来历1988年11月14日,考古工作者在朝阳的北塔天宫出土了一大批佛家宝藏。清理中,发现两颗佛祖舍利,一颗乳白色的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的为肉身舍利。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世界佛教界。天下大德高僧、专家学者不远千里万里,从四面八方云集朝阳,争先恐后一睹稀世宝物的神秘面容。那么,这两枚珍贵的舍利,是怎样来到远在塞外的朝阳,它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隋文帝向天下分发114份舍利舍利是梵语“设利罗”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叫灵骨或坚固子。舍利虽指遗骨,但并不是随便哪个人的遗骨都可以称为舍利,也不是所谓出家人因常年素食导致钙质沉淀、积聚而产生的结石,更不是出家人所炼成的仙丹。而是修行有德的高僧圆寂后火化所留下的结晶体。其中白色的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是在公元383年传入中国的。释迦牟尼圆寂后,摩揭陀国等八国王将佛祖舍利平分,分别起塔供奉。百年后,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统一了全印度,开始派人将佛祖舍利向域外送传。隋文帝杨坚从小在佛寺中长大,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据法苑珠林记载:杨坚未登基时,有一个“婆罗门沙门”(即印度僧人)来到宅上,将一包舍利交给他说:“此是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大觉”者,就是释迦牟尼佛;“遗灵”,即指真身舍利。沙门离去后,杨坚与一个叫昙迁的和尚把舍利放在手掌中点查,可数来数去,总也数不准。昙迁说:“我曾经听印度来的僧人说,法身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杨坚就让人做了一个七宝箱,把佛祖舍利供奉其内。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60大寿。在仁寿宫的仁寿殿,杨坚颁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在天下各个州郡中,选择30个州郡,建立舍利塔,来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杨坚亲自从七宝箱取出30份佛祖舍利,放在龙椅前的玉案上烧香礼拜。然后把舍利分别放入30个金瓶中,以熏香之泥封印其盖,派人送往选定的30个州中。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又下诏书,令在全国再选53个州,建立灵塔,供奉佛祖舍利,朝阳(当时叫营州)就在这第二批的53个州内。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又在全国选了31个州供奉佛祖舍利。就这样,隋文帝先后三次在全国选了114个州,每个州安奉一份佛祖舍利。安葬佛舍利 前后的两件奇事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长安净影寺著名高僧慧远的大弟子宝安大师,受隋文帝的委派,带领一队人马,从西安出发,专程来朝阳安葬佛舍利。朝阳为隋唐的营州都督府治所,三燕故都龙城所在地。朝阳北塔是北魏冯太后为怀念她的祖父、后燕皇帝冯弘所建的“思燕佛图”。民间传说,宝安大师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总是顺利地到达了朝阳。然而,就在他大开佛场,准备安葬佛祖舍利时,却被一件事情难住了。他需要一块合适的石料,做成石函,来盛放金棺。可是,他在朝阳周边跑了个遍,都没找到合适的石料。眼看着离隋文帝规定的四月八日全国统一安奉佛祖舍利的时间越来越近,宝安大师心里十分着急。这一天,宝安大师又出去寻觅,还是一无所获。看看天色已晚,就无奈返城。刚进城郊,他突然眼睛一亮,面前一块白色的石头,像只巨龟样神气活现地卧在路边的林莽之间。他快步上前仔细打量,发现这块石头的材质倒是非常好,只是用来做石函,却是体积太大了些。但苦于时间紧,又无其他选择,宝安大师就连夜招集工匠,进行打制。直至夜深众人才返回城里。第二天清晨,还在梦中的宝安大师突然就醒了。他想起一个问题,发现大龟石的地方,就在城边要道,以前人们出出进进的,怎么就没注意到有块巨石呢?而且自己在此之前,也几次走过这个地方,为什么也没发现呢?宝安大师心下生疑,马上起床来到那块龟石前。眼前的情景却让宝安大师呆住了。他清楚地记得,昨天夜里回城时,这块巨石刚刚完成初级工作。可现在,巨石一夜间变成了一个雕工精美、光彩照人的标准石函了。宝安大师高兴万分,望着供养佛舍利的北塔寺院,双手合十,高颂佛号。宝安大师随后叫来工匠,准备向寺里运载石函。一个工匠自言自语道:“这样笨重的一个石函,怎么往寺庙里运呢?”话音刚落,奇迹又发生了。一个工匠随手拉了一下套住石函的绳子,大石函竟然动了几尺,底下像安了轮子一样。工匠们大喜,拉动石函,毫不费力地把石函运到了北塔的寺庙里。四月初八是佛诞日,也是隋文帝规定安葬佛祖舍利的日子。宝安大师带领众人依照严格的佛教仪轨制度,开始装殓石函,安葬舍利。正晌午时,佛舍利入葬北塔天宫。来自东北各地的佛教徒在北塔前进行完其它佛事活动后,才各自散去。这天半夜时分,睡得正香的宝安大师突然被人推醒:“师父,不好了,塔上放光了,可能是失火了!”宝安大师心下一急,顾不得穿好衣服,赶紧就往外跑。待出了门,只见寺院里如同白昼,一道道白光从塔下散射出来,整个大院和北塔上下一片光明。宝安大师仔细查看,发现光源处并没有烟火痕迹。宝安大师正在疑惑间,光度突然由强变弱,又由弱变强,前后共有三次。此时,北塔附近已经围满了人,人们面露惊疑之色,不明白这光来自哪里,主吉主凶。宝安大师登上台基,对寺庙内外的民众和信徒说:“诸位施主不要惊慌,佛祖安奉营州,示现法力,这是我等僧俗的莫大福报。”话音刚落,观者纷纷拜倒,祷声一片。这两件奇异之事被好事者越传越远,幽州、卢龙等地的信徒不远千里,乘舟驾车,前来拜祭。一时间营州城冠盖相接,车马不绝。此消息传到长安,隋文帝大悦,立即召来史官王劭加以采录,写入舍利感应记。随后,唐代道宣法师分别以“三放白光”和“感得古石解作函”为题目,把这两件异事记入到法苑珠林中。时隔一千二百年 佛祖舍利重见天日发现佛祖舍利的北塔天宫位于第十二层塔檐中部,由门道、甬道、宫室组成。宫室内放置的方型石函,用六块石板筑成,即四面和上下各一块石板。从入宫之初到现在,由于不断地经受地震、雷击、火灾甚至战争,天宫盖板已裂成两截。宫内外所有木质、丝棉、纸张等可燃物品都已化为灰烬,余下的物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考古人员经过细细观察,发现在只有1.2平方米的天宫石函里面,众多的佛教文物放置井然有序。这些文物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摆放。前部中轴线上,从前往后立有鎏金银塔和藏经塔。二塔两侧放置银菩提树、有柄石香炉、玻璃瓶、瓷瓶、盛有供物的瓷碟、铜碟、银碟以及珠宝玉器等各类供佛物品。因石函狭小,许多文物分层重叠放置。后部只有一座七宝塔,用佛家七宝装饰。塔内中央置木胎银棺,棺内装金舍利塔。这种以盛藏佛舍利的金塔、银棺、七宝塔为主位,以藏经塔和鎏金银塔为前部中轴线,两侧放置供物的布局方式,是严格按照佛教仪轨和佛舍利瘗(yi:埋藏)埋习俗,经过精心布置和巧妙安排的。考古人员在清理过程中,七宝塔首先被清理出来。在塔的四周,各有一个用水晶穿成的方形三檐小塔,由于银丝锈蚀折断,水晶珠大多散落。接着,陆续清理出银菩提树、瓷碟、银罐等物品。其中藏经塔、六角鎏金银塔和波斯金盖鸟首玻璃瓶等后来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接下来,天宫中心位置面南背北安放的一只木胎银棺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银棺打开后,一座高约十公分的金塔在考古人员面前闪闪发光。打开金塔,里面是一个金盖的玛瑙罐。考古人员依据惯例和经验判定,玛瑙罐中肯定装有舍利。经细心清理,其结果正应了人们的猜测。玛瑙罐中果然装有真身舍利两颗,一颗乳白色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为血肉舍利。两颗舍利与五颗鎏金彩珠一起供奉在玛瑙罐中。随后,在北塔天宫和地宫中发现的碑刻中,证明了这两颗舍利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在立于天宫门板外侧的天宫物账碑上,开头一句话是:“今聊记石匣内”以下记载石匣内安奉的主要物品名称及数量。因文字大多剥蚀,能够辨认的有“经塔”、“舍利两粒”、“金莲”等。后面刻写的是: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午时再藏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在这个日子再藏舍利只能是佛祖舍利。北塔地宫中也曾发现辽代重熙十三年刻写的题记砖,上刻有“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辽代时,朝阳称霸州,题记砖中第一句是说,僧俗众人第三次重修北塔事;第二句是说“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天宫中鎏金银塔内还有题记铜版和银经卷,上边写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与舍利同时葬此银塔隋文帝敕葬舍利 为何选中朝阳隋文帝三次分发舍利到全国百余州府,出于什么动机?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乱世以后,隋文帝首次实现了南北方政治上的大一统。因此,为巩固与加强这种大一统局面,隋文帝想借助佛教和佛祖的影响,强化民众对其皇权统治合法性的认识,加强全国臣民的统一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分发舍利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朝阳(营州)能进入隋文帝的视野,位列敕葬佛祖舍利的第二批名单,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隋文帝看中了朝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凌河古道、卢龙塞道、营州道等,自古以来就以朝阳为枢纽,是中原地区联系和控驭东北乃至东北亚唯一的陆路踏板;其次,前燕皇帝慕容皝在朝阳凤凰山建起了东北第一座皇家寺院龙翔寺,使之成为东北佛教传播的发端,具有浓郁的佛教氛围;再次,隋文帝在分发佛舍利的诏书中强调,安葬舍利,必建灵塔,朝阳有现成的北塔可用。114份血肉舍利如今仅现朝阳一份隋文帝当年敕赠天下的114份佛祖舍利,如今存世的已经凤毛麟角。尤其是朝阳北塔出土的红褐色血肉舍利,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仅发现一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听说朝阳发现佛祖真身舍利后,立即给朝阳市民族宗教部门和文物部门写信,要求朝阳保护好、供养好佛舍利。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国内诸多新闻媒体对朝阳佛舍利进行了重点报道。2005年、2006年和2009年,朝阳佛舍利先后赴沈阳、苏州、无锡和台北进行巡展。2008年,央视“走遍中国”栏目以佛血舍利现龙城为题,报道了朝阳佛舍利发现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说:“朝阳北塔是隋文帝颁赐各地真身舍利历史事件中至今发现供奉舍利及相关资料最为完整的佛塔。对这一段历史,(朝阳)既有文字记载,又有真身舍利实物供奉。”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说:“朝阳北塔天宫舍利相当珍贵。朝阳的佛教文化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可与陕西扶风法门寺相媲美。将它推向世人,将有可能激发全世界各界人士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热潮。”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看完北塔佛舍利之后,更是激动地说:“能够看到这枚释迦牟尼佛祖的真身血肉舍利,死而无憾了!”1992年,朝阳北塔维修竣工,释迦牟尼舍利回葬修缮一新的天宫。2008年,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德高僧护送下,血肉舍利供奉入朝阳凤凰山佛宝塔。奉国寺建筑规模大奉国寺始建时建筑规模宏大,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碑刻记载:“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元大德七年(共元1303年)碑刻记载:“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飞楼曜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贰拾贤圣。可谓天东胜事之甲。”关于易县奉国寺大殿的图片集现今,大奉国寺占地5万余平方米,现保存完好的有外山门(重建),清代的内山门、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及辽代的大雄殿和殿内遗存的众多文物,是集古建筑、绘画、考古、佛教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古代寺院。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及寺院整体,上乘唐代遗风,下启辽、金等寺院布局,是辽金寺院中最具典型的例证。其中,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对此,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文物专家杜仙洲称“大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中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古建筑史学家曹讯也说“大殿九间是佛教建筑顶了天的极限。全国古刹千百座,大奉国寺大雄殿是穷极伟丽的”。大雄殿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九间,长48.2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达21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殿前开七门,殿内主供七尊大佛为辽代所塑,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宏伟壮观、精神超逸,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米以上。尤以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合座高达9.5米。因“过去七佛”并列一堂,佛祖释迦牟尼偏居其中,为佛教界独一无二,故又称“佛祖道场”。诸佛像高大、庄严、俊秀,历尽千年沧桑,仍然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佛教界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每尊佛前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相对而立,高2.5米,共14尊。诸菩萨或仰或俯,或斜立平视,两足各踏莲花一朵。宝相庄严,栩栩如历史由来奉国寺位于义县城内东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寺内主要建筑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殿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长482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达21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殿前开三门,殿内76尊座佛为辽代所塑。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米以上。正中的毗婆尸佛合座高达95米。每佛前左右各有一协侍相对而立,高25米。大殿梁架和斗拱上有辽代彩画,四壁有元代壁画,历经近千年,而彩绘至今清晰可见。寺内还有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碑十余甬。山门、牌楼、无量殿等均为清代所建。奉国寺始建时建筑规模宏大,金明昌三年(1192)、元大德七年(1303)碑刻记载:“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飞楼曜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贰拾贤圣。可谓天东胜事之甲。”佛像由来 历经千载,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原始建筑无一不遭破坏毁灭,唯独供奉列尊佛祖的奉国寺不可思议地退却了 五次历史上的劫难,而雄姿依然。一劫金灭辽战争。二劫元灭金战争。元大德七年(1303)碑刻记载:“兵起,辽金遗刹,一炬列殆尽,独奉国寺孑然而在,抑神明有以维持耶,人力有所保佑耶”三劫元代大地震。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今宁城)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奉国寺,周边房屋均坍塌,而奉国寺殿宇仍巍然屹立。四劫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1948年10月1日,奉国寺大雄殿殿顶被一枚炸弹击穿,炮弹落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双手之中,有惊无险的是炮弹没能爆炸,只是损伤了佛像右手(1950年原辽西省拨专款派文物专家刘谦对其修复)。大雄宝殿内辽代所塑六尊大佛像,东西排列,正中为毗婆尸佛,合座高95米。其东依次为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其西依次为毗舍婆佛、拘那含佛、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两侧大佛,高呈递减之势,但最低者仍合座在8米以上。七尊大佛皆法相庄严,仪态慈样,令人肃然起敬,七尊大佛前各有胁侍塑像一对,高25米,有的斜视,有的平视,有的仰视,有的俯视,神态各异。七尊大佛前的东西两端,还各有彩塑天王一尊,高3,5米,威武雄壮,刚强勇猛,令人望而生畏。宝殿后门内,有倒坐观音像一尊,为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慈眉善目,端庄安详。大雄宝殿的内墙上全是壁画。东、西墙上各绘有五尊35米高的佛像,北墙上绘有八菩萨像,南墙上绘有十八罗汉像,东南、西南墙角上各绘有千眼千手佛像。这些壁画,不仅色彩绚丽,而且技法精湛,令人赞叹不已。大雄宝殿内的两侧、竖有金、元、明、清四代石碑计11块,镌刻着奉国寺的兴衰演变和重修概况,块块都是珍贵文物。奉国寺是研究辽代文化的宝库,也是游人观光的胜地,经过1981年的大修,焕然一新,海内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成为辽东最负盛名的古刹。由京沈铁路锦州站下火车,再转乘火车或汽车去义县,仅需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奉国寺附近的万佛堂石窟,颇有观赏价值,可作为奉国寺的辅游节目。瑞应寺历史沿革瑞应寺(俗称东藏,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佛喇嘛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与阜新市西南22公里 。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素有“东藏”之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具规模,康熙帝赐名题字,赠刻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 ,满文称:佛尔郭春依阿察布热寺(ferguwecun-i acabure tsi), 汉文称:瑞应寺,藏文称: 嘎丹达如结如博凌(dGaH ldan dar rgyas grub gliG),蒙古语称:盖哈木希嘎 照和拉古鲁格齐苏木(Gaiqamsiga jokiragulogci sme)。并称瑞应寺一世桑丹桑布呼图克图(bSam gtan bzaG po Qutugutu,1633-1722)活佛封为“东方蒙古老佛爷” (Jegn gajar un monggol no ebugen Borqan. )的圣号 。瑞应寺在鼎盛时期有僧众三千多人,寺院建筑方圆十里有余,其中有大雄宝殿、祈愿殿、九大臣祈愿殿及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外有四大扎仓和德丹阙凌(藏语:安乐具足法殿)及活佛殿,周围有五座学院分别建在东西南北山顶或山坡上,大白伞盖寺在东北山顶,护法寺在东南山顶、面北而坐,度母寺在西南山头,关帝庙在西南山坡,舍利寺在西北山顶。整个寺院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形成了内外相映、四面对称的独特格局,此外还有绕寺院一周的环寺路,路边有万尊石雕佛像,环路而立,宏伟壮观,实为佛门圣地。据史料记载,瑞应寺鼎盛时期,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名喇嘛三千六,没名喇嘛赛牛毛”。经历长达180多年的扩建,瑞应寺的占地面积达到约18平方公里,有大小寺殿97座,约1620多间,形成了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群。正殿大雄宝殿,栋宇巍峨,雄伟壮观。活佛宫分东西两馆,有房舍999间,南北七道门。大殿周围有四大扎仓和德丹阙凌,寺院外环万佛路上有万尊石雕佛像,素称“万尊佛”。寺院内的每座殿堂楼阁,经亭佛塔,风格各异、宏伟壮观。此外,还有寺院僧住宅800户、3000多间瓦房。住宅门窗上均刻有涂着红绿颜色的吉祥图案,清静平坦的院落和整洁有序的街貌,给人一种神秘幽静之感。瑞应寺历世活佛都很受皇帝的礼遇,年年都进京为皇帝诵经祈福,他们也得到过朝廷东蒙王爷们的支持。瑞应寺的组织机构较为严密完整,除寺院的最高首领活佛外,还有活佛府邸的管理人员、文书房组*员、各类会议组*员等。瑞应寺收藏过的珍贵文物也不计其数。 当年瑞应寺法事频繁,全寺院性的大型法会,每年就举行八到九次。每年还举行盛大的“查玛”(金钢驱魔法舞)舞会。瑞应寺还有自己的仪仗队,每当瑞应寺僧人仪仗队举行列队环寺巡寺仪式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群众云集瑞应寺,还有很多生意人带着货物前来交易,不仅发展了集市贸易,促进了物资交流,同时也方便了广大群众。道光三年(1823年),瑞应寺在给皇帝奏折中称:“瑞应寺僧人弟子多达三千,属民八百户。”经道光帝恩准,由理藩院授予四世罗布桑图布丹拉格活佛,用满文和蒙古文以及藏文刻有满、蒙、藏三种文字的“tuimet-un iasag ta blam-a caqan tiianci quduqtu-iin tamaq-a:tumet-i jasag da lama cagan diyanci kuituktu-i doron: ” (土默特扎萨克达喇嘛察罕殿齐呼图克图之印。) 的印章 ,据阜新蒙古族自治県民族志记载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 。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瑞应寺和海棠山普安寺成为东蒙地区佛教文化中心,民间素有“东藏”之称。瑞应寺正迅速恢复昔日风貌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佛教圣地。历史上曾经辉煌兴盛的瑞应寺,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到“文革”时期已变得面目全非。寺院内殿堂严重破损,佛像经书等法器法物所剩无几,仅存的一座残破的大雄宝殿改作粮库才得以留存。活佛府邸内馆前后院、活佛府邸东馆、西馆及文书房则作了学校和办公室。万佛路上的万尊佛像,也先后全部被破坏掉了。僧众被赶出寺院。瑞应寺曾对蒙医蒙药、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广大信教群众特别是蒙古族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从始建瑞应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280年之间,曾传六世活佛。 瑞应寺是集藏、汉、蒙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杰作,在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寺内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特点,也反映了蒙汉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共创文明的历史见证。当年的瑞应寺雄伟壮观,凡来过瑞应寺的人皆赞叹不已,它曾是一座相当有影响的佛教大寺院,作为我国东部蒙古族地区最大的蒙藏佛教文化中心,它每日接纳香客数千次,甚至远在海外的信徒也都跋山涉水前来朝拜。建寺传说公元1669年初春三月间,清朝康熙皇帝到东北微服私访,出关不多日,骑黑驴进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谈判课件
- 边防船艇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精准扶贫入户培训
- 村主任培训方案
- 技术运用面试题及答案大全
- 文化旅游资金申请2025年政策导向与应用策略报告
- 工商银行2025景德镇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中国银行2025遵义市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临沂市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应用
- 气管插管术评分标准
- 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情绪控制
- 2023年高中语文课内古文精读20:滕王阁序(王勃)
-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高萍 第1-5讲 媒介素养范畴-受众认知结构与个体差异
- 《预防脊柱侧弯》课件
- 纪律委员竞选课件
-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样题4套题库
- 2024年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管理培训课件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培训
- 古希腊文化与体育
- JCT478.2-2013 建筑石灰试验方法 第2部分 化学分析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