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ppt_第1页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ppt_第2页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ppt_第3页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ppt_第4页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组员 内容 一 鱼类的性别二 性别决定 sexdetermination 和性别分化 sexdifferentiation 三 鱼类性别控制意义四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 一 鱼类的性别 生物性别是伴随有性生殖的出现 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 一 鱼类的性别 鱼类性别的两种表达方式 遗传性别 Geneticsex 遗传性别是在受精时通过一半来自卵子以及一半来自精子的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 因此 遗传性别又称为染色体性别 chromosomalsex 生理性别 Physiologicalsex 性腺性别 外部性别 exteralsex 行为性别 ethologicalsex 生理性别 Physiologicalsex 1 性腺性别 2 外部性别 exteralsex 3 行为性别 ethologicalsex 雌雄异体 gonochorism 分化型性腺 未分化型性腺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ism 两类性征决定 第二性征 副性征 第一性征 性附属器官 雌雄异形现象 sexualdimorpism 二 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性别决定 sexdetermination 决定未分化性腺向精巢方向还是向卵巢方向发育的过程 性别分化 sexdifferentiation 某些体细胞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成内外生殖器以及第二性征 1 性别决定 sexdetermination 鱼类主要有3种性别决定模式 染色体决定 一对染色体 通常称为异染色体或性染色体 上集中了绝大多数与性别有关的基因 多基因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 胚胎的性别是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 环境共同决定 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 染色体决定 8种鱼类的性染色体系统Chromosomalsexdeterminationsystemsinfish XX XY型 XX配子同型 XY配子异型大多数鱼类属于这种类型 鲤形目中的多数种类 如脂鲤 Hopliasmalabaricus 尼罗罗非鱼 褐牙鲆 Paralychthysolivaceus 等 ZW ZZ型 ZW配子异型 ZZ配子同型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dabryanus 脂鲤科鱼类 Triportheusguentheri 半滑舌鳎 Cynoglossussemilaevis ZW ZZ型 ZW配子异型 ZZ配子同型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dabryanus 脂鲤科鱼类 Triportheusguentheri 半滑舌鳎 Cynoglossussemilaevis WXY系统 XX WX WY XY YYW染色体是一个修饰过的X染色体 能抑制Y染色体的雄性决定能力 这样 XY和YY是雄性 而XX WX和WY是雌性 所以 双亲对后代的性别决定都能起作用 如 斑剑尾鱼 Xiphophorusmaculatus XX XO和ZO ZZ型 XX XO型 XX XO 即雄性缺少Y染色体 雄性决定后代的性别 从雄性那里接受x染色体的后代为雌性 而不接受性染色体的为雄性 褶胸鱼 Sternoptyxdiaphana 雌鱼具有36条染色体 而雄鱼只有35条染色体 ZO ZZ型 ZO ZZ 即雄性缺少Y染色体 雌性决定后代的性别 从雌性那里接受Z染色体的为雄性 不接受性染色体的为雌性 短颌鲚 Coiliabrachygnathus Lepidocephalichthysguntea 多组性染色体决定系统 X1X1X2X2 X1X2Y型由雄性的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锈色阿胡缎虎鱼 Awaousaeneofuscus W1W2Z ZZ型由雌性的Z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脂鲤科鱼 Apareiodonaffinis XX XY1Y2雄性含多个Y染色体的异配性染色体 接受父本Y1Y2的后代为雄性 雄性是这个系统的决定因素 Hoplias属 多基因决定 性别的多因子决定 在该种性别决定模式中 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 胚胎的性别是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作用方式表现为后代的性别比例与1 1的性别比例有偏差 Hammerman和Avtalion根据Chen对罗非鱼不同种之间杂交和回交的实验结果 提出鱼类性别决定的 常染色体平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 鱼类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 鱼类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的基因产物数量优势来决定 如果雄性决定因素超过雌性决定因素 则雄性比例较高 反之 雌性决定因素超过雄性决定因素 则雌性比例较高 在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 彭泽鲫等种群中存在少量的雄性比例 这一事实说明鱼类的常染色体有控制性别的基因存在 基因型一环境共同决定 在此性别决定系统中 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 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发育早期的温度 盐度 光照 水质 温度 pH值 密度 食物丰富度 群体结构 和个体间相互作用 其中 研究最多的环境因子是温度 即温度依赖性的性别决定 temperaturedependentsexdetermination TSD 如高温 36 明显诱导奥尼罗非鱼雄性化 雄性率可达98 银汉鱼 Menidiapeninsulae 中 高温诱导雄性化不明显 但低温可明显诱导雌性化 在15 时 其雌性率达85 此外 pH或pH和温度共同影响一些鱼的性别 如在酸性pH6 2条件下 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100 发育成雄鱼 而在弱碱性pH7 8环境下产生98 雌鱼 也有发现群体结构能影响天堂鱼 Macropodusopercualris 的性别 单独的个体倾向于发育成雄性 而合群的鱼发育为雌性 在某些鱼类中 存在着 社会控制 现象 即种群内某些个体可以通过其行为控制其他个体的性别分化 具有行为性别转换的鱼类的 社会 通常是由一群具相同性别的年幼个体和少数性别相反的较大支配个体组成 当支配个体离开群体或无法控制其他个体时 处于第二位的个体就会转换性别 以替代原有支配个体的角色 可见 在鱼类中 遗传因素可能只是作为性别发育的基础 提供了两性发育的可能性 而两性分化则是在各种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2 性别分化 sexdifferentiation 性别分化是基因型性别发育成适当的表型性别的过程 性别分化是性腺的组织分化 雌性比雄性分化早 三 鱼类性别控制意义 1 提高生长速度 4提高商品鱼质量 2 控制过渡繁殖 3 延长有效生长期 5其它经济目的如多种观赏鱼雄鱼色彩更为艳丽 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利用性别控制生产更多的雄鱼可增加收益 在向某地引入某种鱼类 且不希望它在当地繁殖 可采用只引入雄性或雌性鱼的方法 如美国引入草鱼控制河道中的水草 就曾采用这样的方法 此外 由于鱼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很大的种间差异 鱼类的性染色体或性别决定机制仍处于进化的早期阶段 鱼类是研究性别决定的良好素材 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 将给人类了解脊椎动物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机制的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四 鱼类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性别控制技术 进行性别控制 不单纯是培育全雌或全雄苗种 从广泛意义上说 改变生物原有性别 控制群体性别比例 使目的个体或群体不育等技术 都叫做性别控制技术 1人工挑选法 在鱼苗生长到出现明显的性别特征时用肉眼鉴定性别 人工选出所需鱼苗进行养殖 特点 劳动强度 对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准确性率极高 2人工控制发育温度 通过人为控制温度 实现性逆转 3种间杂交 Hickling首次用莫桑比克罗非鱼 与霍诺鲁姆罗非鱼 杂交 莫桑比克罗非鱼 霍诺鲁姆罗非鱼 父代 子代 杂种 100 解释 XX ZZ XZ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这种子代雄性比例高的现象但是雄杂种XZ与雌杂种WZ杂交 却不出现根据孟德尔法则所预期的两性比例 有人用杂交子代雌性和雄性死亡率不同来解释 但是并不令人满意 目前 罗非鱼的性别遗传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最近对产生高雄性和全雄性率的罗非鱼杂交组合的总结 4性激素人工诱导 用类固醇激素转化鱼类的性别 在幼鱼性别未分化之前 通过某种性激素或是其类似物的处理 使其性逆转 大约有31种激素成功对超过50种鱼进行性逆转 这其中有15种雌性激素和16种雄性激素 成功进行雄性性逆转的鱼类大约有35种 雄激素中应有最广泛使用 17A 甲基睾酮 17Amethyltesos terone 特点 1 容易得到且口服时相当稳定有效 2 从遗传型雄鱼向表现型雌鱼的性逆转在许多鱼类获得成功 3 不同含量的甲酮对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 低剂量 1 5ppm 可促进全鱼和鲤鱼生长 中剂量 10 50ppm 会导致全鱼或罗非鱼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 高剂量 1000ppm 则对遗传性雄莫桑比克罗非鱼产生雌性化效应 对两种性别的青鱼将产生雄激素阉割 雌激素主要是17B 雌二醇 17B estradiol 和雌酮 es trone 进行激素处理时的方法 1 饲喂法 使用时先把激素溶解在酒精中 然后拌入饲料中投喂 2 浸泡法 简便有效 仅对胚胎或刚孵化的幼鱼有效 3 注射法和硅胶移植法 不能应用于太小的鱼 5三系配套技术 性反转技术 性别未分化幼鱼 雌激素雌性化 XX XY 鉴定XY 通过后代测试 XY 正常雄鱼XY XX XY YY YY 超雄鱼 YY 技术 XY XY YY XY 1 2 1 XY XX XY 筛选 1 2 1 1 1 XY 全雄 YY 3 注射法和硅胶移植法 不能应用于太小的鱼 全雄 雌激素雌性化 通过后代测试 XY YY 正常XX XY YY XY YY 全雄 鉴定YY YY YY 完善后的三系配套技术 刷选 6人工雌核发育技术 雌核发育作为一种育种技术 多数由人工诱导实现 但其根源来还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雌核发育 雌核发育是鱼类单性生殖的一种重要生殖方式 天然雌核发育雄性原核被合子自发排除 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可以用紫外线 UV 或其他电离射线失活精子的DNA 在上述两种雌核发育中 精子都只起到激活卵的作用 父本的遗传物质几乎不进入合子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精子遗传物质的失活 一是单倍体卵子的二倍体化 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的方法 采用辐射处理 如用 射线或紫外线照射 单倍体卵子的加倍 使用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结果 就雌性配子同型的鱼类来说 子代全部都是雌性 7人工诱导雄核发育 1 雄核发育雄核发育是在遗传失活的卵子和正常的精子受精卵在精子的控制下发育成个体的方式 理论上讲 XX XY型的 雄核发育后代的应为XX或YY 二者各50 其中的YY型即为超雄鱼 超雄鱼的生理活性已经被证明 可以和普通雌鱼杂交得到全雄后代 对于性染色体为ZW ZZ型的鱼类来说 雄核发育后代应全部为雄性 2人工诱导雄核发育人工诱导雄核发育方法与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 主要包括雌核染色体灭活和雄二倍体化两个步骤 在鱼类生产中 用雄核发育方法直接获得超雄个体 YY 与普通雌鱼 XX 杂交可繁育出全雄 XY 罗非鱼后代 这样可避免前面所叙 三系配套 育种过程中的繁琐步骤 为单性种群的养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目前 此法控制鱼类性别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8人工诱导三倍体 三倍体鱼类最大特点是它的不育性 sterility 即性腺不发育 不能繁衍后代 人工诱导三倍体鱼类的方法 生物学 种间杂交 物理学和化学等到三种方法 最常用而效果又较好的是物理学方法 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 缺点 现已获得的多种经济鱼类三倍体出现频率低 仔幼鱼存活率差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 优点 方法简单 操作容易 且除静水压处理外 也无需专门设备 另外 食用三倍体对人体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9自身免疫阉割 自身免疫阉割 autoimmunecastration 又叫自身免疫性腺毁灭 autoimmunegonadde struction 是一种自身免疫技术的阉鱼法 它可使鱼类失去生殖机能以促进生长 据报道这种技术革新已在鲑鳟鱼类获得初步成功 10外科手术阉割 采取外科手术 摘除性腺 终止原来的生理性别 即所谓的手术去势 由于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钱 又不易掌握 因而也就很难应用于生产实践了 上述方法外 还可以通过电离辐射 ionizingradiation 和化学绝育 Chemosyteriliz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