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教师: 邹侠 教学内容:第 一、二单 元个人设计与教学反思:(学习活动设计、对原教案的再设计、拓展作业与练习)1、绿叶的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2浏览“单元导读”: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3交流体会:汇报“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教师提示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5按要求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学生按要求自学。组织班内交流: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7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齐读; 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1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三、深入学习课文: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2、学习第一自然段。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四、总结全文: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五、布置作业: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3预习下一课。2、芦叶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设疑激趣: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3、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最有意思,画出来多读几遍。第2课时一、复习检查:听写生词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三、熟读课文,整体感悟。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4、理解句子。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B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5、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A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B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3、一只贝教学目标:1、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加强领悟能力,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 3、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师: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一只贝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阅读概括,点名学生说一说。三、指导写字四、作业:书写生字,积累好词佳句第2课时一、 复习:出示生字词语,点名认读,听写词语。二、 回顾课文内容: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2)同桌交流。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四、拓展延伸: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小组说,指名说。五、学后心得交流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指名说、接龙说。3、师总结: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4、快乐的暑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1 板书课题。齐读:2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3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2 交流学习成果: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难理解的词语。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1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2 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2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3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4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五总结:1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2 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3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六布置作业:1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 *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3 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板书设计:4*快乐的暑假学校生活暑假生活紧张无拘无束严肃自由成长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目标: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能说会道;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3.学生讨论。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5.老师小结。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5.老师小结。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一. 学习“能说会道”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2.明确交流要求。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5.评出“故事大王”。二. 学习“笔下生辉”1.激发习作兴趣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1)读题(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6.修改作文。5 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解释诗意; 2、掌握背诵古诗;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掌握诗意; 2、掌握课后生字; 3、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老师这里有一些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4、范读古诗(出示课件)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刘禹锡是什么时候去望洞庭湖的呢?请同学们读了诗后告诉大家。 3、秋天的夜晚去望洞庭,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诗歌,好好地体味。 4、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住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里面这些景物是怎样吸引大诗人刘禹锡的? 交流:同学们,诗人刘禹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那他望见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湖光、秋月、山水)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是怎样来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我们来看,这是怎样的湖水? 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好,轻轻地,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潭面无风镜未磨 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们的朗读告诉大家。 B、诗人登上岳阳楼,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那座山,水也不是那个水,它们成了(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画面:我在一个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你看到了吗?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多媒体出示画面,诗人为什么说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明确诗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麽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小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三、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很浓的画面,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自由读,指名读。 2、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不禁吟诵起来: 多媒体出示画面、音乐 四、作业设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磨:; 2诗句意思。 3.背诵诗歌,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景色写下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菊花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4、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3试背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2、背诵默写古诗。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2、教师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美吗?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5、指名读自学提示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2)了解课文大意、解释题目。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3)感受画面: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这首中弥漫着一种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三、精读枫桥夜泊,品味悲秋滋味。 1、小组交流,结合自学所得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明确: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3、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4、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本课学习了三首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教后记:6 观潮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教后记:7 火烧云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泰顺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浙江省三门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云南省德钦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七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朗读 全部单元
- 河北省迁安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灵寿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社保缴纳及企业职工企业补充意外伤害保险合同范本
- 2025年船员薪资待遇与晋升合同条款
- 2025版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房地产项目销售包销合同协议书
- GB/T 24825-2022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规范
- GB/T 1873-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重量法和容量法
- 上交叉综合征的肌肉失衡及处理
- 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理解45篇
- 开学安保工作方案(6篇)
- QC080000-2017 HSF有害物质管理程序文件全套
- 碳九加氢标准工艺标准流程
-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临床路径表单
- 公开课第一课素描基础入门课件
- 数据结构ppt课件完整版
- GB∕T 36527-2018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节能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