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 5.19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 5.19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 捕蛇者说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以“毒”为线索,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复备第 一 课 时一、以情致导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冬,孔子因鲁国内乱,北行入齐。途中经过泰山之麓时,只见一个妇人伏于坟头上痛哭不止。孔子便命子路前去,询问她何以这般悲伤。妇人含泪答道:“先前,我公公被猛虎所食;后来,我的丈夫又被猛虎所食;现在,我的儿子又被猛虎吞食了。”孔子问:“那你为何不远远离开这里呢?”妇人道:“因为这里没有暴政啊!”孔子听罢,长叹一声,对身边的学生言道:“你们须记住,暴政远比猛虎还要凶残啊!” 二、背景介绍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缴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但各类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死则徙尔”。柳宗元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这个荒僻落后的地区生活了近10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1、充分利用书上的注意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2、自己边读课文边看书下注释,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3、同座互相口译课文,找出书中有疑难的词句,以待交流。四、朗读课文,讨论交流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注意点评。(注意从词意上更正学生的读音错误。)2、学生讨论文章的句读,每组派代表示读,教师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做到发音准确,节奏鲜明。不多读一字,也不少读一字,更不错字一字4、全班齐读。5、学生质疑,教师组织讨论,并作好点评讲解。6、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点拨。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虚词用法及词的古今异义变化。五、作业:在书中把课堂上的讨论结果标注出来,然后把文章抄写一遍。第 二 课 时一、指句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订正。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指名学生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触。2、找出文章的抒情句和中心句。课文在最后一段中议论抒情说:“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见,作者认为赋敛之毒比蛇毒更厉害,下面我们来看看蛇怎么毒,赋敛又怎么毒?学生讨论后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在第一段中画出表现蛇毒的语句。分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觉一下黑色地底纹上布满了白色的花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我们碰到这种蛇会怎么办?永州的人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争”字说明了什么? (2)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3)蒋氏三代“专其利”,按理来说,应该感到很高兴才对,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这又说明了什么?注意引导学生从蒋氏的神态变化(“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和矛盾心理(捕蛇虽不幸却又比缴赋税幸运的种种生活状况的对比)来感悟文章的主旨。(4)文章结尾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试想:如果察民情的人得到了它,会不会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人民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柳宗元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够同情下层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手。我认为,柳宗元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就当时社会现实来说,政治极端腐败,战乱频繁,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千方百计加重赋税,巧取豪夺,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多数官吏关心的是如何攫取更大的权力和聚敛更多的财富,哪里有什么善心减轻人民的负担。(5)讨论文中“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应该怎么读。4、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悟读。5、学生悟读。6、指句示读,要求:节奏鲜明、语调适当、语速适中。7、全班齐读。三、作业:认真读一遍文章,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写两句点评的话语。第 三 课 时一、全班按品读的要求齐读一遍课文。二、总结全文,指导背诵。三、巩固练习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朝的著名文学家_,他的字是_,他的作品收集在_。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的感慨。3、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_”相对比;以他“_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_ ”相对比;以他的“_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4、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