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专题之一:总述.doc_第1页
诗词鉴赏专题之一:总述.doc_第2页
诗词鉴赏专题之一:总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洋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12)古代诗歌鉴赏之一古代诗词鉴赏总述一考纲要求: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学情分析: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软肋。自从高考将诗歌鉴赏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后,它一直成为学生难以迈过的坎。究其原因,大体上来自三方面:其一,阅读量过少,体悟不够;其二,命题者命题概念上的混乱;其三,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鉴赏的方法。三方法指要:单就鉴赏思路而言,鉴赏解读一首诗大体上可分四个部分:外部感知、形象体悟、技巧品赏、语言玩味,最终达到理解诗歌思想的目的。本次复习力争通过四个专题学案的系统梳理,配以经典的例题讲解,让同学们得到具体的体验和提高,但要求同学们一要做到认认真真通读学案,提高自学效果,二要上课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深入思考,获得真知。四专题解读之一外 部 感 知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1、读“题” 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序”的,包括“序”在内。事实上,许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是面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殊不知,有些题目也是诗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王维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2、识“人” 这里的“人”,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三者。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 诗的“叙述”者有两种形式: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 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与诗中的主体对象思妇也是分离的。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来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体对象合二为一。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陆游书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这些诗词,都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对话。 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帮助。 另一个识“人”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即“知人论世”。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二: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 3、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它的情节:一对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词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又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当我们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人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 辨“文”,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4、看“注”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拟题是阅读两首诗,一首是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另一首是张籍的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考试的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在这两诗后试题之前,命题者给出一个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两首诗都用了“比”这种写法,如果没有这个注释,许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了。有了这个注释,就大大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谢枋得:宋末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