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24课时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新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24课时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新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24课时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新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24课时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时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目标导航1.说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4.认识生物的五界系统。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1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_年的历史。最初的生命是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由_通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 2地球上的生物是从_到_,从简单到_,从水生到_,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3生物进化的趋势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异养自养;厌氧需氧;无性有性;单细胞多细胞。4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1)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2)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3)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5生物进化是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各阶段出现的生物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如代谢类型在最初出现的是厌氧型,原因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直到出现蓝藻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才形成了有氧环境,进而出现需氧型生物。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它们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_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_、_和_。2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_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_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_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3原核生物界没有_将遗传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原生生物界的生物为最简单的真核生物,一般为_(或多细胞群体),大部分生活在水环境中。真菌界的生物为真核细胞,但无_,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大多营_生活。植物界的生物为真核多细胞,有细胞壁;多数植物体具有_和繁殖器官的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_。动物界的生物具有真核多细胞;大多数动物体结构复杂,具有完善的器官系统,一般能_,营养方式为_。4五界系统一方面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三大阶段,即_阶段、_阶段和_阶段;另一方面又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即进行光合作用的_,为自然界的生产者;分解和吸收有机物的_,为自然界的分解者;摄食有机物的_,为自然界的消费者。知识点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1按在地球上出现早晚的顺序,下列正确的是()a细菌、蓝藻、真核生物b蓝藻、细菌、真核生物 c真核生物、蓝藻、细菌d蓝藻、真核生物、细菌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过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的早b进化过程中蓝藻比需氧细菌出现的早c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的慢d具有羊膜的动物必定生活在陆地上知识点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a两栖类起源于早期鱼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适应水中生活又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b早期的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都进化为适应陆地和水体等不同生活环境的现代爬行动物c鸟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水生、陆生和飞翔生活的种类d哺乳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适应淡水、海水、沙漠、森林等环境的种类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进化可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b人类对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无影响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变异多样性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两栖类基础落实1人们公认的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a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b现存的各种动物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个体多样性3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出现的次序可能是()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4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5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c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6据下图回答问题: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是()a栽培小麦b栽培玉米c野生小麦d野生玉米能力提升7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能形成物种,这两者共同具有的选择基础是()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普遍存在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8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c有性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9原始生命出现之后,下列符合生物进化实际情况的是()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10五界学说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出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指()a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b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c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d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11下列事例说明了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错误的是()a中性学说的提出b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渐进观点的质疑c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取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成为进化理论的主流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从基因水平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取代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成为进化理论的主流12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通过共同进化而达到相互适应的是()a虫媒花和采粉昆虫b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c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d海洋中的鲸鱼和河流中的淡水鱼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3.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a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b、c、d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理由是_。(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理由是_。(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三个环节。14下面是关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问题的探索:(1)生物多样性包括_、_、_。(2)从分子水平分析,引起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根本原因是_,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3)研究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的关系如下图:(取食高度多样性是对植物垂直分布中分层和均匀性的测量。层次多、各层次具更茂密的枝叶,则表示取食高度多样性高)分析该图可得出哪些结论:_;_;_。答案 知识清单一、1.46亿非生命物质2单细胞多细胞复杂陆生二、1.环境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遗传信息生物种类生态系统3核膜单细胞叶绿素腐生根、茎、叶自养运动异养4原核单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植物 真菌动物对点训练1a根据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可知生物进化的顺序为:原始生命、原始原核生物、原核自养生物、原核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自养生物。2b选项a中霉菌是真核生物,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核生物的出现晚于原核生物。选项b中原始的地球没有氧气,蓝藻能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随着氧气的增多,需氧型生物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选项c中生物体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的重组,加大了生物的变异性,推进了生物的进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具有羊膜,羊膜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增强了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早期的哺乳动物逐渐演变成适应不同环境类型的哺乳动物,具有羊膜的动物不一定生活在陆地上,如龟、鲸等。3b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变异类型不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被淘汰了,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类型才被保留,并进化为现代爬行动物。4a选项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最终可产生不同种类的生物。选项b,人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如家禽、家畜是人工培育的物种。选项c,生物多样性从不同的层次上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选项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蕨类植物,而两栖类是最早登陆的动物。课后作业1c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2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个体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不符,所以它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3d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同,生物的代谢类型也不同,原始地球没有氧气,故原始生命是异养厌氧型,随着有机物的逐渐耗尽,自养型生物开始出现;出现了绿色植物后,由于其能产生氧气,故需氧型生物开始增多。4a相对于陆地环境来说,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较为稳定,海洋生物中出现的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结果就导致其进化速度缓慢。5c由于变异,三叶草中存在个体差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耐寒的个体被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并非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环境。6c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7b从新品种和物种形成的演变过程看,遗传和变异是演变的内因,只是由于外因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二者的区别是一个是人的力量,一个是自然界的力量,因而形成的新品种符合人类的需要,形成的物种符合生物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选择的基础。8d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产生了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再通过受精作用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多种多样的新个体,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进化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9d原始大气中无氧气,随着生物对有机物的大量消耗,要获取现成的有机物越来越难,而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体更能适应环境,同时释放出o2,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10c五界学说将生物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其中的原生生物界包括一切真核的单细胞生物和没有典型细胞分化的多细胞生物。这些生物处于进化的低级阶段,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指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与五界学说在生物发展史方面显示的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区别开来。11c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有多种:最早的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后来发展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但是每一种理论都不可能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于是有人又提出了中性学说和物种形成并非渐变的观点,对达尔文进化渐进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观点都是对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的补充。12d虫媒花和采粉昆虫是花和采粉的动物的关系;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是共生关系;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这些生物之间都存在共同进化关系。13(1)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