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布克哈特在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中写道:“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得益于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城邦国家的建立c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 d雅典奴隶的斗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 得益于城邦国家的建立,故b正确。当时希腊没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排除。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属于罗马法的特点,故c排除。雅典奴隶没有公民权,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第一步第二步甲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乙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丙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丁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即先有历史史料证据,再据此作出结论。甲先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再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不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故a错误。乙先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再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也不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故b错误。丙先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再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故c正确。丁先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再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证据不足,无法体现“世界最早”,故d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内容 3、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行使民主权利的主体素质高b实行民主政治的成本很大c国家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成本很大,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行使民主权利的主体素质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家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排除。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4、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故a排除。秦王朝没有重新创制度量衡标准,故b排除。统一量器标准发生在兼并诸侯之后,故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统一度量衡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故b错误。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不符合“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寺庙庄园经济6、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有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昔日秦人家中稍富有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分家立业规定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故a排除。战争频繁兵役沉重,与分居自立门户没有关系,故c排除。“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在汉初,不是秦朝,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7、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可知国家要稳固就必须先要养人,既稳定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北魏至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行了均田制,故b项正确。a项“重农抑商”未涉及到“赋人取财”,故a排除。北宋“不立田制”导致了土地兼并严重,故c排除。d项指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合一按亩征银把田赋力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这些未涉及到“养人”“赋人取财”,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均田制8、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宋太祖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不同的是a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设专职官员管理地方财政c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太祖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强干弱枝在汉表现为削藩,宋为杯酒释兵权,故a属于相同点,故a排除。b项汉时郡国并行,根本没可能设专职官员管理地方财政,只是中央设治粟内史管理财政,宋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故b属于不同点,故b正确。c项汉推行推恩令,将王国由大分小,化整为零,宋表现为杯酒释兵权,故c属于相同点,故c排除。d项汉设刺史,宋设通判,故d属于相同点,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9、从下表中得出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 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 613万余13 186万余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财政收支相关知识,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冗”“两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10、“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对兜售赎罪券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主张“信仰得救”d希望结束分裂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抨击天主教会,进行宗教改革的主张,反对兜售赎罪券属于宗教改革,故a正确,排除。宗教改革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故b正确,排除。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故c正确,排除。宗教改革没有主张结束分裂局面,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1、学习了宗教改革之后,甲、乙、丙三位同学对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的说法都正确 b甲、丙的说法正确,乙的说法不正确c乙、丙的说法正确,甲的说法不正确 d甲、乙的说法正确,丙的说法不正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甲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宗教改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其性质,故甲、乙、丙的说法都正确,故a正确。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强调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权威,故乙正确,故b错误。甲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和王权的加强,所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故甲正确,故c错误。宗教改革运动也是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故丙正确,故d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2、14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有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a.b.c.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故正确;当时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王权,故正确;当时欧洲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故正确;当时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故正确,故正确,故d正确。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背景13、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其主要论据应是a.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 农民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c. 农民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份地 d. 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故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故b正确。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与“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不符合,故a排除。农民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份地,没有体现“剥夺”,故c排除。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14、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前,西方文化已经在北美发展,故a排除。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西方文化的征服,故b排除。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也不利于西方文化的征服,故c排除。明治维新目的之一是摆脱西方控制,其文明开化政策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征服;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对青岛问题的处置,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d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影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15、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故c正确。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故d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评价 16、在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有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通过“合法”“和平”的手段,进行有限的改革a b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故、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合法”“和平”的手段,进行有限的改革,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故、正确,故正确,故d正确。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特点17、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固评价历史人物明显以儒家标准为准绳,排斥其他流派,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时代先后为顺序,故a排除。秦始皇的社会贡献也很大,故以社会贡献为根据,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以个人善恶为标尺,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影响18、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而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c正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维护统治阶级地位,没有体现仁政思想,故a排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没有体现仁政思想,故b排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节操,没有体现仁政思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 19、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 c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d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曰诗云指孔子思想,说明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故d正确。“言必称三代”指夏商周,故a错误。“子曰诗云”指孔子和诗经,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影响2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a.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b.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c. 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d. 明道德之善,求科学之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a正确。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不符合“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故b错误。反对追求功名利禄,没有指出完善道德的目的,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求科学之真,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2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由人治转向法治,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深刻批判封建制度,故b排除。黄宗羲没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c错误。黄宗羲也没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22、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元时期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故b正确。民族政权并立往往不利于文化交流,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故c排除。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过于绝对,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2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体现了高雅文化倾向。故d项正确。元曲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故a项错误。话本和小说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故b项错误。汉赋和唐诗都体现了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风俗画和文人画24、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公民政治是直接民主,这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故a正确。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颠倒了因果关系,故b排除。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过于绝对,且不符合直接民主的特点,故c排除。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强调智者学派的作用,故d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25、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复耶稣以前希腊罗马之古,欲以欧洲文化返于偶像时代,宗教改革则复耶稣之古,欲以欧洲文化返于原始基督时代,故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故c正确。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古典文化,而宗教改革则是以宗教异端为方法,故a错误。异趋指两者复古的对象不同,故b错误。两者对天主教廷都有批判,故d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点26、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不同考查启蒙运动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故d正确。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属于宗教改革,故a排除。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故b排除。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也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故c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目的 27、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b.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c. 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故a正确。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有相同点,故b错误。两人的阶级属性都是资产阶级,故c错误。康德没有蔑视公民权利,故d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卢梭28、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b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d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进化论在当时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故d正确。进化论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推翻了天主教会的上帝创世说,故a错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盛行与19世纪前期,故b排除。进化论属于生物领域,没有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排除。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进化论29、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故d正确。追求独立自治与极端倾向不能等同,故a错误。极端倾向不是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故b错误。陈独秀没有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30、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在欧洲大陆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新三民主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56年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故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属于邓小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故正确;1956年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从国情出发,故错误,故正确,故d正确。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特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政府不得不增设相关的机构、官吏管理各个环节,导致机构庞大,经营和管理费用增加,又容易滋生腐败,损失垄断利润。针对这种情况,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选派廉政又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充当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刘晏刚到任的时候,榷盐的总收入才四十万贯,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 摘编自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8分)【答案】(1)措施:首先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盐业生产、运输和销售;后刘晏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手段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4分)(2)意义: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商人进行扶植和保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大了对商业和市场的规范管理。(8分)【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精简管理机构,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即可指出唐代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并给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商人进行扶植和保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大了对商业和市场的规范管理。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唐代刘晏盐法改革措施 意义3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