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珍 教案.doc_第1页
刘玉珍 教案.doc_第2页
刘玉珍 教案.doc_第3页
刘玉珍 教案.doc_第4页
刘玉珍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图片、题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千米。特快列车小时约行千米。1)人骑自行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2)特快列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 第48页6-9。第二课时:笔算乘法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练习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教学目标:1、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准备:题卡。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口算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32224= 14527= 67913= 28635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判断并改错。(出示小黑板)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笔算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5)书上练习七第8题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课文第52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9084=2、笔算 7086= 7908= 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 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160 3048002)10630= 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1)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106 30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学生一直以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时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复习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1603,1630,最后学习例题16030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1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可以写成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辆汽车的速度是千米时,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 25160=404= 2540=204= 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 (182)(242)= (182)(242)=10545= (1055)(455)= (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教后反思:这堂课我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通过前置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第七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二、提高练习。1、出示(1) 12 18 = 216 (123)(183)=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板:在同一平面内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1、学生画直线。(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2、小组探索学习。(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3)四人小组讨论。(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5)板:相交不相交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3)小结:这种看似相交,实际不相交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延长后再判断。(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相交吗?延长后,相交了吗?(没有)再延长,相交吗?(没有)无限延长,相交了吗?(没有)(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6)板:互相平行(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1)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5)板:互相垂直(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6、练习。(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1、摆一摆。(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2、找一找。(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3、摘苹果。(课件出示)4、判断。(课件出示)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5、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相交作品的同学离开。教学反思: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出示了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第二课时:画垂线教学目标:1、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课题:画垂线二、探究新知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先画一条直线。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三、巩固练习、页题画一画2、页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3、页题怎样修路最近呢?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练习画垂线。第三课时:画平行线教学目标: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教 具 :直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板书课题:画平行线二、探究新知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步骤:)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厘米、宽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三、巩固新知: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1、页题2、学生讨论画法: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说画长方形的步骤。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教学准备: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课件出示关系图。(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1)教师演示。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4)巩固练习。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3、教学等腰梯形。(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4、四边形的关系。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三、巩固新知。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2练习十二第6题。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反思:一、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二、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三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第五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指边, 形状变了,角变了,边的长短没有变 学生拉长方形的框架并测量 学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它的高。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页“做一做”第题。页题。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页做一做,页题画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 1、页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页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 页、题。第六课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四边形关系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模具各一个。 学具:三角尺,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师:我们以前已学过很多图形了,请认真观察下面图形它们是由几条边围成的?(课件出示)生:四条。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由四条边围成的这些图形叫四边形。师:在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什么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师: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牢固!正方形是长方形吗?生:是。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包含正方形。师: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指课件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师:你们认识得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用学具分别量一量它们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像这样写下来。并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四人小组活动开始。生: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汇报发现。师:谁来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你是怎样知道的?(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师:谁还有其它的发现吗?2、?验证结论师:刚才有的同学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互想平行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3、总结概念。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也平行,两组对边都平行。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回答)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揭示概念:课件展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并板书)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师:在这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生:两组,平行,四边形。师:你真会找。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齐读一遍。生:学生读。师: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看谁读得好。(男女分别读)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5、穿插练习。请判断下面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打“”,不是打“”。(三)认识梯形1、汇报发现师:梯形的边又有哪些特点呢?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师: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吗?(板书)生:有。2、验证结论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不平行,这组对边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3、总结概念。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梯形”吗?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揭示概念:课件展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并板书)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师:在这定义中,你又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生:只有一组,平行四边形。师:你找得真准确,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再读一遍。师:下面我们来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必须要符合什么条件?5、穿插练习。请判断下面图形是梯形的打“”,不是打“”。6、比较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师:(指练习中的平行四边形)问:它为什么不是梯形?它其实是个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三、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了,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课件出示四边形的集合图)师:我们先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两组对边都平行。师: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四人小组讨论)师:指名汇报。师总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特殊在哪里?生: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梯形有没有两组对边平行?生:没有。师:所以梯形自己为一类。教师总结:所以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展示:四边形集合圈,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展示:平行四边形、梯形集合圈,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展示:长方形集合圈,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展示:正方形集合圈。师:现在我们对照课本71页的这个集合图,同桌互相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生:学生活动。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关系。(指名说)四、质疑。师:请打开课本70-71页,看书有没有要问老师的呢?五、巩固练习。1、判断:(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4)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师:你们判断得真准确。其实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指名说说)师:好,老师现在带你们去校园找找,看这美丽的校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主题图)师:谁愿意上来找找?师:同学们真会找,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和梯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师:我们生活中很多建筑物都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图形的。你们想不想利用我们学过的图形亲手拼一幅美丽的图画呢?生:想。3、拼图。师:拼图要求: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你们喜欢的图画。(1)找图形(2)小组拼图画。(3)展示作品。生:学生动手拼。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这么漂亮的图画,你们的手真巧。在这些美丽的图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六、总结:谈收获。师: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