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微题组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优指导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微题组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优指导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微题组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优指导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微题组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微题组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草原连年遭受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恢复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的功能。(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 取样的关键是。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答案:(1)镶嵌间接(2)方向和速度恢复力(3)物理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4)随机取样6.25n0解析:(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即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3)动物通过观察发现毛刺,故该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播,故为物理信息。毛刺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保护了植物本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4)样方法为保证结果准确,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则两年后它的数量为n0(1+150%)(1+150%)=6.25n0。2.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利大小便。为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研究小组对某池塘中生物的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泥鳅水蚤小球藻乌鱼河蚌泥鳅水蚤注:“”表示存在捕食关系。(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所以它们属于两个物种。(2)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3)池塘中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4)若鱼塘中泥鳅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则图中cd段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接近型,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填“会”或“不会”)大幅超过b点。(5)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演替。答案:(1)生殖隔离(2)捕食和竞争(3)水蚤和河蚌(4)稳定不会(5)次生解析: (1)乌鱼与泥鳅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两个物种。(2)由题表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可以画出食物网:,根据食物网可知,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通过食物网可知,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泥鳅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4)题图中cd段时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接近稳定型;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会大幅超过b点,是因为环境资源有限。(5)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2015课标高考全国理综)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本题通过种群的数量特征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111,即各年龄阶段比例相当,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以下是两个学习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1)第一个小组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呈增加趋势。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地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第二个小组调查某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图为他们绘制的坐标曲线。图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试解释其原因:。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止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答案:(1)该样方中生物的种类(名称)和数量(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在分解者的作用下枯草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营养物质(2)随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a性别比例解析:(1)研究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可分别调查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分析图乙可知,在割草草地中,随割草强度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柱条高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植物种类(柱条数)增加。枯草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营养物质,返回土壤并改变土壤酸碱度。(2)图中ab段即为“s”型曲线中k/2k区段,此时随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因此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蝗虫的防治应在k/2(图中a点)之前,避免k/2时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形成危害。诱杀雄虫使雄性个体减少,破坏了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出生率。5.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修复后的水体由原来的浑水态变为清水态,主要原因是沉水植物大量吸收了水体中含等元素的无机盐,从而抑制浮游藻类的大爆发。引入沉水植物后,浮游藻类的种群数量呈型曲线增长。(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的结果。(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是在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4)该修复工程引入的生物均以当地生物为主,且引入的种类和数量经过了实验论证,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原理。利用某些沉水植物分泌的物质杀死藻类或抑制其生长进行生物修复,与用化学药物杀死藻类进行化学修复相比,前者的突出优点是。答案:(1)n、p“s”(2)标志重捕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3)群落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协调与平衡时效长、防止二次污染、降低成本解析:(1)由浮游藻类大爆发可知,该浑水中有大量的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植物主要利用n、p等元素,所以沉水植物吸收n、p等元素;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引入沉水植物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增长曲线变为“s”型。(2)野鸭个体大,活动范围大,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草鱼和罗非鱼都以螺蛳为食物,所以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当草鱼和罗非鱼数量增多后,捕食的螺蛳量会增加,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负反馈调节。(3)研究对象是沉水植物、大型底栖动物等,所以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沉水植物、浮游动物、浮游藻类间的关系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该修复工程引入的生物均以当地生物为主,且引入的种类和数量经过了实验论证,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修复:利用某些沉水植物分泌的物质杀死藻类或抑制其生长。化学修复:用化学药物杀死藻类。所以生物修复的优点是时效长、防止二次污染、降低成本。6.图1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106 kj/m2)。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若要正确表示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2)若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 000 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106 kj。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4)写出图2中存在的食物链(网)。(5)图2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图中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答案:(1)a分解者a(2)1 176 00010.03(3)负(4)(5)d解析:(1)生态系统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包括本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储存在体内以及被分解者分解的部分。图1中少了营养级和分解者自身呼吸消耗的一部分能量。(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平方米营养级的总能量=3.0+11.8+42.5+60.3=117.6(106 kj)。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117.6100%10.03%。(3)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自身的相对稳定。(4)由图2可知a为初级消费者,b、c为同一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5)重金属进入生物体后不能被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营养级越高,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也越高。7.(2015山东高考理综)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