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三).doc_第1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三).doc_第2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三).doc_第3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三).doc_第4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三)商榷与讨论张海彦题记:我是一名老教师,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生物学系,自此一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今年5月上旬,领导指派为外市某县命制招聘初中教师生物试题,并送来教材。我有20多年没有见到初中生物教材了,以前初中生物是三册书: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年讲完;现在初中生物扩容到四册,两年讲完,这是不是在教学上搞大跃进?6月初,又为某市某县命制中考生物试题。接连两次命题,给了我阅读初中生物学的好机会,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现把这些问题写出来,与编者商榷与读者讨论。此为第三篇。八年级(上)57、是“被捕物”不是“捕食者”第4页倒第14行和第5页图5-4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说明中的“捕食者”应改为“被捕物”。“捕食者”是水螅,水螅通过刺丝将毒液注入“被捕物或捕获物”体内。怎么能是水螅(捕食者)通过刺丝将毒液注入猎物或捕食者(水螅)体内呢。58、内胚层中的腺细胞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第4页倒第7行,“吃进去的食物就在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不准确,应该是被内胚层中的腺细胞消化,具体来说是内胚层中的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化食物。内胚层包括内皮肌细胞、腺细胞和其他细胞。这也和人的小肠一样,肌肉发达,小肠绒毛基部有小肠腺(消化腺),小肠腺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59、幼虫在钉螺体内只进行无性繁殖,并没有发育第7页图5-9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4.幼虫在钉螺体内繁殖,并进一步发育”。实际情况是,幼虫在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先形成母胞蚴,母胞蚴成熟破裂后释放出多个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即不断放出尾蚴,一条幼虫进入螺体后能增殖到数万条甚至十万条尾蚴。(引自刘凌云普通动物学第136页)发育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此时期或阶段,无论是毛蚴还是母胞蚴和子胞蚴,都是幼虫,其结构和功能并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变化。60、节肢动物名称的由来第16页第19行,“节肢动物就因附肢分节而得名”。据了解,节肢动物(Arthropod)的名称来自于希腊语中“分节的”(arthros)和“足”(podes)。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的动物,有具关节的附肢。附肢能够分化成触角、形态各异的口器和足。具关节的附肢能够完成各种功能,足用来行走,触角用来感觉环境,口器用来进食。如果失去了具关节的附肢,它就不能行走或抓住任何物体。61、“鱼”和“鸟”改为“鱼类”和“鸟类”为好第19页第四节鱼和第30页第六节鸟改为“鱼类”和“鸟类”为好。类是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具有鳃和单循环的血液循环系统的一类水生生物就是鱼类。课标中说的也是鱼类,“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62、是“品种”还是“物种(鱼种)”第19页倒53行,“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择和培育,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共同遗传特点的一群生物体,通常指栽培植物、牲畜、家禽等;“优良”是十分好的意思,十分好的鱼种不一定有经济价值。上述6种鱼类都是我国有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种,所以说把“品种”改为“鱼种”、把“优良”改为“有经济价值”,即“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有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种”。63、是“体形”还是“体型”第22页倒32行,“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形即形状;型即类型;体形即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体型即人(或动物)体的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流线型”是体型,不是体形。所以说应把“这样的体形”改为“这样的体型”。关于鱼类的体形可以做如下概述,“大多数鱼类体形,都呈纺锤形,体表成一个理想的流线型,适于快速游泳”。64、鳍的作用?第23页第34行和第1112行,“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鳍是鱼类的运动器官,能使身体前进、平衡并起到舵的作用。谁都知道在水中游泳主要靠身体或附肢划水前进。怎么鳍在游泳中成协调作用了呢?65、“生活在水中”是鱼的特征吗?第23页10行,“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什么是特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这里说的鱼的主要特征是,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主要特征,比如用鳃呼吸。这也和鸟类的主要特征一样,说的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主要特征,如前肢变成翼,不必画蛇添足再说鸟类会飞。通过上述说明和特征定义,显然“生活在水中”不是鱼的特征,因此删除“生活在水中”。66、“短小”跟“长大”相对,所以改为“长大”为好第26页3行,“青蛙的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发达”形容已有充分发展的意思,青蛙后肢比前肢又长又大,既然把青蛙的前肢概述为短小,后肢就理应概述为长大,所以把“发达”改为“长大”为好。67、身体呈“纺锤形”,不是“流线型”,外廓或体表呈“流线型”第33页第2行,“身体呈流线型”,老错误,“体形”与“体型”分不清,应改为,“身体呈纺锤形,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68、翼怎么搏击空气,使鸟振翅高飞?第33页第4行,“翼搏击空气,使鸟能振翅高飞”,这不是教材语言,叙述笼统,不知所云。鸟类靠向下挥(搧)动翅推动空气获得推进力,这样能够提供足够的升力停留在空中。鸟类翅膀的横截面呈凸面,当在空中快速移动时,空气掠过翅膀的顶面能够产生一个升力。69、适于飞行的骨架和骨骼肌第33页第67行,“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没有说出龙骨突和胸肌的作用,可作如下修改“脊椎、肩带与骨盆愈合形成了一个结实的骨架胸骨。胸骨上高耸的龙骨突起增大了胸肌的固着面,使翼(翅膀)扬起(胸小肌)和下搧(胸大肌)的胸肌十分发达(约占整个体重的30%),胸小肌和胸大肌通过特殊的联结方式使翼搧动”。70、鸟类的消化特点,消化力强第33页第10行,“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因果倒置,鸟类消化生理方面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这是鸟类活动性强,新陈代谢旺盛的物质基础。所以,食量大,频频进食,而不耐饥。71、气囊是初级气管和次级支气管伸出肺外,末端膨大的膜质囊第33页第12行和图5-28鸟体内的气囊,“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不准确。鸟类有气囊系统,气囊是气管分支的一部分,即初级气管和次级支气管伸出肺外,末端膨大的膜质囊。一般有9个气囊,分为前气囊和后气囊,其中与中支气管(也叫初级支气管)末端相通连的为后气囊(腹气囊及后胸气囊),与腹支气管相通连的为前气囊(颈气囊、锁间气囊和前胸气囊),分布在内脏和骨骼之间。72、是“收缩”不是“牵拉”第44页第3行,“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牵拉”是有一个外力拉着使行走或移动;“收缩”是物体本身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肌肉收缩时带动骨骼运动(位移)。要说牵拉,也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把附着点(止点)所在的硬骨拉(折)向起点肌肉所在的骨块。肌肉通过肌腱牢固地附着于骨上,肌腱具有弹性,会在肌肉收缩时产生长度的变化。肌肉的一端为起点,在肌肉收缩时保持相对静止,而肌肉的另一端为附着点(止点),所在的硬骨在肌肉收缩时发生运动。73、是“一块骨骼肌”不是“一组骨骼肌”第44页第57行,“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接下来的“图5-33屈肘和伸肘动作”例子中,肱二头肌收缩使前臂弯曲(屈肘),所以说肱二头肌是屈肌;肱三头肌收缩使下臂伸展(伸肘),所以说肱三头肌是伸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各是一块骨骼肌,怎么成一组了呢?要说一组,也是为了共同完成伸缩运动而组成的“屈肌和伸肌”肌组。所以说一块骨骼肌收缩就能改变骨的位置,不需要一组骨骼肌。肌肉只有“拉”的作用,没有“推”的作用。所以说肱二头肌收缩使前臂弯曲(向上臂靠近),等到停止收缩,却不能把拉过来的桡骨“推”回原位,而要靠收缩方向相反的肱三头肌收缩,才能将尺骨和桡骨拉回原位(肱三头肌源于肱骨,附着在尺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一对拮抗肌,它们通过相反的作用来调节前臂的位置,但都是靠肌肉收缩完成的。74、补写“列举动物多样性的运动形式”内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20页,在课程内容部分列出了“列举动物多样性的运动形式”内容,本教材没有,建议补写这部分内容。其实这部分内容很好编写,比如,(1)水中的动物有哪些运动形式: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游泳方式(靠身体或附肢划水前进);鲸鱼依靠身体上下摆动(而不是左右摆动)前进;鸭和鹅靠后肢(趾间有蹼)划水推动身体前进;青蛙、龟和大多数海洋哺乳动物都是靠后肢和带蹼的足游泳;海龟、企鹅和海狗等靠前肢游泳(一般前肢特化成鳍状肢);海洋无脊椎动物沿海底运动(这和陆生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相同);扁形动物通过纤毛的运动推动身体移动;蛔虫通过蠕动躯体向前滑动;水蛭通过收缩-锚定-伸展的方式爬行;螃蟹通过附肢拉动躯体行走;软体动物靠肌肉足行走;海星用它独一无二的管足行走等。(2)陆上运动:蜗牛、蛞蝓和其他陆生软体动物会分泌一种黏液,依靠肌肉足推动,在黏液上滑行;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昆虫、蜘蛛和甲壳类)身体与地面分离,靠附肢或腿蹬地能够快速地移动;袋鼠、兔子、青蛙和蚱蜢用强有力的后足跳跃运动;很多无脊椎动物和蚓螈(无足的两栖类)通过蠕动方式运动;蛇将身体扭成蜿蜒的曲线姿态,使整个身体同时收缩时受到地面的侧向推力运动。(3)空中运动:鸟类和多数的昆虫通过交替收缩伸肌(上提肌)和屈肌(压低肌)上下搧动翅膀产生推进力飞翔;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在夜间活动。大型动物的运动一般依靠附肢以某种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推力,或是通过波浪运动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75、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吗?第6263页,用了两个自然段试图来阐述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依据第一自然段的论述,得不出动物影响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物质循环是分解者将有机营养物分解为无机元素或无机形态释放出来,如水和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像能量那样的单向传递,而是反复利用的,所以物质的传递称为循环。动物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所以说不会影响物质循环。第二自然段说的是动物摄取的有机物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无机物,也得不出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的结论,充其量只能说动物参与了物质循环。76、分解者是如何将含氮有机物分解成含氮无机盐的?第63页第68行,“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第80页第45行,“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一般书上在讲到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作用(反应)而生成的产物时,只笼统说是无机物,不再具体说是那些产物。因为,反应物不具体(只说是动植物遗体),所以就不可能全知道有哪些生成物。比如63页用等来代表,第80页列举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很不全面,因此,建议把分解作用(反应)后的生成物统一说成是无机物。怎样形成含氮无机盐:首先,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将生物遗体中含氮有机物(如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再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氨;然后硝化细菌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氧化为硝酸盐。77、菌落第67页第1行,“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普通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第18页第78行,“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大学微生物学教材的定义是“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高中和大学教材把菌落描述成“子细胞群体”或“子细胞集团”,在七年级生物学(上)描述组织时,说是“细胞群”。通过上述论述,把菌落描述成“集合体”不妥,无论是“子细胞群体”或“子细胞集团”都比“集合体”直观、形象,好理解。78、营养菌丝怎么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第77页第10行,“营养菌丝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这句话好多老师不是很理解,需要说明。所有真菌都是通过外消化来获取食物的。它们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酸和消化酶,刺穿死木分解死植物物质,从土壤矿物中溶解出极难分解的营养物。菌丝可以形成疏松的网络,为吸收营养提供了巨大的表面积。79、“转化”不是化学反应第81页图5-52,“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第84页,倒1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第85页,第1行,“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转化”成了万能,什么反应都可冠以“转化”,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图5-52是生物固氮,属于还原反应,是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总反应式可以表示为:;“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是分解反应,化学反应式可以表示为:;“葡萄糖转化为乳糖”也是分解反应,化学反应式可以表示为:。80、病毒并不都是致病的第91页,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中,说的都是病毒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危害和巨大损失。这样评价病毒好像有失公允,有许多病毒是不致病的,感染也没有什么外在的表现。还有很多病毒可以连续几年保持潜伏状态,直到有特殊的信号启动时才会表达出来。一种生物体内往往有几种不同的病毒,从这点来说,病毒的种类可能有成千上万,远远多于生物的种类。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几千种而已。81、是“捕杀”不是“扑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