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苏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苏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2、吾忘持度(d)3、遂不得履(su)(l)4、宁信度(nng)5、遽契其舟(j)(q)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九、开放性试题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1写汉字。自du()其足nng()信zhu()于水jq()其舟2填空。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韩非,_时期哲学家,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置之其坐_至之市_及反_不亦惑乎_遽契其舟_4翻译句子。(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北人:北方人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啖:吃。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仕于南方()席上啖菱()或曰:“啖菱须去壳。”()欲以清热()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幼时记趣一、文章内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二、文学常识1、选自浮生六记。2、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三、通假字1、以土砾凸者为邱邱通丘,土山四、重点词语解释1、余忆童稚时余:我稚:幼小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3、见藐小之物藐:小4、必细察其纹理纹理:这里泛指花纹。5、私拟作群鹤舞空拟:比6、昂首观之之:代指“群鹤舞空”现象7、项为之强强:这里是僵硬的意思。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帐:白色的蚊帐9、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0、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11、于土墙凹凸处凹凸:高低不平12、花台小草丛杂处丛杂:多而杂乱13、常蹲其身其:自己14、凹者为壑壑:山沟15、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16、盖一癞虾蟆也盖:原来是五、重点语句翻译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六、课文内容理解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物外之趣)。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1、给下面的字注音藐()唳()砾壑()庞()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明_物外_私_神游_拔_3、幼时记趣选自_,作者_,字_,_代作家。本文围绕“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4、“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之”指代_。5、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7、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8、翻译句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9、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砾()壑()怡()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多用来形容_。参考答案1度宁坠遽契2韩非子战国法吕氏春秋吕不韦3同“座”,座位;到;到、等到;同“返”,返回;迷惑,糊涂;立即、匆忙;雕刻4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1miollhpang2眼力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暗地里精神游历搬,移开3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记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