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ppt_第1页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ppt_第2页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ppt_第3页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ppt_第4页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气相色谱法 GasChromatography 本章要求 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气相色谱仪主要组成部件的功能 了解固定相及其选择 了解常用检测器性能 原理及适用范围 掌握常用定性方法及定量方法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法 根据所用的固定相状态不同 又可分为气 固色谱 GSC 和气 液色谱 GLC 特点 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 食品 农业 环保 医药 生命 石化 3 1气相色谱仪 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钢瓶 气源 3 2气路和进样系统 一 气路系统 气路组成 载气 常用H2 N2 Ar 净化器 有机物用活性炭 分子筛除去 H2中的O2用钯催化剂除去 N2中的O2用铜除去 H2O用硅胶 分子筛除去 稳压恒流装置 气路结构 单柱单气路 双柱双气路 二 进样系统 进样器微量注射器规格 1 5 10 25uL 100uL 5mL 液体进样器 微量注射器 气体进样器 六通阀 试样先充满定量管 切入后 载气携带定量管中的试样气体进入分离柱 汽化室 由绕有加热丝的金属块制成 温控范围在室温 500 进样时用微量注射器针头刺穿密封垫 然后将样品迅速注入汽化室 形成浓度集中的 样品塞 汽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内 汽化室温度应使试样瞬间汽化而不分解 通常选在试样沸点或稍高于沸点 一般汽化室温度比柱温高10 50 2 载体 材料 不锈钢 铜 玻璃 聚四氟乙烯 石英玻璃 大小 内径2 6mm 长1 6m 0 1 0 5mm 长10 100m 形状 U型 螺旋型 1 色谱柱 作用 提供一个大的惰性表面 以承担固定液 使其以薄膜状态分布在担体表面上 构成固定相 种类 填充柱 毛细管柱 3 3分离系统 a 多孔 比表面积大 孔径分布均匀 b 化学惰性 c 热稳定性好 d 有一定的机械性能 e 粒度细小 均匀 气相色谱用的载体种类 硅藻土型 红色载体 白色载体 非硅藻土型 氟载体玻璃微球载体高分子多空微球载体 对载体的要求 红色载体 天然硅藻土 木屑在900oC下烧 机械强度高 表面积大 孔径较小 约2 m 能涂较多的固定液 色谱分离效率高 但表面存在吸附中心 分析极性物质时有拖尾现象 白色载体 天然硅藻土 Na2CO3 大于900oC烧 与红色载体相比 表面孔较粗 约8 9 m 表面积较小 机械强度差 柱效低 但表面活性中心显著减少 对极性物质的吸附性小 一般用于分析极性物质 硅藻土 单细胞海藻 植物 骨架 无定形SiO2与少量无机盐组成 硅藻土型载体 目的 改进孔隙结构 屏蔽活性中心 提高柱效 硅藻土型载体处理 酸洗法 用HCL溶液浸煮载体 过滤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 烘干 载体经酸洗后能除去Fe2O3等金属氧化物 减少一些活性中心 碱洗法 酸洗之后 用NaOH 甲醇溶液回流或浸泡 甲醇和水洗至中性 干燥 碱洗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AL2O3等酸性作用点 硅烷化 用硅氧化试剂和载体表面的硅醇 硅醚基团反应 以消除载体表面的氢键结合能力 常用的硅烷化试剂有二甲基二氯硅烷和二 三甲基硅烷 胺 氟载体 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多孔性载体 优点是吸附性小 耐腐蚀性强 用于分析极性物质和强腐蚀性气体 缺点是湿润性差 表面积较小 强度低 柱效不高 玻璃微球载体 有规则的颗粒小球 优点是能在低柱温下分析高沸点样品 分析速度快 但表面积小 只能用于低含量固定液 且表面有吸附性 柱效不高 高分子多孔微球载体 苯乙烯与二乙烯苯的共聚物 既能直接作为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又可作为载体涂上固定液后再使用 非硅藻土型载体 选择载体的大致原则a 当固定液的含量大于5 时 可选用硅藻土型 白色或红色 载体 b 当固定液含量小于6 时 应选用处理过的载体 如仍拖尾可加减尾剂 c 对于高沸点组分 可选用玻璃微球载体 d 对于强腐蚀性组分 可选用氟载体 气相色谱固定液主要是由高沸点有机物组成 在操作温度下呈液态 有特定的使用温度范围 最高使用温度极限 对固定液的要求 3 固定液 a 蒸气压低 不流失b 热稳定性好 在操作柱温下呈液态 不分解 不聚合 规定了最高使用温度 c 化学稳定性好 不与待测组分起化学反应d 溶解度大 对待测物质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 e 选择性好 对两个沸点相同或相近但属于不同类型的组分有尽可能高的分离能力 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a静电力 极性 极性 在极性固定液上分离极性组分时 静电力起主要作用 b诱导力 极性 非极性 分离非极性和可极化物质的混合物时 诱导力起作用 c色散力 非极性 非极性 当用非极性固定液分离非极性组分时 色散力起主要作用 d氢键力 X H Y 用含有 OH COOH NH2等官能团的分子作固定液 分析含氟 含氧 含氮化合物时 此种力起主要作用 规定 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0 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100以苯和环己烷为试样 在这两根柱上以及被测固定液柱上 分别测出其相对保留体积 或时间 然后取对数 则 被测固定液的相对极性 x 100 100 q1 qx q1 q2 固定液的极性分类 q1 环己烷和苯在 氧二丙腈上的相对保留体积的对数q2 环己烷和苯在角鲨烷上的相对保留体积的对数qx 环己烷和苯在待测固定液上的相对保留体积的对数 固定液选择 相似互溶 原则 即固定液的性质和待测组分的性质有某些相似时 其溶解度大 分配系数也大 选择性就高 选择固定液的依据 分离物 固定液 先流出 后流出a 分离非极性物质 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组分按沸点顺序流出色谱柱 沸点低的先流出 沸点高的后流出b 分离极性物质 选用极性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主要按极性顺序分离 极性小的先流出 极性大的后流出 c 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时 选用极性固定液 非极性组分先流出 极性组分后流出 d 对于能形成氢键的试样 选极性的或氢键型的固定液 不易形成氧键的先流出 易形成氢键的后流出 e 对于复杂的难分离的物质 用两种以上混合固定液 4 色谱柱老化 载气5 10mL min 不接检测器 放空 高于操作温度10 20oC 低于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 老化4 8小时 目的 除去残有溶剂 挥发杂质等 通用型 选择型 3 4气相色谱检测器 一 分类 浓度型检测器 测量的是载气中某组分浓度的瞬间变化 即检测器的响应值和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如热导池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质量型检测器 测量的是载气中某组分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 即检测器的响应值和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某组分的量成正比 如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 R C R dm dt 二 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检测器应具备几点要求 1 灵敏度高 稳定性好 便于进行微量和痕量分析 2 死体积小 响应快 便于进行快速分析 3 线性范围宽 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4 对操作变化不敏感 便于应用程序技术 5 牢固耐用 安全性好 且结构简单 价格便宜 因此 检测器灵敏度 响应时间 稳定性 线性范围等可以作为衡量检测器性能的指标 1 灵敏度S 斜率 S R Q 是评价一个检测器的好坏及与其它类型检测器相比较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定浓度或一定重量的物质通过检测器时所给出信号的大小 用符号S表示 灵敏度的计算 浓度型检测器浓度型检测器响应信号与载气中组分的浓度c成正比R CR Sc CSc R CSc即检测器的灵敏度 下标c表示浓度型 Sc单位 进样为液体 单位为mV mL mg 表示每毫升载气中有1mg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所能产生的信号mV值 进样为气体 单位为mV mL mL 表示每毫升载气中有1mL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所能产生的信号mV值 质量型检测器灵敏度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某组分的量有关R dm dtR Smdm dtSm为比例常数 即检测器的灵敏度下标m表示质量型 Sm R dm dt 单位 mV s g 每秒钟有1g物质进入检测器时能产生的信号mV值 灵敏度只能表示检测器对某物质产生信号的大小 由于响应值大时基线波动也会随着成比例增大 所以只用灵敏度S不能很好地评价一个检测器的质量 检测限D定义 产生二倍噪音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中被测物的量 Dc mg ml 或单位时间进入检测器的量 Dm g s 2 检测限D D 2RN S RN 检测器的噪声 指基线在短时间内上下偏差的数值 单位为mV D值越小 则说明仪器越敏感 D 2RN S 指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绝对量的关系成线性的范围 表示检测器对样品中不同浓度的适应性 此范围越宽越好 3 线性范围 三 典型的气相色谱检测器 1 热导池检测器 TCD 热导检测器是根据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的原理制成的 采用热敏元件进行检测的 特点 结构简单 稳定性好 线形范围宽 操作方便 灵敏度适宜 对无机 有机可挥发物质均有响应 而且不破坏样品 是一种通用型检测器 参比 热导池的结构 池体 参考池 纯载气通过 测量池 让载气和分离后的试样通过 测量线路 两池通道中均置一热敏电阻 与两个阻值相等的电阻构成一个惠斯顿电桥 工作原理开始时 仅有纯载气通过时 电流流过热丝产生的热量与载气带走的热量建立热动平衡 这时参比臂和测量臂热丝的温度相同 R f T T1 T4R1 R4T2 T3R2 R3A B点电位相同 EAB 0无信号输出 记录仪记录的是一条直线 当样品组分随载气通过测量臂时 组分与载气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热导系数与纯载气的热导系数不同 由于热传导带走测量臂的热量 引起热丝温度的变化 使电阻值改变 而参比臂电阻值保持不便 这时R1 R4导热系数不同散热不同温度不同电阻不同A B点电位不同 EAB 0 输出峰信号 信号大小与组分含量成比例 热导池操作条件的选择桥电流 桥电流增加 热丝温度升高 热丝和热导池池体温差加大 气体容易将热量传递出去 灵敏度提高 桥电流控制在100 200mA左右 载气种类 载气与组分的导热系数相差越大 灵敏度越高 故选择导系数大的气体 如H2或He作载气 灵敏度比较高 热敏元件的电阻 选择阻值高 电阻温度系数较大的热敏元件 当温度有变化时 能引起电阻明显变化 灵敏度就高 热导池池体温度 当桥电流一定时 热丝温度一定 如果池体温度低 池体和热丝的温差就大 能使灵敏度提高 但池体温度不能太低 否则待测组分将在检测器内冷凝 一般池体温度应不低于柱温 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通用型 有机物 质量型 特点灵敏度很高 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约102倍 检出限低 可达10 13g s 可检测化合物种类多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能检测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 死体积小 响应速度快 线性范围也宽 可达107以上 仪器结构不复杂 操作简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检测器之一缺点 不能检测永久性气体 如水 CO CO2 氮氧化物 H2S等 核心部分 离子化室 不锈钢 气体入口 火焰喷嘴 一对电极及外罩 氢焰检测器的结构 氢焰离子化机理火焰中电离不是热电离 是化学电离 即有机物在火焰中发生自由基反应而被电离 A 预热区B 点燃火焰C 温度最高热裂解区D 反应区 有机物CnHm在氢焰中的化学电离 有机物CnHm火焰中发生裂解产生自由基 CH CnHm CH 自由基 然后 CH与外面扩散进来的激发态原子或分子氧发生反应 生成CHO 及e 2 CH O22CHO 2e 形成的CHO 与火焰中大量水蒸气碰撞发生离子反应产生H3O 离子 CHO H2OH3O CO 形成电离产生的正离子 CHO H3O 和电子 e 在外加恒定直流电场作用下向两极移动而产生微电流 此微电流即基流 经放大后 记录色谱图 氢焰检测器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的灵敏度 在氢焰中不电离的无机化合物 例如CO CO2 SO2 N2 NH3等则不响应 操作条件 一般用N2作载气 H2流量低 温度低 易熄灭 灵敏度低 H2流量太高 噪声大 N2 H2 1 1 1 1 5 空气 提供O2 H2 空气 1 10 使用温度 80 200 以上 80 以下 灵敏度低 由于水蒸气冷凝 使用最高温度不能超过450 极化电压 信号随极化电压而增加 一定值稳定 3 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 选择性很强 对具有电负性物质 如含卤素 硫 磷 氮 氧等物质 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 检出限约10 14g mL 电负性越强 灵敏度越高 是目前分析痕量电负性有机物最有效的检测器 已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量 大气及水质污染分析以及生物化学 医学 药物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缺点 线性范围窄 只有103左右 且响应易受操作条件的影响 重现性较差 结构 在检测器池体内有一圆筒状 放射源 3H或63Ni 作为负极 一个不锈钢棒作正极 在正负极间施加一直流或脉冲电压 当载气 通常采用高纯氮气 进入检测器时 在放射源的 射线作用下发生电离 产生大量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在恒定电场作用下 大量的自由电子被加速向阳极方向运动 由于电子质量小 运动速度快 与正离子复合的几率很小 自由电子到达阳极并被收集下来 形成了检测器的基流Ib 工作原理 当有电负性的组分进入检测器时 它捕获了检测器中的电子而产生带负电荷的分子离子并放出能量 这样电离室内的自由电子数目减少了 因而使得基流下降 产生一个信号I 信号I实际上代表是阳极收集下来的剩余电子 因为被电负性物质捕获的自由电子是无法收集的 只能测定基流的降低值 I Ib I I表示检测器对样品的响应 得到的样品流出曲线是倒峰 因负离子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几个数量级 在电场作用下其运动速度比电子慢的多 它与正离子的复合速率是电子与正离子复合速率的105 108倍 因此 带负电荷的分子离子和载气电离产生的正离子很容易复合形成中性化合物 被载气携带出检测器外 由于被测组分捕获电子 其结果使基流降低 产生负信号而形成倒峰 组分浓度越大 倒峰越高 由于电子捕获检测器的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故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它常被用于痕量具有特殊官能团组分的测定 如食品 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大气 水中痕量污染物的测定等 操作条件 载气纯度 99 99 载气流速 检测器稳定 这些对信号有较大的影响 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火焰光度检测器 又称硫 磷检测器 它是一种对含磷 硫有机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质量型检测器 检出限可达10 12g s 对P 或10 11g s 对S 这种检测器可用于大气中痕量硫化物以及农副产品 水中的10 9g有机磷和有机硫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火焰光度检测器的结构由喷嘴 滤光片 光电倍增管三部分组成 火焰光度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根据硫和磷化合物在富 氢火焰中燃烧时 生成化学发光物质 并能发射出特征波长的光 记录这些特征光谱 就能检测硫和磷 以硫为例 有以下反应发生 H2H HRS 空气 O2SO2 CO2SO2 4HS 2H2O即有机硫化物先被氧化成SO2 然后SO2被氢还原成硫原子 硫原子在适当温度下生成激发态的S2 当其跃迁回基态时 发射出350 430nm的特征分子光谱 最大为394nm S SS2 S2 S2 h 一般最高使用温度在250 硫与磷的检测机理不同 对含磷化合物燃烧时生成磷的氧化物 然后在富 氢火焰中被氢还原 形成化学发光的HPO碎片 并发射出 max为526nm的特征光谱 这些光由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电信号 经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 PO HHPO HPO HPO hv这些发射光通过滤光片而照射到光电倍增管上 然后转变为光电流 经放大器放大并可在记录仪上记录下硫或磷化合物的信号 3 5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载气种类的选择应考虑三个方面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 检测器要求及载气性质 1 载气摩尔质量大 可抑制试样的纵向扩散 提高柱效 2 载气流速较大时 传质阻力项起主要作用 采用较小摩尔质量的载气 如H2 He 可减小传质阻力 提高柱效 3 在载气选择时 还应综合考虑载气的安全性 经济性及来源是否广泛等因素 1 载气种类的选择 一般采用方法 dp小的担体 df小的固定液 M小的为流动相 减小u 对于填充柱 N2的最佳线速为10 20cm2 s H2为15 20cm2 s 通常载气的流速习惯上用柱前的体积流速 mL min 来表示 也可以通过皂膜流速计在柱后进行测定 若色谱柱内径为3mm N2的流速一般为40 60mL min H2为69 90mL min 2 载气流速的选择作图H u曲线求最佳流速 实际流速稍大于最佳流速 可缩短时间 载气流速高时 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 随着流速的提高 柱效下降 右图曲线的右边 载气流速低时 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 随着流速的增加 柱效提高 右图曲线的左边 在曲线的最低点 塔板高度H最小 Hmin 此时柱效最高 与H最小所对应的流速为最佳流速uopt A与u无关 u uopt时 B u为主 Cu影响很小 降低H 主要考虑Dg 在GC中载气一般选择N2 分子量大 u uopt时 B u Cu影响很小 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实验选择u uopt u uopt时 Cu为主 B u影响很小 3 柱长和内径的选择柱长增加 分离度增大 对分离有利 但柱长增加也使传质阻力增大 色谱峰区扩展加剧 分析时间延长 因此 在确保一定分辨率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用短色谱柱 填充柱 柱长1 5m 柱内径2 6mm 毛细管柱 柱长20 200m 柱内径0 1 0 5mm 4 柱温的选择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柱温选择要兼顾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对分离度的影响 兼顾分离度和分析速度两个方面 柱温升高 被测组分的挥发度 即被测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 tR 改善气相和液相的传质速率 有利于提高柱效 但低沸点组份峰易产生重叠 柱温降低 分离度 分析时间 对于难分离物质对 降低柱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内使分离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能使之完全分离 这是由于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增大的同时 两组分的峰宽也在增加 当后者的增加速度大于前者时 两峰的交叠更为严重 柱温选择 接近或略低于组分平均沸点时的温度 沸点柱温固定液用量气体室温 100 20 30 100红色担体100 200 150 10 20 100红色担体200 300 150 200 5 10 100白色担体300 400 200 250 1 5 100白色或玻璃担体 组分复杂 宽沸程的试样 采用程序升温 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能兼顾高 低沸点组分的分离效果和分析时间 使不同沸点组分基本上都在其较合适的平均柱温下进行分离 程序升温条件 升温方式 起始温度 升温速度 终止温度 5 进样条件和进样量的选择进样速度越快越好 这样可使样品汽化后能立即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 若进样时间过长 试样原始宽度变大 流出峰宽也必然变宽甚至发生峰变形 至于进样量 液体试样量一般进样0 1 5 L 气体试样0 1 5mL 进样量大 会使几个峰重叠在一起分离不好 但进样量太少 又会使含量少的组分因检测器灵敏度不够而检不出 最大允许的进样量 应控制在峰面积或峰高与进样量呈线性关系的范围内 3 5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 一 色谱定性分析因为色谱定性分析主要依据每种组分的保留值 一般需要标准样品 如果没有已知纯物质 单靠色谱法本身对每一种分离后的组分进行定性鉴定是比较困难的 这是气相色谱分析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 气相色谱与质谱 光谱等联用 既充分利用了色谱柱的高效分离能力 又利用了质谱 光谱的高鉴别能力 再加上计算机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及检索能力 为未知物的定性分析开辟了广阔前景 1 利用已知物质对照定性分析利用保留值定性 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 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谱图中位置 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 利用加入法定性 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 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 2 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进行定性分析当没有待测组分的纯标准样时 可用文献值定性或用气相色谱中的经验规律定性 碳数规律 沸点规律 根据相对保留值和保留指数定性 式中 n和n 1个碳原子的正构烷烃 待测物质的tR x 恰在两个正构烷烃的tR n 之间tR n tR x tR n 1 如求乙酸乙酯的保留指数 选正庚烷 正辛烷两个正构烷烃 未知的化合物的峰在此两个正构烷烃峰的中间 二 定量分析1 峰面积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峰形的色谱峰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包括 峰高乘半峰宽法 峰高乘峰低宽度法 峰高乘平均峰宽法 峰高乘保留时间法 自动积分仪法 只介绍常用两种 对称形峰面积的测量 峰高乘半峰宽法理论上可以证明 对称峰的面积A 1 065 h W1 2 不对称峰面积的测量 峰高乘平均峰宽法A 1 2 h W0 15 W0 85 式中W0 15和W0 85分别为峰高0 15倍和0 85倍处的峰宽 包括 前伸或拖尾 面积的测量 2 定量校正因子为什么要测定定量校正因子 色谱定量分析是基于被测物质的量与峰面积成正比关系 但是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响应值 即对不同物质 检测器的灵敏度不同 所以两个相等量的不同物质出的峰面积往往不相等 这样就不能用峰面积来直接计算物质的含量 为了使检测器产生的响应信号能真实地反映出物质的含量 就要对响应值进行校正 因此在定量计算时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使组分的峰面积转换成相应物质的量 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 绝对校正因子 某组分i通过检测器的量与检测器对该组分的响应信号 峰面积或峰高 之比 fiA mi Ai或fih mi hi式中mi为组分i的量 它可以是质量 也可以是摩尔分数或体积 对气体 绝对校正因子随着色谱操作条件而变 受到限制 相对校正因子 由于绝对校正因子受仪器及工作条件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 采用相对定量校正因子 定义 样品中i组分与标准物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用下式表示 fi mi Ai 式中m和A分别代表质量和面积 下标i和s分别代表待测组分和标准物质 fs ms As TCD标准物用苯 FID用正庚烷 fis表示相对质量校正因子 与检测器类型有关 而与检测器的具体结构 色谱操作条件无关 3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 1 外标法 2 内标法 3 归一化法 1 外标法 标准曲线法 外标法又叫定量进样 标准曲线法 分析时首先将待测组分的纯物质配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液体样品用溶剂稀释 气体样品用载气稀释 然后取固定量的标准溶液进行分析 从所得色谱图上测出峰面积或峰高 然后绘制响应信号 纵坐标 对浓度 横坐标 的标准曲线 当待测试样浓度变化范围不大时 可不必绘制标准曲线 而采用单点校正法 即配制一个和待测组分含量十分接近的标准溶液定量进样 用待测组分和外标组分峰面积 或峰高 比来求待测组分的含量 即因为Cs与As均为已知 令Ki Cs As 则Ci Ki Ai此法是假定标准曲线通过坐标原点的 因此可由一点决定这条直线 Ki即为此直线的斜率 因而称为单点校正法 外标法的优点 操作简单 计算方便 一个曲线可测多个试样 但一定要保证进样的重现性和操作条件的稳定性 两者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不需要知道校正因子 内标法当只需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 且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时 可采用此法 内标法 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 加入到准确称取的试样中 根据待测物和内标物的重量及其在色谱图上相应的峰面积比 求出某组分的含量 例如 要测定试样中组分i 质量为mi 的质量分数Pi时 可于试样中加入质量为ms的内标物 试样质量为m 则mi iAims sAs 内标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 不象归一化法有使用上的限制 缺点是每次分析都要称取样品和内标物的重量 不适于作快速控制分析 内标物的选择颇为重要 一般应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内标物和试样应互溶 但无化学反应 内标物与试样组分的峰能分开 内标物和待测物峰靠近 加入内标物的量应接近于待测组分的量 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相近 稳定 样品中不含有内标物 外标法用的标准是自己 而内标法用的标准是别人 当试样中各组分都能流出色谱柱 并在色谱图上显示色谱峰时 可用此法进行定量计算 设试样中有n个组分 各组分的量分别为m1 m2 mn 各组分含量的总和m为100 其中组分i的百分含量Pi 可按下式计算 3 归一化法 fi为质量校正因子 得到质量分数 如为摩尔校正因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