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_成滢.pdf_第1页
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_成滢.pdf_第2页
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_成滢.pdf_第3页
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_成滢.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蕊州大拳学报 牡 科学版 策 3 4今萦 2期 200 6 年 3月 Jo u rna l o f La n zho uUni v e r si y t S oeia lSeien ees V o l 34N o 2 M a r 2006 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 成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00 内容摘要 文化意象的产 生 传承 积淀 与本民族人 民的生活 历史 文化紧密相关 不少文化 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就会发生淡化 消隐 变形 扭曲 遗 失等各种拓变 在文学翻译中 文化意象究竟怎样拓变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些拓变值得思索 探 究 本文从译介学角度 对这些 问题进行 思考 以几种常见的文化意象为例 分析了文化意象在 文学翻译中发生各种拓变的情况 并归纳总结了其原因 关 键词 译介学 文学翻译 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04 2006 02 一01 4 3 一05 意象是客体经过主题的审美旨趣关照后呈 现于 主体意识中的 形象 它 是一种包 括 视觉 触觉 听觉 通 感 形 象等并 结合 了个人审美情趣和 文化 倾向的表现符号1 1 1 22 2 古今中外 的文 学作品中都含 有大量的意象 如汉语 文化中的梅 柳 江 月 亭 楼 杏 花 烟雨 燕 一英语 文化 中的玫 瑰 紫罗兰 夜莺 云雀 牧人等 它 们首先 是因为 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其次由于满足了人们 的某种 审美心理 或情感表达的需要而 成为人们借以抒情 咏 志 的对 象 而一代代 人 反复 的述 说 使得 这些 事物超越题材而上 升为凝聚 了特殊含义 及情感氛围 的意象 朱光潜先生曾在 谈 翻译 一文中就此提 出 了著名的 情感雾围 说 指出汉 语中这类文化意 象具有能够营造一种 情感雾围 的独特功用倒 蒋 晓华先生也在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 一文 中指 出 反复在文学作品中 出现 的 经过逐渐演变的一些 文 化意象会形成 感情晕轮 阁 文化意象的独特功用 及其特殊性使得文 学翻 译 中对文化意象 的处理成了 一个值得 思索的问题 一方面 由于文化意象的产 生 传 承 积淀与本民族人 民的生活 历史 文化 紧密 相关 而世 界之大 不 同 民族由于处在不 同的 环 境 中 其 生活习性 所经历的历 史 形成 的文化 也就差异颇多 因此 文化意象在本 民族文化中的 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 中就会 淡化 消隐 变 形 遗失 另一方面 由于构成这一类文化意象的 大多是语义单一的名 词 根据 翻译 标准之一 信 的 原则 通常只能保留源语意象 按字面直 译 但这 样就无法使其文化内涵得到完善的传达和 再现 那 么 文化意 象的文化内涵在翻 译实践中究竟是如何 转化的 文 化和文化意象之间如何通过翻 译互相产 生影响 笔 者以为 不妨 从译介学角度对这些 问题 进行 思考 译 介学在我 国译 学界是一个相对来说较新鲜的 概念 当代译介学诞生于 近2 0年 全球 文化交 融共 铸的大背 景 其当代形态的主要 内涵是指从文化 层 面对翻译作为一种跨语 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 文化 研究 l l 2 8 7 它关注 的不 是译文优劣的价值判断 而是 两种不同文化 背景 的语言在 转换过程中文化信 息的失落 变形 扩伸 增生 等等 以及文学翻 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从译介学 角度出发 运用比较 的方法 我们可 以研究中外文 化交流 中的文化 意象的错位 变形和 文化接受等一 系列 问题 因此 对于本文前面提出的问题 笔者 有意以文 学翻译中几 种常见 的文化 意象为例进 行一 些探讨 一 rose ros e 一词通常译 为 玫瑰 而 玫瑰 最初在汉 语 文化中并未形成某种意象 至多 是在 文学作 品中 被 当作一个喻 体来使用 常 用 以比喻貌美而泼辣 的 女子 如 红楼梦 中的尤三姐和探春在书中都假 他人之 口被说成 是 又红又香 只 是刺扎手 的玫瑰 花儿 但 自2 0世 纪 以来 中西 交流日益增多 译 事渐盛 随着欧美作品越来越多地 译入 我 国 玫 收稿日期 2 0 0令0尽2 7 基金项目 兰州大学第五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成没 19 7今 女 甘肃成县人 讲师 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14 4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60年第 2 期 瑰 一词的 高出现频 率使 中国读者渐 渐熟 悉 了它在 英语文 化 中的 象征 意义 忠 贞 热烈的爱情 甜 美 幸福等 广大 中国读者也逐渐认 同了这种象征 意义 可以说 r o se 这个词译成 中文 玫瑰 之后 能 够 引起译 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大致相 同的心理反应 尽管 r o s己在语义上还可与中文的 月季 蔷薇 对 应 但这 两个词 却没有 玫 瑰 所具 有的文化 内涵 下面是克里斯蒂娜 罗塞提 Ch ristin a o R se tt e 流 传最广的一首诗 歌 我最亲爱的 及徐志摩的译 文 So ng MyD ea r e s t Wh en 1 a m dea d 11 y dea r e st Si ngnosa ds on罗 f o r m e P la n ttho u no o s es a t 卿 hea d N orsha dy 叮pe r s s tr ee B ethe g re en 盯a s sa bv o em e With sh o w e rs a n d de w d ro p 5 w e t Andifthou w i lt f o rg e t 1 sh a l l not s e ethesha d o w s 1 sh a l l not f e eltherian I sha l l not hea r the nightinga l e Sin g o n a s ifin pain A nd dr e a m ing throu h g thetw ilight T ha t d othnotris en o r set H印ly 1ms y remember A nd ha plym盯1f o rget 歌 我最亲爱的 我死了的时候 最亲爱的 别为我唱悲伤 的歌 我 坟上不必安播 普成 也无 须浓荫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 青青的草 琳着雨 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 愿意 请记着 我 要是你甘心 忘了我 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再听 不见夜莺的歌喉 黑暗中倾 吐悲啼 在悠久 的昏幕中消 沉 阳光不升起 也不消璐 我也许 也许记得你 我 也许 也许我忘记 原文第一节第 三行中出现了 r o se 一词 而译 者在译文 中并未信手译作 最常见的 玫瑰 而是用 了 蔷薇 一词 这恐非随意使然 笔者认 为 正是 因为 玫瑰 一词在源 语 中的文化 内涵己经被译入语 读者接受认 同 并产生同样 的心理反应 即看到 玫 瑰 就会感到 热情 热烈 浓艳 甜美 等情 感雾 围 因此 为了表达原作所反映 的那种诗人因 宗教原因不能 与恋人 结合但 又无法忘情的凄婉 哀 怨 译者特 意避免了 玫瑰 而是选择了与原文基 调更接近 更和 谐 更容 易融入其中的 蔷薇 它 的文 化色彩毕竟比 玫瑰 的文化 色彩浅淡了许 多 因而与原文 的整 体 基调 不形成 反差 反之 彭斯 B urns 那首著名的 M y L e s I a 几d eR ed Ro s 我 国众多的翻 译家如王佐 良 周煦 良 郭沫若等 都一律译为 我 的爱人 是一朵红红的玫瑰 从未 有人译作 蔷薇 这说 明就 各自象征 的文化色彩来 说 玫瑰 浓烈而 蔷薇 浅淡 它们的色彩差 异使 得译者根据需要做出不同选择 另有一例 J a m es Steph ens 的h T e R o se 葱 几 the 叭 n d被郭沫若译为 风中蔷薇花 全诗及 译文如 下 Dip andswing lif ta n d sway d re a m a i l f e i na dr e a m a w盯 L ike a d r ea m in asle ep 15 the r o s e i n the w ind A nda i f sh in the de ep And a m a n i n the mind D re a m ing to la Ck a ll tha t 15hi s D re a m ing togi a n a l l that he15 D re aminga lif e i na dre a m away Di pa n d sw ing lif ta n d sway 颤 颤巍巍 领之顽之 睡梦生 涯 抑之扬之刀睡中之 梦 风中之花 普筱颠倒 睡梦生 涯 水中有鱼 心中有 君 鱼难离水 君是我心 梦有所丧 丧得其所 梦有所 得 得其 自由 睡梦生涯 抑之扬之 领之顽之 原诗言简而意悠 译文则采用 诗经 的风格 表 达出原诗淡淡含愁的意境 整首诗读来充满古雅恬 静的味道 特别是第二节 更是显得空灵飘逸 设 想若将 ro s砂译作 玫瑰 则题目变成了 风中的玫 瑰 平添了几 分狂野 的味 道 第二节也将变成 玫 瑰颠倒 睡梦生 涯 玫瑰 象征的热烈 奔 放 甜蜜的意义 与原诗淡泊含蓄的基调格格不入 无 独有偶 o R b ert H e r riek 的o T 认 碗印葱 t o 儿a rke 人右 h c o f 亦被吴汉文先生采用 诗经 的韵律 与风格译成一首 劝女于归 其第一节如下 Ga the r the se一b 山 whil e m盯 OldTim e 15 still 二f lying A nd this s a m e f l o w e r tha t smile t o d叮 O Tm or r o w w illbedying 译文 采采普筱 及 其未英 日月其迈 韶华如飞 今夕此 夜 灼灼其姿 翌日何如 将作枯枝 笔 者认为 第 一行中的 o r s e bud s 被译 为 蔷薇 而 不是 玫瑰 除 了有与郭沫若译 风中蔷薇花 相 同 的原因 即风格 问题 外 还有很重 要 的一点 就是诗歌翻译 中译 文的形式问题 事实上 这首译 作不仅在语意风格上 甚至在文字形式上都与 诗 经 中的作品极为相似 诗经 中多有 以植物作 为吟咏 比兴对象的例子 如 国风 苯首 有 采 采 苯首 薄言采之 采采 苯首 薄言有之 再如 秦风 兼霞 中有 兼蔑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 人 在水之泅 除了 苹首 兼蔑 诗经 中 还 多见 葛蕾 萝羲 蔓草 雀 苇 等 这些 汉字都有草字头 因此 吴先生的译文将 r o se 译 为 蔷薇 而不是 玫瑰 还满足了形式上的要求 根 据 辜正坤 教授提出的 诗歌鉴赏五象美 论 吴 的译 文达到了诗歌的 语形视象美 辜教授指出 中国 月比匀晚 从译介学众月忆居岁 忆 理 卜翻译中的几种岁 忆呼忆龙象14 5 诗歌是迄今为 止世 界上 图画视象特 点最 强的诗歌 就汉诗而言 诗如画 不仅意 味着诗的内容具有 画意 还意味着诗的文字本身就 呈现画面 感 4 且 看 采采蔷薇 四字 采采 形容植 物生长繁茂的 样子 而 蔷薇 二字本身带有的草字 头 更 是在语 形视象上展现出花 木藏袭葱笼 的画面 总之 蔷 薇 在此处显得和谐 完美 换 了 玫瑰 则显得怪 异 从 o rs e 一词的这几个译例 中可以看出 文化意 象在目的语中的变形有时是为了适应原文或译 文的 基调 风格及审美法则 二 杜鹃 杜 鹃是 中国 古典 文 学作品 特别 是诗词 中 最 常用 的意 象之一 它 在汉 语中常会 引起 伤心欲 绝 永别 等伤感的联想 伤心欲绝 的联想是源 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 望帝 即杜宇 因诱 惑了自己大臣鳌怜的妻子 而羞愧而死 死后化 作一 只杜鹃 在每年春天哀 叫不止 直到口中 眼中滴 出血泪s 永别 的联想 意义 则是由于杜鹃 的叫声 听上去 很像汉语 的 不如 归去 同 然而 这两种联 想意义 的民族色彩实在是太浓郁了 在文化译介中 成 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将 杜鹃 译 为 c u c k oo 根 据 翻译 百科全书 的说法 就会在象征 意 义 上和实际意义上 失去原来的色 彩 I 刀 的确 杜 鹃 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哀伤 凄婉 而 c u e ko o 一 词在 英文 中却往往 表达一种 欢 快 的情绪 中国古 典诗词中常见 杜鹃啼血 花落子规啼 月落 深 山哭杜鹃 化作啼鹃 带 血 归 等 杜鹃 的 叫声 在 熟悉汉 语文化 的 人心目中象征着凄凉 忧伤 而 对 熟悉英语 文化 的人来说 c uc k o了的叫声 是悦耳 动 听 的 通常 象 征着 春 天 快 乐 万 物更 新 等 含 义 比如华兹华斯 V叭 r d s wo rth 的 孤独的割麦 女 中有这 样的诗句 A v oie e o t址iuingn e e r w韶 he a rd In sprin gtim e f r o m the eucko bird 杜鹃 的歌喉 怎及 她婉转 当它 们 在春日纵情 啼 转 他还 专 门写有一首o T h t 伪 cko o 全 诗洋溢着欣 喜欢 愉 的情绪 在诗 中 他将 杜鹃称 作 b lith e th e ne o e o m er 快乐的新客 和 ble s s ed bird 幸福 的鸟儿 由此 可见 杜鹃 在汉 语文化 中的象征 意义和 c u c k oo 在英语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是完全相 反的 但 是 在我国目前的翻译实践中 绝大多数 的译者都是将 杜鹃 和 cue ko o 等同起来 并未考 虑这样做是否会 在象征 意义上失去原来 的色彩 但其中也不乏勤于思考者 请看下例 其间旦幕闻何物 杜鹃啼血攘哀鸣 白居易 琵琶 行 G Ga un t的译文 Andwha t the sounds my ea rs a s s ail Atdaw na ndev e T h e dolef ulw ai l O fg ib bo ns andthe hide ou sery Of n葱gh灯 vex ing e onsta n tl y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 鹃 李商 隐 锦 瑟 叶维廉 的译文 Ch u an g t zu w ak esuP eha r m ed byd re a m ofa but te rf l y W an g t i in sPring re tu rns a s a 云 夕材 这两位译者将 杜鹃 译为 ni g h j t a r 这是一种欧美 特有 的夜鹰 夜 间出来活动 叫声很大 常常使听 到 的人感到心烦 不安或难过 不 同的词 典上对它 的解 释都提 到 了它 叫声尖厉 或 叫声与众不 同 正是因为它 的 叫声 有这 样 的特点 所 以 为了尽 可 能地使 英语读者也产 生 杜鹃 在汉语 中那样的联 想 译 者用它来代替 cc u k oo 以求文化 意象的象 征意义在翻 译中不要丧失 遗憾 的是 从译介学角 度来看 杜鹃 这个意象本体却 又在译文中发生了 较大 的拓 变 完全成了另一种鸟 这是否会让英语 读者 误 以为 原文中就 是 夜鹰 呢 总之 由于 杜 鹃 和 c uckoo 在语义 所指 上相同 而在汉语文化 和英 语文化中各 自的象征 意义却又相反 因此 在 翻译实践 中 只能要么保 留其意象本体 舍弃象征 意义 要么传达 象征意 义 而对意象本体进行 改变 转化 此例说明 文 学翻译 中文化意象的扭曲 变 形 其 内涵 消隐 遗 失常常是该文 化意象具有鲜 明 民族性的结果 三 楼 楼 在汉 语 文化 中也 是使用 最频 繁 的意 象 之 一 纵观 唐诗宋 词 上至 王侯将 相 才子 墨客 下至 闺 中少妇 风 尘 女子 都会 在 楼 这个特殊 场 景 中抒 发胸 臆 排遣 愁 肠 感叹国家 兴 亡 会 在 落日楼头 断鸿 声里 把栏杆 拍遍 表达 寂 寥心绪 有 深秋 帘幕千 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与 恋人惜别 会叹息 红楼别夜堪惆怅 等待 恋人 归来 则 梳洗罢 独倚 望江楼 总之 楼 这个 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成 了一 个 场 景符号 一 看到 楼 就会使人联想 到登高怀远 倚栏远眺 思人 思乡 思 家 思国 等等 而在 英 美 文学 作品中 楼 这个词 或者说 相应 的 t 一词 出现频率很低 更谈不上上升为文化意象 了 当然 也就 不会使英语读者产生 楼 在汉语读者心中近似 14 6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0 026年第 2 期 的感 受 那么在汉诗 英译 中 楼 又 是如何被翻译 的呢 笔者 查阅了50首汉 诗 的 7 5 种 英译文 发 现 对 楼 的译法 不尽相同 它们按照 出现 的次数及在 译文中所占的比例 二 依次为 楼 t o w e reh a m b e r lod罗pv ailionbuildi明ma n s io n sti ar s b ou doirb o w e rr ail ba l u s 盯 a n dha llhous e w o m a n s tra d e ho us ero o f 次数 比例 2 7 36 9 1 2 9 12 6 8 5 6 5 6 3 4 2 3 2 3 21 3 1 1111 1 1 l 1 经过 对比观 察 可以找出一条大致规律 对 于比较 高 大 的 多 建于水 边 的楼 译 者 们 通 常 译 为 t r 如 黄鹤 楼 岳阳楼 鹤雀楼等 而 对于那些汉语 名 称比较优美动听的 如燕子楼 芙蓉楼等 许多译者喜欢 译 为 Pv a i i l 0 n 这 也许 是和 pv ai i l o n 一词在英语中是指装饰华美的建筑 物 有关 对 于女子 的居 所 几 乎所有的译者都选 用以下三个词 h c a m b e r bo u doir 和 b ower 如 想佳 人 妆楼顺望 误 几 回 天涯识归 舟 译 为 Myladyi a f r 铭h e m ust hv a ebe e nloo kingf r o m h e re h a 们限b e t b ut ha sbe e n dis aPPoil l t ed5 0 m a n y tim e s 少年听 雨歌楼上 译为 1 list e n ed toth e rain in sin矛so n gg irl 5 b o odo落 高楼 一般 译 为 st a r is 或 building 如 独上高楼 望 尽 天 涯 路 Alo ne 1m o u n tedthe 吕t成 t o lo ok do w n the en dle ssr o a d 明 月高楼休 独倚 Ab right m o onshin ing ona m a ny sto r ie db i l d仰一D onot st a y u pthe r ealo ne 大 型而豪华 的 建筑 物多 用 m a s n io n 如 玉楼宴罢醉和春 译为 T hei j耐e m雌 s葱 林rev e l s ove r she into xiea t ed himwith m e L lo w w ie n an d Spri吧 pl ea s ure 其 他还有将 楼 译 为 kio sk a t tie 等 不一而足 主要是译者根 据自己对原诗 的理解来选择 不同的词进行翻译 或 是因为译者个人用词 的倾向 好恶 比如龚景浩就 偏爱用 l odg e 而许渊冲的译作中多用 r 在 翻 译 楼 这个 文化 意 象 时 还 有一种 现象 即有 不少译 者 将 楼 变 形为 栏杆 阳台 在英译文中 用 了 rails ba l u str a d e b anister 或 b ale o 盯 造成这一变形的原因 笔者认为 是由于译者非常 熟悉汉 语文化和 中国古典文学 深知 登 楼 所 表达 的文化内涵与 凭 栏 是十分相 近的 都表 现 出诗 中人物要登高远 眺 借着开阔的视野来抒 发胸臆 排遣心 中郁闷的意 图 因此 在了解了这 个深层含义的前提下 译文就 出现 了各种变形 如 将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译做 le a neda loe n on th e b a s亡 e r lo oking at a l on g riv er 甚至将 月明人 倚楼 变形为 In a brig址m oon 1 le a nup 鲍滋 nst t h e 幼葱 n d o t D 概括地说 从 楼 这个文化 意象的多种 译例 中可 以看出 文 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变形还是译 者对原文 的理解 译 者的用词习惯 译者对源语 文 化渊源的了解和感受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四 柳和梅 柳 这个汉 语 文 化意象在中国 的文学作品中 出 现 频率极高 据美国 学 者 华 兹 生 从龟t S0n 以流行的 唐诗三百首 为 抽样本所做的意象 统 计 柳 在 树 木 意 象中高于 松 竹 桃 梅 等 位居榜首l s 但 其 英 译与 楼 相比却单一得 多 在笔 者 查阅的百余首诗词中 柳 一律被译 为 w illo w 无一译为 o s ier 或 w iek e r 尽管这两 个词 也 是 柳 的意思 甚至 还 可 指 柳条 似乎 比 wi il o w 更富诗意 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得 柳 的 英 译 如此 千篇一律呢 笔者分析 首先 柳 是 汉语 文化意象而 不是 英语 文化意象 在英美诗歌 中 柳 f反少像玫瑰 紫罗兰 一样作为文化意象 出现 偶尔入诗 英 美作者一般都使用 i w Uo w 一 词 因为在他 们的意识 里 wi i l o w 就 是一种普 通 的树木 并无什么特别 的象征 意 义 因此 他 们 也无 须挑 选某个专 门的词来表 达其 文化 内涵 试 想 如 果 英美文 学 作 品中凡表 示 富有诗意 的 柳 丝 垂柳 时都使用 o s ie r 或 w ieke r 而在一般 情况下指 那种树木时 用 wi i l o w 那么 受其影 响 我 国 的众 多译 者 在进行汉 诗 英 译 时 必然 也 会将 柳 译 为 o s ie r 或 i w cke r 这 是 语言习得 过 程 中 的必然 现 象 也 是 两种语言文 化在翻 译 过程 中相互作用 相互影 响 的典型表现 还有一 例 即 梅 的英 译 我国 的许 多译者 在 翻译 古典 诗词 和毛主席诗词时 大多将 梅 译为 ph imbf o s s o m s 但是 plumbf o ss o m 也可指李花 这就 引起 了语义上的 所指 不清 对此 赵 甄陶先生 曾 专门撰文论 证 将 梅 英译为 p h im 始作俑 者似 乎是日本早期 的翻 译 界 我 国翻译界长期相 沿 不 改 以至梅 李的英译长期不分 陆游 探梅 诗 云 平 生不喜 凡桃李 看了梅花睡 过春 如果把 这 两句诗 里 的李花和梅花 不加区别 都译 成 l P u m b lo s s om s 试 问怎 能表 达 陆游这 两句诗里的思想 成滋 从译介学角度粉文学翻译中的J l 种文化龙象1 4 7 感情呢 1 9 2 28他还指出 英美人读到 theplum blo s so m或plumblo ss o m s 时 想 到 的是 春 季开放 的李花 绝 不会 想 到 己是悬 崖百丈冰 犹有 花枝 俏 和 欢 喜漫 天 雪 的 梅花 我 们 东 方 的梅 确切 的英译应 为 th e m u m e 或J apane s e a P rie ot 我认 为 梅 花 宜 英 译 为th e m u m e b lo s s om或m u m e blo s s om s 回22 8 柳 梅这两个词的英译使我们看到文 化意象在翻 译中出现 的 这种错位 扭 曲 变形 的 情况 也是译者对文 化 语言文 字的习得 认 知的结 果 综上所述 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的种种拓变是 由多种原因 引起 的 客 观上来讲 有时是 原 文或 译 文 的风格 基调 审美法 则要求使然 有时是文 化 意象鲜明的民族性 导致 意象 本体变形或意象的象 征意义扭 曲 遗失 主观上来讲 是译 者对原文 的 理 解 对源语 文化渊源 的感 受 译者 的用词习惯 审美 旨趣等因素作 用 的结果 也是译 者对文化 语言文字 的习得 认知的结果 笔者运用译 介学视 角进行观察分 析 旨在通过探究原因而摸索出一些 规律 或可有助于译者深化对翻 译与文化 关系的认 识 对文化意象可译性 限度 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从 事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l J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IMI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0 2 z 朱光潜 谈翻译 c l刀罗新璋编著 翻译论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 4 40 5 s l 蒋晓华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s l 中国翻译 199 8 2 2 3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0 3 1 2 s l 邓中龙 李商隐诗译注 Ml 长沙 岳麓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