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与写作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2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井是京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赞美了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们。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是学生读中学写的极好范例。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到了五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课文描述及课外资料认识了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扫清了障碍。第二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归纳了各部分内容,学习了按不同内容分段的方法。体会这口井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掌握了先概括再具体同时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含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口井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过程与方法:1、掌握课文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四、五自然段和第六七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学能力。3、掌握串连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2、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教学难点:掌握课文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四、五自然段和第六七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谈话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不要让自己的眼泪变成最后一滴水。”这些生动的节水良言警句,提示我们大家要节约用水。是啊,现在我们用水太方便了,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会汩汩地流出来。我们是幸福的。在文中作者的孩童时代,没有自来水,他们饮用的是井水。井离人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可在那时,它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一下,井到底给那时候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教学意图:从节约用水这一热门话题引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二、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1、通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的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学意图:这个问题,能够使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分部分:井最基本的作用是什么?(供人吃水)那么,你认为课文写井,最重要的是写井的什么?(井水)那么,哪些自然段是写井水的?请根据这个问题给课文分部分。在段首标“”。(教学意图:这几个问题,看起来繁琐,实际上,对于学生给课文分部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提示学生按照不同的内容给课文分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7自然段。第三部分:8自然段。师评价语:咱班同学表现的都很出色。边读边按老师的要求在每段的段首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你们这节课将表现更加出色。我相信你们能用出色的表现证明给台下的老师你们是最棒的。师小结语:刚才,我和同学们一起给课文分了段。你们中的大多数同学都分对了。其实,刚才我们大家是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的段。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是分段的方法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积累更多的方法来分段。相信到那时候,你们将能更准确地分段。 师过渡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内容吧!在这篇课文中讲了井的很多方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井的哪些方面。三、学习第一部分、轻声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一、井的外形,位置、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哪些地方写了它的古老?()、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学意图:第一部分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是,对于学生串连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仍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师过渡语:对于这口水井是一口古老的水井,我想,大家一定都很认同。那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口水井很古老呢?预设:(“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师过渡语:这么古老的一口水井,保存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可见人们对它有着很深的情感。2、讨论后,得出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板书:井 古老 小小师过渡语:这口古井最吸引作者的并不是井的外形、位置和它的历史。而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吗?(知道)是什么呢?(井水)看来你们也好像被作者带入了他的童年时代。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井水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吧!四、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2、指名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3、将第二部分分成三层。在每层的后面画“”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第三自然段讲了井水很清,第四、五自然段讲了井水很甜,第六、七自然段讲了井水很凉。)(教学意图: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重点,了解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井给人们带来的甜美和欢乐。学生体会出井给人们带来的甜美和欢乐,对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又是相当重要的。)师评价语:对呀!你真了不起。都会活学活用了。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按不同的内容给课文分段。现在你就用上了。送给他掌声。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井水怎么清。这么清的井水给作者小时候带来了哪些乐趣。板书:井水:清 甜 凉4、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井水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语句体现了浓厚的儿童情趣?有感情地读一读。总结这一段的写法。预设:a(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闪亮的星星)师:是呀!趴在井圈上,居然能数出天上的星星,而且是一颗一颗地数出天上的星星。这句话当中,哪两个词语用的最准确呀?(“一颗一颗”和“数”)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 b(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师:童年都是无忧无虑的,作者的童年没有沉浸于电脑游戏,没有痴迷于动画片,而是在夏天的傍晚痴痴地数星星,而且一面数,一面浮想联翩。这也许就是你们童年所没有的乐趣吧!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什么呢?(读出作者数星星时的快乐。读出童趣等)师评价语:同学们真厉害,有自己的见解。你们越来越会品读课文了。好,就请你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师评价:读出了童趣。不错。师过渡语:夏天的傍晚,作者通过数星星感受到了井水清这个特点。井水还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如何为我们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47自然段。板书:数星星6、 默读第47自然段,思考:47自然段写出了井水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这两个特点?哪些语句充满了儿童情趣?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预设:a妈妈一吩咐,你就立刻能听到我和妹妹在井台打水时的嬉笑声。(嬉笑声)。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井水给我和妹妹带来的快乐。师:是呀!如果没有这甜甜的井水哪能有我和妹妹这么开心的嬉笑声呀!b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白白胖胖、碧绿碧绿、可爱极了)师:哪些词语能体现大萝卜的可爱。(白白胖胖、碧绿碧绿)。师:望着这么可爱的大萝卜,我的心情是多么舒畅呀!c 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师:井水能把新摘的红李子变得冰凉、变得又脆又甜、变得那么清香。我想作者幼小的心灵里面一定会感激这口井。所以他才会一辈子也忘不了。通过写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7、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师: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4、5自然段。(高兴的心情、快乐的心情、无拘无束的心情等)。好,就带着你们各自的真实感受读4、5自然段。指名读。师评价:听着你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感受到了井水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板书:浇菜、洗萝卜8、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师: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6、7自然段。(高兴的心情、快乐的心情、感激的心情。)板书:浸李子10、说说4、5自然段和6、7自然段的写法。(采用了先概括写出井水的特点,再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井水的清甜凉。)师:其实,同学们说的很对。4、5自然段和6、7自然段也是采用先概括写出井水的特点,再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井水的甜凉。板书:先概括,后具体(具体事例)11、思考回答:这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12、概括课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师过渡:“井水的确是清、甜、凉,所以在那时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看到这样的一口能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的井。”作者会想到什么?读了课文的第三部分相信你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的。五、齐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1)井给人们带来了甜美和欢乐,其实,归根到底是谁给人们带来的呢?作者想赞美什么人?预设:饮水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师:“所以,作者至今还常常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这就说明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和敬爱。”(2) 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板书:井 甜美欢乐 饮水思源 热爱劳动(3)补充课外资料: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就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师小结:“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泽东”。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充满了亲切和敬意。今天的我们,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我们同样会被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动。我们要向乡亲们学习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意图:(4)写话练习:此时此刻,你想对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们说些什么?六、默读全文,1、先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3、了解串连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观要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恰当的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连在一起,最后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面。4、把段意串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七、总结全文。1、谈谈你的收获。师:可以说说你通过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也可以说说你通过课文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预设:明白了要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热爱劳动,因为劳动能给人们带来甜美和欢乐等道理。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串连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评价:不错,看来这篇课文不仅给你们很深刻的启示呀!而且通过这篇课文,你也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老师希望你们也要做一个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2、师总结:有句俗话说的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们可以说是后人,因为你们享受了前人,通过劳动给你们创造的一切:宁静的学习环境、安定的生活条件等等。你们也可以说是将来的前人,你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积蓄力量,以自己的劳动为后代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带着对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挖井人以及无数的辛勤的劳动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再读课题井八、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九、板书设计 井 古老、小小先概括 后具体(具体事例)清:数星星 井水特点 甜:洗萝卜 凉:浸李子井 甜美、欢乐 饮水思源 热爱劳动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通过学生默读圈画、交流理解、朗读表达等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受到文本中情感熏陶的程度;还可以了解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2、通过阅读、交流、总结等环节了解学生对先概括再具体这一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有效落实教学重点。从当前节约用水这一热点话题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以统领全文的中心句为切入点,在自学初悟的基础上,借助品读交流落实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探究写法。虽然,本课没有安排仿写,但是,突出了写作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写作方法,为下节课进行仿写奠定了基础。 2、依据学生能力水平,适时利用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难点,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以自主感悟、交流、实践为主,文章的写作特点不易被学生把握,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探究,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 3、发挥文章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探写,读后总结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本节课的学习没有简单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上,更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落实对状物抒情散文的整体布局的感悟,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在状物的同时进行抒情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中引领学生研究透这一例段,领悟基本的写作章法。教学反思: 井这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它的文章结构清楚有特点,语言文字生动形象。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积极向上的。这些都是我十分看重的。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在给文章分部分时,我适时提出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部分的方法,使学生的随意性的学习行为上升到了学习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