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三文综(历史部分)8次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三文综(历史部分)8次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三文综(历史部分)8次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三文综(历史部分)8次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4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三文综(历史部分)8次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4届高三2月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 第i卷(选择题 共144分)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l3、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答案】c【解析】考点: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信息所涉及的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由材料所给的“诸侯”、“天子”和“西周”这些信息可以基本判断试题考查的是西周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或是与其有关的宗法制,进一步结合材料中的“祖”可以知道是涉及祖先血缘的宗法制的,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只有继承天子之位的嫡长子享有,分封到地方做诸侯的天子的其他儿子是没有此权利的。所以答案选c。14中国古代文献记述:“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五里则建屋三间,四面置榻,以为聚墟之所。”下列对“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古代村民定时集会的场所 b明清时期大商人聚集的会馆 c官府设置和管理的农村集市 d农村兴起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答案】d【解析】考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提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墟”是明清时期的和官府管理,故排除b、c,d答案中对“墟”内容的定义比a要具体准确就是“贸易市场”,对应题中“百货”的信息。15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 a战国纷争百家争鸣 b市与坊分离宋词兴盛 c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强化 d“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答案】b【解析】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文学成就。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综合能力。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兴起,而市与坊的分离也是此原因导致下的表现,所以市与坊分离和宋词兴盛应是商品经济发展之下的并列表现,二者不是因果关系。16“不管是文明的什么组成部分一民族或文化特征只要一进入中国,它们就都并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的哺育。”下列选项,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拜上帝会 b中山装 c毛泽东思想 d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考点: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历史解释的能力。题干中的材料主要说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和被中国文化吸收和改造的情况,而“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中国统一大业的创举,与外国文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17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次 战争,如胜了,高丽(朝鲜半岛)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太平洋战争【答案】b【解析】考点:甲午战争。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海战”、“全面抗战以前”、“高丽”和“东北”可知答案。18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蔺 茉制造“风舟”的新闻。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 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如图1)。对 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这则新闻是假的 b飞机制造技术传人中国 c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 d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答案】d【解析】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本题综合信息,材料主要是反映点石斋画报依据英文报纸而形象生动的转摘介绍“风舟”这一新闻的,并不是让考生去考证新闻的真假和飞机技术传入中国的概况的,主要是想说明报刊可以及时生动的传递信息这一社会功能的。19、孙中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下列选项属于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的是( ) 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 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答案】c【解析】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社会革命主要借鉴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任然存在的严重的社会贫富悬殊而导致的社会动荡问题,希望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一并解决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社会问题,从而避免走西方的老路,维护社会稳定。20、新青年创刊后曾行销达一万六千份,毛泽东等一大批青年深受其影响。该杂志在青年中产生较大反响的原因不包括 a宣扬民主与科学 b青年热爱国家,追求进步 c国民大革命兴起 d全面否定封建旧文化【答案】c【解析】考点:新文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能力。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民大革命兴起于1924年,与新青年杂志和该杂志对青年的影响没有联系。21“红旗飘,军号响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失利 b反“围剿”失败c日军侵华 d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考点:红军长征。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无法在根据地立足下去,被迫转移。22表1是中国政府向美国借款情况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表l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获得巨额资金 b反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贷款是美国对华投资的主要手段 d表明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答案】b【解析】考点:抗日战争。材料中借款的时间段处于中国抗日战争和美国卷入战争期间,故排除d;借款金额在不断增长而利息在减少甚至于没有,说明美国对中国借款的政治援助性特征日益明显,所以b符合对材料的理解。23 小明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图2所示的笔记。据此判断,其复习主题应是( ) a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答案】c【解析】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信息中涉及的几项历史事件从时间上来说都属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性质都属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发展概况,故答案选c.24表2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c改革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答案】c【解析】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题干中所给的文章发表的时间是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文章的内容集中在反对“包产到户”和“单干”,意味着要坚持集体劳动生产的模式,认为农村的改革是同发展社会主义相背离的,而此时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在实践中已经开始,文章表明有一部分人还抱着旧的思想观念不放,反对改革。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56分) 选考部分(41分)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 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意恩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一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太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 引自天涯社区 材料三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 (美)保罗戴维森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何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率先确立自由贸易“国策”的背景和目的。(7分) (3)材料三的主张对“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有何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4 分)【答案】【解析】考点: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1)第一小问,要求结合材料来总结回答问题,根据其中的有效信息就可以总结出来“重商主义”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重商主义”和“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过程中注意重商主义和海外贸易的时间大约在16、17世纪,及其与英国早起经济的关联;(2)结合所学的知识分别概括牛顿、瓦特和亚当斯密的主要成就即可,切忌不可泛泛而谈;第二小问解题的关键是对“自由贸易”这种经济思想的理解,结合材料“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可知英国实行这种政策的背景和目的;(3)结合材料可知作者的经济主张是“政府必须插足”促使“恢复经济的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政府干预的力量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借鉴这一理论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4)材料二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工业经济在世界的发展领先水平和地位;材料三采用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源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及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出现的问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的秦国法家,虽有冷酷无情的有效治国方法,却缺乏道义根据,而儒家则提供了这种思想基础。在世界上大多数帝国统治者主要依靠宗教权威的时候儒家给现政权(汉朝)的行使权威提供了一种理性上的和伦理上的依据。这是政治上的一大发明。材料二其后一千多年,直到1905年,这套皇家取士的制度产生出历代的行政官员,他们以彻底服膺于官场的正统思想来确立他们居官任职的资格,这肯定又是另一种伟大的政治发明。材料三这种使两脚陷于无能的陋习似乎是在10世纪左右开始的。 最后,当她的丈夫见了这种纤巧的小脚时。它们真的成了能引起性感的东西这又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发明”与法家思想有何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二、三中的“发明”分别指什么?材料三“陋习”后来愈演愈烈的思想因素是什么?(4分)【答案】【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一中所指的“发明”的内容,它是指董仲舒的儒家理论为政权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支持。这一发明与法家思想的交集就在服务于政权的建立和政权的合理性。法家主张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而董仲舒的理论则论证这种统治模式的合理性。(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时间范围(1905年和之前一千多年)和发明的内容是“产生”“行政官员”,可以得知是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两脚陷于无能的陋习”和“纤巧的小脚”可以判断出这一发明是缠足;第二小问结合时间可大致判断此陋习出现在北宋时期,这种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愈演愈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