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doc_第1页
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doc_第2页
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doc_第3页
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doc_第4页
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雷万鹏,钟宇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摘要:本文应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城乡高中生对高等教育有着同样强烈的需求,但学生的城乡背景与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l )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2 )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多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农村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他们改变其不利社会地位、实现流动的惟一渠道。扩大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改善城乡差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教育财政和招生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回应此类教育需求。关键词:高等教育需求;城乡差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G40 - 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一9468 ( 2005 ) 0 子0048 - ro A Study of the Disparities of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Regions in China: Perspectives of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LEI Wan-peng and CHUNG Yue-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Faculty of Educ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sparities of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regions in China. Holding other things constant,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equally high for students from both urban and rural regions(URR).However,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URR background of students with the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factors in influencing such demand:(1) secondary students from rural regions tend to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more strongly than those from urban regions when the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is low; but would demand less strongly when the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is high.(2) secondary students from rural regions tend to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more strongly than those from urban regions when the family networking resource is low, but would demand less strongly when the family networking resource is high. To those in low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igher education is almost the only channel to change their disadvantage status and realize their social mobili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response to such demands by innovating the systems of education finance and enrollment.Key words: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dispar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regions;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收稿日期:2004 09-20 作者简介:雷万鹏(1969 -),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钟宇平(1949 -),男,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内在价值,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差异缩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存在差异? 学术界探讨高等教育城乡差异问题,通常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分析高等教育机会在城乡间的分配。谢维和李学莲对中国高等教育城乡差异问题的研究表明:来自农村和城镇地区的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陆根书、钟宇平的研究表明:经济收入水平和父母职业是影响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中居于不利地位。由于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是一个连续过程,从个人教育需求偏好表达到录取,中间要经历许多环节。以此观之,已有研究相当于从招生录取结果上指出了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的事实,我们感兴趣的是:是否高中学生在表达大学需求意愿时就体现了上述趋势?或者说,高等教育中的城乡差异是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吗?如果是,那么何种因素可以解释这种选择中的系统性差异?如果不是,这是否意味着从学生教育需求意愿表达到高考招生、录取的某些环节出现了偏差?高等教育发展是教育供给与需求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等教育不断扩张、教育供给多元化背景下,了解高中生教育需求意愿对高等教育供给行为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架构 本研究主要采用人力资本理论范式探讨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问题。考虑到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乡高中生的家庭背景也会纳入我们的分析架构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这种投资不是为了眼前的享受,而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或非经济回报。以某一时间点为基准,只有当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不低于高等教育成本时,个人才选择上大学。应用上述理论范式,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教育需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近来,有研究者注意到家庭背景与教育收益和教育成本的关系。比如,帕崔诺(Patrinos )对希腊的研究表明,教育边际收益率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的学生来说是不等值的,即来自优势阶层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大于弱势阶层的教育收益率。其原因可能是来自弱势阶层的孩子难以承担找寻合适工作所必要的时间成本。l 刀帕崔诺的研究指出了家庭网络对职业获得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将教育需求人力资本投资和家庭网络关系隐含地揭示出来。以此观之,在分析高等教育成本、收益或者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时,实有必要控制学生家庭的经济背景。 社会学研究指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ES )对教育需求有重要影响。在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传统中,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不仅被分解为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家庭结构等变量,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对子女成绩和教育需求的影响也引起人们关注。正如新经济社会学所指出的那样:个体行为是镶嵌于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和集体行动受到人际网络的影响和支配,依附于人际网络中的信任、期待和社会参与对个体特定目标的实现具有影响力。18 ,研究者将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科尔曼(Coleman )将家长对子女教育期待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所在社区等变量看成是社会资本的替代指标,以此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对教育成就辍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就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关系而言,严文蕃分析了家庭社会资本对美国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也得出了与科尔曼近似的结论。此外,许多质性研究也证实了家庭社会资本对个体高等教育选择和需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重点考虑社会资本的形式之一,即家庭网络资源对城乡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 。 结合人力资本理论范式和社会资本理论范式,我们试图探讨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从人力资本理论范式看,教育成本、教育收益以及教育预期收益率是用于解释高等教育需求城乡差异的重要指标。特别是教育预期收益率综合地反映了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的信息,将它纳入高等教育需求分析模型中是必要的。同时,我们在控制教育成本、教育收益等变量的情况下试图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网络资源)对城乡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总体来看,本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型为:其中:DHE 代表高等教育需求;EROR 代表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I 代表家庭收入水平;RU 代表城乡背景变量(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 HC 代表家庭的人力资本存量(以父亲教育程度代替); SC 代表家庭社会资本;X 代表其他变量。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操作化(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一项大型问卷调查。该调查是由香港中文大学钟宇平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主持的课题-“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高等教育需求研究:教育财政之考虑”( A Study for higher Education With Reference to Educational Finance in HK & Mainland China )。作为该课题组的调查人员,笔者亲历了整个资料搜集过程。2003 年3 -4 月,课题组对中国大陆四个省市(包括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和陕西省)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至2003 年6 月,问卷回收数据录入工作基本结束。 本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2003 年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考虑到中国不同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普通高中、重点非重点中学、不同科目(比如文科和理科)学生的差异,我们首先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和陕西省为样本分布点。当省(市)选定后,我们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县(市)。具体取样过程描述如下: 首先,我们分别在江苏、湖北、陕西等省选取省会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管辖的一个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郊县(区);其次,在全省随机选取一个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以及该地区管辖的一个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市);最后在全省范围内随机选取一个不发达县(市)。这样,在每一个省可以选取含省会城市在内的5 个县(区、市)。 确定了学校所在的县(区布)后,研究人员分别从相应的县(区沛)随机分层选取普通职业、公办/民办、重点非重点等不同类型学校。当学校确定后,学生的选择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以班为单位整群抽取。按毕业班规模大小,原则上每个学校随机抽取高中毕业班一至两个。对于文、理分科的班级,我们也照顾到结构差异,分类抽取。(二)变量操作化1 高等教育需求 本研究探讨高等教育需求的视角是学生高中毕业后“是否上大学”。在问卷中,如果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则表明学生有高等教育的需求意愿,如果选择“外出工作”、“在家里做事”或“其他”则表明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不会选择读大学。统计分析中,前者赋值“1 ,后者赋值“0”。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对需求的解释能力。2 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 在教育经济学中,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的计算采用简捷法(Short - cut Method )。计算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所需变量主要包括:学生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时的期望收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l 刀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EROR 表示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Ell ,表示学生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时的期望收入;OC11 表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DCI ,表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Th 表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4 年)。学生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时的期望收入EIh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以年为单位核算);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OCh 可以根据“高等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中有关高中毕业后预期收入的信息计算。在问卷中有如下题目:1 假如你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并从事你所期望的工作,在刚开始工作时,你希望所获的收入是:每月 元(按现时的工资水平考虑)2 如果你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并从事你所期望的工作,在工作了三年后,你希望所获的收入是:每月 元(按现时的工资水平考虑) 假定高中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分别是A 和B , 同时假定学生高中毕业后刚开始工作至工作三年后的收入增长是线性的,则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每年承受的教育机会成本是6 * ( A + B )。由于高中生尚未进入大学,他(她)们不可能准确感知个人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DCI ,。一种变通的方式是假定学生在估计高等教育直接成本时,主要以私人高等教育直接成本的平均值为参照点。将高等教育直接成本DCI ,、高等教育机会成本OCI ,和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时预期收入Ell ,代入上式可以计算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EROR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参数均以年为单位计算,同时,问卷中某些特异值将被剔除。3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界定和测量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有研究者将社会网络资源看成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指标,其他有关社会资本指标的讨论应建立于此核心概念的基础上。l 3 本研究中,我们主要以家庭的网络资源测定社会资本。对家庭网络资源的测定方法可以借鉴林南的研究。林南认为网络中嵌入的资源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指标(不是惟一指标)。他试图构建社会网络的三个指标:A 广泛度,即可联络到的职位的数量;B 达高度,即可联络到的最高职位的声望分数;C 声望幅度,即可联络到的最高和最低职位的声望分数。由于这三个指标高度相关,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将之合并为一个指标。本研究试图计算高中生的家庭网络资源,所用计算方法与林南的方法类似。在问卷中有如下问题:你父母的朋友和亲戚中有以下类型职业的人员吗?让学生在不同的职业等级中选择答案。 职业等级分类标准来自200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有关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作为一种替代,我们以中国社会十大分层指标为基础,计算家庭社会网络资源。我们将采用林南计算社会资本的模式,计算家庭社会资本的广泛度等级幅度和达高度,并通过因素分析将之合并为一个指标。 4 城乡背景 界定学生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对城乡背景的区分是以目前高中生家庭所在地来界定的。具体问题如下: 上述问题区分了高中生家庭所在地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区分了学生来自“县级城市”、“集镇”还是“农村”。假如在这个分类中学生选择了“农村”,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该生来自农村;其他选项的学生可以归于“城市(镇)”。四、样本描述与研究结果(一)样本描述 表1 是对样本总体特征的描述。从高中生性别比例看,男生占全体样本的比例是53 . 9 % ,女生占46 . 1 % ,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从高中生所在学校类型看,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远高于职业高中,其中普高生所占比例为85 . 7 % ;从学生文理分科比例看,理科生占据绝大多数,其比例接近60 % ,文科生的比例约30 。从高中生家庭总收入看,年收入低于3 000元的家庭比例为9 . 7 % , 3 000 元至5 000 元的家庭所占比例是12 . 2 。两者合计,家庭总收入低于5 000 元的家庭比例接近20 。与此对应,家庭年收入超过50 000 元的家庭比例达到7 . 7 。表2 列出了与家庭网络资源有关的三个指标:“广泛度”、“达高度”和“等级幅度”。从表2 可以看出,全体样本中家庭网络的“广泛度”平均值是6 . 85 ,即全体高中生家庭的亲戚和朋友大约分布在7 个职业类型中。样本“达高度”的平均值为9 . 16 , 这意味着高中生家庭的亲戚和朋友中最高等级平均为“经理”阶层(该阶层被赋值为“9” )。高中生家庭社会网络的“等级幅度”平均值是7 . 53 ,结合“达高度”的平均值(9 . 16 ) ,可推测出高中生家庭中亲戚朋友所处的最低社会职业等级介于“农民”和“待业和失业人员”之间(“达高度”与“等级幅度”之差接近于农民阶层的权重)。对高中生家庭网络的广泛度、达高度和等级幅度城乡差异的分析表明,城乡家庭在以上三个指标中都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 检验表明,农村家庭在上述三个指标中均低于城市人口。这种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 . 001 )。从表2 可以看出,城镇家庭社会网络的广泛度( 7 . 08 )高于农村家庭(6 . 25 )。平均来看,城镇高中生家庭比农村家庭可以联络到更多不同社会职业等级的人群(在本研究中是指家庭中的亲戚和朋友); 从社会网络的达高度看,城镇家庭也高于农村家庭,这种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01 )。从总体上看,城镇高中生家庭亲戚朋友的职业等级高于农村高中生家庭。此外,对城乡家庭社会网络的等级幅度的比较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因此,从家庭网络资源的平均占有量看,城镇高中生家庭高于农村高中生家庭。应用因素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 method )将上述指标组合成一个表征社会网络资源的综合指标是可行的。在对社会网络资源的因素分析中,我们采用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并选择方差最大化(varimax )旋转以获得一个更简单的负荷结构,最后选取特征值(eigenvalue )大于1 为因子提取标准。 表3 是因素分析结果,因子1 的特征值是2 . 33 , 其他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小于l (分别是0 . 59 和0 . 09 )。从表3 可以看出,社会网络的“广泛度、“等级幅度”和“达高度”三个变量可化简为一个因子,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7 . 5 % ( 2 . 33 / 3 ) ,解释效果良好。从因子负荷看,该因子对上述三个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特别是对“等级幅度”的解释力更强。对样本高中生毕业后去向的描述统计表明:92 . 7 的高中生有上大学的意愿,只有7 . 3 的高中生毕业后不希望上大学。从总体看,中国大陆城乡高中牛的高等教育需求是比较旺盛的。城乡高中生都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现状。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城乡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存在差异?按照经验观察和理论假设,高中生学术能力、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家庭网络资源和家庭收入水平等变量对高等教育可能会产生影响。在控制上述变量的背景下,高中生“城乡背景”因素是否对高等教育需求有显著影响?我们试图引入高中生个体特征、高中生家庭背景变量和代表教育预期收益率的指标来解释个人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差异。(二)实证研究结果 分析高等教育需求(是否上大学)的统计方法是Logistic 回归模型,该方法适合于因变量是二分变量(即取值“0”或“l )的情形。Logistic 回归模型基本表达式如下: 方程(3 )中,Ph 表示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EROR 代表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SC 代表家庭网络资源;EDUf 代表父亲的教育年限或教育程度;LnFinc 代表家庭年收入的自然对数;uR 代表城乡背景变量;x 代表其他需要被控制的变量。 表4 是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回归系数的涵义,同时也避免交互变量与其他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 multicollinearity )问题,交互作用分析中有时需要对某些自变量进行适当转换。在交互效应分析中,将自变量实际值与样本平均数之差(mean Centering variable )代入方程的做法是较为常用的转换方式。在模型(l )中,所有变量没有实行转换,而模型(2 )中由于包含了交互变量,我们将对父亲教育程度、家庭总收入的对数以及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等变量都进行上述变换(变量值减去平均值)。这些变量与城乡背景变量的交互效应分析也以此为基础进行转换的。从模型(l )可以看出,在控制高中学校类型、家庭背景等因素的情况下,女生比男生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性别优势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01 )。相对男生而言,女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对数发生比(109 odds )将提高0 . 458 个单位。通过对数函数转换,可以看出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发生比(odd 、ratio )是男生的1 . 58 倍(e0.458 = 1 . 58 ) ,或者说女生比男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发生比提高了0 . 58 倍,即 ( eo 458 一l )。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中录取时属于计划内招生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显著地高于计划外招生的学生(P 0 . 001 ) ;是否是重点中学学生对高等教育需求没有显著影响;与普通中学学生比较,职业中学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相对较低。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P 0 . 001 ) ;在控制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学生高等教育需求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统计显著性大于0 . 01 。具体来说,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越大,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意愿越强烈;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庭年收入对学生高等教育需求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统计显著性大于0 . 001 。 从模型(2 )可以看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二者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01 ) ;相对于计划外招生的学生,属于计划内招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这种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01 ) ;相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而言,普通高中学生高等教育需求更强烈(P 0 . 001 )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学生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P 0 . 001 )。当考虑变量的交互作用后,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高等教育需求有显著性影响,该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01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越高(大于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的平均值),高等教育需求越强烈;家庭网络资源对高等教育需求有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城乡背景变量对高等教育需求也没有显著影响。 从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看,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城乡背景与家庭收入的对数城乡背景变量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城乡背景变量与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城乡背景变量与家庭网络资源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现在我们重点分析城乡背景变量与预期收益率和家庭网络资源的交互作用。模型(2 )中“城乡背景x 预期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1 . 769 ,该交互作用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1 )。此交互作用可以被理解为:城乡背景对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取决于个人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水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农村学生1 ,城市学生0 ) ;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视城乡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城市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更大。同样道理,城乡背景变量与家庭网络资源的交互效应也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0 . 05 )。从表4 可以看出,此交互作用的回归系数为-0 . 421 。这说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网络资源越少时,农村高中生比城市高中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家庭网络资源越多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愿意读大学。由于家庭网络资源是以标准分数引入回归模型的,所以我们不拟计算家庭网络资源的临界点。考虑交互作用后,模型(2 )说明高等教育需求城乡差异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或者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高中生教育需求比城市学生更强烈。反之,当家庭网络资源越多或者个人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越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在模型(l )和模型(2 ) 中,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家庭收入和父亲教育程度都是以该变量的实际值与样本平均数差额的形式引入的(mean center ) ,对上述变量的解释是以样本中该变量的平均数为基准的。五、基本结论和讨论(一)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投资性,一个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主要取决于教育成本和收益的比较。l 6 考虑到教育活动中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不同家庭由于抵押能力及借贷风险不同,贫穷家庭通常面临较高的市场利率。所以,将收入变量纳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模型可以看成是对经典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扩展。 从模型(l )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高等教育需求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农村高中生还是城市高中生,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越高,个人越希望上大学。可见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思想在此得到了验证;在考虑交互效应后,模型(2 )表明,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城乡背景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P 0 . 01 )。相比城市学生,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越高时,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需求意愿越低;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越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越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从模型(l )和模型(2 )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收入对城乡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有显著影响(P 0 . 001 ) ,家庭收入越多,个人越愿意上大学。这说明了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具有不同的高等教育需求。从理论上看,人力资本理论扩展模型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解释也得到验证。不过,“城乡背景”变量与“家庭收入”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这说明家庭收入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在城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无论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或减少学生高等教育需求中的财政约束都有利于提高个人高等教育需求。(二)家庭网络资源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家庭网络及镶嵌于网络中的资源有助于子女人力资本积累。借助于社会资本理论,我们试图探讨高中生的家庭社会网络资源对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模型(l )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网络资源对高等教育需求没有显著影响。就此而言,社会资本理论难以对中国城乡高等教育需求提供完满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密切联系。当考虑城乡背景变量与家庭网络资源的交互作用后,我们发现:家庭网络资源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有显著差异(P 0 . 05 )。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多时,城市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大于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反之,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应用中国本土数据,本研究表明:肇始于西方的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需要格外谨慎。至少就家庭网络资源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看,社会资本理论所预设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充分检验。因为,在“是否读大学”的教育决策中,家庭网络资源少的农村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消极的教育投资态度。相反地,家庭网络资源的短缺却激励了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他们希望藉教育以改变不利的处境。也许这种“逆反”的行为可以从中国重教传统中找到部分答案。 严格来说,有关社会资本(家庭外部网络及其资源)与人力资本投资关系的结论只是对社会资本的一种类型-家庭网络资源的效应进行检验,我们并没有否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家庭与社区网络闭合度等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可能存在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在科尔曼的经典性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重要的是,目前我们仅仅检验了家庭网络资源对学生“是否上大学”的影响,家庭网络资源对学生“上什么大学”的影响如何?这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三)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模型(l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城乡背景对高等教育需求没有显著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个人及其家庭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他们都对高等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许多研究证实了上述现象的普遍性。l 9 不过,模型(l )只分析了城乡背景变量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主效应(main effects ) ,没有考虑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2 )表明城乡背景变量与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城乡背景变量与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可见,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需求不存在城乡差异,但在某些条件下高等教育需求的差异是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 l )当教育预期收益率越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教育预期收益率越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2 )当家庭网络资源越少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反之,当家庭网络资源越多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模型(l )和模型(2 )的研究结论并不矛盾,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就总体状况(平均水平)而言,城乡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是显著的。可见,城乡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表现。此外,预期收益率对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在城乡间具有不同效应的结论,提示出人力资本理论对城乡高等教育需求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除接受高等教育外),而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身份限制(比如没有城市户口),缺少教育之外的发展机会。所以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时,农村学生依然对高等教育抱有期望,此时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大于城市学生;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高时,城市学生更愿意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得回报,所以,城市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大于农村学生。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将高等教育视为投资活动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于解释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意愿。从中国社会脉络看,可能有其他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难以通过教育预期收益率来体现。 有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农村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意愿是有帮助的。对中国社会城乡家庭的研究表明,受户籍制度约束,农村高中生报考大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城市户口以跳出“农门”。l 期既然希望获得城市户口是农村高中生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期待,是否在这一点上城市高中生和农村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出现差异?由于现有数据难以进一步检验“拥有城市户口”对农村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上述观点只是一种试探性解释。在教育非经济收益中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释城乡高等教育需求差异。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看,农村学生是否更加看重高等教育的消费功能?比如将接受高等教育看成是家庭的“荣耀”或者看重大学学习的内在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另外撰文详细讨论之。 在控制学业成绩等因素的情况下,当家庭网络资源越少时,农村学生越是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国社会,亲戚朋友网络及镶嵌于网络中的资源有助于个体行为目标的达成。有研究认为,家庭网络资源是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组成部分。家庭中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越少,个体从网络中能够动员资源以达成某种目的的可能性越小。如此看来,家庭网络资源少的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上大学的现象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对于那些缺乏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比同样背景的城市学生更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不利处境。或者说,当家庭网络资源难以为其发展提供合适的机会时,农村学生更愿意通过个人的努力(读大学)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地位。这也许体现了农村中家庭网络资源少的高中生某种不甘于永远处于社会底层的心态。反观城市学生,他们借助家庭中亲戚朋友网络资源或家庭背景谋求出路的机会更大。所以,这些学生在选择读大学和不读大学之间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由此看来,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个人层面看,农村弱势阶层的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具有积极性评价,或者说,在这些学生的偏好中,高等教育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另外中国大陆以高考筛选为基础的招生制度也许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从制度层面看,高考选拔仍然是激励社会贫寒子弟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在此意义上,高等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分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给予充分关注。因为对于那些家境不利的农村学生而言,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上大学将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重要的甚至惟一的途径。所以,中国高等教育之发展应关注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和分配问题,政府应该在教育财政信息提供和招生等方面对农村中的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注。 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讨论是近二十年来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焦点。林南指出,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多元化理解也可能导致社会资本理论研究陷入词语泛滥的境地。参见林南: 社会资本:争鸣的范式和实证( 香港社会学学报(2001年第2 期)。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本研究在回顾社会资本理论缘起和相关研究文献时是从一般意义上使用社会,资本概念;在具体应用社会资本概念和将社会资本概念操作化阶段,我们会严格限定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现有研究文献看.中国高等教育私人直接成本的文献主要有两类成果可资参考。其一是陈晓宇等人对1998年中国城镇本科生私人直接成本的调查。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城镇大学生四年教育直接成本总计19 775元.年均4 944元。 参见陈晓宇等:近年中国城镇私人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陆根书和钟宁平对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实证研究表明. 1997 1998年中国大学生私人直接成本是 6 361.7元.平均学费是2 206. 61元。由于没有考虑学生上学所获得的教育资助.所以实际教育自接成本可能要低于 6 361. 7元。如果减去大学生平均资助费用(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费用).可以得出大学私人直接成本是5 320元。参见陆根书、钟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59页,) 。比较两项实证研究结论.我们将看到1998年度大学生私人直接成本基本在5 000元左右波动。由于陈晓宇等人主要是对城镇样本进行研究.没有估计农村学生的私人教育成本.而陆根书和钟宇平的研究兼顾了城乡学生的信息。下面将主要以陆根书和钟宇平的研究为基准测算2003年高等教育的私人自接成木。假定 1997 -2003年.大学学费私人高等教育直接成本的比重不变。通过估测大学学费变化趋势以及计算学费.教育私人直接成本的比重.我们可以粗略地测算出2003年中国大陆城乡大学生个人高等教育直接成本是10 000元。本研究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社会分层”研究成果.用不同阶层人员的社会职业等级替代职业声望分数。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在难以用职业声望指数代表社会阶层高低的背景下,一个简易的方法是将最高阶层-“国家部门处级及以上干部”和“省、市科级以上干部”赋值为“10.将最低的职业等级-失业(待业)人员赋值为“1。从最高职业等级到最低职业等级.依次递减一个单位。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规模.“高等教育需求调查”问卷还在每一个职业等级类型中让学生回答属于该职业等级的亲戚朋友的数量。在问卷中有如下题目:“你父母的朋友和亲戚中有以下类型职业的人员吗?”这一道题用于测量学生家庭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如果学生在某一职业等级中回答“没有”.则赋值为“0:如果回答“有一些”.则赋值为“1:回答“很多”.则赋值为“2。可见.我们对家庭网络资源的探究既照顾不同职业等级的差异.同时也考虑同一职业等级网络规模的大小。 当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时可能出现共线性(collinarity )现象。本研究中家庭收入、网络资源和父亲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 . 3 ,应用容忍度(tolerance )检验,回归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参考文献:15 T . W . Schultz .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61 , 51 ( l ) : l 一17 . 2 谢维和,李雪莲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A 曾满超等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257 一274 . 31 陆根书,钟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I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82 -140 . 4 D . R . Lewis H . Dundar . Equity Eff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Access , Choice , and Persistence A D . W . ChaPman & A . E . Austion ( eds . ) .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 Change Contexts and In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