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1).doc_第1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1).doc_第2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1).doc_第3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1).doc_第4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教学时数:4课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二、初读课文,分析结构1、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2、我们以前学的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这一课是什么结构形式呢?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边读边勾画出能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词。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提示: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天气。文章以云的形态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从云的形状上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三、二读课文,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低而厚密的云层”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第一层(2):说明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第二层(3-5):说的是如何通过云彩的形态来判别天气。第三层(6):介绍如何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来推测天气的变化。四1、这篇说明文是介绍如何看云识天气的,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就是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该部分,读后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特点 位置 天气的情况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 像鳞波 很高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 像羊群 2000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2000米左右 马上就要下暴雨2、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的非常的生动、形象。请同学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明确:(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3、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五、解读思索质疑(一)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六、解读本文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说到卷云时,抓住了它的“轻”与“薄”,因为“轻”“薄”,所以“站得最高”,而高处“水分少”(这几点又密切相关),“一般不会带来雨雪”。抓住了卷云的基本特点,也就比较容易说清它与天气的关系。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如第二部分“如何看云识天气”是说明重点,从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选取合理的角度,从而又决定了文章的说明顺序,其内部层次井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3、语言通俗准确。本文语言浅显通俗,具有小学文化就能基本读懂。文章注重实际应用,可以成为“识天气”的常识书,因为文章对各种云及天气状况的描述都抓住了特征,一看就明白。为了准确地说明,文章还用了一些“模糊语”,如“往往”“常常”“一般”“可能”;而多处出现的“有的”“有时”,则说明了多种不同情况或变化。七、布置作业:课外收集有关农谚,说说它揭示了怎样的生活规律,以便课堂交流。第 二 课 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农谚,说说它揭示了怎样的生活规律,指出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揭示的生活规律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提示:课文可以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第一部分(第13段),从四季的自然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重要的说明内容。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三、二读课文,研讨问题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的一门学问。解说:第1段文字生动形象,描绘了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的物候景观,不但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且有动感效果: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北雁南飞”而这一切都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就揭示了物候现象是有规律的。描绘大自然的种种现象,自然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列数字、举例子。(例句略)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四个因素。“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其次是“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虫害。5、解读思索质疑(二)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四、解读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知识,说明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展现物候现象的规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原则安排说明顺序。这样安排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文章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丰富多变的物候现象,说明了认识、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为把抽象的事物说明白,吸引读者,在解说有关知识时,文章兼用描写的方法,力求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第一段中,作者用生动可感的语言描写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学。运用描写方法说明事物时,既注意目的性,又注意科学原理,达到了说明的目的。布置作业: 走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本地的物候现象。第 三 课 时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二、研读塞下曲六首(其一)1、感知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了解大意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3、解读思索质疑(三)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5、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5)背诵这首诗。(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三、研读凉州词1、感知原文2、了解大意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3、解读思索质疑(四)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四、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并默写。第 四 课 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课文:检查背诵情况。二、研读塞下曲1、感知原文2、了解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3、解读思索质疑(五)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4、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5、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6、背诵这首诗。三、研读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提示: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5)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6)、解读思索质疑(六)本题不一定有统一答案,但是在讨论时,要注意到诗句包含的物候信息。查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苏轼看到了画中有鸭,故有此说,如果画上是鹅,他也许会说“春江水暖鹅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也有人认为,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春回大地,桃花始开,江水变暖,鸭子活跃;春天的野草,芦苇的嫩芽,相继争发;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一般读本都把“河豚欲上”解释为“河豚上市”。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本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武意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里的“河豚欲上”指的是捕捞河豚的时候到了。但是陈迩冬认为,“河豚欲上”宜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钱钟书和陈迩冬的解释,诗意可以这样解: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河豚产卵时溯江而上,因此捕捞河豚自然从下游开始,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江阴、常州和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同,吃河豚的时间有先有后是正常的。四、总结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五、拓展想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2、杜甫的梅雨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诗,并能够默写2、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3、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气象物候专题一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2、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13、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14、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15、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16、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17、寒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1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20、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21、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22、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6、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7、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8、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华秋实、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春花秋月、春寒料峭、春雨如油 夏日可畏、夏雨雨人、 夏炉冬扇、冬裘夏葛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千秋万代、平分秋色、明察秋毫、春花秋月、暗送秋波、望穿秋水 冬日可爱、冬温夏清、冬裘夏葛、寒冬腊月、秋去冬来、夏炉冬扇 二 、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 典型试题: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请你再举出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诗句: 物候规律: (2)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2分)(a)_ (b) _ 答如: 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中 考 试 题 荟 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云南天气,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级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0c120c 三、探究练习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四)、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五)、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六)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七)、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四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五、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