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蕲春县2015年秋高中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 二 语 文 试 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共六大题,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祝考试顺利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c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b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d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慕容彦超素有钩距。兖州有盗者,诈为大官从人,跨驴于衢中,市罗十余匹,价值既定,引物主诣一宅门,以驴付之,曰:“此本宅使,汝且在此,吾为汝上白于主以请直。”物主许之。既而声迹悄然,物主怒其不出,叩门呼之,则空宅也。于是连叫“贼”,巡司至,疑其诈,兼以驴收之诣府。彦超悯之,且曰:“勿忧,吾为汝擒此贼。”乃留物主府中,复戒厩卒高系其驴,通宵不与水草,然后密召亲信者,牵于通衢中放之,且曰:“此盗者之驴耳,自昨日不与水草,其饥渴甚矣,放之必奔归家,但可蹑踪而观之,盗无不获也。”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盗者闻之,欣然出视,遂擒之。高祖登极,兖州慕容彦超反,高祖亲征。慕容彦超之被围也,乘城而望,见高祖亲临矢石,其势不可当,退而忧之,因勉其麾下曰:“汝等宜为吾尽命,吾库中金银如山积,若全此城,吾尽以为赐,汝等勿患富贵。”顷之,有卒私言曰:“我知侍中银皆铁胎,得之何用?”于是诸军闻之,稍稍解体,未几城陷。及高祖之入也,有司阅其库藏,其间银铁胎者果十有七八。初,彦超尝令人开质库,有以铁胎银质钱者,经年后,库吏始觉,遂言之于彦超。初甚怒,顷之谓吏曰:“此易致耳,汝宜伪窦刂库墙,凡金银器用暨缣帛等,速皆藏匿,仍乱撤其余以为贼践,然后申明,吾当擒此辈矣。”库吏如其教,于是彦超下令曰:“吾为使长典百姓,而又不谨,遭贼窦刂去,其过深矣。今恐百姓疑彦超隐其物,宜令三日内各投状,明言质物色,自当陪偿之,不尔者有过。”百姓以为然,于是投状相继,翌日铁胎银主果出。于是擒之,置之深屋中,使教部曲辈昼夜造,用广府库,此银是也。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b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c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d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叫复姓,如慕容;同时慕容还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姓氏,也是慕容姓氏的来源之一。b通衢古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后一直沿用,如武汉因为水陆交通便利,就被称为“九省通衢”。c麾下是敬辞,原意为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泛指普通人,如“召有司案图”。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慕容彦超素有辗转查问,推其实情的才能,能破案。兖州一个盗贼,骗物品后在空宅中消失,巡司不能破案,可慕容彦超利用驴最终擒获了那个贼人。b情急之下的慕容彦超,为了勉励部下而说谎。高祖登帝位后,亲自征讨兖州,慕容彦超被围后十分担忧,就用把仓库中像山一样堆积的金银赏赐给部下的假话来勉励自己的部下。c有人欺骗慕容彦超,如他让人开质库(典当行),有人使用铁胎银质钱来欺骗他,很多年后仓库守吏才发现并告诉了他。d慕容彦超常常运用智慧办事。他让人藏匿金银丝织品后,挖墙角假装被盗,让人民说明典当物品色泽的办法抓住了造假者,又让他继续造假银钱引诱高祖前来攻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其饥渴甚矣,放之必奔归家,但可蹑踪而观之,盗无不获也。(5分)_百姓以为然,于是投状相继,翌日铁胎银主果出。(5分)_(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雨夜读书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注蹭蹬:比喻失意潦倒。仗下:借指朝堂。8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5分)_9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柳永在雨霖铃中用“ , 。”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恋人手拉着手,难舍难分,相对无言的场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苏轼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无期徒刑(意)迪诺布扎蒂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我憔悴的脸,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你的小孩了,对吧?”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最后,一个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我孤注一掷。“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台下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猎物跑掉。“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我搞定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喻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b“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通过设置悬念,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了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而能够获得释放,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从小说中看,“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_小说中“我”“脱困的妙计”是分几步实施的?请概括说明。(6分)_在小说中,讲故事和表达主旨是密不可分的,你认为小说这样讲故事对表达主旨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 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选自文汇报,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d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e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_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_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_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共5小题)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李小明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诚信讲演海选比赛中,台风稳重,成功进入复赛。莫言讲起他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使很多文学青年也非常向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令人讨厌。a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夸夸其谈b夸夸其谈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c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娓娓而谈d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3分)a为了保证93阅兵的顺利进行,北京市要求在京各高校将今年秋季开学时间定在九月六日以后进行。b“互联网+”不仅推动了安徽省农产品供需两方直接对接,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渐渐地、深刻地改变了农业这个传统产业的质量。c习近平主席于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次访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将成为两国关系新的里程碑,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d在2015年喀山游泳世锦赛上,中国选手宁泽涛以47秒84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的冠军,成为首位史上获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的亚洲人。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ab 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求有, 。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17右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6分)构图要素: 寓意: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某报“关注成长”栏目曾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信中说:我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妈妈。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的儿子现在一心一意就想着将来当个作家,根本不想参加高考,上课学习也就是应付差事。我跟他说:“就算要当作家,也要考一所大学呀;再说像韩寒这样的人,成功的几率太小了。”可他几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你怎么知道我成不了下一个韩寒?李白没有参加高考,蒲松龄考到70多没有考上,还有那些打乒乓球、跳水、练体操的都为国争光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们?”他现在开始写小说,而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小说写得也很幼稚,说他,他根本不服。以上这种现象,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受或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a(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2b(a“充分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d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3b(a“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 d“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4c5d(“后泛指普通人”错误,从例句看,应该说是“泛指官吏”。)6d(“又让他继续造假银钱引诱高祖前来攻城”错误,从原文看,虽然慕容彦超抓住了造假者,又继续让其教部下日夜造假,来欺骗日后替他守城的卫士。)7(它)现在非常饥渴,放开它,(它)一定会奔跑着回家,只需悄悄地跟踪并观察它,盗贼没有不能抓获的。(“甚矣”“但”“蹑”“获”及句意各一分。)百姓认为他说得对,于是陆续呈递文状,第二天,制作铁胎银的人果然出现了。(“以为”“然”“翌日”“果”及句意各一分。)【参考译文】慕容彦超平素有侦察破案的办法。兖州有个盗贼冒充大官的随从人员,骑驴在大街上 ,买了绫罗十几匹,讲好了价钱,领着货主到一个大宅院,把驴交给他说:“我是这个宅院的主人的随从,你暂且在这儿等候,我去报告主人给你付货款。”货主答应了他。不久声音踪迹都消失了,货主因他不出来生气,敲门叫他,却发现那是一座空宅,于是连声大叫“抓贼 ! ”巡司到来,怀疑他欺诈,就连人带驴一起带到官府。彦超很同情他,就说:“不要发愁,我替你捉拿这个贼人 ! ”于是把货主留在府衙,又告诉马夫把驴头高高吊起,整夜不给驴水和草。然后暗中召来亲近可靠的人,叫他把驴牵到通畅的大街上放开,并且说:“这是盗贼的驴,从昨天起没有喂它水和草,(它)现在非常饥渴,放开它,(它)一定会奔跑着回家。只需悄悄地跟踪并观察它,盗贼没有不能抓获的! ”亲近可靠的人按照他说的话,紧跟驴后。那头驴果然走进一条小巷,转过几道弯,忽然有一个小孩在门的旁边玩耍,(小孩)看见驴,连声喊叫:“驴回来了 ! 驴回来了 ! ”盗贼听说,高兴地出来看驴,于是(那个亲近可靠的人)擒获了他。高祖登上帝位,兖州慕容彦超反叛,高祖亲自征讨。慕容彦超被围,登上城头观看,看到高祖亲自来到战场,那情势不可阻挡,退下后担忧这件事,于是勉励他的部下说:“你们应该为我效死命,我仓库中的金银像山一样堆积,如若保全这座城,我把它们全部作为赏赐,你们不要担心富贵的事。不久,有士卒暗中说:“我知道侍中的银子都是铁胎(在银中间灌铁),得到它有什么用?”于是,众多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军心瓦解逐渐,不久城池被攻陷。等到高祖进到城内,有司翻看那仓库里收藏的银子,其中铁胎银果然占到十分之七八。当初,慕容彦超曾经让人建立质库(典当行),有用铁胎银作为抵押换钱的,年复一年后,仓库守吏才发觉,于是对慕容彦超说了这件事。一开始(他)十分愤怒,不久对那个守吏说:“这个容易办,你假装挖开仓库的墙角,凡是金银器用及丝织品等,都快速收藏起来,然后弄乱其它的,把这作为盗贼盗窃后的现场,然后申述说明,我应当能擒获这一个贼了。”库吏按照他的教导做了。于是慕容彦超下令说:“我作为上司管理百姓,却又不谨慎,(质库)的墙角被挖开,(钱财)被偷去,这个罪责很大了。现在担心百姓怀疑我慕容彦超隐藏那些钱物,应该让大家在三天内各自呈递文状,说明典当物品的色泽,自然应当加倍赔偿,不这样的话我就有罪过。”百姓认为他说得对,于是陆续呈递文状,第二天,制作铁胎银的人果然出现了。于是擒获他,把他关在幽室中,让(他)教部下们日夜造(假银),用来扩充府库,这些银子就是这么来的。8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2分)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3分)9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每点2分)1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斜阳草树,寻常巷陌。11ab(a 3分,b2分,d1分, c“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分析错误,是一种善于应对或狡诈性格的表现。d对“我的表现太差了”理解错误,是一种成功。e“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错,作者是以辛辣的讽刺鞭挞了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的。)犯人把自己说成“无辜的受害者”,以家有老母在等自己、想念自己的孩子等原因来试图打动听演讲的人们,但来听演讲的人们不为所动。来听犯人演讲的人们并不是真正关心犯人的死活,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来看热闹。(每点3分。)首先,见到那些决定他命运的听众后,一反先前那些演讲者的做法,既不要求听众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其次,向听众承认自己有罪,说明自己不想再见到自己的家人,不想离开监狱,而且自己在监狱中过得很好,以此来刺痛听众。最后,把听众称为“好心人”“大慈大悲”的人,哀求他们可怜自己,通过发出嘘声别让自己离开。(每点2分。)本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更有利于主旨的表达。作者虚构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获得自由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这种特殊的做法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利于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思考。这种虚构,划分出了演讲者和听众两类人,产生了罪犯想离开监狱和决定罪犯命运的听众是否让他离开监狱的矛盾,揭示出听众的阴暗心理,突现了小说的主旨。这种虚构,使小说更具有讽刺意味,当权者荒谬的释放犯人的方法造成主人公以一种荒谬的做法逃脱刑罚,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某些制度的不合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亦可。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12ae(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b项除了通过从侧面来表现,还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c项中“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错,文章只是说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主张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