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doc_第1页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doc_第2页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doc_第3页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doc_第4页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早在亘古年代,人依附于自然,又与自然抗争。在这一时期,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花草、木石、飞禽走兽都可成为关注和依赖的对象。这种崇拜慢慢开始形成的宗教雏形,这时的建筑也就有了这些宗教信仰的痕迹。人类从原始的巢居、穴居、干栏式的湖居、树枝棚屋、帐篷、蜂巢形石屋,逐渐进化到罗马时代的美丽的别墅。 同样是自然,使人类开始有了创造音乐的冲动,这是最原始基本的艺术。人类天性就会对声音和节奏产生反应,它们来自大自然的种种灵感,林涛、水声和鸟鸣,这些都启发我们创造自己的音乐,再现具有一定内涵的声音,将音符、音阶和节奏结合一起并转化为旋律,对于大千世界,音乐成了映射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手段。遗憾的是,音乐不会象建筑那样能被记录下来,中世纪之前,音乐只好通过世世代代以口头进行相传。当时,无论是祈祷还是哀悼都离不开音乐。首次记录下来的音乐还是来自中世纪讪诚庆典,僧侣的素歌,他们以朴素的声乐旋律颂扬主的荣耀。僧侣就成了首批作曲家。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艺术,虽是不同性质的学科,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话,确实是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它们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 19世纪中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道出了艺术家对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理解。“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音乐与建筑两者都运用数比律。音乐和建筑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具体说明了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谐同音乐的和谐有共同规律。毕达哥拉斯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声音)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形象)。 又如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柱廊的重复,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曲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许多古典音乐形式的交响乐和奏鸣曲能得以久远流传,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现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学家阿尔柏蒂说:“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切动作中贯穿着不变的类似,我们应当从音乐家那里,借用和谐的关系的一切准则。” 使建筑同音乐息息相通的莫过于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来特指欧洲17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西班牙语本意为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这用来形容17世纪流行在以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建筑风格是极为恰当的。所谓巴洛克建筑确实如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一样,在装饰上光怪离奇,散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而在建筑手法上极为强调透视感,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人为地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而且夸张建筑的凹凸、起伏变化和光影变化、明暗对比,使建筑富有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怪诞等气氛。意大利圣卡罗教堂就是这种建筑的典范。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宏大的构思规模,体现出雄伟、庄重的气氛和辉煌的效果。这种艺术风格造型大胆,而且装饰性强。这种风格很快就影响到了文学艺术乃至音乐,“巴洛克音乐”随之风靡一时。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音乐艺术也追求幻想、绘画式的手法,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戏剧性起伏,并且着重表现音乐的强度而不惜打破形式上的完整。因此巴洛克音乐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传统音乐那种典型美及其形式所能达到的。 至于乐曲的形式结构,曲式中最小的结构起、承、转、合(西方称陈述、巩固、发展、终结)四句方块的乐段,正是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形式相仿。而大型乐曲,无非是由小而大,一层又一层地扩伸出去。四乐章的交响曲,也是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扩展(当然也有例外的形式结构),这四个乐章恰如四幢楼房,按前后左右组合在一起,在前面的是第一乐章,在左右是第二、三乐章,在后面的是第四乐章,也叫终曲。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打算从中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壮丽雄伟,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的类似与关联。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 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因为建筑空间往往是一个空间序列,是一个需要在运动中逐步铺陈开来的、置于时间推移序列才能领略其全部魅力的一个空间序列。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塔,每当教堂举行仪式时,塔上的音阶钟叮当敲响,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印度泰米尔地区的一座古老的庙宇里有一“音乐楼梯”。当踏着楼梯前进或用木头轻轻敲击时,便会发出不同的音高,这架楼梯是利用不同材质的花岗石反复加工,按规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来的。 世上不仅有音乐塔、音乐梯,而且还有能奏乐的桥。日本丰田市有座31米长的人行音乐桥,桥上两侧栏杆装有109块音响栏板,行人只要按顺序敲打栏板,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敲另一侧能奏出日本民歌(故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喜爱美,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而音乐美、建筑美又是现代生活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设计中讲究主题与形象、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与风格、色彩与色调等建筑艺术法则,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两者在美学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筑工程设计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他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内散步时,深切地感到了音乐的旋律。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还为北京天宁寺辽代砖塔的立面谱出了无声的乐章,他还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 站在景山顶上俯视北京故宫建筑群时,沿着中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交响乐的主题旋律和对位法等等。 本文从抽象性和语言性二个方面继续探讨音乐和建筑共同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和建筑的抽象表达性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大特征。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表现性,这是艺术的特点。但是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可以分为两类:绘画、雕塑,戏剧,具有相当程度的写实性,是再现的艺术;而音乐和建筑,不是再现艺术,二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来直接抒发情感,具有抽象的性质。就拿那天音乐会上宋飞演奏的经过改写的二泉映月来说吧。民间音乐艺人阿炳把他在旧社会饱受欺凌、辛酸悲苦的经历凝聚在二泉映月这首曲目中。乐曲没有也不可能再现他的悲惨遭遇,但通过音乐的各种手段能够把阿炳充满压抑、凄凉、哀怨、愤懑和反抗等情感体验表现了出来,达到了语言文字难以企至的情感高度,使我们从中窥视到了阿炳的内心境界。二泉映月原作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曲子,曲式结构是自由变奏曲,由引子、主题和五次变奏组成全部乐章。每次都重复主题,但以轻微的但又非常吸引人的音调作为开场。旋律切分之后下行,似有千缕的思绪、万般的感慨和无限的叹息,以此揭开了乐曲的序幕。主题旋律开始较平稳,通过节奏、重音的交替、游移、转换、波浪起伏进行,表现出贯穿全曲的沉思和倾诉的乐思。为了形成这种乐感和气氛,宋飞在演奏中采用了羽音的碎弓,使人联想到水中的涟漪,碎月的浮动,陷于深邃的意境之中,强烈的感染力,不由一种凄凉袭身而来。之后,具有上五度宫的倾向,强劲的弓法和多变的节奏,变换不定重音,急骤变化的力度,使旋律铿锵有力,情绪更为激动,达到乐思的高潮。二泉映月创作至今将及百年,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真挚深沉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和以抽象表现情感的手法分不开的。 建筑和音乐一样,具有超物质的高级抽象性。一种艺术,愈能刺激肉体和感观,愈直接与物质连在一起,则愈益低级;愈不直接刺激感官引起快感,愈近实质,愈接近灵性,则愈益高级。许多人看过余秋雨先生的名著千年一叹畏怯巴特农。所以我以古希腊的雅典卫城为例,听听余秋雨踏上这古老而伟大、静穆而神圣的建筑石阶时发出的喟叹。古希腊雅典卫城重建大约在公元前449年。她是在雅典人驱逐了一度入侵的波斯大军,为庆祝胜利在原基础上重建的。这个代表世界文明的建筑,是对希腊古国庆祝反侵略战争胜利的纪念,是歌颂雅典、装饰雅典的宏作,是繁荣经济民族复兴的旗帜,是吸引全希腊人前来朝圣和狂欢的圣地。出于这样的一些初衷,卫城的建筑不能不采用抽象的表现艺术。其中最富有抽象意义的,是运用爱奥尼亚柱式和多立克柱式的形体结构。这二种柱式结构及其组合的特定做法,决定了建筑比例的形式和结构的制衡,而且决定了它的风格。爱奥尼亚式多一点女性的柔美和华贵,多立克式则多一点男性的阳刚和雄健。这两种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竟是古希腊建筑留给全世界的最大遗产,它的法则和风格影响着几千年的建筑文明史。然而,就是这种宏观巨制,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已成为断垣残壁,成为后人思古发幽的去处。余秋雨千年一叹畏怯巴特农(巴特农神殿是雅典卫城中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是这样描述和抒发的:“山丘顶部是一个宽大的神殿,除了山丘下面有一些绿树,整个山丘与神殿全都是象牙色,此外再也没有一丝杂色;神殿只以粗壮挺拔的石柱作长方形环绕,抬头仰望,一柱柱直入苍穹,苍穹间,白云雪亮;石柱残迹班驳,还断了一些,但骨架未散,有形有款地把神殿支撑了二千五百多年,到今天竟然没有一丝衰意,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巴特农神殿的魅力,在于神话,在于历史,还是在于建筑技术?我认为,首先在于无与伦比的造型美。单色何以变成华丽?方正何以变成丰美?断残何以变成宁静?正是这些问号,组成了她的魅力。”一部建筑如果不是由于它的抽象艺术,而仅仅是由于功能所需,它何以在风烛残年风韵犹在,令往来几千年的行人惊羡、畏怯、感发,这难道不发人深思吗?正是由于抽象,才有了不朽的艺术,永恒的魅力和亘古不变的美,使单色有了性灵,实体有了意志,冰冷的身躯有了情愫;而失去了抽象,即使一时绚丽妩媚,却不经时间的考验,不久就会退色,就会凋零,成为无情无感的僵躯,素然无味的陈迹。从审美的角度把缺少抽象艺术的建筑比喻成鸡肋虽不斯文,但可能是最贴切不过的。 二、音乐和建筑的语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有三个出处:一说是歌德所讲,一说是哲学家谢林所讲,还有一说是贝多芬所讲。究竟谁讲的可存而不论,但当音乐家豪普德曼加上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时,就不得不去理解和掌握音乐和建筑的独特语言。首先,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指音乐所使用的物质媒介和其表现方式。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表现方式是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后四者被称为音乐语言的四大要素。在这里,还是结合音乐晚会雨打芭蕉合奏曲来谈一谈音乐的物质媒介音响。音响作为媒介物质,是经过选择、加工、概括、变化的声音,它不同于自然的声音。因此音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所谓“天籁”、“地籁”、“人籁”,前二者是自然 的声音,而后者就应该是经过理解并加工过的物质音响。音响处在运动中,不同音高一个接一个相继出现,形成变化的旋律曲线,又由于不同音高的长短强弱,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关系,即节奏。这种既起伏又变化、长短强弱、富于规律性的声音,给人带来律动的美感。音响通过以上过程,因而具有了表现性。心理学证实,声音比视觉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引起人的情感反应,这是音乐表现的结果。一个小合奏曲,流传久远的 广东乐曲雨打芭蕉,汇合了粤胡(包括高胡)、扬琴、柳琴、秦琴、阮、笛子、笙、大贝司、鼓、钗等乐器,形成一个音色完备的器乐系统。这首乐曲是通过模仿和描绘雨滴落在芭蕉叶上清脆、明透的声音,表现出清新明快的意境,用浓厚的富于地方色彩的高胡主奏,使听者深深地感受到秀丽的岭南风光与亲切的乡土气息。乐曲的结束部分,巧妙地将两个部分的主体旋律综合交错展现,使旋律更多地出现对比和变化,把柔风落雨芭蕉的各色神态演绎得活灵活现,姿影纷呈。 建筑也要依靠特殊的语言传情达意。美国人哈姆林在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说:“一个复杂建筑物的完全评价,需要的不只是几分钟或几个小时,而是许多天甚至几个星期。”从时间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和音乐具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属性,就是时间空间的语言属性。那么,什么是建筑的语言,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概括为:体块、表面和平面。方便理解,也可以把建筑语言分为点、线、面、形(体)、量(体量)、群(体)、空间、环境、生态等等(注:个别语汇,是我在学习和实践中,认为确有必要而添枝加叶进去的)。一个建筑物的表达,需要运用这些语汇;而要评价一个建筑物,也只能从这些语汇所表达的方方面面才能进行综合,才能恰如其分和完整。现以美国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的形体语言表现手法举例说明之。赖特的流水别墅意境妙趣天成:一带泉水从山间舒缓流出,垂挂在岩石上,跌落入路径的小溪,小溪潺潺,林杈横斜,叶片泛黄,层林尽染。偶有方向折转,即形成落差。因借这处自然环境,赖特巧妙地布置了一幢别墅。该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独具匠心的形体的组合。别墅的下层平台向前伸出,上层平台向左右伸展,后部粗石墙像塔一样高高耸起。流水别墅成功之处在巧于因借之外,其盛名应出于它的形体语言,在空间的三个向量上取得完美的均衡,真正表达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情趣。 下面谈一谈古希腊建筑艺术和音乐范畴: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