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大纲.doc_第1页
古代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大纲.doc_第2页
古代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大纲.doc_第3页
古代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大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大纲 (杨子怡编) 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在本科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开设,也可作为诗词普及性教育课在全校开设。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从艺术、写作两个方面欣赏古典诗词中一些重要的、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特质的名作,讲授一些诗词的格律知识和结构布局、诗句锤炼、押韵要求、词调选择、诗意提炼、联想运用、意境藏露、诗句修辞、题材取舍、典故运用、诗词审美、鉴赏标准等写作技巧和欣赏方法。(二)、开设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一绝,是中国的文化长城。在中国,人们爱诗、颂诗、用诗、写诗,生活中“一切皆诗”,泱泱中华成为诗的国度。重视诗教,重视诗词的写作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直绵延到“五四”以后,建国前高校还非常重视旧体诗词的写作,写作诗词在高校蔚然成风。建国之后,这种传统慢慢丢失,诗词的写作逐渐退出了高校校园。“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现在该是让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重回大学校园的时候了。为了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为了陶冶青年学子的性情,为了加强青年学子的艺术修养,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丰富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开设这一课程意义重大。这也是我们建设课程特色,从事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一。(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懂得旧体诗词的格律知识和一般的写作技巧,能写出基本合符格律的且有一定艺术水平的诗词作品。(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在本科三年级唐宋文学课和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做到理论讲授与基础知识讲授相结合,作品欣赏与诗词创作基本技巧的讲授相结合,理论讲授与诗词创作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能有深度地欣赏古典诗词名作,基本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格律知识和写作技巧,能写出合律的、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诗词作品。(五)、总课时数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36课时。(六)、考核方法:或写出5000字篇幅的欣赏文章,或写作合律的诗词。二、教学大纲具体内容诗律篇(13课时)第一章:近体诗的平仄第一节:四声和平仄第二节: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型第三节:近体诗的平仄谱第四节:交错与粘对第五节:拗与救第六节:四声递用第七节:平仄余论第八节:平仄变体第二章:诗歌的押韵一、 用韵的标准和基本要求二、 诗韵的禁忌第三章:近体诗的对仗第一节:对仗的位置第二节:词性对和类别对第三节:对仗的语言修辞第四节:对仗的禁忌第四章:古体诗第一节:字数和诗行第二节:通韵和换韵第三节:平仄三字尾第四节:对仗的特点第五章:近体诗的章法与句法第一节:近体诗的章法第二节:近体诗的句法第三节:近体诗的字法第六章:吟诵与唱酬第一节:古典诗歌的吟诵第二节:古典诗歌的唱酬词律篇(10课时)第七章:词调及其体制第一节:七音十二律第二节:词调的由来第八章:词的分片第一节:片的称谓第二节:片的格式第三节:过片和意脉第九章:词的用韵第一节:韵字的句位间隔第二节:同部相押与异部通押第三节:特殊韵格和避忌第十章:词的句式和平仄第一节:词的基本句式第二节:句子的点顿与分合第三节:领字的应用第四节:对仗的变化第四节:四声阴阳第十一章:选词择调第一节:长调与小令第二节:豪放与婉约鉴赏篇(13课时)第十二章:诗词的鉴标准情真味厚格高第十三章:写作技巧工于起势质直与深婉语短意长咏物要有新意写诗与逻辑和训诂自嘲要幽默难于分解偏分解蒙太奇手法临去秋波那一转谈豹尾说谋篇谈凤头动词的妙用炼字锻句第十四章:写作题材于卑微处赋高标生活切片各具匠心的咏雪诗反映时代精神第十五章:艺术篇要注意形象性典型的瞬间观和感问的艺术创新无止境绿叶成荫的魅力寓情于景以物喜和以己悲藏和露意境浅谈比喻和联想再谈联想超人的联想力活用典故咏物诗要有寓意风云气与儿女情以少胜多动人春色不须多“灼灼”与“依依”律诗的对仗成语入诗小议笔底波澜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继承与因袭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