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s0分钟。2. 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卷上,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3. 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不得用其它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第一部分(26分)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ju)择 烦(zo)丰功伟(j)金(b)辉煌2. 下面的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c4分)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副浮雕。视线里弥慢着黄揭色的沙地,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绵沿伸展;路边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经心的灰黄。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 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晨兴理荒秽,。(陶渊明归园田居) ,归雁入胡天。(王维) 今我何功德,。(白居易观刘麦) 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相呼相应湘江阔,。(郑谷鹧鸪)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4. 名著阅读。(2 分) 阅读一调芭蕉扇里的一段话,回答问题。(2分)行者闰言,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又是冤家了!当年伏了红孩儿,说是这厮养的。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与水,要作报仇之意; 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这扇子耶?文段中的“叔子”指的是谁? 其中说到“不肯与水”,悟空为何向要他水? 在车迟国斗法中,和唐僧比坐禅的是谁? 唐僧又是如何取胜的? (3分)5. 下面这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按要求改正。(3分)为了改变“中国式穿马路”的交通乱象,苏州警方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交警通过增设护栏等措施来解决行人横穿马路的行为,保障行人出行安全。 中有一处重复累赘,脸删去“”一词。 文中有一处语序不当,应将“”和“”,交换 文中有一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第二部分(4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6 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沂,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 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两句?并说说诗人笔下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2分)7. 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涕泗流”的原因有哪些?(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812题。(13 分)赵普论雨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注释】供帐: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适:恰好。8. 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前后各划一处(2 分)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9.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普因言适当其时a b 因跳踉大(黔之驴)故时物外之趣(幼时记趣)能回帝意类此良久不止c 绝无异能者(黔之驴)d 技止此耳(黔之驴)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赵普)(2分) 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2分)11. 面对突然下雨的情况,赵普想到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赵普什么特点? (2分)12. 结合前后文分析,文中写“左右皆震恐”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8分)中国古代建筑的杭震智慧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杭地震冲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注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杭震性能。优推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蔽。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忘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杭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杭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13. 文章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又写到西方的建筑,有什么作用?(3分)14. 仔细阅读第段,具体说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屋顶有哪些作用?(3分)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7分)冬天里的一团火(谢宗玉)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赶在风雪来临之前去后山烧一窑炭回家。之后,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摇着窗棂吱呀咬呀直晃,踢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撞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早晨起来,父亲已经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盆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一家人团团围在炭火旁,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就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只有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爱的中心,在幸福的中心。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而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的纯真,一个个小脸红扑扑的。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围着炭火坐下来,脱掉鞋子,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睡意这时候从深海处泅涸上来,将一切浸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用火针拨了拨炭火上的灰垢,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方式。待到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要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么不叫我早点出来?”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选文有改动)16.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围绕“炭火”写了哪些事? (3分)17.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18.文章的题目是“冬天里的一团火”,为什么第段要写孩子们在冰雪中玩耍的内容呢? (4分)19.文中第节,作者把家人在炭火的温暖中,在闲聊中慢慢入睡的情景写的如此详尽,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分)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