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的城市规划应对.doc_第1页
空气污染的城市规划应对.doc_第2页
空气污染的城市规划应对.doc_第3页
空气污染的城市规划应对.doc_第4页
空气污染的城市规划应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21. 城市污染的基本常识31.2 污染的定义31.2.1大气污染的分类及特点31.3 研究背景31.3.1 研究目的41.3.2近年来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42.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建议与规划52.1 空气污染防治对策方面的建议52.2 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监控重点污染排放点52.3 加强城市及周边绿化建设62.4 加强机动车源头管控6结论7参考文献8摘要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在空气、水质、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方面的污染尤为突出。由于耗煤量巨大,冬季以总悬浮颗粒(TSP)、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为主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城市通过集中供热、煤改气、烟气除尘脱硫和提高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措施,从能源结构调整、环境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对城市的空气污染进行了大力治理,城区的环境空气恶化的污染趋势虽然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但环境空气质量一直没有呈现明显改善的势头。本文以分析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和规划为目的,主要对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浓度的时空分布和相关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 2004-201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 2011 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对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使用统计描述、时间序列分析、空气污染指数分析、排放时间分布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关键词:空气污染;规划目的;主要污染源;排放源1 城市污染的基本常识1.2 污染的定义自然环境中混入对人体有害或破坏环境卫生、改变环境正常状态的现象,谓之污染。例如向清净的水域流入生活和生产废水,向清新的大气中排入煤烟和工业废气,在正常的食品中混入有害的物质及菌类(如大肠杆菌)等等,均称其为污染。 1.2.1大气污染的分类及特点污染按环境要素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照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1.3 研究背景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口化的生态环境。城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在不断集中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给城市的交通、道路、住宅、园林、绿化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特别是在空气、水质、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方面的污染更为突出。城市在工农业发展建设中,能耗以煤为主,空气污染十分突出,尤其是冬季。其中以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更为严重。 1.3.1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2004年至2010年期间空气污染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其它相关资料,旨在对主要空间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浓度的时空分布和相关因素等进行研究,并最终罗列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通过研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政府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本地空气污染的状况、详细评估现已实施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效、并且为制定未来的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3.2近年来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空气污染形势仍严峻,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防控措施。近年来,城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保持在 266 天左右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来看(如 1-1所示),城市的空气污染防治作依然任重道远。2010 年,可吸入颗粒物是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问题。到了0.133mg/m3,超出国家二级标准值33.3%。同时,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也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尤其是采暖季,其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的 2.53 倍。为了持续改善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到2013 年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的比例达80%(292 天),市政府要求到 2014 年空气质量级别达到二级标准天数的比例为 82%(300天),在现有空气污染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图 1-1 城市历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走势图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城市的空气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是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到了0.133mg/m3,超出国家二级标准值33.3%。同时,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也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尤其是采暖季,其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的 2.53 倍。为了持续改善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到 2013 年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的比例达 80%(292 天),市政府要求到 2014 年空气质量级别达到二级标准天数的比例为 82%(300天),在现有空气污染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2.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建议与规划2.1 空气污染防治对策方面的建议中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以来都无法达到国家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的要求,空气污染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甚至对我国的对外形象开始产生影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为此,在今后污染防治对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近期控制燃煤污染以 SO2和颗粒物为重点,同时也要兼顾 NOx 的排放。(2)改善城市采暖期空气质量的关键是减少燃煤散烧和采暖锅炉的污染。加强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鼓励居民拒绝原煤散烧。(3)燃煤散烧采暖要逐渐转换为清洁能源以天然气、电取暖,尤其是城市中心区。(4)众多分散采暖锅炉要逐步实施集中供暖,热源主要来自热电联产,否则也要改变为清洁能源。2.2 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监控重点污染排放点(1)建立监测网可随时了解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空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并通过监测网对空气环境进行监测,一旦监测到的空气污染浓度达到警戒线时,除向市民发出警报外,还要采取工厂限产,交通管制等方法,“强制”治理空气污染,不断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监控水平,以保证市民健康,保护城市环境。(2)在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点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控,防止企业为节约成本,白天冒“白烟”,晚上把脱硫设备关掉,晚上冒“黑烟”的状况。特别是在冬季,监控部门城市全市主要排污企业,对集中供热站进行严密监控,“严防死守,责任到人”,同时与这些单位的负责人签订了冒黑烟责任状,切实控制排放标准。(3)城市的空气环境监测站点、气象观测站点数量相对较少,为分析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带来困难。建议今后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为阐明逆温、混合层复杂流场的时空变化与空气污染的规律提供条件。2.3 加强城市及周边绿化建设为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提高空气净化能力扎实开展城市绿化工作,加大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森林覆盖面积,促进城市周边植被恢复,切实增强空气的自然净化能力。市和郊区绿化区的建设在清洁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绿化建设不仅美化城市、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城市整体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城市空气清新、优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观光客。在城乡结合部积极探索实现绿化的多种方式,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对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实施造林绿化。2.4 加强机动车源头管控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积极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道路交通规划,优先发展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气电车为主体,出租车等其它共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体系。合理设置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系统。严格执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凡达不到环保排放标准的车辆,一律不得上路行驶。力争车辆排放达到“国”标准。加快“黄标车”的更新淘汰进度,从 2012年起,3 年内完成公务用“黄标车”的淘汰。到 2015 年,完成首府所有“黄标车”的淘汰,切实降低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给空气环境带来的影响。总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增长,保城市生态环境之战,旨在保护人民健康,因为一切损害人民健康的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城市生态环境之战,旨在保卫和谐社会,因为损害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有后遗症的;保卫城市生态环境之战,旨在保卫投资环境,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结论 本文通过统计城市近几年空气污染物和相关气象条件的变化,采用实验室测量和模型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城市空气污染现状、污染物排放量、因素以及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从而为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分析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产生的原因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掌握了影响冬季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污染物浓度变化明显;2002-2007 年煤炭消耗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与 SO2浓度变化相一致;采暖期间污染物超标严重,尤其是 SO2和 PM10超标严重,NOx变化较小,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 PM10,且PM10浓度在春季有反弹;一年中 7 月三种污染物的浓度最低,空气质量最好,2 月、l2 月、1 月三种污染物浓度最高,空气质量在全年中最差。参考文献1 李广超,傅梅琦编著.大气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2 江英26 个欧洲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3, 2: 1-213 杨肇蕃城市和工业节约用水计划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40-504 王帧,姚飞北京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资源与环境,2008, 4: 103.5 徐鸣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 2006, 16: 13-166 袁卫,庞皓,曾五一主编统计学M北京: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