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终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终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终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终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立达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共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zh蓄( ) 滑j( ) 根深d( )固 一劳永y(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秩浩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胜,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目不瑕接。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铢,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10分) (1) ,自将磨洗认前朝。 ( 赤壁) (2) 不应有恨, 。 (苏轼水调歌头) (3) 子曰:“ ,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论语) (4) 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 ) (5) , 札扎弄机杼。 (迢迢牵牛星) (6) 山下兰芽短浸溪, , 。(苏轼浣溪沙)4名著阅读。(5分)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1) 撒切尔法官为什么会对汤姆有很高的评价? (2分) (2) 汤姆想当海盗,他和哪两位小伙伴一起乘木筏来到密西西比河上? 又去了哪座岛? (3分)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2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第二部分 (共35分)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67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此诗描绘了哪个时节的情形? 请从诗中找出依据。(2分)7诗人心“愁”在何处? 又为何要寄与“明月”呢? (3分) 阅读三峡,完成810题。(6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巇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9下面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自非亭午夜分 b有时朝发白帝 c虽乘奔御风 d绝巇多生怪柏10文章末尾引用当地流行的渔歌结束全文,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6分)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牧竖:牧童。竖,童仆。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2分)a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 b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论语八则)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13文中大狼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这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6分)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c)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臣,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y)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有效的治霾办法,但其敬天畏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链接材料】 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15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 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2分)16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1721题。(12分) 假如没有读书 郑俊甫 这是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档谈话节目。嘉宾一共四位,都是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们来自这个城市的不同行业,引领着各自领域的潮流和风骚。他们有房、有车;事业有成,是无数男人眼里的标杆和努力的榜样。 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无一例外地生长在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从小家境贫寒,衣食无着,完全依靠父母节衣缩食,供养他们读书、上学,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有了今天的成就。 谈话就是围绕着“读书和命运”这个话题展开的。四个男人的故事虽然各有千秋,却也没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意。节目在平静和缓的氛围里接近了尾声。 接下来,照例要由台下的观众来提问。第一个获得机会的是位记者,他问了一个记者们都喜欢问的问题:“假如父母没有送你读书,你觉得你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个男人说:“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那我现在肯定不会坐在这里。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发现村子里跟我一起长大却没有机会读书的男人,大都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山里缺水,每天驮水吃饭,引水浇地,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第二个男人说:“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你们说不定就会在城市里随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见到我。念高中的时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背上背包出去打工了。说真的,当时,我也偷偷打好了背包,要不是母亲求亲靠友借来的钱,我也不会走到今天。” 第三个男人说:“我们那个村子现在是全乡有名的养鸡专业村,很多没有机会读书的男人,都在家里养鸡。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说不定大家餐桌上的烧鸡炖鸡叫花鸡,都是我养的呢。” 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气氛轻松活泼,一切都朝着节目预定的方向发展着。 最后,观众的目光落到了第四个男人身上。大家都觉得,在那样的场合,他也一定会照着这个思路说下去的。 没想到,第四个男人沉默了一会忽然用一种沉重得有些压抑的语气开了口,就像是迈进了某种痛苦的回忆。他说:“我念高中的时候,家乡正值旱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这对靠田糊口的村里人来说,无疑是个灾难。那时候,村里一共有三个人在县城读书,其他两个人都因交不起学费退了学。我也想退,父亲不让,父亲甚至为这件事打了我一巴掌。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筹的钱,供我读完了高中,又让我念了大学。临毕业的那年,本想着可以挣钱养家了,没想到父母却双双病倒。他们的病都是能够治好的,要是放在今天的话。” “可是那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了省钱,父母都不肯住院,甚至连药也舍不得吃,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相继离世。” “现在,每到夜深人静,我就止不住想,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我也就不会离开他们。就可以守在他们身边,为他们分担生活的重负,挣钱、养家、尽孝,他们也就不会这么早地死去。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想起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是不孝啊”演播厅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就连一向口吐莲花、应对自如的主持人,也像是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片刻后,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潮水般的掌声里,不少观众都悄悄抹起了眼泪。17根据文章的内容,节目组请来的四位嘉宾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的共同点,你能找到哪些? (2分) 18文章中的划线句,在结构上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