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粟特人作为中亚地区极富特色的商业民族,一度曾经成为连接中西访文明的使者, 承担着在旧世界的两端之间即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传播和交流文化、经济的任务,正 是有他们的出现,才使得中古时代的丝绸之路如此繁忙、充满生气,商队僧侣络绎不绝。 随着入华栗特人墓葬发现的逐渐增多,粟特人这一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入华粟 特人的汉化过程、汉化程度、汉化结果以及墓葬中各因素所承载的丰富信息这些问题也 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且正在不断加深。经过笔者研究,认 为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其汉化程度,与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早晚并无关系,而 是与他们家族进入中国的时间长短有关。此外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对比和研究。最终认 为这些墓葬中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应当是栗特人接受汉族文化“汉化 的结果;而他们 的埋葬方式则大多总从中原传统的葬俗,较少采用中亚粟特人的葬俗;而在墓葬中发现 的鹰足祭司形象则一方面是以祆教祭司从事宗教祭祀活动时的形象为蓝本,另一方面也 是祆教所崇拜的神鸟的具体化表现。随着中国境内发现粟特人墓葬的增多,对其进行研 究的基础资料也将更加全面与丰富,很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笔者此文 仅愿能为粟特人墓葬的研究添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粟特人,袄教,墓葬,形制,汉化 a b s t r a c t s o g d i a n sw a st h em o s to ft h ec o m m e r c i a le t h n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c e n t r a la s i a ,l i n k e d c h i n aa n dt h ew e s to n c eh a dt ov i s i tt h em e s s e n g e r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b e a ri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 e n d so ft h eo l dw o r l dt h a tc h i n aa n dt h ee a s t e r nr o m a ne m p i r eb e t w e e n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e x c h a n g eo fc u l t u r a l ,e c o n o m i ct a s k ,i ti st h e i r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m i d d l ea g e st h a t m a k e st h es i l kr o a ds u c hab u s y ,f u l lo fl i f e ,m o n k sc o m et ot e a m i n t oc h i n aw i t ht h e b u r i a ls o g d i a n sf o u n dg r o w i n gs o g d i a n st h en a t i o n sl i v i n gh a b i t s ,r e l i g i o na n di n c o m eo f t h ec h i n e s es o g d i a n sp r o c e s s ,f i n i s h e dt h ed e g r e eo fb u r i a li nt h ec h i n e s er e s u l t ,a sw e l la s c a r r y i n gv a r i o u sf a c t o r st h ew e a l t ho fi n f o r m a t i o ni nt h e s ei s s u e si sb e c o m i n gah o tr e s e a r c h , m a n ys c h o l a r so f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a n di sd e e p e n i n g a f t e ris t u d yi nc h i n af o u n dt h a t s o g d i a n sb u r i a l ,t h ee x t e n to fi t sl o c a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 i rr e l a t i v ea g eh a sn o t h i n gt od os o o n e r o rl a t e r ,b u tw i t ht h e i rf a m i l yi nc h i n ao nt h el e n g t ho ft i m e i na d d i t i o n ,r e l a t e di s s u e so n a c o m p a r i s o na n dr e s e a r c h c o n c l u d e d l a tt h e s eg r a v e sc o n t a i nt h em o u t h o fd e c e a s e ds h o u l d b es o g d i a n sc u r r e n c yp r a c t i c e sa c c e p t e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h i n e s e ”o ft h er e s u l t s ;t h eb u r i a l a n dt h e ya r em o s t l yf r o m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t r a d i t i o no ft o t a lb u r i e sv u l g a ra n el e s sp e o p l eu s i n g t h ec e n t r a la s i a ns o g d i a n sb u r i e sv u l g a r ;f o u n di nt h et o m b so ft h ep r i e s t sf o o te a g l eo nt h eo n eh a n d , t h ei m a g eo fz o r o a s t r i a np r i e s t sa r ee n g a g e di nr e l i g i o u sw o r s h i pa c t i v i t i e sb a s e do nt h ei m a g eo nt h e w o r s h i po f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s p e c i f i cs u p e r b i r ds c s w i t hc h i n a ss o g d i a n sg r a v e sf o u n da l li n c r e a s ei n t h eb a s i so ft h e i rs t u d yw i l la l s ob e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r i c h ,m a n yn o ww i l ln o t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 o l v e d ,1w o u l dl i k et h i sa r t i c l eo n l yf o rt h es t u d yo fb u r i a ls o g d i a n st i mam o d e s t k e y w o r d s :s o g d i a n s ,z o r o a s t r i a n ,t o m b ,s h a p e s ,c h i n e s e 插图目录 图l 粟特地区位置示意图一7 图2 唐代粟特人迁徙图8 图3 法显传中的宿呵多位置图。9 图4 大唐西域记中的粟特地区1 2 图5 安伽墓位置示意图1 5 图6 安伽墓平剖面图1 6 图7 安伽墓石门门额雕刻1 6 图8 安伽幕石榻左侧屏风石刻1 7 图9 安伽墓石榻右侧屏风石刻1 7 图。1 0 安伽墓石榻正面屏风石刻1 8 图1 1 康业墓位置示意图1 9 图1 2 康业墓平剖面图2 0 图1 3 康业墓石榻左侧围屏图案2 1 图1 4 康业墓石榻右侧围屏图案2 1 图1 5 康业墓石榻围屏正面图案第1 3 幅2 2 图1 6 康业墓石榻围屏正面图案第4 6 幅2 2 图17 史君墓位置示意图2 3 图1 8 史君墓平剖面图2 4 图1 9 史君墓石堂东壁雕刻图案2 4 图2 0 史君墓石堂后壁雕刻图案2 5 图2 l 史君墓石堂西壁图案2 5 图2 2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平面图2 6 图2 3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围屏正面2 6 图2 4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围屏两侧图案2 7 图2 5 虞弘墓位置示意图2 7 图2 6 虞弘墓平剖面图2 8 图2 7 虞弘墓石椁图案1 - 。2 9 图2 8 虞弘墓石椁图案2 2 9 图2 9虞弘墓石椁图案3 3 0 图3 0 虞弘墓石椁图案4 3 0 图3 1 虞弘墓石椁图案5 3 1 图3 2 史射勿墓平剖面图3 2 图3 3 史索岩夫妇木平剖面图3 2 图3 4 史诃耽夫妇墓平剖面图3 3 图3 5 史铁棒墓平剖面图3 4 图3 6 史道德墓平剖面图3 5 图3 7 各图案因素出现几率示意图1 图3 8 各图案出现数量示意图4 5 图3 9 魏晋南北朝汉人服饰5 1 图4 0 间色裙5 2 图4 1 祷襦5 2 图4 2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伎乐俑5 3 图4 3 虞弘墓侍从俑5 4 图4 4 康业墓出土布泉5 5 图4 5 康业墓出土东罗马金币5 5 图4 6 现代祆教祭司图6 2 图4 7 吐谷浑木棺板画( 局部) 6 3 图4 8 安伽墓志6 8 图4 9 虞弘墓志6 9 图5 0 康业墓志6 9 图5l 史君题铭7 0 图5 2 史射勿墓志7 0 图5 3 史索岩墓志7 1 图5 4 安娘墓志7 1 图5 5 史诃耽墓志7 2 图5 6 史铁棒墓志7 2 图5 7 史道德墓志7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鲨 指导教师签名:应之! 里:! 卅年产月? 日 旷。7 年广月岁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f 者签名:幺 叨 千阻p 匕入。i 侣笠自:一一 硝年厢夕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言弟一早珀i 粟特( s u g d a ,s o y d ) 中世纪中亚讲伊兰语的粟特人居住地区的名称。又作 率利( s 0 盯k ) ,古代波斯称之为s u g u d a 。主要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 善河( 唐代文献作那密水) 流域即所谓的河中地区( t r a n s o x i a n a ) 。泽拉夫 善河东西长约6 5 0 公里,沿河有许多绿洲和灌溉渠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尤以出产瓜果及葡萄酒著称。自公元前5 世纪以来,这里相继出现了玛拉干达 ( m a r a c a n d a ) 、阿弗拉西阿卜( a f r 百, s i & b ) 、瓦拉赫沙( v a r a k h s h a ) 、阿滥谧 ( r a m i t h a n a 、r a m i t a n ) 等城镇,前两者形成康国( 即萨末辘、飒抹建,今乌兹 别克斯坦撒马尔干) ,后两者形成安国( 忸蜜、副货、布豁、捕喝,今乌兹别克 斯坦布哈拉) 。6 , - - , 8 世纪初是粟特地区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除为首的康 国、安国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些城邦国家,如:石国( 赭时、者舌、柘支,今乌 兹别克塔斯坦什干一带) 、米国( 弭秣贺,当位于康国东南) 、史国( 羯霜那、乞史、 怯沙,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夏勃兹) 、何国( 屈霜你伽、贵霜匿,康国西北约 4 0 公里处) i 曹国( 劫布那、伽不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北) 。 以上康、安、石、米、史、何、曹七国的名称,均见于各种汉文文献。据 说,这些城邦居民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破,西逾葱岭,到达粟特地 区,枝庶皆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新唐书在以上七国之外加火寻( 货利习 弥,今阿姆河下游一带) 、戊地( 伐地,又名西安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布哈拉西) 而统称之为昭武九姓国1 。 粟特位于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 丝绸之路上。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 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也为中古时期 东亚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迁居亚欧大陆各 地,与其他诸多民族融合,从而成为后来许多新生民族的来源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同样有大量的粟特人进入中国,他们有的来往 1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3 6 2 5 3 页。 1 第一章绪言 于东西方文明中心之间进行商业贸易活动;有的则选择常住中国,最终定居于 此,死时葬于中国,其家族后代亦定居于此,逐渐成为地道的中国人。 粟特人墓葬在中国境内主要发现了以下几处:西安安伽墓、西安史君墓、 西安康业墓、西安李诞墓和、山西太原虞弘墓、甘肃天水市马坪石棺床墓以及 宁夏固原发现的史氏家族墓地等。上述墓葬的埋葬年代多为我国古代南北朝的 北周时期,稍后则为隋代的发现。这说明粟特人在我国比较活跃的时代当为此 时,此后粟特人无论从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葬制葬俗等方面渐渐趋同于汉族, 且与当地汉族人通婚,逐渐被中华文明所同化,最终无论从生活各方面还是墓 。葬形制等都既无异于汉人,故称之为“汉化”。 这一汉化的过程,过去由于国内发现粟特人墓葬的数量极少且族属难以确 定,故而对其而言几乎是空白。 近年来由于可确定墓主人族属的粟特人墓葬的集中发现,为研究粟特这一 民族的文化面貌以及它们的汉化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故而关于粟特人 的民族特色及其汉化过程的研究逐渐增多,我国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且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可贵成果。 在粟特人早期文化研究方面,有陈海涛先生的( ( i j - - - j 姆河宝藏及其反映的早 期粟特文化1 ;张碧波先生的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考述2 ;陈海涛、刘 慧琴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粟特人3 ;陈海涛康居与康国的关系考兼谈 昭武诸国的起源4 等,使得我们对中亚地区原生粟特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墓葬 特点以及祆教的信仰、特色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地理因素等诸多原 因,我国境内对于中亚地区粟特人的研究仍然处在较为初级和薄弱的阶段,这 对入华粟特人的诸多问题研究造成较大的困扰和不便。 在粟特人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及粟特人入华后的文化研究方面,有陈海 涛初盛唐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入仕途径5 ;周耀明:从信仰摩尼教看漠北回 纥与粟特人的关系6 ;陈海涛汉唐之际粟特地区诸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7 ; 1 陈海涛:阿姆河宝藏及其反应的早期粟特文化西域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2 张碧波t 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考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 0 0 6 年第5 期。 3 陈海涛、刘慧琴: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粟特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 2 2 卷( 3 ) 。 一 4 陈海涛:康居与康围的关系考兼谈昭武诸国的起源敦煌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5 陈海涛: 初盛唐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入仕途径 文献季刊,2 0 0 1 年4 月第2 期。 5 闳耀明: 从信仰摩尼教看漠:i i :n 纥与粟特人的关系 西北民族研究,2 0 0 2 年第4 期。 7 陈海涛:汉唐之际粟特地区诸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敦煌学辑刊,1 9 9 9 年第1 期。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霍巍粟特人与青海道1 ;荣新江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2 ; 艾冲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 治城的探索3 ;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商 业活动的历史意义4 ;刘慧琴、陈海涛唐代入仕粟特人的汉化进程5 ;陈 海涛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6 李树辉唐代粟特人移民聚落 形成原因考7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8 荒川正晴唐帝国 和粟特人的交易活动9 ;荣新江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补考1 0 等。 而对于能够直接反映其文化面貌的粟特人墓葬的研究则更多。如:韩伟北 周安伽墓围屏石塌之相关问题浅见1 1 沈睿文夷俗并从安伽墓和北朝 烧物葬1 2 程林泉、张翔字、山下将司北周康业墓志考略1 3 罗丰北周 史君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析1 4 ;荣新江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 商队1 5 尹夏清北周史君墓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1 6 ;陈海涛从葬俗 的变化看唐代粟特人的汉化1 7 宋莉天水石棺床年代考1 8 ;杨晓春隋( 虞 弘墓志) 所见“鱼国”、“尉纥麟城 考1 9 毕波隋虞弘墓所谓“夫妇宴饮 图”辨析2 0 杨巨平虞弘墓祆教文化内涵试探2 1 ;王维坤论西安北周粟 特人墓和厨宾人墓的葬制和葬俗2 2 等。 在上述两面,由于实物资料的逐渐丰富以及诸位先生的共同努力,粟特人 的入华及其墓葬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对进行中国境内粟特人墓葬的 1 霍巍:粟特人与青海道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期。 2 荣新江: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 0 0 1 年第4 期。 3 艾冲: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民族研究,2 0 0 5 年第6 期。 4 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敦煌学辑刊,2 0 0 2 年第1 期。 5 刘慧琴、陈海涛:唐代入仕粟特人的汉化进程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1 8 卷( 2 ) 。 5 陈海涛: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 0 0 2 年第2 3 卷( 5 ) 7 李树辉:唐代粟特人移民聚落形成原因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2 期。 5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民族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旧i 荒川正睛,陈海涛译,杨富学校:唐帝国和粟特人的交易活动敦煌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 ”荣新江: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补考西域研究,2 0 0 5 年第2 期。 u 韩伟:北周安伽墓围屏石塌之相关问题浅见文物,2 0 0 1 年第1 期。 u 沈睿文:夷俗并从安伽墓和北朝烧物葬中国历史文物,2 0 0 6 年第4 期。 ”程林泉、张翔字、山下将司:北周康业墓志考略文物,2 0 0 8 年第6 期 ”罗丰:北周史君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析文物,2 0 0 5 年第3 期。 ”荣新江: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文物,2 0 0 5 年第3 期。 ”尹夏清:北周史君墓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考古与文物,2 0 0 6 年第2 期 ”陈海涛:从葬俗的变化看唐代粟特人的汉化 文博,2 0 0 1 年第3 期。 ”宋莉:天水石棺床年代考西北美术,2 0 0 6 年第1 期。 ”杨晓春:隋( 虞弘墓志) 所见“鱼国”、“尉纥麟城”考西域研究,2 0 0 7 年第2 期。 “毕波:隋虞弘墓所谓“夫妇宴饮图”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 0 0 6 年第1 期。 “杨巨平:虞弘墓祆教文化内涵试探世界宗教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 “王维坤:论西安北周粟特人墓和厕宾人墓的葬制和葬俗考古,2 0 0 8 年第1 0 期。 3 第一章绪言 综合研究来说可谓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荣新江先生主编,齐东方、罗丰、张庆捷、杨军凯等多位先生共同编纂 德的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一书,将中国境内发 现的几座族属比较明确的粟特人墓葬进行了综合的介绍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 究,以较高的视角概括粟特人墓葬的特点及其汉化进程,是为近年来粟特人墓 葬研究方面极为重要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地位。 由此可见,随着粟特人墓葬的发掘,入华粟特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面貌逐 渐清晰,也因此掀起了入华粟特人研究的热潮,上述研究成果就是这一现象的 直接反映。然而尽管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粟特人的墓葬、生活面貌等方便作出了 深入的研究,但大都局限于单座墓葬或单个问题的研究,而少有对中国近内发 现的粟特人墓葬进行综合、全面的比较与研究,因此难于对粟特人进入中国以 后的汉化过程得窥全豹。 此外,由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是由中亚地区迁徙而来,故而要研究 粟特人墓葬,必先了解其民族的历史、社会结构、生活状态、物质面貌,及其 所信仰的祆教这一古老宗教的创生、发展、传播,并由此分析出粟特民族诸多 文化因素的外在表现,并概括、归纳其规律、特点。 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原生的文化因素与中国近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的形制、 藏式葬俗、葬具、随葬品等方面进行对应与对比;与此同时,将入华粟特人的 墓葬与同时期同区域的汉族人墓葬进行对比。唯有如此,则可找出入华粟特人 墓葬中保持其民族特色的部分以及汉化部分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并由此而分析 其汉化程度的深浅。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人墓葬,虽然年代有先 后,但其入华时间以及汉化程度的深浅与相对年代先后似并无直接关系。因此, 在探讨粟特人墓葬的汉化问题时,不能以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作为依据,而应 以墓主人本身或其家族迁入中国境内并定居的时间长短作为线索。在此种情况 下对墓葬进行分析并在各墓葬之间进行对比,以此判断其汉化程度测深浅,并 从中了解到粟特人进入中国以后的汉化过程。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上述方法与过程,先对中亚地区栗特 1 荣新江主编:从撒马尔于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文化面貌进行介绍和探讨,了解其未受汉文化影响的原本面貌。再通过对中 国境内发现粟特人墓葬各因素的分析、对比,并与中亚地区粟特人墓葬进行类 比,从而寻找出粟特人汉化的过程与规律,为该领域的研究忝尽绵薄之力。 5 第二章中亚粟特人及袄教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亚粟特人及祆教相关问题 第一节中亚地区粟特人 2 1 。1 中亚地区粟特人概述 关于中亚地区粟特人的研究,早在1 9 9 9 年韩香女士已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她在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一书中明确指出“中亚河中地区( t r a n s o x i n a n a ) : 即锡尔河( s i r d a r i a 、y a x a r t e s ) 与阿姆河( a i n ud a r i a ,o x u s ) 之间的地区,地 跨则拉夫善河( z a r a f s h a n ) 西岸,亦称则拉夫善河流域。此地很早即为粟特人 活动场所,所以中国人称这一地区为粟特。西方人( 指伊兰人) 称之为索格底 亚那( s o g d i a n a ) ,此名为s u g d a 原名的希腊语变体,为作成漂亮的神圣清洁 之地之义”1 。这里所讲的河中地区,即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 坦南部,该地区处于肥沃的则拉夫善河流域,是中亚诸国之中心所在,就商业、 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及富饶与人口密度来讲,索格底亚那( 河中地区) 在中亚诸 国中都是占据首位的。 由于粟特位于中亚河中地带正中央,较之于边缘地区来讲,其所受的外部 侵扰要少。自4 世纪始,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便已高于其他地区。而粟特人 本身是一个商业民族,他们在中亚费尔干纳、七河地区及中国境内建立了不少 聚居区。粟特人在这一时期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体系,并有 自己的语言,即粟特语。伴随着粟特商人的经商,一些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的人, 由于得到这些商人的援助,才能比较从容地从事艰难的旅行,经商范围越广, 文化传播范围也就越大。中国人主要是通过这些粟特商人,而不是僧人或传教 士之类人物来认识和了解这一地区的。 众所周知,5 8 世纪时,这一地区被分为众多小国。其中较为古老和较大 的城市有撒马尔干2 、布哈拉等。就其幅员及人口来说,撒马尔干是河中地区第 一城邦。布哈拉则处于来自印度、波斯及突厥控制区的各主要商路的汇合处。 撒马尔干之西为布哈拉城,二城之间有道路可通,纳尔沙喜称之为“御道” 1 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7 - 8 页。一 2s a m a r c a n d ,亦有译为“撒马尔罕”者,本文为统一起见,均采取“撒马尔干”的译名。 6 北上学硕i 学位论文 ( s h a k r a h ) ,两者相距约3 7 3 9 法尔萨赫,或6 7 天路程。布哈拉城不同于 撒马尔干,尽管频繁遭受游牧部族的侵扰既破坏,但历尽千年依然不改其位置 甚至包括其城市规划。前苏联考古工作者在撤马尔干及其附近的阿弗拉西亚伯、 片治肯特及布哈拉地区的瓦拉赫沙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不少房屋及住 宅,另外包括大量珍贵无比的粟特壁画,为我们提供了阿拉伯人占领前夕粟特 乃至中亚城市生活和文化相当完整的画面。 隋唐时期粟特人在河中地区建立的城市国家,在中国史籍被称为“昭武 九姓”,指康、安、石、米、曹、何、石、火寻、戊地诸国,以康国( 今撒马尔 干) 、安田( 今布哈拉) 为大,康国为诸国之宗主。新唐书西域传“何国条” 记何国( 今撒马尔于西北) 城左边的二层楼上,绘有壁画,北墙上绘有中华帝 王像,东墙上画究厥太汗及婆罗门( 印度王) 像,西墙上绘有波斯和拂林( 东 罗马) 帝王像,何国国王每日早晨对之膜拜,由此反映出昭武九姓国人对外联 系的广阔视野旧。他们与中国的联系是最紧密的。通过粟特商人的经商活动, 许多伯斯、罗马的贵重商品及中亚特产被带到中国,对唐代社会生活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幽1 粟特地区位置示意幽 引自f 英闸镕德汤目e ( 人类与人地亲一敏事体世界m 史j 1 :海人民版# ,2 。0 l ,附目n | 匕) 目m 修新店书中十书目2 0 0 3 4 第6 2 4 7 7 第二章中亚粟特人及袄教相关问题 , ( 、 一、一 图2 唐代粟特人迁徙图 ( 引自荣新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p 4 。) 2 1 2 部分古籍中所载有关粟特人的内容 关于粟特地区及昭武九姓国的相关信息,在魏书卷一百二中有这样的 记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 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 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其王索 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发髻,蠓以皂巾。丈夫剪 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 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 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 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 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藏,悉见虏。” “其王姓波氏,名斯,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饰以真珠 宝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箱近下开之,亦有巾帔,缘以 8 西北大学硕 n 论i 织成:妇女服大衫,披大帔,其发前为髻,后披之,饰以金银花,仍贯五色珠, 络之于膊。 关于康国的类似内容,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康国2 新 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下康3 和大唐西域记卷第一飒秣建国1 中 也有记录,所描述内容相差无多。而有关所谓粟特国的记载,在法显传北天 竺、西天竺记游宿呵多国中则另有描写“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其国 佛法亦盛。昔天帝释试菩萨,化作鹰、鸽,割肉贸鸽处。佛即成道,与诸弟子 游行,语云:此率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鲒”5 。 此处的“宿呵多”或为s od 或s oa a f f 粟特) 的音译,兼之新唐书卷二百二 十一西域下康中提到康国人“尚浮图法”6 ,也就是崇尚佛教之义。再根据 法显传中所附“行程图”中“宿呵多”的地理位置与图1 中粟特位置大致 相当,故而此处的“宿呵多”应当是粟特无疑。 图3 法显传中的宿呵多位置图 ( 引自法显著,张巽校注法显传授注,中华书局,2 0 0 8 ,附图2 ) 此外,在隋书卷八十三中另有关于安园的记载:“安国,汉时安息国也。 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娄,康国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 n 齐) 魏收:( 魏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2 7 1 2 2 8 1 页 后晋) 刘晌:l l 庸书) 中* 书月2 0 0 2 年* 5 3 1 0 5 3 】l 页。 n i ) b m 修+ 祈自书中华书月2 0 0 3 年,第6 2 4 3 6 2 4 4 撕。 唐) * 婪、辩机m 菩圣蒗林枝注:目两域“校“中1 # 书月2 0 0 74 第8 7 一撕 东晋) n 著张摊棱# :t 镕h 仲枝“十* h 月2 0 0 84 * 2 9 3 0m 。 北) n 悖:* m # 中1 # # 扁2 0 0 3 年第6 2 43 - 6 2 4 4 页。 9 第二章中亚粟特人及袄教相关问题 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 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风俗同于康居国,唯妻其姊妹,及母子递相禽兽,此 为异也”1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下康中也对安国进行了描述:“安 者,一日布豁,又日捕喝,元魏谓忸蜜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 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厕王故地。大城四十,小堡千余。募 勇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东安,或日小国,日喝汗,在那 密水之阳,东距何二百里许,西南至大安四百里。治喝汗城,亦日鹏斤。大城 二十,小堡百 2 。这里所提到的安国,也就是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喝 捍国 ( 东安国) 、“捕喝国 ( 中安国) 、“伐地国 ( 西安国) 3 。而这其中的“伐 地国”,季羡林先生则考证其为昭武九姓中的“戊地”4 。 至于昭武九姓中的其余诸国,在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下中亦 有描写,如曹国:“东曹,或日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咀那,苏都识匿,凡 四名。居波悉山之阴,汉贰师城地也。东北距俱战提二百里,北至石,西至康, 东北宁远,皆四百里许,南至吐火罗五百里。有野叉城,城有巨窟,严以关钥, 岁再祭,人向窟立,中即烟出,先触者死。西曹者,隋时曹也,南接史及 波览,治瑟底痕城。东北越于底城有得悉神祠,国人事之。中曹者,居西 曹东,康之北。王治迦底真城。其人长大,工战斗”s 。而在大唐西域记 中相对应的则是“劫布咀那国”( 曹国) 6 。 石国:“石,或日柘支,日柘折,日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去京师九千里。 东北距西突厥,西北波腊,南二百里所抵俱战提,西南五百里康也。圆千余里, 右涯素叶河。王姓石,治柘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西南有药杀水,入中 国谓之真珠河,亦日质河。东南有大山,生瑟瑟。俗善战,多良马 7 。此处所 说的石国,在天宝初年为高仙芝所灭,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掠走男丁,屠 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抢夺财物,并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 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 ( 唐) 魏征: 隋书冲华书局1 9 7 3 年,第1 8 4 9 一1 9 5 0 页。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4 - - - 6 2 4 5 页。 ( 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9 3 9 6 页。 ( 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9 6 页。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5 页。 ( 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9 l 9 2 页。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6 页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由此引发了唐朝与黑衣大食之间的战争,双方于 怛罗斯峡谷混战五日夜,终因实力的巨大悬殊和盟军葛逻禄的临阵倒戈而 导致唐军腹背受敌最终打败,从而失去了唐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权。 米国:“米,或日弥末,日弥秣贺。北百里距康。其君治钵息德城,永徽时 为大食所破”1 。相应的,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讲的“弭秣贺国 就是新唐 书中所讲的米国,其描述亦相当简略,仅说“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 2 。 在上文中提到对中国、东罗马等帝国君王每日膜拜的何国,在新唐书 中的记载则为:“何,或日屈霜你迦,日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城左 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棘等诸王,其君旦诣拜 则退。以其地为贵霜州 3 。在大唐西域记中,相应的有屈霜你伽国, 其描述同样极为简略4 。 在昭武九姓中,与中国联系最密切的,其中之一应当就是史国了,这从中 国境内发现一定数量的史氏粟特人墓葬就可以看出。关于史国,在新唐书 中有这样的描述:“史,或日怯沙,日羯霜那,居独莫水南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 西百五十里距那色波,北二百里属米,南四百里吐火罗也。有铁门山,左右峻 峭,石色如铁,为关以限二国,以金锢阖。城有神祠,每祭必千羊,用兵类先 祷乃行。国有城五百。号最强盛,筑乞史城,地方数千里。这里的“羯 霜那”与大唐西域记中的“羯霜那国应是统一国家,这里不再赘述6 。 最后是火寻国,新唐书中的记载为“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日过利,居 乌浒水之阳。东南六百里距戊地,西南与波斯接,西北抵突厥曷萨,乃康居小 王奥键城故地。其君治急多飓遮城。诸胡惟其国有车牛,商贾乘以行诸国”7 。 这里的火寻国,也就是大唐西域记中所讲的“货利习弥伽国”,只不过在大 唐西域记中对火寻的疆域范围进行了介绍,“东西二三十里,南北五百余里”, 其国家呈南北狭长的长条形,沿“缚匈河两岸”分布,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城邦 国家。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7 页 ( 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8 9 9 l 页。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7 页。 ( 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9 2 9 3 页。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7 6 2 4 8 页。 ( 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9 7 9 8 页 (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6 2 4 7 页。 1 1 第= 十粟特人应祆教* 关目 图4 大唐西域记中的粟特地区 引自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局,2 0 0 7 附图 第二节袄教相关问题 祆教的创始人是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 世纪初期的琐罗亚斯德,有关琐罗亚 斯德及其创立的宗教,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著作人类与 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他的生卒时间和地点不详,但他从事活动的时期 大概是在公元前6 世纪初期,活动的范围大约是在乌浒河一药彖水流域( 阿姆 河一锡尔河地区) ,这是个有农耕居民定居,却又时常面临来自欧亚太草原游牧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族袭击的地方。 琐罗亚斯德把人类世界看作是一个善与恶斗争的战场。显然,善是注定要 赢得这场斗争的;同时,人类的职责应当是站在善的上帝一边,反对上帝的邪 恶敌手的积极斗士。琐罗亚斯德的观点和观念,或许与他所生活着的时空之下 的历史形势相抵牾。在欧亚游牧民族与他们过定居生活的邻居之间的边疆地区, 存在着一场永恒的边境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农耕居民明显希望赢得最后的胜 利。在这场历史之战中,琐罗亚斯德确是一位站在游牧民族对面得骁勇的斗 士。琐罗亚斯德将传统的伊朗众神殿中所有的神祗一概贬为魔鬼,只有伟 大的灵魂阿胡拉玛兹达除外。 在伊朗,琐罗亚斯德富于战斗性的一神论没有被接受。正像印度的婆罗门 攫取了对毗湿奴和湿婆的虔诚膜拜一样,它的革命性宗教也被世袭的伊朗祭司 麻葛阶层所攫取。在伊朗,琐罗亚斯德死后,正如法老埃及在阿肯那顿死后一 样,多神论又应长期以来的需求获得了再生。阿胡拉玛兹达的精神品性由于自 身的力量而化成了众多的女神。而且,位受人敬爱的琐罗亚斯德教司水女神 安娜希塔成功地使自己再次站稳了脚跟。这些都是琐罗亚斯德教转变为一种感 情宗教的步骤,但这些最初的步骤却后继乏力,即使被麻葛阶层掺了假的琐罗 亚斯德教也从未完全赢得伊朗人的心。”1 在朝野佥载中也有与祆教相关的记载: “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 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袄主取一横 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 水祝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 “凉州祆神祠,至祈祷日袄主以铁钉从头上钉之,直洞腋下,即出门,身 轻若飞,须臾数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却,直旧祆所乃拔钉,无所损。卧 十余日,平复如故。莫知其所以然也。”2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对祆教的教义、流传地域以及其宗教仪式等方面的 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杨巨平先生的虞弘墓祆教文化内涵试探3 一文 1 ( 英) 阿诺德汤因比著,徐波译: 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5 5 2 6 1 页。 2 ( 唐) 张麓:朝野佥载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6 4 。6 5 页。 3 杨巨平:虞弘墓袄教文化内涵试探世界宗教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 1 3 第二章中亚粟特入及袄教相关问题 则比较详细地探讨了祆教的宗教性质、仪式和文化内涵的内容,为我们进一步 的了解这一古老的宗教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1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