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二)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二)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二)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二)人民版必修2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3“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洼),所以进退为评(评,指犁评,是长方形的木框,位于犁箭之上)”。该工具是: 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经济之所以能数千年来始终保持小农特色。因为就基层权力控制而言,大地主是国家权力首先要侵犯的对象;就国家财政而言,小农经济确保了帝国税收。”以下可以支持此说法的是()a“刺史班宣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b“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c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d“贫富无定式,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6盐铁论通有指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表明作者主张a合理利用资源 b以农为本 c农工商共同发展 d重农抑商7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8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9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力量发生了分化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10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11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12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41126741583陕西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191311520539511广东72127071195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13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构成了传统社会的巨大压力 b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1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15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16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个技术问题:此即是政治系统早熟,缺乏结构之纵深与应付事态的灵活,只能从一个低水准的环境内使国家进展到小康。”材料表明()a专制集权导致官营手工业发展长期落后 b中央集权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c商品经济发展完全受制于重农抑商政策 d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17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坊市制度的实行 d小农经济的发展18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使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衰落使地方势力膨胀19西汉时期的盐铁论一书记载:“(铁匠们)家人相一,父子戳力,各务为善器,农事急,輐远衍之阡陌之间(意为:用车具运到田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贷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这些“铁匠们” a成为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典型 b代表当时冶铁业的最高水平 c采用大作坊的雇佣生产方式 d生产具有了商品生产的性质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