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3《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生活》.doc_第1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3《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生活》.doc_第2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3《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生活》.doc_第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大题突破 专题3《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生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大题突破透析】【例1】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1题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试题第(2)题从字面上看考查的是“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实际上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回答的突破口应首先知道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商人(商业的主体)、货币(商业的媒介)、商品(商业经营的对象)和市场(商品交易的场所),此外还要注意城市的发展、商业机构的出现、交易的时空限制和对外贸易等情况。从材料二、三、四中可以获取的商业发展的表现有“交子(纸币)”货币;江陵、真州市场(经济城镇);徽人、晋人地域商人;“市中茶坊林立”“余皆居民或茶坊”城市商业繁荣等。第(3)题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需要从提供的材料、所学的教材、教师的讲课内容中,概括并提炼出“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与汉唐时期相比,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坊市制度崩溃,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临街设店的城市风貌初见端倪。人们的精神生活趋向多元化,一方面是以“理”为核心观念的理学的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出现更加世俗化、平民化的市井文化,如宋词、风俗画。【参考答案】(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例3】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第(1)问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此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收到冲击”“私营机房是官局的两三倍”,且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过关实战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盛泽镇,在二十都。明初以村名,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乾隆时期编纂的吴江县志卷四(1)徐州朱陈村和苏州盛泽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何不同?(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哪些时代性特征?其可信程度如何?(3)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对盛泽镇经济的特点作一评价。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派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苏州)市民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饥饿),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材料三 就以澳门果阿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以至于当时的欧洲商人们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澳门进入了中国。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东西方“丝银贸易”形成的背景。简要说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摘自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四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 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摘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参考答案】1.(1)朱陈村: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安土重迁的山区生活情景;盛泽镇:以工商为业的生产方式和市镇生活情景。(2)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汉唐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南方市镇的崛起、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诗歌虽属于文学作品,但内容多是客观社会现象的写照,因而一定程度上与现实是相符的;地方志虽归为史料的范畴,但多出自当地人之手。两则材料都比较可信,但也有一定的夸张成份。(3)盛泽镇经济的繁荣源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盛泽镇丝织业的兴旺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居民人口随之增加,由此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水运发达则为其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盛泽镇的崛起,说明了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与手工业间以及各自领域内专业分工的扩大,乡村人口向市镇的转移,区域经济与市场网络的形成等引人注目的变革迹象。2.(1)条件:汉武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强化;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国丝织业发展,丝绸产量大;西方对中国的丝绸有巨大需求;中华文明水平高,具有强大吸引力。意义:密切了沿路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2)现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情况: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重农抑商、海禁、矿禁等政策;农民贫困,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3)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到达亚洲;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白银。原因:中国生丝出口量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需要西方的商品。3【本题围绕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近代落伍问题命题,意在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不同材料的基础上,既要看到它们的共性,又要明察不同材料所表达的不同认识。在综合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要求作答。第(2)问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要辨析出李约瑟说法的自相矛盾之处,既要有充足的知识,还须具备一定的史识。第(4)问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考查,需要学生对主要史学命题有一定的关注和积累。】(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2)认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1400年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公元1400年前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