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_以廖美珍译作_在亚当之前_为例.pdf_第1页
浅析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_以廖美珍译作_在亚当之前_为例.pdf_第2页
浅析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_以廖美珍译作_在亚当之前_为例.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英汉文学翻译中 如何做好语篇重构 笔者以廖美珍 译作 在亚当之前 为例 对此试作探讨 一 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和廖美珍译作 在亚当之前 所谓语篇重构 一般来说是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 行较大幅度的改动 以期在更深的层次上达到与原文的对等 传统翻译观似乎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这不是既不忠实于原文 的风格也不忠实于内容 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 翻译 决不是对原文语言形式的再现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反映 在语篇上则表现为句子结构 衔接手段和文体色彩等方面的 不同 等深层文化因素在决定译文的可接受性方面起主要作 用 为使译文与原文动态对等 应屏弃僵化的翻译原则 在 翻译中大胆进行语篇重构 努力使译入语读者的心理感受接 近源语读者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 伦敦的短篇小说 在亚当之前 借 用 我 怪诞的梦境展现了人类原始时期的奇异画卷 从中 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哲理和 对人类远古生存状态的关照 廖美珍教授在充分传译原文信 息内容的同时也给目的语读者提供了一篇赏心悦目 妙趣横 生的译文 二 语篇重构中的句子和篇章 奈达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对等 在 翻译科学探索 中他提出 动 态对等 翻译原则 其基本思想是 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所 作出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映基本一致 便可 认为翻译是成功的 自奈达看来 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 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信息 首先重现意义 然后是风格 因此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 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 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贾玉新在 跨文化交际学 中将英汉语的句法差异精炼 地概括如下 英语高度形式化 逻辑化 句法结构严谨完 备 并以动词为核心 重分析轻意合 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 句法结构不必完备 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 重意 合 轻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一个重形合 一个重意合 这使 得它们各有千秋 由于英语重形合 句法结构严谨 所以表 意十分精确 而汉语重意合 句法结构松散 所以使得词在 表达意思上担子更重 以下略举 在亚当之前 的几段 体会译者如何突破英 文句式的束缚 使译文语篇自然 I have long dreams of sitting shivering in the cold Lop Ear and I sit close together blue faced and with chattering tee th 我常梦见我们坐在寒冷之中 瑟瑟发抖 而且这种梦做 的时间很长 垂耳和我紧挨着坐在一起 互相用手脚裹抱着 对方 我们脸色发青 牙齿打战 分析 译者改换了第一句话的结构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 习惯 英文的最后一句是长句 但译者将它切分开 以利于 更流畅自然地表达 说明译者没有受到英语句形结构的约束 摆脱了单纯形式上的对等 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的动态对等 另外 在译文的遣词造句上 也没有用词典里一一对应的解 释来取代 而是用了一些灵活 独创的口语词汇来表达 例 如 瑟瑟发抖 脸色发青 牙齿打战等 这些恰到好处的表 达从根本上贴切地传译出原作的风貌 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段 的语篇重构 Thisdream inwhich Iwasquiescentand which was more like a condition than an experience of action I dreamed very of ten in my early childhood But suddenly there would rush into the verymidstof its strange forms and ferocious happenings the thunder and crashing of storm or unfamiliar landscapes such as in my wake a day life I have never seen 这个梦我在幼年时常常做 梦中的我如昆虫般休眠 因 此 这个梦与其说是一种动态的经历 倒不如说是一种静止 的状态 但是 在梦的最酣处 常常会冷不丁地闯入奇形怪 状的东西 发生凶残的事情 或者风暴大作 电闪雷鸣 或 浅析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以廖美珍译作 在亚当之前 为例 张阿林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 本文以廖美珍教授译作 在亚当之前 为例 探讨如何在英汉文学翻译中进行语篇重构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篇重构 探讨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6722 2009 01 0120 02 收稿日期 2009 1 13 作者简介 张阿林 1980 女 湖北武汉人 海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师 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 16 卷第 1 期 2009 年 2 月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l 16 No 1 February 2009 者出现一些我在醒着的时候从未见过的 不熟悉的景物 分析 翻译是一个无限趋近于原作的活动 翻译家们在 翻译文学作品时强调对原作艺术意境的传达 而不是字对字 句对句的死译 译者几乎对每一句都转换了句形 舒服自然 让读者易 于接受 由于英文的句形表达方式和中文大相径庭 如果字 对字 句对句的直译只会产生蹩脚生硬的死译 会有明显的 翻译腔 根本不能实现动态对等 因此 句形转换对于准确 重构源语篇的信息内容是很必要的 三 语篇重构中的衔接手段 不论原文或译文中的字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是各自 语篇的有机组成部分 脱离了语篇它们便无法发挥语言的种 种功能 语篇意识的缺乏会导致严重的信息传译问题 这种 意识集中表现在译文中就看有没有自然流畅的衔接 否则译 者的译作会让原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A little later they were calling back and forth to one an other The mothers did not call for them by name The mothers uttered querulous anxious cries which were recognized by the young ones This calling back and forth continued for some time 又过了一会儿 他们彼呼此应起来 原来 在慌乱中 他们的妈妈在呼叫他们 但叫的不是名字 遗失了孩 子的妈妈发出一种怨愤焦急的叫声 这声音她们的孩子能辨 别出来 这种彼呼此应持续了一段时间 分析 英语词与词之间关系常由一个客观的词来指示 不像汉语要由读者自己来解读 因此句群内和前后篇章的词 汇衔接很重要 一方面英汉词汇衔接方式有同有异 译者应 做相应处理 另一方面对词汇衔接的忽视会导致误译 所以 必须重视 译者十分注意词汇衔接 分别用了不同的词汇 彼呼 此应 呼叫 一种怨愤焦急的叫声 这声音 来传达 原文的信息内容 这既帮助读者通顺地理清文章叙事的脉络 又使衔接自如畅达 译者充分利用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灵活多 样 丰富了文章的色彩 使之活泼有趣 we gathered together in our rage We felt the prod of gregariousinstinct the drawing together as though forunitedac tion the impulse toward cooperation In dim days this need for united action was impressed upon us But there was no way to achieve it 愤怒中 大家聚集在一起 我们感到了群集本能的涌 动 这是要求合作的冲动 是对团结一致 联合行动的呼唤 这种联合行动的需要朦朦胧胧地印入我们的大脑 但我们无 法实现这种联合 分析 为了表示同一意义 集合 译者煞费苦心用了多 种表达 却很注意意义的上下文衔接 而不是将同一种表达 一用到底 团结一致 联合行动 八个字紧扣原文的内容 顺应汉语的表达习惯 非常地道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很有 气势 四 语篇重构中的文体色彩 要达到译文语篇 动态对等 的标准 必须再现原文的 文体风格 使之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 文体风 格的体现 具有很强的语篇性 在翻译中我们必须以原语篇 的文体风格为准创造性地进行词语选择与句式安排 使译文 语篇和源语篇具有能区别于众多作品的某一品性 风韵 The sunshonewarmly and Iwas happy and comfortable 阳光暖洋洋地照着 我无忧无虑 怡然自乐 分析 汉语写景状物不拘泥于事物的表层现象 而是虚 实结合 创造一种意境 华丽的词语也不是为了表达具体意 义 而是烘托气氛 渲染感情 这种用词习惯对于西方读者 而言往往有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但在中国读者心中却能唤 起美的共鸣 译者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划线的最后一句话用了三个模 糊词语 这种含蓄性处理更为贴切 暖洋洋 无忧无虑 怡 然自乐 如果最后一句话将它硬邦邦地直译成 太阳暖和地 照着 我既开心又舒服 最后的效果只能是索然无味 Do you wonderthatI was frightened and oppressed bymy nightmare ridden nights I was accursed So it was through longyears which Isufferedinsilence untilI learnedthe way and wherefore of my dreams 那充满梦魇的夜晚使我胆战心惊 郁郁寡欢 这你会觉 得奇怪吗 我是一个不幸的人 于是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 我默默地受着煎熬 我才明白了我那些梦的来龙去脉 分析 傅雷始终提倡译文要 神似 其 神似 正是 对传译原文的文体提出的最高要求 这里的重构语序 使语 篇读起来流畅自然有节奏感 把原作的意义完整无缺地展现 在读者面前 还具有一定的含蓄美 最后一个成语 来龙去 脉 不仅完美地重构了语篇的真正含义 把汉语的精炼也 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and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69 2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8 3 廖美珍译 在亚当之前 杰克 伦敦文集 石家 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 李运兴 翻译中的语篇意识 A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C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8 5 刘静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汉英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5 74 6 宋洪英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 创造性叛逆 J 解放军外 国语学院学报 2001 5 74 7 王金玲 语篇与翻译 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1 2 85 8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Z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2001 下转第 98 页 第 1 期121浅析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将致使合同部分履行不能 是否继续履行合同取决于部分不 能履行的受损害方 由它决定不履行一方是否履行合同 双 方如认为继续履行没有意义 则应免除不履行方的责任 如 受损害方要求部分履行 则不履行一方应继续履行其能履行 的部分 其三不可抗力引起不适当履行的责任承担 由于不 可抗力导致标的物质量出现瑕疵 引起不适当履行 不适当 履行的违约责任包括采取补救措施 赔偿损失 支付违约金 解除合同 它应比照部分履行处理 对于可继续履行或者可 以施补救措施的不能免除责任 其四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全部 不能履行的责任承担 由于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部分或全 部免责 但不绝对当然地避免义务人部分或全部责任 即所 谓的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同法 中规定的另外情况 一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报酬的 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 款或报酬 金钱之债 即使发生了不可抗力 不能免除合同 债务人的给付义务 二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 造成违约的 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 依法律或约定解决 当事人因第三人原因违约 即使本身无 过错 也应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 行合同应及时通知对方 并在合理的期限内提供证明 如果 未及时履行通知义务 使对方损失没有避免或减少 则应就 扩大部分的损失承担违约责任 其五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 力时的责任承担 此种情况下不能发生免责的效力 因为不 可抗力制度主旨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合理分配风险 不可抗力 要成为免责的充分条件即在于受不可抗力方由于违约没有任 何过错 但 迟延履行 本身已然表明受不可抗力方在行为 上构成了过错 我国目前法律对于迟延履行后发生的不可抗 力的效力问题亦有明确的规定 认为该种情形下不可抗力不 能免责 但有一种例外情况 迟延履行后 如果继续履行 发生不可抗力 可以发生免责效力 但基于公平原则 可由 双方按比例分担风险 二 不可抗力在侵权领域的法律效力 民法通则 第 107 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损害的 不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可以认定在侵 权领域 在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时 若法律没有相反规 定 当事人可以借以免除责任 但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如高危 作业 民法通则 第 123 条 从事高空 高压 易燃 易 爆 剧毒 放射性 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 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能证明损害 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责任 不可抗力是过错责 任原则中的免责概念 而公平责任原则则属于非过错责任原 则中的免责概念 二者同属于公平责任原则这个大范畴 其 共同之处都是当事人没有过错 过错责任原则仅属于公平原 则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仅适用不可抗力免责规则的过错责 任原则 不足以完整而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虽然不可抗力免 责以 无过错则无责任 反映了无过错责任原则所体现的最 公平精神 但它不能达到平衡当事人双方利益的目标 其追 求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 在侵权行为法中 不可抗力可 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其依据是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 关系的公平原则 而在合同因不可抗力致损中通常不适用公 平责任原则要求当事人共同承担不可抗力的风险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三辑 616 618 2 王利明 违约资任论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