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塘工程项.doc_第1页
坝塘工程项.doc_第2页
坝塘工程项.doc_第3页
坝塘工程项.doc_第4页
坝塘工程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龙县集镇饮用水源综合利用工程 小坝塘除险加固实施方案第一章 综合说明第一节 概述11基本情况1.1.1自然条件云龙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大理州西部,位于北纬252805262305,东经985202994603。境内最高海拔为西北部的喇嘛枯山3663m,最低海拔为民建乡入怒江口处丙力坝730m,相对高差2933m,云龙县东邻洱源县,漾濞县,南与永平县,保山市相邻;北接南坪县,剑川县,西连泸水县。东西最大横距91.8km,南北最大纵距109km。县城诺邓镇距州府下关175km,距省会昆明574km。全县国土总面积4400.95km2。云龙县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大,地形复杂。东为云岭的罗坪山,中部属雪盘山,西为怒江山脉的碧罗雪山,境内山脉纵横、河短流急。由于受南北向构造和东西向断裂的控制,怒江. 澜沧江及其支流沘江由北向南与三山纵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山川、河流东西并列,南北纵贯,河床深切,形成高山峡谷、中山谷地,河流阶地,山麓洪积扇. 高原夷平面等地貌形态。相对坝区漕涧坝子为宽谷地带,面积为10000多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山区面积占云龙耕地总面积的98/以上,云龙县山高坡陡,沟壑交错,是云龙县情地域的主要表现。云龙县境地处云岭山脉以西,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坡面,属南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区,形成常年干旱的地形气候,少雨多旱,气候差别很大,俗称“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东边日出西边雨”。据云龙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云龙县多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5.4,最低气温-8.2。年平均日照时数2152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756.2mm,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7天,相应降水量138.9mm。云龙 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610月为雨季。1.1.2社会经济状况2011年末全县行政区划共辖11个乡(镇),86个村民委员会(社区),19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6万户,其中农业户数5.09万户,非农业户数1.27万户。总人口20.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8万人,非农业人口0.83万人。境内分布有汉、白、彝、傈僳等25个世居民族,汉族人口2.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以白族、彝族居多,主要分布于团结、宝丰、漕涧,功果桥,长新,诺邓等6个乡(镇),其它民族散居县内其它乡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2.88。全县2011年生产总值(现价)24645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3284万元,第二产业107296万元,第三产业6587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2292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现价)10729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774万元,规模以下企业6352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73284万元,农业产值29797万元,林业产值8281万元,牧业产值30596万元,渔业产值16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441万元。1.1.3农业生产状况2011年末全县统计耕地面积611613亩,其中:水田289605亩、旱地322008亩,每一农业人口占有耕地3.07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16万亩,小春播种面积15.95万亩,大春播种面积28.9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275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19371吨;经济作物面积4.9万亩,其他作物面积4.7万亩,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42kg,农民人均纯收入3696.52元。全县年末大牲畜存栏数423598头、山绵羊存栏数251461头、生猪存栏252422头,当年出栏肥猪269353头。全县财政总收入226820万元,财政总支出144611万元。1.1.4自然灾害情况云龙地处滇中高原同滇西横断山脉接壤地区,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地处西南暖湿气流的背坡谷底,形成干燥、炎热、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历史以来就是旱、涝交错、灾害频发的地区。经过历代治水,特别是1950年以来,全县人民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灾情大大地减轻。但是,人类活动频繁,森林植被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力不可抗拒的旱涝灾害仍时有发生。在云龙诸多自然灾害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是干旱少雨。云龙旱灾,发生年份多,受灾面积广,灾情严重,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大。云龙 “炎热、干旱、少雨”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又成为制约云龙县生产发展、作物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云龙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受地区小气候影响,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干旱较为频繁,且发生年份多,受灾范围广,尤其是春夏旱危害较为严重。据云龙县水利志记载: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发生夏旱的有12次,局部地区旱灾连年不断,23年一旱,已成规律,连续连年干旱的情况也有发生,1982年至1983年,1988年至1989年,2009年至2010年。按春、夏、伏、秋旱四个类型标准划分,云龙县在年内遭遇干旱的机率比较频繁。据19762010年共34年的分类定性统计,发生春旱的有17年,夏旱10年,伏旱2年,无旱情5年。特别是20092010年旱灾为云龙百年不遇大旱。干旱发生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在云龙县历史同期少有,大旱给云龙县人民饮水带来较大困难,农业用水困难更是难以想象,因干旱涉及11个乡镇86个村委会196个自然村,14.53万人、5.8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26所学校1.21万名师生饮水困难,小春农作物受灾14.93万亩,占小春种植面积的95,无收成面积4.8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24亿元,群众生产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1.2集镇饮用水源工程现状1.2.1工程现况云龙县地处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分水岭上,地势较高,形同覆碗,箐泉源、河流极多,河流为秋涨冬枯之时令河,主、支流十分明显。境内主要有沘江河、狮尾河、关坪河、检槽河,大龙河,空讲河,孙竹河等多条河流,县境内主要湖泊有天池水库高原湖泊。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6.2mm,多年平均径流深184mm,径流系数0.23。水资源总量为3.658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50亿m3,地下水资源量0.623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70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419m3,远远少于全国、全省、全州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属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云龙县的水利建设开发年代较早,始于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7943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为改变云龙干旱缺水的历史面貌,云龙县各族人民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年复一年大干农田水利建设,使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发展,老旱区干旱缺水的面貌已初步得到改善。建成中型水库2件,小型水库1件,小型水库7件,小塘坝284件,水利设施总控制水量4820万m3,年均向农业供水3460万m3,建成3000亩以上连片小灌区4个,即漕涧坝、旧州优质稻片区、检槽小灌区,宝丰小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49.9。以上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初步形成了西水东灌、东水西引、多库联合调度,相互补充,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小型灌区排灌网络,为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很适合云龙山区特殊地形建设。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放在议事日程,长抓不懈,曾开展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第一次是省委第五次党代会做出了“在全省范围内建设2500万亩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高产稳产农田”的决定,州委、州政府规划到2000年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86万亩,云龙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规划到2015年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4.14万亩,在全县范围内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地力建设为基础”的方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电、村统筹规划与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其次是2006年省政府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提出每年新增建设1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和100万亩基本农田的目标任务,云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烟水、土地开发整理、农业、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掀起再一次大规模开展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高潮,截至2011年8月底,全县累计建成年亩产粮食400kg以上的高产稳产农田17.23万亩,为云龙县粮食连年增产增收、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2运行管理为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精简机构,避免人浮于事,根据小型水库发展规模,2012年5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云龙县小型水库工程管理局,对整个小型水库实行统一管理。管理局内根据规划单元位置及水源系统管理,各水库设专人负责具体管理,分级责任包干。2009年11月,云龙县人民政府以云政发200992号文批准云龙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工程产权和运行管护机制。小型水库工程管理局总管全县小型水库行政业务,协调、领导所辖各水库的各项重要事务,全县小灌区用水计划的编制执行,水量调配、灌溉技术的推广等。全县农田灌溉用水由云龙县水务局统一调度。本次水利规划的项目区,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可归为两类:云龙中型水库管理模式和山区小型水库管理模式,其运行管理分别如下。(1)云龙县中型水库:管理体制为云龙县中型水库工程管理局领导下的全民所有制管理,其资产及编制属水库工程管理局,各项工作受县水务局领导,其经费开支及各种收入由县水务局统管。各水库的任务是对水库及干渠以上的水利工程进行水量调配、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另外,乡镇行政部门及水保站主要负责对支渠、小型及其以下水利工程,包括小型坝塘、干支渠等进行管理及基层水费征收工作。库区内的各类水库设备设施工程正常运行,保证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建水库包罗水库现有管理设施较齐全,均建盖了砖混结构的管理及生活用房,各管理局皆有乡村以上等级公路相通,水、电、通讯设施齐全,都配备有程控电话,配有交通工具,给库区的管理带来方便。原老库天池水库,管理仪器设备仅有雨量、水位、蒸发等人工观测的常规设备。灌区量水主要由水库出闸计量,可控制总供水量的80%,其余在渠道上分水,按水位控制配水,开启配水闸。结合云龙干旱缺水的现状,天池水库扩建运营以来,主供水源为县城饮水,坚持按出闸计量、按方收费、先交钱后放水的原则,按计划分水。据测算统计,年供县城饮用水按成本价计水库管理机构经济总收入为153.6万元,其中水资源费收入为1.6万元,调剂水价40.2万元,工程供水水费112万元,占64.26%。年灌溉供水量堑不计(不含乡镇管的水利工程供水),所有制水价0.004元m3,调剂水价0.10元m3,工程供水成本水价0.28元m3。应收水费(扣除输水损失后计费)为年收费153.6万元,实际收缴率为100%。水库管理机构2012年经济总支出设为125万元。其中:职工工资为24万元,占19.2%;机构管理费42.6万元,占34.1%;工程维护费15万元,占1.2%;其它费用43.4万元,占34.7%。水库管理机构做到维持收支平衡约有节余,农业灌溉用水收费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困难,提高水价群众难以接受,水费收入少,由于工程标准等级低,在支出中管理人员工资所占比例较大,维护费难以保证,多数为带病运行,而工程折旧费不能按规定足额提取,应按市场经济原则,加大水价改革力度,促使用水供水步入良性循环。(2)山区小型水库(坝塘):山区小型水库(坝塘)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与中型水库相比,相对滞后一些。其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均由乡(镇)人民政府.村级负责,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乡(镇)水保站。2010年以前,乡(镇)水保站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乡(镇)人民政府,在业务上接受县水利局的指导。后期,乡(镇)水保站收归县水利局直管,去年,又收回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由于山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农田灌溉用水和乡集镇饮用水水源主要取用河水、山箐水和小型蓄水库塘,所以,乡集镇建有统一供水网络收取水费,目前农田灌溉用水没有收取水费。在部分村(组),为统一灌水、由村民委派一、两个人统一去河道、山箐引水、灌溉农田,村(组)农户向引水灌水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目前,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的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投入。1.2.3存在的主要问题云龙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经过60多年不懈的努力,共建成小塘坝284件,容水1079.2万m3,小水窖36473个,容水72.9万m3,小水池3310个,容水134.85万m3,共支砌三面光沟渠264.837km,对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云龙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较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经过多年的运行,病险十分严重,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工程效益的发挥,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干旱缺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制约,干旱缺水十分严重,供水量不能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和集镇生活的需水要求,随着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集镇人口增加,用水量将逐年增大。现有的供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集镇人口需水量,必须增加新的供水水源,以满足集镇饮用水的需要。(2)多数小型水库建设年代较早,受当时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工程质量差、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溢洪设施不全,经过多年的运行,病险塘坝日益增多,严重危及水库下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洪度汛任务十分艰巨。(3)部分综合利用水源工程,小型灌排渠道分布面广、长度大,但建设标准低、不配套,多为土渠,渗漏、淤积、坍塌十分严重,输水损失大,供水保证率低,致使有限的水源不能充分利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任务十分艰巨。(4)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旱洪灾害交替,现有排涝设施、乡村防洪河道排涝不畅,无法适应防洪要求,度汛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涝灾十分严重。(5)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自然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还十分艰巨。(6)云龙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内财源单一、财力贫乏,县级财政增收较为困难,多年来基本无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群众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停滞不前。(7)由于管理体制和水价机制不健全,现行水价较低,未能按成本水价收费,水利管理单位的亏损较为严重,管理人员的工资都难以保障,工程日常性维修费十分紧缺,水利管理单位难以走上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持续发展轨道。1.3水资源状况1.3.1水土资源总量水资源(1)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根据2007年6月云南省水利厅编制的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即云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题报告,按地形特征将云龙县划分为:分区(白石. 长新);分区(检槽)分区(诺邓. 宝丰)、分区(关坪. 团结)、分区(功果桥. 苗尾)、分区(漕涧镇)、分区(民建乡),七个水资源四级区。统一采用区内已有的水文、气象站降水、径流、蒸发等资料系列,结合以前历史资料,分析与调查近期实测资料,又充分利用了环保、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料及研究成果,再针对云龙自然地理特点,水资源形成条件,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等综合因素,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影响水资源的降水、蒸发、河流泥沙、径流等各要素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径流深及其它要素的等值线图和分区图,提出水资源分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各分区的降水、径流深统计参数,由此,查得云龙各区的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及来水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的地表水资源量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三种来水保证率下的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根据地下径流深等值线图查得泉水(地下水)的CV值等于0.65。干旱区地表水可利用量采用从各水资源四级区天然河川径流量中扣除不可以被利用的地表水和不可能被利用的地表水量的方法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可按下式计算:WU=WR-WS-WX-WL-maxWRC,WHS-WDF+WGU-P(WQS+WZS+WKT)。式中:WR为河川径流量;WDF为不可能被利用地表水量;P为各四级区地下水可开采系数;WQS、WZS、WKT分别为渠系、田间灌溉、库塘渗漏补给量,经计算,结果见表1-1。(2)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根据2008年云龙县水利综合统计年报,全县蓄、引、排、提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4486.95万m3。当年实际供水量为3286.4万m3,其中蓄水工程实际年供水量为2865.86万m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8.56万亩,实灌面积18.7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0.97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46.27万亩)的22.86%,灌溉供水不足,供水保证率低,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包括水利工程的分布状况、设计供水量和供水现状祥见表1-2。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表1-1 单位:万m3分区水平年来水保证率(%)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客水其它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区多年平均4826712068 8144 52189 8900 1800 1000 50060010800 平水年50%16971 7240 4450 19761 4520 960 600 5006005980 偏枯年75%22024 7996 4073 25946 4700 1000 600 4006006100 枯水年95%23985 6336 2942 27379 4740 920 600 4505506060 分区多年平均5027 24133 15084 14078 4700 1000 650 04005450 平水年50%89373772 2338 10371 2350 500 300 04002950 偏枯年75%11615 4224 2187 13652 2440 520 300 04003060 枯水年95%12596 3318 1509 14406 2560 480 300 03503090分区多年平均52116 14050 8748 57418 9900 2200 1500 0120011800 平水年50%18894 8146 4978 22062 5060 1080 650 011006590 偏枯年75%24589 8900 4526 28963 5240 1120 700 010006660 枯水年95%26700 7090 3092 30698 5380 1040 700 09006620 分区多年平均29190 16060 9855 35396 6400 1400 800 7005008200 平水年50%10899 5280 3319 12860 3350 700 4507504504800 偏枯年75%16065 5884 3017 18932 3420 760 450 7003504780枯水年95%17499 4676 2112 20063 3560 680 450 7502004740 分区V多年平均49301 29133 21922 56512 10900 2200 1600 40080012700 平水年50%20629 8900 5431 24098 5510 1180 700 4507507190 偏枯年75%26852 9654 4978 31528 5690 1220 750 4006507210 枯水年95%29189 7694 3545 33338 59301140 800 4503007020 分区多年平均19407160891015625340440010006004007005900平水年50%8674377223381010723505003004007003650偏枯年75%11390407221121335024505003003006003550枯水年95%12219347014331425524604803003504003390分区多年平均7441603415081196723006004003003003100平水年50%475221121282558112602802003003001940偏枯年75%626122621131739213602802002002001840枯水年95%6788181011317467137026020020010057950全合计多年平均210748 117567 75417 252900 47500 10200 6550 2300450033100 平水年508975639222 24136 10484224400 5200 3200 2400430033200 偏枯年75118796 42992 22024 139764 25300 5400 3300 200038009173.6 枯水年95128976 34394 15764 147606 26000 5000 3350 2200280032650 注:1、枯水年来水保证率北方按90%,南方按95%计算。2、其他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雨水利用、海水淡化等。针对我省2009年发生夏、秋、冬、春的60年一遇连旱,多数地区的生产、生活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极个别地方已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面对现状,急需对各地的水土资源给予重新详尽的了解,以便重新对各地的水土资源开发作出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为了挖掘各区内的水资源,应充分利用好现有蓄、引、排、提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面对现状供水能力的严重不足,下一步应立足各区自然地理特性,采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甚至可改变现行的蓄水方案(降低汛期限制水位),最大限度地拦蓄汛期的洪水,增加可供水量为下一年生产生活使用,才是各区唯一的出路。根据这些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保证率分别为:P=50%、P=75%、P=95%时,全县及各区的可供水总量,见表1-2。土地资源云龙县总土地面积4400.95km2,现有耕地25.65万亩,其中:诺邓镇2.06万亩,功果桥镇3.63万亩,漕涧镇3.52万亩,白石镇1.74万亩,宝丰乡2.80万亩,关坪乡1.82万亩,团结乡1.53万亩,长新乡3.34万亩,检槽乡2.07万亩,苗尾乡1.36万亩,民建乡1.73万亩。(2)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主要指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量,包括可用于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等土地资源量以及通过滩涂围垦与开发利用等方式形成的农用地,见表1-3。1.3.2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规划水平年及设计保证率(1)规划水平年本次规划设计以2009年为基准年, 2015年为规划水平年。(2)设计来源、用水保证率设计来源、用水保证率为P=50%、P=75%、P=95%。全县及不同分区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表1-2 单位:万m3水平年现状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保证率50%75%95%50%75%95%50%75%95%分区地表水1640.51506.01040.1531.51790129069530711925860地下水262.4259225.4182.1505050505050其它小计1902.91765.01265.5713.628862039.51131.632132265.51252.6分区地表水2317.82127.71469.57512127.71469.57515023.73469.51830地下水238.3235.2204.7165.4235.2204.7165.4235.2204.7165.4其它小计2556.12362.91674.2916.42362.91674.2916.45258.93674.21995.4分区地表水3507.93220.22224.01136.63510.224241244.63654.225241298.6地下水526.9520.1452.6365.7520.1452.6365.7520.1452.6365.7其它小计4034.83740.32676.61502.24030.32876.61610.34174.32976.61664.3分区地表水653.7604.0424.2249.1604424.2249.1604424.2249.1地下水92.691.479.564.391.479.564.391.479.564.3其它小计746.3695.4503.8313.3695.4503.8313.3695.4503.8313.3分区地表水3306.83055.52146.11259.93055.52146.11259.93055.52146.11259.9地下水498.4492428.2345.9492428.2345.9492428.2345.9其它小计3805.33547.52574.31605.83547.52574.31605.83547.52574.31605.8分区地表水194079703.514555.2518436.6516352.317232953015634.238974.113584.5地下水160898044.512066.7515284.5512362.418763.514387.5815693.228953.27891.5其它小计35496177482662233721.228714.7125995.523917.5831327.4517927.321476分区地表水74412143.54736.86873.23423.14518.36379.33578.85893.66973.2地下水60342055.63421.2598724534332.55736.33354.14214.95876.3其它小计134754199.1815812860.25876.18850.812115.66932.910108.512849.5全县地表水44158.72351633207.241008.7.25143.136211.24408725111.336431.944098.1地下水23741.611243.117321.319233123421745321314.81332118973.122714其它合计67900.334759.150528.560241.737485.153664.265401.838432.35540466812.1全县及不同分区土地资可利用量与潜力预测表表1-3 单位:万亩土地类别现状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分区耕地36.537.338.639.2林地49.350.150.150.1牧草地园地1.62.33.64.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2.83.23.9其他1.51.82.73.4小计91.294.398.2101.3分区耕地18.7918.7918.7918.79林地37.2737.2737.2737.27牧草地园地0.940.940.940.9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02.502.502.50其他4.364.364.364.36小计63.8663.8663.8663.86分区耕地12.1512.1512.1512.15林地78.3178.3178.3178.31牧草地园地0.270.270.270.2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33.433.433.43其他2.492.492.492.49小计96.6596.6596.6596.65分区耕地2.012.012.012.01林地14.2114.2114.2114.21牧草地园地0.070.070.070.0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680.680.680.68其他1.041.041.041.04小计18.0118.0118.0118.01分区耕地6.516.516.16.51林地80.9480.9480.9480.94牧草地园地0.150.150.150.1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41.641.641.64其他1.871.871.871.87小计91.1191.1191.1191.11分区耕地8.910.39.38.8林地43.536.538.539.2牧草地园地0.412.864.65.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120.745.15.4其他0.270.310.430.46小计53.247.8557.9359.06分区耕地4.516.26.66.6林地19.220.321.221.2牧草地园地1.82.83.53.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110.350.410.41其他0.150.230.310.31小计25.7729.8832.0232.02全县耕地89.3793.2696.4899.4林地322.73317.63311.2302.3牧草地园地5.249.3910.211.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8.180.383.188.6其他11.6812.112.913.6小计507.12512.68513.88515.3各行各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通过调查分别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及各乡镇的总用水量、生态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态与环境用水量。通过调查分别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及各乡(镇)农业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及其灌溉面积、播种面积,见表1-4。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表表1-4分区用水现状(万m3)用地现状(万亩)合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与环境合计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其他用地灌溉其他1、基本农田2、一般农田分区1652.515080140022.58.55.732.7732.212.2分区1140.57040102010.518.7913.455.3432.274.36分区2885.517060263025.512.156.056.178.312.49分区1213.59020109013.52.010.81.2114.211.04分区4135.517070387025.56.511.25.3180.941.87分区1769.5130100152019.552.674.74.243.50.27分区6164010560623.862.32.2119.20.15合计1341382038012090123124.4934.2327.14300.6412.38注:1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农村居民用水以及家禽、家畜用水;2工业用水包括县内(含村镇)工、矿企业用水;3其他用水包括除农业灌溉之外的林业、牧业、渔业用水。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根据云龙县“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基本思路,突出一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一个关键(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四大战略(龙头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的大宗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带动战略,扶贫开发示范园区建设带动战略,小城镇建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四个网络(交通网络、水利网络、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实现一个目标。需水预测以各区现状为基础,按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城乡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分别进行预测分析计算。城乡居民数量、大牲畜数目、工业产值,各种作物种植面积都以2009年为基础,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或各部门对相关行业发展态势的预估,预测出各区不同水平年的发展规模。各行业用水定额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168-2006)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手册及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96)等综合分析拟定。农田灌溉用水根据各区粮、经作物的组成,灌溉制度分为水稻、旱作两大类进行分析,并考虑各种作物的需水特点、生育阶段以及作物高产稳产的灌水定额、灌水时间和次数,按作物充分灌溉进行设计以后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生活、工业、生态与环境、灌溉保证率P=50%、P=75%、P=95%时的农业灌溉需水量,见表1-5。各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表表1-5 单位:万m3水平年用水类别灌区山区全县小计全县总计P=50%P=75%P=95%2010年农业灌溉P=50%23930 6382 30312 30312 P=75%26589 5744 32332 23332 P=95%35363 7639 43002 43002 其他工业239 239 239 239 239 生活359 32 391 423 423 423 生态与环境2015年农业灌溉P=50%15163 4844 19207 19207 P=75%16848 3640 20488 20488 P=95%22408 4841 27249 27249 其他工业263 263 263 263 263 生活395 35 430 465 465 465 生态与环境66 4 70 74 74 74 2020年农业灌溉P=50%11254 3001 14255 14255 P=75%12504 2701 15205 15205 P=95%16631 3593 20223 20223 其他工业289 289 289 289 289 生活434 39 473 473 473 473 生态与环境72 4 76 76 76 76 注:1、其他指林、牧、渔业需水量。各行各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预测定到规划水平年各类用地情况,见表1-6。各水平年用地需求预测表表1-6 单位:万亩水平年合计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其它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2010年47.9627.2320.73242.9411.952015年47.9629.718.26242.9411.952020年47.9632.5115.45242.9411.951.3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与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分析(1)供需平衡基本原则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开源”的原则。按水资源分区内已建和待建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为基础,对分区1(白石. 长新)、分区2(检槽乡)、分区3(诺邓镇. 宝丰乡)、分区4(关坪乡. 团结乡)、分区5(功果桥镇. 苗尾乡),分区6(漕涧镇),分区7(民建乡)采用全年供需水量平衡法,分别对七个区的三个规划水平年2010年、2015年、2020年进行平衡。各水资源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取值与灌区大小、水源情况、渠系布置、渠道长度、沿途土质、防渗措施和管理水平有关。根据各区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预测的结果,进行各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7。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分析表1-7 单位:万m3水平年保证率水量坝区山区全县合计2010年50%需水量24528641430942供水量786810418909余缺水量-16660-5373-2203375%需水量27187577632963供水量561630788694余缺水量-21571-2698-2426995%需水量3596176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