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与古琴的故事.doc_第1页
林西莉与古琴的故事.doc_第2页
林西莉与古琴的故事.doc_第3页
林西莉与古琴的故事.doc_第4页
林西莉与古琴的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西莉与古琴的故事1961年初,林西莉和丈夫一起来到中国,丈夫在大使馆工作,她则打算好好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之前在瑞典因为想了解“陌生的、没有被欧洲污染的文化”,大学毕业后当了几年高中老师的林西莉拜在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门下学习汉语,此番到中国,她想通过学习古琴,来打开中国文化的大门。 当时正是中国“大跃进”失误、三年自然灾害发生的困难时期,我问她:“为什么选择那个时候来中国?”她摇摇头:“瑞典的报纸一点也没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我一点都不知道。” 与想象中差距很大的艰难状况,一开始让林西莉很难接受: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看起来是浮肿的,她看见初春的树木长出嫩芽,人们争着攀折来吃,她忙叫老师阻止:“他们是在破坏树木。”结果老师平静地告诉她:“你要知道,他们从秋天起就没吃过任何绿色蔬菜了。” 不久后林西莉开始因为营养不良而严重掉发,每周要靠注射蛋白质来治疗维持。饥饿和物资的匮乏让毫无准备的她倍感吃惊。“但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古琴竟然还存在,而且我还有机会学习到它。这的确是很大的矛盾。”她说。 在位于护国寺附近的一个四合院内,穿过种着蒜苗、养着小鸡、晾着衣服的居民生活区,最北面的院落里,房间里沿墙挂着历经千百年的黑色或红色的古琴,雕花窗棂下是茶几和高背木椅,镂空的花架上摆着种有细长兰草的花盆那是六十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所在地。一个金发碧眼的北欧女子,因为执著地要求学习古琴而来到这里。那时候她还不知道她将遇见什么样的人,这里的一切对她意味着什么。 “进了古琴研究会以后,我对中国的印象,我在中国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林西莉说。两年后和丈夫离开中国时,丈夫问她:“你还愿意留在中国吗?”她说:“是的。”同样的问题,丈夫的回答是坚决的“不”。 “他整天只在使馆工作,在家看书,他没有出去认识中国人,他不了解。”林西莉至今仍非常怀念那两年学琴的时光:“如果没有古琴研究会,我不会认识那些可爱的人,那两年对我太重要了。”“音乐是要用心感受的。你怎么能用古琴作为音节练习呢?”那是林西莉第一次知道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她开始理解这件与灵魂相关的乐器所拥有的独特品性。 北京古琴研究会由溥仪的堂兄溥雪斋发起,成员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汪孟舒、杨葆元、王迪等人都是造诣深厚的古琴大师,研究会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了大量古琴曲及相关古籍的整理工作,为今天的古琴研究学奠定了基础。 直到今天,林西莉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藏龙卧虎的研究会只收了她一个学员,而且还是个外国人。 林西莉的老师是管平湖的弟子王迪。王迪比林西莉大不了几岁,她弹一张红色的唐代古琴,研究会借给林西莉学习的是一张宋代古琴。 林西莉从小学习钢琴,50年代又学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鲁特琴那种古典而文雅的乐器是她决定学习古琴的原因之一,她觉得古琴是最接近鲁特琴的东方乐器,高罗佩的书里索性就把古琴译成“中国的鲁特琴”。因此,她觉得古琴的学习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学的过程缓慢而艰难,老师一次教一个音,弹好一个音再教下一个,而不像钢琴有和弦和练习曲,很多天下来她才学了十个音。 林西莉耐不住了,便问老师能不能给她一些和弦、练习曲之类的做指法练习,王迪非常震惊:“这就是你的想法?我实在是太遗憾了。音乐是要用心感受的。它应该是让你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方式,你怎么能用古琴作为音节练习呢?” 那是林西莉第一次知道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开始理解这件与灵魂相关的乐器所拥有的独特品性。 古琴讲究指法为上,老师的口传心授一点也不能偏离,而在严格的指法保证音色之后,每弹奏一首曲子,要求弹奏者必须弹奏出意境,唤起自己和听众的画面感,比如王迪会要求她把音弹出“珍珠落玉盘”的声音或奏出大海和波涛的场面。而每弹一个曲子之前,哪怕是最简单的曲子,王迪都会给她讲一个长长的故事,林西莉惊讶于中国古琴曲的叙事性,而中国艺术中“寒蝉凄切”、“平沙落雁”等意象,对她而言更是非常陌生。 理解这一切对林西莉来说非常困难,而她的中文不够好,老师也只能用中文授课,两人常常连说带比划地交流着最复杂艰深的内容,难得的是她们能明白彼此的意思。“我们是通过音乐来交流。”林西莉说。 尽管觉得困难,林西莉觉得王迪给她讲的那些曲子背后的故事太美妙了,比如说胡笳十八拍背后蔡文姬悲欣交集的故事,高山流水伯牙和子期的故事,钗头凤陆游和唐婉的悲剧等等,“在学习古琴中还了解了许多唐宋时期的诗歌,当时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增加了古琴的旋律的魅力,让它们非常感人。所以你不仅仅是在学弹琴,听音乐,你是在跟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进行亲密地接触。这就是古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古琴你就好像和几个世纪以前的人们相遇了一样。”她说。 林西莉在古琴研究会度过了两年愉快的学琴生涯。她至今难忘王迪给她讲书法、绘画、诗歌与古琴的关系,记得冬天她们围在煤炉边谈论嵇康、谈论清贫知识分子的坚守、谈怎样生活。 她记得瘦弱矮小的管平湖时不时进屋来关心自己的弹法,并鼓励地点头;她也记得温文儒雅的溥雪斋轻手轻脚地走过来评点自己的手势;她记得大师们在隔壁的房间里为了一首古曲争吵;也听见他们合奏时和谐的声音;有时,管平湖等人演奏时,还会悠悠然随着琴声低吟,超然物外,人琴合一。 那段快乐的生活和那些可爱的人们,让她几乎忘记了外面与古琴的世界格格不入的穷困现实。 林西莉共学了二十多首曲子,1962年她要离开中国,研究会给她做了最后的考试,挑了5首曲子让她弹。那天,古琴研究会来了三四十个人看她考试,让她紧张得手发抖。研究会里的人们都关心这个年轻外国学生学得如何,大家评价她:“一听你弹琴就知道你是管平湖和王迪的学生。” 临到离开中国,管平湖对她说,要是还想继续学琴的话必须得有唱片听。但是当时中国古琴的唱片资料也不过三四张而已,于是管平湖说:“你去找个录音机来,我们给你录。”林西莉特意跑到香港买了一个大录音机,然后,古琴研究会所有的人都郑重地弹了曲子录下来,并在大卷的老式录音带上写下“送给林西莉,1962年冬天”。 如同过了很久林西莉才明白古琴研究会的那些老人们都是什么分量的人一样,她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些古琴大师送她的这些录音意味着什么那是古琴研究会所有成员唯一的合集,也是一些大师唯一留下的演奏录音她的老师王迪,就不曾录过一张唱片。这些录音是何其珍贵,她又是何其幸运啊! 回到瑞典之后,林西莉由于搬家等原因,一度长达18年的时间找不到这些录音,直到今年6月才重新找到。据专业机构鉴定,录音并未受损且录的质量很好。她立刻着手将之制作成CD唱片:“我知道这张CD是非常珍贵的,很多人一定会对它非常感兴趣。” 令她深怀感激的还有一件事,古琴研究会还将自己收藏的一张明代的古琴“鹤鸣秋月”送给她。她说:“这张琴,和我在北京古琴研究会有幸遇见的人,便是促成我写古琴这本书的原因。”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随船在太空播放来自地球的音乐,其中中国的音乐,就是管平湖演奏的流水。而今“旅行者”号已到达太阳系边缘,那一曲流水便成为传播最远的音乐之一。林西莉说起自己与老师王迪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以至于她不得不停下谈话扭过头去平复情绪。 2005年,王迪因肺癌晚期住院,浑身插满了管子,不能进食,谁也不愿见了,然而却对从瑞典赶来的林西莉破了例,因为她正在写古琴,王迪是她的指导者和资料库。事实上,从60年代初跟随王迪学琴,之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林西莉一直通过跟王迪不断的沟通和学习来深入消化和理解古琴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病床上的王迪花了两个小时仔细地回答了林西莉有关的问题,已经很虚弱了,还是问:“你为这本书找到你所要的东西了吗?”最终,她让女儿提供了书中十分珍贵的60年代林西莉在古琴研究会的照片。 4天后,王迪与世长辞,到天国追随她的恩师管平湖和她挚爱的古琴去了。 “他们对我太好了。”林西莉一再说。 在中国,总是有很多对她很好的人,让她了解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文化,让她收获良多,集满了故事。那些说不尽的中国故事,就是她一本本的书的来源。 1973年,林西莉再次来到中国,从此,每年到中国看看,学习新的东西便成为她的生活。她为了写汉字王国到中国进行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为她等不及考古报告的出版,决定亲自到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我见了很多考古学、建筑学、语言学、植物学等的专家,他们都对我非常好。我一个人去了,说我能看看吗?他们都很友好地让我进到考古现场,给我看他们的研究成果,讲解我不明白的东西。”于是,每年定期到中国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几个大考古现场看看,就成了林西莉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汉字王国完成了20年的今天,仍是如此,“因为我的兴趣就是跟汉字有关的地方,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但凡在一个地方发现一种工具或文物器具与某个字字形有关,她便会兴奋得不得了:“汉字太多了,我还有很多新的东西值得学习。” 不过,她最新一本有关中国的故事,却是跟黄河流域妇女的剪纸有关的。从古琴到民间剪纸,这之间的跨度很大。然而这也是林西莉积累多年的结果。曾经,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地区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她记下了所有民间艺术家的名字,90年代初,她硬是到安塞把这32个民间艺术家全部找到了。令她感动的是,其中一位年纪很大住在山里的老人,因为下雪她不能进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