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doc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沁园春长沙一、教学目标:1、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对诗歌中的湘江秋景展开个性化品读活动。2、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并结合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论世,在群体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实现与诗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3、激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个性化心灵解读意识,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二、教学重点: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与诗歌诗人展开深入深刻的心灵对话。三、教学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四、教学方法: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法,联想比较法,想象描绘以写促读法等。教学流程:一、调动个性化审美体验,进入情感共鸣的前奏。1、唤醒体验,进入情境(回忆体验过的蓬勃秋景)。请学生描述交流在现实中真实发现的或在课外阅读中欣赏感悟到的蓬勃秋景,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赞赏和对生命的讴歌礼赞,营造学生与沁园春长沙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2、以美读美,以我观物(个性化品味湘江秋景)。让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的审美体验来欣赏品味诗歌里的湘江秋景,对领字“看”统领的七句秋景进行自由开放的品味,然后以写促读,结合想象描绘的片段写作,如每个学生任选一句进行秋景想象扩写,然后在全班交流个性化的品味赏析,从而感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视角变化、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万”“遍”“染”“漫”“透”“争”“击”“翔”等展开个性化鉴赏活动,可采用换词比较法领悟湘江秋景的神韵。二、开展共性群体审美活动,实现情感高度的融合共振。1、以情品文,将心比心(领悟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感受诗人流露的人生豪情)。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和生命人生的热爱,对上阕反复进行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激发与诗人相似的人生豪情。学生鉴赏“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在交流中体悟: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湘江秋色图,自然界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诗人由此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流露了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教师点拨: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把握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2、知人论世,共赏原意(把握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词里表现的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对下阕反复进行涵咏式的诵读,感受作者革命的情怀。学生思考下阕与上阕的关系,并体会“恰”领起的七句,在交流中明确: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领起的七句,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把生气蓬勃、乐观向上、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的风华、意气、奔放的特点和革命活动溶为一炉,集中喷发了革命的豪情。反复诵读整首诗,领悟“怅寥廓”三句显示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领悟“曾记否”三句流露的作者的激昂豪迈。教师点拨:本诗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看”字总领七句,描写了湘江秋景,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书写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下片主要以“携”、“忆”引出旧事,其中以“恰”字领出七句,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借“记”设问,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和豪气作结。三、推进个性化心灵解读,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1、课内激发个性化心灵解读: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谈谈喜欢的理由或心得感悟。示例如下:“独立寒秋”让人感受到身处逆境坦荡从容,砥柱中流的气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人领悟到:面对浩瀚的宇宙,每个人如渺小的蜉蝣,但对于自己,却是整个宇宙。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喉咙。活着就要自信蓬勃,站出独我的风采。2、 课外延伸个性化心灵解读(1)选择你喜欢的诗歌语句,结合现实生活、人生体验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的感悟。(2)借鉴本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手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自然景物,抒发你的独特情怀。四、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比较它与沁园春长沙表达情感的不同与相同。附:相关知识1、 词的有关知识。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2、背景介绍 。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雨 巷一、教学目标:1、 品读诗歌韵律,品味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悟诗歌真情。2、 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3、 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 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艺术性。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 情境导入:课件展现江南小巷暮春景象。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初步感知:、集体朗读,先熟悉内容,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缺点,并总结朗读本诗歌的要领如语气、语调等。3、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指导:本诗歌的基本情感是低沉幽怨,朗读时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四、深入朗读: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采取形式丰富的朗读方式,读出诗韵诗情。五、品读意象解真谛:1、提问:作者为了能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意境?明确:油纸伞。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易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浣溪纱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也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2、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提问: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六、重读诗歌,了解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歌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2、音节特色:运用复沓句式、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3、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二、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四、教学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小结:表现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注音:青荇(xng) 斑斓(ln) 河畔(pn) 长篙(go) 漫溯(s)语气: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细化问题:(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招摇” :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 “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2)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金柳”示例: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3)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3、移情入境,读出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示例:“不带走一片云彩”洒脱。四、课堂作业:对比赏析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感伤,也充满了依恋,更让许多东西变得美好。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再别康桥跟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相关离别诗名句: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附相关资料:1、关于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3、其他名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二、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四、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教学流程: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1933年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小结:第一部分(节)怀念、 痛悼身世悲苦低微。第二部分(节)眷念、 感激勤劳善良无私。第三部分(节)同情、 控诉命运悲惨。第四部分(节)讴歌 、赞美灵魂高尚。三. 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1、请学生思考、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2、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节便是明证。第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语言罗嗦,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四、分段朗读,揣摩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1、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2、请学生自由朗读。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六、布置作业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第 二 课 时教学要点、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教学流程: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布置预习思考题: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大堰河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现在何处?、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小结: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二、赏析诗歌艺术特点。1、借叙事抒情。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节,诗人连续用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怀念、赞美、爱戴之情。、对比、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明确:第节、第节大量使用排比句,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第、节开头和结尾诗句的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第、节中的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三、激活思维,探究阅读(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探究课题: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1、学生思考、讨论;2、教师引导思考: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观点三:“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分析了该诗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五、布置作业(二选一)、复习课文所学,联系生活现实,给母亲写首颂歌。、课外阅读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礁石、给乌兰诺娃等, 写一篇评论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第二单元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一:导入课文,!)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2)论语 子路篇中说 “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 共(gng)其乏困 秦伯说(yu)四、题解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五、 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1、诵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尝试背诵)(二)讲解第二自然段1、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三)串讲第三段。1、一生范读本段。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四)串讲第四自然段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六、尝试背诵全文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分析烛之武形象板书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晋师撤离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集体背诵全文。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二、亮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5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三、烛之武形象探讨: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2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一) 刺之由: (“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 故事开端。(二) 刺之备: (“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故事发展。(三) 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故事高潮。(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二)、刺之由1.字词解析进兵北略地:向北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三)、刺之备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2.字词解析皆为戮没:读wi,被。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被将军岂有意乎:是否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太子迟之:以为迟仆所以留者:的原因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一)、易水送别1.朗读文章第9段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应读h,解释应和。2.字词解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既祖:已经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i,作。发尽上指冠:向上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终已不顾:回头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悲、壮“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二)、厚遗蒙嘉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厚遗蒙嘉2.字词解析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三)、廷刺秦王1.字词解析以次进:按照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群臣怪之:感到奇怪前为谢曰:为,w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秦王还柱而走:跑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3.第14-16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学生讨论思考。明确:14、15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