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一到五章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病理学一到五章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病理学一到五章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病理学一到五章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病理学一到五章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一、植物病害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不良环境因素或病原生物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解剖上、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二、植物病害发生的条件:1、植物(寄主):受遗传、生理状态、生长季节的影响。2、病原因素 :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包括非生物病原因素(主要是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因素及 环境污染等)生物病原因素(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寄生性植物、线虫等)、环境条件: 病害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病害严重与否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病害三角寄主、环境、病原物三、病害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四、症状类型症状 内部症状: 植物体内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的 变化。 eg 病毒的内含体外部症状: 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可识别)外部症状 病状: 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eg: 斑点,条纹,萎蔫,肿瘤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eg:柑橘青霉病(一)病状类型:1、变色:植物生病后,植物失去正常的绿色或色泽。变色的主要原因是叶绿素受到抑制或破坏,被病害危害部分细胞内色素发生变化,但其细胞并不死亡(1)褪绿,黄化:叶片上的叶绿素减少(均匀地变色)。(2)花叶:叶片上褪绿的部分和未褪绿的部分相嵌 eg 烟草花叶病。(3)变红或变紫: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其他色素增加。2、坏死:受病植物细胞和组织死亡。 (1)斑点(斑块): 其病斑多为梭形、圆形,多角形,不规则形等。如: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2)立枯、猝倒幼苗的茎基坏死,幼苗直立死亡立枯;幼苗的茎基坏死,立即倒伏猝倒如:棉花立枯(猝倒)病(3)溃疡、疮痂3、腐烂:感病植物的组织细胞发生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1)干腐:组织解体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 e.g. 苹果腐烂病(2)湿腐: 组织解体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 (3)软腐: 先是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e.g. 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腐烂与坏死的区别: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4、萎蔫:(1)生理性萎蔫:土壤缺水,可恢复(2)病理性萎蔫:植物的根部或茎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产生毒素,阻碍或影响水分运输,引起叶片凋萎,枯黄,造成枯萎、黄萎,以致植株死亡。eg: 棉花枯、黄萎病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为青枯。 eg: 茄子青枯病5畸形:受病组织、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整个形态的不正常。(二)病征类型真菌病害1 霉状物:霜霉、青霉、绿霉、黑色霉状物等(eg:白菜霜霉病)2 粉状物:白粉、锈粉(eg:小麦白粉、锈病)3 颗粒状物:子座、菌核(eg:油菜菌核病)4 胶状物:eg:桃树流胶病5 丝状物:菌索(eg:马铃薯白绢病、树木腐朽病)细菌病害6 脓状物(菌脓)eg:水稻白叶枯病注意:病毒病害无病征。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具有病征,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一般具有病征(病毒、类菌原体病害无病征)第二节植物病害类型及分类一、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特征:没有病原物的侵染,植物个体间不传播,个体间发病是均匀一致的。二 、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特征:在个体间能相互传播的,个体间发病是均匀的,随时间其他条件变化而变化,总变化趋势是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个。1、真菌病害2、细菌病害3、病毒或类病毒病害4、线虫病害5、寄生性种子植物6、类菌原体病害7、由原生动物引起的病害三、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的关系1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 2侵染性病害削弱植物对非侵染病害的抵抗力。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及病原种类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一 、真菌的定义:具有真正细胞核,能产生孢子,无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它们一般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其细胞壁含有几丁质或纤维素或两者皆有的有机体称为真菌特征:(1)为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或二者皆有。(3)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无叶绿素。(4)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二、真菌的营养体(一)类型:养体为菌丝体;少为单细胞;生质体菌丝:端生长;限生长;部分都有潜在的生长能力 (二) 菌丝变态:1、吸器 2、假根 3、附着胞 4、附着枝 5、菌套(网)(三)、菌组织(四)、菌组织体:1、菌核 2、菌索 3、子 座 三、真菌的繁殖体(一)无性繁殖:没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直接由菌丝产生或由菌丝分化形成的产孢结构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叫无性繁殖。无性孢子:经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1、游动孢子2、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二)、有性繁殖:要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有性孢子的繁殖方式叫有性生殖。要经过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阶段。有性孢子:经过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四、真菌的分类: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五、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or称发育循环,指真菌从一个孢子开始,经过孢子萌发,生长和一系列的发育阶段,形成并发育为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为真菌生活史六、真菌的生理: 各种真菌需不同营养条件,C、H、O、N、S、P、K、Fe、Zn等营养元素及维生素等。真菌生活需水分,大多数要求在95%或95%以上的相对湿度。(产生繁殖体需水膜,萌发湿度98%以上也需水膜)、温度20-300C ,(250C佳)、pH 5-6七、真菌病害的特点和识别方法:不同类真菌的生活习惯对寄生植物的为害部位,致病特点和症状表现也不相同,在寄主表面上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等是真菌病害的重要标志。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一、细菌(bacteria)的一般性状(一)球形球菌(coccus) 杆状杆菌(二)、细胞结构:1、细胞壁:(1)、革兰氏阳性: 结晶紫草酸铵染液 碘液染色 酒精冲洗 番红复染液 细胞壁呈紫色G(2)、革兰氏阴性:结晶紫草酸铵染液 碘液染色 酒精冲洗 番红复染液 细胞壁呈红色 G植物病原的细菌细胞壁多是革兰氏阴性。2、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数无荚膜,但有粘液层。3、鞭毛:鞭毛的有无,着生位置和数目多少是分类的依据。4、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某一阶段中,在营养细胞内可以形成一个内生孢子,称为芽孢。 植物病原细菌多不产生芽胞,芽胞杆菌属例外。5、质粒(三)繁殖:裂殖(四)细菌的群体形态和生长条件1、群体形态:单个的细菌个体,肉眼是不可见的,但是,当细菌通过繁殖,大量细菌个体聚集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形态,肉眼是可以辨认的,如在自然条件下,受害部位长出的菌脓、菌胶珠。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菌苔、菌膜等2、生长条件:温度、水分、pH、O2、营养物质二 分类鉴定依据:(1)细胞形态、大小、鞭毛的位置、数目)培养性状;(3)革兰氏染色;4)生理生化反应细 菌 病 害症状:坏死、萎焉、腐烂、畸形第三节 植物菌原体病害无细胞壁,但有细胞膜包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与植物病害有关系的统称为植物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属(Phytoplasma)和螺 原 体 属(Spiroplasma). 能穿透细菌过滤器,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四环素敏感。菌原体侵染植物后引起的病害类型大多为黄化、矮缩、丛生、小叶等症状。第四节 病 毒 病 害一、病毒的定义: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特征:a、 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b、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材料和场所。三、病毒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杆状四、病毒的理化特性:1、致死温度:将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致死温度,eg:烟草花叶病毒90930C2、稀释终(限)点: 将病组织汁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以10-1,10-2,10-3,表示,eg:烟草花叶病毒为10-63、体外保毒期: 将病组织汁液在室温(20-220C)下能保持其侵染力的最长时期,称为体外保毒期。eg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外保毒期为一年以上。五、病毒病的症状:1、变色:eg烟草花叶病毒病。2、坏死:eg番茄条纹病毒。3、畸形:eg烟草曲叶病毒病,番茄蕨叶病。第五节 线虫病害第六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它的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为寄生性植物1、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 eg:槲寄生、樟寄生、桑寄生等。 特点: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根系缺乏,以吸根的导管与寄主维管束的导管相连,吸取寄主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2、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eg:列当和菟丝子。特点: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蜕变为吸根,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并从中不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 第三章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一、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一属性)(一)概念: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二)病原物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1、活体营养寄生(专性寄生):eg,锈菌,白粉菌,霜霉,病毒。2、半活体营养寄生(非专性寄生):绝大多数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 3、杀主寄生: eg,灰霉菌,软腐菌,立枯丝核菌。(三)寄生性的专化现象:病原物对寄生植物的寄生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表现为病原物对寄生植物不同的科、属、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和寄生适应能力,病原物具有这种选择性叫病原物具寄生专化性。二、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的又一属性)(一)概念: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能力(二)病原菌的致病物质:病原物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原因。是它产生酶,毒素,生长剌激素对寄主植物的生理代谢和组织结构起干扰和破坏作用,从而诱发病害。三、寄主的抗病性(一)概念:是指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产生抵抗的性能。是植物本身具有的遗传特性,是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积极能动反应。(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类型: 1、免疫: 2、抗病、感病: 3、耐病: 4、避病: (三)抗病类型:1、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仅仅针对病原物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 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称为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无特异的相互作用)。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种和变种内,对植物不同的品种有不同寄生致病能力的专化类型称生理小种。它们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寄生致病特性上有差别的生物类群,其表示一般用编号方法,如生理小种1号、2号。(四)植物抗病性丧失的原因:1、新小种出现;2、寄主本身抗性变异;3、环境条件的改变;防止抗性丧失:避免单一大面积的种植、水平抗性代替垂直抗性品种。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一、病程:指病原物和寄主植物接触侵入到发病为止的过程,一般有四个阶段即:接触、侵入、扩展、发病,各个时期有其特点,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接触阶段(二)侵入阶段、侵入途径:伤口、自然孔口、微伤口、直接侵入 2、侵入条件:湿度、温度、病原菌的数量、光照 、O2 (三)扩展阶段(四)发病阶段二、病害循环(侵染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侵染、传播、越冬越夏三个环节。(一)初侵染、再侵染: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为初侵染。eg:小麦线虫病、麦类黑粉病再次侵染:经过初侵染引起发病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外或体内产生大量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侵染更多的寄主,这种重复侵染称再次侵染。(二)病原物的传播: 1气流传播:2雨水传播:3昆虫和其他生物传播:4人为传播:5土嚷和肥料传播: (三)病原物的越冬越夏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寄生、腐生、休眠2、病原物越冬(夏)的场所(1)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2)田间寄主(3)病残体(4)土壤(5)肥料(6)昆虫病害循环和病程的区别:病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侵入后,在寄主体内扩展,最后引起发病的过程,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必然有侵染来源。病原物要经过一定传播媒介传到感病植物上,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过度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次引起发病。因此,病害循环包括的环节更为广泛,除包括本身的病程外,还包括侵染来源,如何蔓延到下一生长季节等。三、 病害的流行(一)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普遍而严重发生的,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表现不仅发病率高,蔓延地区广,为害严重程度大,发病时间十分集中,这种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发生发展的过程,叫病害流行,这类病害就是植物流行病害。(二)植物病害的计量1、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根、茎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发病面积 3、病情指数: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数。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100 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三)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1、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传染而没有再传染或者虽有再传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主要为种传(eg.小麦线虫病)或土传的(eg.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