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学目的:一、理解和学习本文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学习借代的修辞手法。二、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农村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重重剥削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教学设想:一、场面描写和语言描写,是本文的特点,以此入手进行教学;二、本文第一、三部分为教学重点;三、教具:戴旧毡帽的农民画片(像);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正音释义;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个场面描写(第一段)。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试解文章标题,引入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第二、三册已介绍,可提问复习)有名的短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30年代初期农村的情况。教师板书:多收了三五斗。启发思考:根据文章标题同学们判断判断看,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说明什么问题?该会有怎样的结局?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从题目看,文章是写农村,写丰收,似乎应当写农民丰收以后改善生活的情况。然而,恰恰相反,事实是丰收以后米价暴跌,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小说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江南农村丰收粜米的故事,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民在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地主阶级、投机商人的重重压榨下濒临绝境的生活。丰收成灾就是本文的主题。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呢?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对旧中国作了深入而多方面的剖析,把农民的满腔悲愤、万种辛酸、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真实地表达出来了。细细阅读课文,会理解这一深刻的主题。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1提问启发:小说的情节按照怎样几个场面推进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划分段落,给每一段加上恰当的小标题。2教师巡回时对学生提出的字、词正音、解析。埠(b)头腻(n)粜(tio)米斛(h)廒(o)迸(bng)裂拗(ni)不过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乱横乱竖,没有秩序。踌躇:犹豫不决。3划分段落,列小标题。学生阅读全文后明确:按三个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具体说,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从“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到“换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粜丰收谷米的情景。(希望破灭)第二段,从“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好玩的”。旧毡帽朋友粜米以后到街上购买日用品的场景。(又输一笔)第三段,从“乡亲还沽了一点酒”到“船埠头就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旧毡帽朋友在船上喝酒、交谈的场景。(路路断绝)第四段,最后一节。第二天重复着第一天的故事。(故事常演)三个场面各有内容,又互相连贯,步步深入,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三、明确作品的主人公,理解借代手法的运用。1提问启发: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请与故乡、梁生宝买稻种、在烈日和暴雨下作比较。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这篇小说与那几篇不同,它不是刻画一个或两个人物,而是描写一群人,是群象描写。这些主人公没有姓名,而是用“旧毡帽朋友”来借代。2提问:什么叫借代?为什么作品要作这样处理?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与事物,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叫借代。有以局部代整体的,如以“春秋”代一年;有以特征代本体的,如以“白胡子”代人。借代要形象,明确,褒贬分明。“旧毡帽”是江南农民的特征(出示戴毡帽农民的画片)就如“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运载工具一样,人们非常熟悉。用“旧毡帽”借代,不仅形象生动,风土味浓烈,而且留给人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朋友”一词倾注了作者对“旧毡帽”者的无限同情。3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着力写一、两个人,为什么不写姓名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说的主题是“丰收成灾”,因此必须反映旧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不写一两个人,写一群人,就可以更广泛而深入地刻画旧中国农民受剥削的悲惨境遇,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更深刻,有说服力。四、讲读理解第一个场面(即第一段)。1启发思考:作者一下笔,就描绘了万盛米行船埠头的景物,这是怎样一幅景象?旧毡帽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岸的?表情朗读课文从“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到“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作者一下笔就极力渲染丰收景象:“横七竖八”停泊着粜米的船,形容船多;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描绘船载分量重。写出大批农民进镇粜米。旧毡帽朋友是“气也不透一口”地来到米行柜台前,他们十分忐忑不安,“占卜”一词既反映他们满怀希望的急切心情,又反映他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传神地表达了他们既欣喜又担惊的矛盾心理。2提问启发:丰收了,旧毡帽朋友等到的却是什么结果呢?作者怎样描绘他们希望破灭的神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或补充或归纳。要点:米价狂跌,希望破灭,这就是旧毡帽朋友拼死拼活累了一年所得到的结果。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希望破灭的神情:刚听得消息,他们十分惊愕,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一“沉”一“呆”,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希望落空时的心情和呆板滞钝的神态;接着,又写他们刚才摇船如“赛龙船”的劲儿一下子“松懈”下来,这是精神上受到意想不到打击以后的反映;最后写他们想不通的心理:多收了三五斗,怎么会“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感慨万分。作者反复描写他们希望的破灭,从心理影响到生理上的反应,由惊愕而感到无可挽回,给人以凄苦、辛酸的感觉。3作者详细写了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请学生表情朗读,体会他们迥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感情,说明这部分对话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明:一方面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出卖劳动果实的粜米者农民,一方面是榨油吸血、颐指气使的收购者米商。通过对话描写深刻地刻画了榨取者和被榨取者截然对立的社会地位,米商不顾农民死活,唯利是图,贫困的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点明了文章所要揭露的“丰收成灾”这个主题。五、布置作业:1熟读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感情。2复习第一部分和预习第二部分,认识旧中国农民身受哪三重压迫。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完成第一部分,学习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继续讲读理解第一个场面。1启发思考:米价的狂跌,使旧毡帽朋友又吃惊又激愤。既然米价太低,不粜行不行?作者揭示了套在农民头上的四条绳索,哪四条?这样写意图是什么?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还是不要粜的好”到“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3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作者以清楚的事实证明:在那个黑暗社会,尽管旧毡帽朋友不愿意把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米贱价卖出,但不能不粜。因为四条绳索紧紧地勒住了他们的脖子。第一条绳索,“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还要源源不断“运米”。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洋米、洋面,破坏中国市场,使农民粜与不粜都奈何米商不得。第二条绳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借下的债是要还的”。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使农民不得不贱价粜米;农民只有忍痛贱卖,才能还。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子”而借下的债。第三条绳索,“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投机米商的“同行公议”,他们互相勾结,压低粮价,趁火打劫,盘剥欺压,使农民无路可走。第四条绳索,“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过路要捐“洋钱”,国民党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农民更是吃不消。作者把旧毡帽朋友粜米的事情放到广阔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狼狈为奸的罪行,他们张开的罗网,逼得农民走投无路。4提问思考:四条绳索把农民紧紧勒住,在这种情况下,旧毡帽朋友怎么办?作者怎样描绘的?为什么说这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反反复复描写了他们由“希望”到“失望”、痛苦挣扎的过程。开始,听到米价狂跌,他们十分“激愤”“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碰碰运气,卖一点好价钱。此路不通,只能转而“哀求”米商,希望他们看在“种田人可怜”份上,“抬高一点”米价,但得到的是嘲笑、挖苦和冷酷的拒绝。“希望的肥皂泡”一个一个迸裂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贱价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可悲的是,前面的几个旧毡帽朋友还没有走开,后面的“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又走进了这个悲剧的舞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揭露了这个罪恶世界,揭示了农民的不幸遭遇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一时一事的,它是旧中国的普遍现象。这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5旧毡帽朋友希望破灭之时,正是米商大发横财之日。作者怎样无情地刻画他们的丑恶嘴脸?请抓住关键词句说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者使用锋利的笔触把米商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深刻有力:先写他们的“嗤、嗤”冷笑,这冷笑包藏着幸灾乐祸,是强盗的窥视;继而写他们的欺压,用洋米、洋面、同行公议进行要挟;当农民要求抬高一点米价时,他们声色俱厉地声称“这样的傻事情谁肯干?”最后写他们气势汹汹,威胁利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作者细致地勾画了他们穷凶极恶、狡诈阴险的形象,使他们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罪恶本质暴露无遗。启发思考:作者揭露米行丑恶嘴脸不惜笔墨,接下来又戳一刀,在什么地方?添上这一笔有什么意义?学生朗读课文从“先生,给现钱”到“换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学生思考以后回答;教师补充归纳。要点:作者从旧毡帽朋友要现洋钱,不要钞票这一点上,又戳奸商一刀。他们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出对钞票的不信任,意识到拿了钞票就是“打了折扣”,因此“怪不舒服”。正是在这点上,作者进一步揭露米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丑态,“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米商所以这样嚣张,是因为他们有国民党反动派做靠山,主奴狼狈为奸,共同剥削农民。添上这一笔,就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暴露当时政局不稳、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指出农民身受官僚资本剥削的事实。二、指导学习第二个场面。1启发过渡:在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怎么样?作者通过他们粜米以后到街上买日用品的场景,再次描写他们“希望破灭”“又输一笔”的痛苦心情和穷困生活,进一步深化主题。2学生朗读课文从“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到“于是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3提问启发:作者不写旧毡帽朋友上街购货,先宕开一笔,插叙他们粜米前的“计划”,有哪些“计划”呢?这些计划反映了他们什么愿望?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他们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很合理,无非是买点肥皂、洋火、洋油,剪几尺布,买面镜子,买条毛巾,最大的奢望是有些人“想买一个热水瓶”。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对生活改善的热切。4提问启发:他们离开万盛米行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他们心灰意冷,感到“这回又输了”。在“输定”之后,横下一条心,还是买点东西回去,“也不过是在输账上添上一笔”。旧毡帽朋友心情的矛盾与痛苦加重了悲剧的色彩:先写对改善生活的热切,再写成了泡影,这样更显出希望落空后的可悲。5提问启发:旧毡帽朋友上街,看到市镇上怎样的景象?作者怎样描绘他们买东西的?这一段描绘起什么作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他们三个一群”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好玩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归纳。要点:从旧毡帽朋友的眼里看到市镇一片“繁荣”的景象。作者用一连串象声词、动词渲染它的“热闹”:店伙们“叭、叭、叭”地吹着“洋喇叭”;“当、当、当”地敲着“洋磁面盆”;殷勤地“不惜工本叫着乡亲”;拉拉扯扯地牵住“乡亲”的布袄。作者巧妙地点了一下,这些商品都是“洋”货,店伙所以拼命叫喊,是因为“唯有今天”乡亲们口袋是充实的。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繁荣”景象掩盖下的萧条冷落,民生凋敝。旧毡帽朋友是怎样买东西的呢?他们把原来准备稍微放松的手又捏得紧紧的:洋火、肥皂“不得不买,只好少买一点”;“早已眼红了许久”的衣料,预备剪两件的就剪一件;蛋圆的镜子拿到手里又放进橱窗;小孩的帽子试戴合适又摘下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描写,十分逼真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非常贫困的处境,生活降低到不能维持的程度。这一段描写,表露了对生计日蹙的旧毡帽朋友的无限同情,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愤怒控诉。6提问启发:旧毡帽朋友上街时,作者写了他们心里的“复算”和“谩骂”,这一笔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一笔绝非闲笔。它表明旧毡帽朋友对自己的生活遭遇非常不满,对奸商、地主的剥削流露出日益增长的反抗情绪。他们的反抗意识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三、布置作业:1朗读描写第二个场面的有关段落,加强对内容与写法的理解。2仔细看课文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3预习第三个场面。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三、第四段,归纳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讲读理解第三个场面。1学生朗读课文从“乡亲还沽了一点酒”到“船埠头就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2提问启发:是什么原因使那些“相识的”“不相识的”戴旧毡帽的朋友“会饮在同一的河上”?哪些词最能反映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债务丛集,如牛负重的“同一命运”使这些“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了。“发泄”一词集中表达了他们的满腹不平。酒后吐真言,他们内心的愤懑和不平像开了闸的河水从胸中奔涌而出,爆发出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3提问启发:旧毡帽朋友在一起发泄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收成好与不好都亏本,“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点明: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权衡前面摆着的几条出路:倘若“不缴租”就要“吃官司”,如果借债缴租,则“明年背着更重的债”,结论是“田真个种不得了”;如果“退了租逃荒去吧”,却没人“当头脑”,此路不通;如果到上海去做工,但东洋人在上海打仗,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小王在那里做叫化子了”。在他们面前,“路路断绝”,被逼上绝境。4提问启发:在“路路断绝”的情况下,旧毡帽朋友是怎样开始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的?与在万盛米行粜米时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他们从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这是发自心底的呐喊,表达了不甘忍受剥削的反抗情绪。旧毡帽朋友这逐渐清醒起来的认识,与粜米时向米商求情,盼望他们“行一点好心”已经完全不同。他们憎恶地看着万盛米行那“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愤怒地责问:“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地主白当差!”强烈的反抗意识使他们终于喊出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拿点米吃是不犯王法的”。他们不怕反动派的镇压,不怕吃枪,“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残酷的现实把贫苦农民逼上了反抗黑暗社会的道路。它雄辩地说明:哪里有压迫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这部分是小说思想火花最集中的地方。5提问启发:“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决议案”,这句话加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句话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三座大山压迫剥削下的农民必然会逐步觉醒,走上反抗的道路。但这个反抗是自发的,“没有什么决议案”,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这种自发反抗是不会取得胜利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埋藏在他们心里的革命火种才会熊熊地燃烧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是必然要胜利的。二、表情朗读第四段,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意义。启发思考:小说三个场面无论就故事情节、群象描写来说,还是就表现主题来说,已经写得十分清楚,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明:作者强调他上面所讲的故事不只是在一个小镇上发生,而是在旧中国各地天天发生的。这就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文中的“又有一批”、“同样的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平常而又平常的”等极其普通的语言十分深刻地揭示出故事的普遍意义,扩展了主题的广度,挖掘了主题的深度。三、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这篇揭示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小说所以深刻感人,与它独特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联的,请同学们试说其一、二。学生回答后择要加以肯定,如:1全文描写的三个场面,四个部分,都是由多收了三五斗贯穿的,第二、三个场面是第一个场面(粜米)的连锁反应,第四部分则是由万盛米行这个点推而广之。这便是课文四部分的内在联系。因为围绕着多收了三五斗步步深入,这就充分地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2笔墨经济,描写细致、真切。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截取富于特征的事物,深入发掘。如用阳光表示时间,用“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衬托旧毡帽朋友充满希望去粜米的心情;到了中午,则用了“拖着短短的身影”来形容,既反映他们有气无力的神态,又点明他们极度失望的情绪。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描写和谐地结合起来,用墨经济。又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简略几笔,就绘出了米行船埠头的乱与脏,渲染暗淡的色彩,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不佳,创造了悲剧的气氛。肖像描写笔墨也十分省俭,采用了我国小说中传统的描绘人物的手法。不是集中描绘,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逐步完整。通过“戴旧毡帽的”、“酱赤的面孔”、“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等语言的描绘,着力表现了农民终年拼死拼活劳动,经济上处于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反射疗法师大赛理论自我提分评估必考附答案详解
- 营养师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营销三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Unit4-Section-A-同步知识预习检测(含答案)
- 英语4级考试题目介绍及答案
- 2025内科护理学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5年防艾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题(附答案)
- 2025大公司合同管理制度条例范文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在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自动门施工安装协议范本版B版
- 绿色施工专项方案(技术方案)
- 《CAD CAM应用技术(CAXA 2020)》 课件 模块1-3 CAXA制造工程师2020软件基本操作、二维图形的绘制、曲面建模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 快递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
- 脓毒症指南课件
- 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职责标准版本(五篇)
- 对颈椎概念和命名的再认识
- 2023年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选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淀粉与变性淀粉知识
- 十八项核心制度培训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