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 44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12分)(qun) 释 (chng )_憬 (li)_览 摇摇欲(zhu)_ 腼(tin)_ 挑(t) _ (x) 疵 (jing) 迫 (ch)_异 涟(y)_ (zhn zhn)_教导 眼花(lio) 乱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8分)深秋的天平山,枫叶正红。去天平山可以饱揽那五彩斑澜的美丽景色。一个小时后,我们以经登上了天平山顶,从山上眺望,开阔的视野,碧兰的天空,让我们心旷神怡。错别字改 正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20分)(1)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2)乡书何处达,_。 (王湾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4)山下兰芽短浸溪, , 。(5)谁道人生无再少? , 。 ( 浣溪沙)(6)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7)成功的花,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8)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9)遽契其舟,曰:“ 。” (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4.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4分)示例: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 ; , 。二、课内阅读( 11 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 (雕刻 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 (凝结 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5. 请在文中括号里选一个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答: 和 。6.概括这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3分)_7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 (4分)_8解释加点字。( 8分) (1) 明察秋毫_ (2) 必细察其纹理_ (3) 项为之强_ (4) 鞭数十_9.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心之所向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b常蹲其身 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 c徐喷以烟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d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10.翻译句子( 6分)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11. 作者童年时,常常能从草木、昆虫中发现“物外之趣”,原因有哪些?简要回答(4分)_【课外】: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注释】踵:到,走到。缪:同“谬”,错误,荒谬。12.解释加点字。(8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 )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大骇曰( ) 而悔谢曰( )1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遂与之绝”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何不试之以足 b观之正浓c吾固疑之 d是吾剑之所从坠14.翻译画线的句子。(3分)答: 四、课外阅读(12分)布 鞋 厉彦林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 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 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 阉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5.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回忆,表达了 之情。(3分)16.请从第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7.认真品味文中第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3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18.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