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七周周练一、选择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纰缪/未雨绸缪 哥俩/肮脏伎俩 称职/称体裁衣b躯壳/金蝉脱壳 艾草/自怨自艾 扁担/一叶扁舟c诏书/昭然若揭 对峙/恃才傲物 桀骜/佶屈聱牙d锋镝/嫡系后裔 倾轧/安营扎寨 裨将/稗官野史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渔船 水蒸汽 日臻完善 纨绔习气b坐镇 掉书袋 孤掌难鸣 巨笔如椽c誉写 挖墙脚 韬光养晦 和言悦色d腰斩 紧箍咒 祸起萧墙 奖腋后进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b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犯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c要真正营造一个细胞生长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要有合适的培养基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d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全景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b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学生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原因。c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书。d我们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5、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激流三部曲”,其中家的成就最高。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b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当阳单骑救主等,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威武神勇的性格特点。(三国演义)c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探春挺身保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趁势作脸”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红楼梦)d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 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二、阅读短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9分)饮食的文化美学焦雨虹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饮食美学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吃的成语有,丰衣足食、风餐露宿、钟鸣鼎食、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粗茶淡饭、箪食瓢饮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先秦诸予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例,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的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孔予就说过“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的最好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佳话无数。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文学中的美食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关系在建国以后一度断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革命成为对立的两面,二者只能选一。物质的匮乏以及对物质的鄙视使得文学中基本上没有关于食物、厨房的正面描写,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创业史中梁生宝蹲在旅店外面凉水就馒头的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吃的经典描写,芙蓉镇里的胡玉音的绰号“豆腐西施”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修复了文学与美食的关系。对人性的肯定和文学的人性化让饮食重新回到了文学,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肯定了人的欲望,肯定了感官享受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有关“饮食”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它并不是一种生理活动。b饮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哲理、思想的载体,是政治、文化、经济的重要环节。c饮食历来被人们用来阐明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等。d饮食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众多的有关吃的成语可以说明这一点。7、下列对“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一句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占据重要的地位,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b“滋味”“余味”“趣味”等一些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需要仔细体验,才能辨析其中的意义。c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d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人笔下,饮食体现了一种细节之美、生活之美。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b在建国后,文学与美食的传统一度断裂,美食常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对立物。c创业史中关于梁生宝就凉水吃馒头的描写,作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d作家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对感官享受的描写,是对人性的肯定,是文学人性化的表现。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1分)余若水先生传 张 岱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敞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注 张岱:清初汉族人。僦:租。桯(tng):床前的小桌。共张:又作“供张“,备办陈设各种器物。班荆:指相遇,共坐谈心。蒙戎:同“蒙茸”,蓬松纷乱的样子。外史:稗史的别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迫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到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b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 难矣c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d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译文: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4分)译文: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4分)译文: 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饮 酒 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注尘羁注 绁:束缚。13、(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答: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子曰:“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论语) 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醉花阴)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李密陈情表)(3)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玉露凋伤枫树林, 。 (杜甫秋兴八首)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1分)今又重阳 李国文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精彩诗句。黄花,即菊花,是古往今来写重阳的诗词必不可少的景物。以唐朝为例,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张籍的重阳日至峡道:“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如王缙的九日作:“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看来,也许因为佳节重阳的来临,已是一年节令之晚;也许因为绽放菊花的盛事,已是百花开尽之后,这“之晚”与“之后”的契合,焉能不引发诗人的浮想联翩?于是,重阳惟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在诗词中联袂出现,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值此佳节,插数枝黄菊,作案头清供,既秀色可餐,又幽香袭人,这份相看不厌的重阳景色,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人皆知之,但是否为重阳节那天的事,则谁也说不上来。采菊应在秋季,当无疑义。老先生在花期已过的秋天,无别的什么花可摘,偏要躬身东篱下采菊,我想,这是他对于一年花事最晚的菊花,情有独钟的缘故。很显然,当百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时,唯菊花默默;当百花凋零谢尽,叶萎枝枯时,唯菊花独秀,某种程度上也是诗人一生的自况吧?所以,陶渊明以菊寓人,以人拟菊,不求闻达,甘于清贫,得以有一个生活上很平实,精神上却很充实的晚年。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其渊源,恐怕就是这个节令时在秋冬之故。在中国最古老的启蒙读物中,有一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放大为人之一生,也是存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运行时序。如果说食端午粽的仲夏天气,譬之人之青年,那么龙舟竞渡,自然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因为那需要挥汗如雨的力气;如果说食月饼的中秋佳节,譬如人之中年,那么赏月不眠,应该是中年人才会有的雅兴,因为那需要坚守等待的情致;所以,食糕点的九九重阳,譬如人之老年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了。桑榆晚景,也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人,期期然必至的归宿,这就需要一份平和,一份安祥,一份清净,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淡泊。白居易所赞:“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所赞:“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时惟一绽放的菊花,成为老年人的象征,是再恰当不过的。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一是其傲霜而不颓靡的志节,二是其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三是其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四是其淡雅而不华奢的意趣这一切,也应该是人到老年以后,要争取做到或者尽量做到的。所以,那些精神矍烁的老者、头脑清醒的前辈,总是令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他们走到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真有如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啊。人总是要老的,正如端午过后中秋,中秋过后重阳,这是谁也不可违背的运行规律。退出机制,是新陈代谢法则的必然产物,若是老而不识大势,老而不识大势,老而老骥自居,老而指手划脚,那就属于老而不知老,老而总是不想退出的令人诟病之处了。因此,重阳登高,极目远眺,那些已经走过的路,于挫折中的进步,于困惑中的前行,跌跌撞撞,酸甜苦辣,自是值得回味,但也不必成为包袱;即将要走的路,会有曲折,更有光明,会有困难,更有前景,那才更加值得憧憬。正如那首采桑子重阳所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 15、文章第段写到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 16、为什么说“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6分)答: 17、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重阳合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好吗?(7分)答: 1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作者第一段写每到重阳节,就会想起采桑子重阳,写出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喜欢,目的是点明作者对菊花的态度。b在重阳佳节,作者禁不住要在案头插数枝黄菊,正是因为重阳乃节令“之晚”与菊花在百花开尽“之后”相契合,“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c在第段中,作者用端午、中秋与重阳进行比较,从食物的角度强调食糕点的重阳节更适合老年人过。d作者认为人到老年之后,也应该有菊花那样的精神,这样才能让人肃然起敬。e文章由“今又重阳”谈起,写到重阳赏菊,由菊及人,抒发了作者坦然面对年老,追求淡泊的崇高情怀。六、小作文(15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请你从中选择熟悉的一种,写一则短文,描绘它的形象,揭示它的象征意义。要求:(1)设置恰当的背景来表现主体形象(或松、或竹、或梅)。 (2)象征意义必须与景物特点相吻合。 (3)能恰当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200字左右。高二语文第七周周练答题卡一、二选择题(33分,每小题3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三、文言翻译(12分)12、译文: 。译文: 。译文: 。四、诗歌鉴赏(8分)13、答: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 (2) (3) (4) 四、散文阅读(21分)15、答:(4分) 16、答:(6分) 17、答:(7分) 18、(4分)( )六、小作文(15分)高二语文第七周周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badbdbcdab一、二选择题1、选c a项,依次读 mi/mu,li/ling,chn;b项,依次读qio,i/y,bin/pin;c项,依次读zho/zho,zh/sh,o/o;d项,依次读d,y/zh,p/bi。2、选b a项,汽气;c项,誉誊;d项,腋掖。3、选a a项,“无出其右”,意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的,一般指别人没法与所指的人相比。原句是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用“无出其右”是适用对象不妥。b项,“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有区别,然,对。不认为对,表不同意,有轻视之意。“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当回事,不重视。这里使用正确。c项,“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句中用的是引申义。d项,“不厌其详”,不嫌详细,愈详细愈好,用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询问者对学员在基层工作问得仔细。4、选d a项,语序不当。“推翻清朝政府”应在“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之前。b项,搭配不当。“情况是原因”不通,可以把“是”改为“有”。c项,主语缺失。把“由于”移至“古文观止”之后。5、选b b项,“当阳单骑救主”的是赵云。6、选d a项,“它不是一种生理活动”有误,原文说的是“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b项,原文中说的是“饮食美学”而非“饮食”是“政治、文化、经济的重要环节”;c项,饮食并非“历来被人们”。7、选b 结合句中“饮食与中国美学”以及“意味深长”可知b项比较准确。8、选c c项中“作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吃仅仅是填饱肚子”错,并非是“作者的用意”。9、选d d项,重:难10、选a 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相当于“而”,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个行动的目的。c项,副词,于是/副词,趁机。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11、选b 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家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三、阅读短文12、译文: 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安慰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就离开了。(得分点:“多”“因”“罕见”“去”,每译对1处,得1分)译文: 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得分点:“会”“避”“何”“交亲”各1分) 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劳务派遣科研助理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淄博花沟镇城乡公益性岗位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年中国银行河南分行校园招聘72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东河源连平县招聘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陕西航空医科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照片里的儿童世界
- 2025年合肥市中心血站公开招聘编外使用人员6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轨道变形监测预警-洞察及研究
- 税务咨询方案范本下载
- 手指印画课件
- (行业)常用表面处理工艺详解(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 《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课件
- 配电网安健环设施标准
- 2025年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家校合作下的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 2024年学校安全教育讲稿范文(2篇)
- 电力电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防雨雪冰冻应急演练
- 少儿篮球培训家长会
-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50道计算题包含答案
- 5《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