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三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1页
江西省丰城三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2页
江西省丰城三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3页
江西省丰城三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4页
江西省丰城三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丰城三中2014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24 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制”一词出现1800多次、“颛制”(颛,通“专”)75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于臣民;“独断”一词则出现多于“专制”,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这说明() a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说法是错误的 b古代中国相权制约了君权 c“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 d“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专制一词的含义。从材料进行分析可知,今天我们说的君主专制,在古代认为是君主独断,古代的专制一词多用在了臣民上,说明古今相同的词,但是用法不同,故选c。25.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答案】b【解析】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题目说的是秦朝未实行分封,因此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肯定了秦朝的制度创新,故此题应选b项26、1948年10月,丘吉尔在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三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丘吉尔三环外交的主要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 b借助外力恢复英国的国际地位c阻止西欧联合步伐d英美合作共同对抗苏联【答案】b【解析】考点:三环外交。从材料“三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说明英国三环外交的核心是英国的国家利益,为了实现英国的崛起,故选b。acd项都无法体现英国的核心地位来。27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c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d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解析】考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从材料“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快的,说明经济繁荣催生了革命的发生。故选a。28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答案】d【解析】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选d。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错在“开始重视”,d项错在“首次打开”。29、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很有趣的一点是,如今谁都以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国人自己;其他地方的人说我们在美国化,美国人则说他们在欧洲化。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民族主义成为全球化的制约因素 b世界各国的民族属性日趋消失c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d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答案】a【解析】考点:全球化。从材料“如今谁都以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国人自己”可以看出每一个国家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全球化,体现了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制约因素,故选a。30、下图分别是中山装和列宁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装和旗袍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男人开始以中山装为主装,“列宁装”一度成为女人最流行的服装。中山装和列宁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c革命思想的感召d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需要【答案】c【解析】考点:建国后服饰的变革。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盛行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的。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自觉的抛弃了旗袍和西装,服饰高度的单一化,故选c。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事项必需获得85%以上的投票权才能通过。2009年11月该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决定增加“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新借款安排”中的出资份额,即从原来的800亿美元提升至1000亿美元,这样四国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超过了15%,实际上拥有了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否决权。这段材料表明( )a该组织的控制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b该组织通过主要国家共同协商一致来决定重大事件c金砖四国已经结成经济同盟 d该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材料看,“金砖四国”凭借增加在“新借款安排”中的出资份额而提升了投票权,反映了该组织以认缴资金的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的规则。材料不能反映a、b、c 三项,正确答案是d。32.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形象标志,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有它是中国汉字 它是中国书法 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a bc d【答案】b【解析】考点:汉字与书法。通过该图片可以反映出中国的书法艺术形式和航天事业的历史渊源,体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所以都正确。33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答案】c【解析】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材料中毛泽东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罗素的,根据“罗素在长沙但反对劳农专政”和“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我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建立劳农专政必要的,故选择c。34哥白尼写到:“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c.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d.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答案】d【解析】考点:天文学发展对教会的冲击。从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故a项不正确;材料中“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故c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表达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故b项不正确;由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接宗教的攻击,可知答案d项正确。35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融入经济化全球化的浪潮【答案】c【解析】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题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重点关注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政策的演变等相关知识。这道题应该说还是做的不错的,理论上讲该题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即使历史老师来做也同样如此,但是正是考生学科底蕴薄,思虑少,反而能做对。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扣住材料中的“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即强调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出正确答案。图7二、非选择题:本试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分160分。第3641题为必做题,第4246题为选做题。40.(25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7分)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6分)材料四: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期间迁出入农村(县)市、镇农村迁入市镇人口万人%万人%万人%1982-1987迁出2076.0267.99977.2432.001545.1974.143迁入721.5023.632331.6976.371982-1987迁出2310.1162.481279.0037.501671.8278.48迁入590.4717.302822.7982.701990-1995迁出1985.5559.751337.4340.251194.7160.17迁入948.5528.562374.0271.441995-2000迁出7316.2458.705148.1741.3055065.5068.96迁入1710.9411.8512728.1488.15(3)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2分)【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2分)材料二(1分);理由: 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4分)(2) (6分)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 (12分):不同:近代农村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下发展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映。4分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实行合作化;改革开放,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4分)失:大跃时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了农业和农民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举两个史实)(4分)【解析】考点:古今中国的农业。(1)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农业的起源,是从传说的角度说的,材料二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就历史价值上来看,考古发掘的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文献及传说的史料价值。(2)从材料“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等信息分析唐代以前农业的特点。(3)此题考查的比较复杂,需要掌握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情况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制度的变化和进行比较的能力。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汉与明清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与明清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朝主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在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3分)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3分)示例二:信息:汉朝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兴起众多的工商业市镇。(3分)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3分)【解析】考点: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同意第一种观点,也可以同意第二种观点,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 04年译书统计简表。国别译书类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9分)【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中外文化教育频;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6分)(2)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3分)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洋务运动破产;向日本学习,实现制度兴国。(6分)【解析】考点:(1)“西堂”即专门修习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的学校,“西堂”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为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近代化。(2)分析图表,可以发现19021904中国翻译的日本著作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内容上看,史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较多。结合当时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和特点分析原因。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比一切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国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