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doc_第1页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doc_第2页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doc_第3页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doc_第4页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为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而言,“木日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所谓“曲直”,即“枝曲干直”,是对树木生长状态的形象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的向上、向外生长扩展的自然现象,引申为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征。“火日炎上”,通过描述火炎热向上的现象,引申为有温热、明亮、升腾、向上特征的东西都可以归属于“火”。“土爰稼穑”,稼为种植,穑为收获。土能够孕育种子,使其生长、收获,这些植物同时又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等提供生存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所以说“土为万物之母”,土具有生长、承载、受纳、化生的特征。“金日从革”,从者,由也,说明金的来源;革,即变革。从革,是指金(属)通过筛选、冶炼、提纯等过程,变革而成。所以说金具有清洁、肃杀;沉降、收敛等特征。“水日润下”,是说水往低处流,同时又具有滋润作用,引申为凡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水”。中医里的五行学说中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和羽翼阴阳学说。在中医里,不仅用五行来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 而且通过五行分类,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等,以五行为中心,分别归纳成五大类,使自然万物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五行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同一行的事物间相互感应,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春等,其相互之间 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风”,肝应于“春季”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 寒,黑色多属肾虚;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季节上,木对应春季,火对应夏季,土对应长夏,金对应秋季,水对应冬 季,在春季里,其对应的肝脏负担较重,所以容易流行肝病。为什么说“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呢?气重于血,气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无论在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 中均能体现这一特性,所以如果气血同病,在采用气血双调方法时,以气为主,以调气为基本原则。比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是调理气弱血虚、产后血虚 的一个常用方,其中就是重用黄芪(5倍于当归)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配以当归益血和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如傅青主女科中治疗血崩所用的 “固本止崩汤”(熟地黄、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当归)六味药中,三味是补气药,两味补血药,一味止血药,且补气药重于补血、止血药,疗效则是“一剂而 崩止,十剂不再发”。其他再如伤寒论中治疗气血虚少,证见心悸动,脉结代的“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生 姜)也是重用炙甘草来化气生血,复脉之本,辅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中医眼中五行的相生相克不同的行之间,主要包括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相生是指这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 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它们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 条件。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两者 都很重要,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相生、相克主要用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肝生心就是木生 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 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同时,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 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 (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在病理上,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 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在食疗及用药上,适当的酸味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但味过于酸,又可以伤脾(木旺克土);对于 肝木的过亢,可以通过增加辛味来增强肺脏功能进行制约(佐金平木)。必须指出,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尽管如此,五行学说这种纵横交错、相生相克的复杂联系,却为古人认识人体及自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如何理解“气能生血”一说?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血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而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化生血液,营气盛则血液旺,营气能生血。从血液的生成过 程来看,营气和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然后转化为赤色的血液。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所以 说,气能生血,在运用饮食养生过 程中,碰到血虚的患者,常需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中医补血方剂中出现频率高的药物除了补血药外,余下首选的药物就是补气药,而且补血、补气之药 常配伍应用,使用频率排列在前的是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熟地黄、黄芪、生地黄、党参等25味。同时,这25味药物,即可组成四君子汤、四物汤、芍药甘 草汤等调补五脏气血等方面的经典名方。再如傅青主调补产后血虚、少腹疼痛所用的“腹宁汤”(当归、熟地黄、麦冬、阿胶、党参、山药、甘草、续断、肉桂), 就是在补血的基础上,配以补气之品党参、山药、甘草来生血止痛,以上这些方剂均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的产物。人体中气和血液的关系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黏稠的液态样物质。气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是液态物质,具有滋 润、濡养作用,属于阴。气血都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所以,不管是在生理或是病理情况下,气和血之间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且气重于血。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致气血同病。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若气的虚衰和升降 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等。另一方面,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在血液虚亏和血行失 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如何看待“气能行血”一说?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血液之所以贯注脏腑,充达肌肤,周流不息,全赖于气的推行(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肝气的疏泄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 瘀。因此,气虚则推动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甚则结成瘀血。对于血行失常的病证,常酌情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以期获得良好的效 果。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治疗血脉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就是一个补气行血的著 名方剂。方中重用黄芪(20倍于当归),取其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配以当归活血,有祛瘀而不伤阴血之妙。可以说黄 芪是一味气虚血瘀证的理想药物。再比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在治疗血行不畅而症见心、腹、胁、肋诸痛时用的“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等份),就是以 金铃子(即川楝子)理气止痛为主的。只要气顺,则血行即可通畅,气顺血畅,则疼通自止。这些都是在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方剂。为什么说“气能生血”呢?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血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而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化生血液,营气盛则血液旺,营气能生血。从血液的生成过 程来看,营气和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然后转化为赤色的血液。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所以 说,气能生血,在运用饮食养生过 程中,碰到血虚的患者,常需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中医补血方剂中出现频率高的药物除了补血药外,余下首选的药物就是补气药,而且补血、补气之药 常配伍应用,使用频率排列在前的是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熟地黄、黄芪、生地黄、党参等25味。同时,这25味药物,即可组成四君子汤、四物汤、芍药甘 草汤等调补五脏气血等方面的经典名方。再如傅青主调补产后血虚、少腹疼痛所用的“腹宁汤”(当归、熟地黄、麦冬、阿胶、党参、山药、甘草、续断、肉桂), 就是在补血的基础上,配以补气之品党参、山药、甘草来生血止痛,以上这些方剂均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的产物。为什么说“血为气之母”呢?“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所以血能载气。当血液大量丧失时,常常引起气 脱,所以对于大出血的气随血脱证,须用益气固脱来急救,同时还需配合止血补血的方法。比如妇人产后血崩,因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发生了“产后血晕”,多见于 产后两小时内,是产后病的一种危急证候,治当峻补元气,止血(而不补血)固脱,方宜选益气救脱汤(人参、三七),血止后改用补脾调周方(党参、白术、黄 芪、香附、紫河车等),这一系列方剂均是在重用补气药(人参、白术、黄芪)力挽虚脱险象的同时,不忘给气找家(也有人称“血为气之舍”)、找根,使气能够 补之有效,使气能够有所依附而长久。“气能摄血”是指什么?“气能摄血”是说血在脉中循环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此固摄作用则减弱,即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所以,对于出血病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