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以金圣叹的文章观为切入点 对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进行了打通式研究 揭示出金 圣叹跨文体 重审美的文章观 并重点分析了这一文章观对金圣叹文学评点的影响 全文 共分四章 第一章由 因文生事 出发 对金圣叹的文章观的内涵和外延给予界定 指出 其跨文体 重审美 强调文采和文法的特点 第二章重点分析其文章观的渊源 金圣叹 绮 语未除 的阅读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文采传统的继承 科举引发的对技法的关注 中 晚明以 文 论史的风气 第三章首先指出文章学视野之下的文体意识 以及文体意识的 不均衡问题 接着概括金圣叹以文章观为核心所建立的评点系统 事 处于最低层次 文 是对 事 的加工 侧重于文法 心 是作家的构思之心 心 支配 文 文 支配 事 并指出金圣叹用 我心 代替作家之 文心 的特点 第四章以金圣叹的小说 戏曲评点为例 来说明文章学视野的影响 即在文体互渗的情况下 金圣叹将传统之史传 古文 时文理论 运用到小说 戏曲批评当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以上论述 本文阐明了两个问题 一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 其实是文章评点 存 在文体互渗问题 因此研究他的文学思想 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文体 二 在文章学视 野之下 金圣叹将传统的史传 古文 时文理论 移植到新兴的小说 戏曲理论领域 最 终使后者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由此也就可以重新论定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地位 关键词 金圣叹评点文章学文体互渗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v i e wo fj i ns h e n g t a n sa r t i c l et h o u g h t t h et h e s i sm a k e sa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o n j i ns h e n g t a n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 j i ns h e n g t a n sa r t i c l et h o u g h ts h o w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s p a n i n gs t y l ea n d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a e s t h e t i c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i m p a c t so fj i ns h e n g t a n s a r t i c l et h o u g h to nh i s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 s t h ep a p e ri sm a d eu po ff o u rp a r a g r a p h s f r o mt h e v i e wo fa r t i c l em a k i n gt r o u b l e t h ef i r s tp a r a g r a p hm a i n l yg i v e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a r t i c l e t h o u g h ti n c l u d ei t sm e a n i n ga n de x t e n s i o n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p a n n i n gs t y l e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a e s t h e t i c t h el i t e r a r yg r a c ea n dg r a m m a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a g r a p ha n a l y z e st h eo r i g i no fs u c h a r t i c l et h o u g h t h i sr e a d i n gh a b i to fe l e g a n tr h e t o r i c a lt e x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 r e g a r dl i t e r a r yg r a c e h i g h l yi si n h e r i t e di nt h ep e r i o do fw e i j i n g n o r t ha n ds o u t hd y n a s t y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s k i l lb e g i nt ob ec o n c e r n e d t h e nt h ep a r a g r a p ha n a l y z e st h ev o g u e o f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h i s t o r yt h r o u g ht h ea r t i c l e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a g r a p hp o i n to u tt h ep r o b l e mo fd i s p r o p o r t i o no fr e c o g n i t i o no f s t y l eu n d e rt h e v i e wo fa r t i c l es u b j e c t t h e ni tg e n e r a l i z e sj i ns h e n g t a n s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s y s t e m t h i n gi si n t h el o w e s tl a y e r a r t i c l ei sp r o c e s so ft h i n ga n de m p h a s i z ep a r t i c u l a r l yo nt h eg r a m m a r m i n di s t h eh e a r to fw r i t e r si d e a s m i n dc o n t r o la r t i c l ea n da r t i c l ec o n t r o lt h i n g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 m ym i n dr e p l a c et h ew r i t e r sm i n do fa r t i c l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a g r a p he x p l a i n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v i e wo fa r t i c l es u b j e c tb yi l l u s t r a t i n gj i n sc o m m e n t so nt h en o v e l sa n do p e r a u n d e rt h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a r t i c l ea n ds t y l eb e i n gi n f i l t r a t e de a c ho t h e r j i nm a n a g et h et h e o r y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b i o g r a p h yo fh i s t o r y a n c i e n tp r o s e o c c a s i o n a la r t i c l ei nh i sf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o f n o v e l sa n do p e r aa n dm a k eag r e a ts u c c e s s f r o mt h ea b o v e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t h e s i si l l u m i n a t e st h et w op r o b l e m s t h ef i r s ti sj i n s 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 sa r et h ea r t i c l ec o m m e n ta c t u a l l yw h i c ha p p e a r sa r t i c l ea n ds t y l eb e i n g i n f i l t r a t e de a c ho t h e r s o t h er e s e a r c ho nj i n s1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c a n n o to n l yl o c a t ei nt h eo n e s p e c i a la r t i c l es t y l e t h es e c o n di sj i nm a n a g et h et h e o r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b i o g r a p h yo fh i s t o r y a n c i e n tp r o s e o c c a s i o n a la r t i c l ei nh i s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o fn o v e l sa n do p e r aa n dm a k eag r e a t s u c c e s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j i n s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 锄b en e w l y o r i e n t e d k e y w o r d s j i ns h e n g t a n c o m m e n t s a r t i c l es u b j e c t a r t i c l ea n ds t y l eb e i n gi n f i l t r a t e de a c ho t h e r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芩i 亳 日期 m 哞6 月 日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轹疹 电 日期p 犀6 日 引论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 涉及到小说 戏曲 散文 诗歌诸文体 为我们研究明末清初的 文学思想 提供了一个平台 事实上 中国古代的文学评点 在金圣叹这里发生了一个大 转变 通过评点来寄托生命 从细读文本中显示文才 侧重分析作家的构思之心 这些都 迥异于他之前的任何一个评点家 而在这一转变的背后 正体现着一种文学思潮 这就是 以文章学的视野 打破文体之问的界限 探讨共同的 文法 以文学性为最高要求 金 圣叹自称在评点六部 才子书 时 使用的是 一副手眼 以及屡屡在评点时提到 文 章 文章家 文章之法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 视 受现代严密划分学科之思维的影响 二 三十年代至今的金圣叹研究 主要还是着力 于分体研究 特别是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的研究 将金圣叹界定为小说 戏曲理论家或评 点家 而未能很好地对他的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的把握 学界对金圣叹之 一副手眼 的关注 最初是两 八股文法 联系在一起的 胡适在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中 虽然肯定金圣叹提高了 水浒 和 西厢 的地位 但同时又 认为 金圣叹用了当时 选家 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 水浒 1 这种机械的文评正 是八股选家的流毒 读了不但没有益处 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 是很有害的 2 鲁迅到在 谈金圣叹 中则指出 金圣叹的评点 使得 原作的诚实之处 往往化为笑 谈 布局行文 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胡适和鲁迅将金圣叹的评点同 八股文法 联系在一起 虽然否定多于肯定 但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金圣叹打通文体的特点 促使 学界开始讨论金圣叹的评点同 八股文法 之间的关系 八十年代以前 这一观点被大多 数学者所接受 朱东润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 刘大杰 章培恒的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 等 都持同一观点 建国以后到七十年代末 对金圣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方面 故对这一问题较少探 讨 比较突出的是何满子 他在 谈金圣叹 中指出 金圣叹的评点受到孙矿 孙月峰评 经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 的影响4 他虽然没有展开论述 但将金圣叹的评点同明代 的经学 古文评点联系起来 拓宽了研究的视角 这一时期海外的金圣叹研究取得了很大 的成就 其代表人物王靖宇在 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 中指出 金圣叹 将其基本 1 胡适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安赦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第4 页 2 胡适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x 安教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第4 页 见 鲁迅全集 四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第5 2 7 页 4 见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五 山东教育出版社 1 9 8 s 年版 第2 9 页 1 的批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于所有的文学类型 无论其为戏剧 哲学 抑或历史 而 忽视其属类之间的区别 或各文学形式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性差异 1 他同样没有展开 论述 但却较早较明确地指出了这一问题 八十年代以后 金圣叹热 开始兴起 但主要侧重于分体研究 即把金圣叹的文学 理论分为小说 戏曲 散文 诗歌四大块 出于确立学科的需要 对胡适和鲁迅的观点多 持否定态度 张国光在 水浒 与金圣叹研究 中指出 金圣叹的 水浒 评点是他对 于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2 侧重从小说理论方面理解 文法 谭帆在 金圣 叹与中国戏曲批评 中 也力辩金圣叹的文法不是八股文法3 王先霈 周伟民则采用两分 法来评价 他们认为金圣叹所说 锬 索 之类 已经不是散文结构技巧 涉及的是 人物 情节的联结 是小说 戏曲才具有的 4 同时又指出 金圣叹的 文法 也有他的 消极意义 这些观点虽然都提到了金圣叹的 文法 与八股文法之间的关系 但大多是价 值判断 并未做实证性的研究 分体研究的优点 是可以对某种文体做深入的研究 确定其在某一领域的地位 它虽 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缺点 忽视了对金圣叹的文学观的研究 将它 的文学理论强行按照文体划分 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解决文章之法与文体之法的关系 比如 说金圣叹对灵感 结构 修辞等方面的理论表述 在小说 戏曲 散文 诗歌这四种文体 中都有体现 但研究者们往往分而论之 与此同时 打通研究和渊源研究也逐渐兴起 陈万益在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考述 中 认为金圣叹的 一副手眼 就是 字法 句法 章法 部法 并做了具体分析 他并且指出 金圣叹文学批评方法受八股文启示的地方 表现在对题目的重视和起承转合 的要求两个方面5 将八股文法对金圣叹的影响落到了实处 浦安迪在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中则指出 金圣叹论析 水浒传 时所使用的一些批 评术语和概念 绝大多数都只是从诗词 绘画 尤其是古文评论中搬用过来的惯用语 6 这一观点影响很大 他促使研究者们从古文 诗词 绘画理论中 探讨金圣叹文学理论的 渊源 林岗在 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 中 认为金圣叹所受 时文手眼 的影响 表现在文本意识和方法术语两个方面 他重点分析了八股文之 破题 与金圣叹的 那辗 1 王靖宇 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 谈蓓芳译 上海古耩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第4 4 页 2 参见张国光 水浒 与盎圣叹研究 中州书画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3 参见谭帆 金圣叹与中置戏血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2 年舨 4 王先霈 周伟明 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 花城出版杜 1 9 8 8 年版 第3 0 1 页 5 参阋陈万益t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考述 见 金圣叹传记资料 三 朱传誉主编 台北天一出版杜 1 9 8 7 年影印本 第4 7 5 0 页 6 浦安迪 砚代小说四大奇书 沈寿亨译 中国和平出版社 1 9 9 3 年舨 第2 5 8 页 2 相题 之间的联系1 论述比较深入 他并且注意到画论和史传理论对金圣叹文学评点的 影响 自岚玲在 才子文心 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 一书中 重点探讨了金圣叹小说理论 的渊源 特别是和中国传统画论之间的联系 她认为金圣叹有关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论 既有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史传创作理论的远源 亦有前代小说理论的近源 陈光的 八 股文与金圣叹文学观研究 以八股文对金圣叹文学观的影响为切入点 重点探讨了八股 文与金圣叹的题目论 结构论 代言论 章法论之间的关系3 论述比较系统 深入 打通研究和渊源研究有效地避免了分体研究的局限 拓展了研究的范围 但它也存在 一些问题 1 忽略了对金圣叹的文章观念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 金圣叹打通诸文体 借 鉴相关的理论 正体现出一种文章学的视野 因此要论述其文学思想 首先必须对他的文 章观做详细的分析 2 对金圣叹 一副手眼 下的文体意识关注不够 金圣叹打通诸文 体 但他同时注意到了文体不同的影响 这恰恰是打通研究容易忽视的地方 3 受西方 文学理论的影响 研究者往往选择 虚构 人物形象 这些命题来进行渊源研究 在一 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国文学思想的土壤 也与金圣叹的原意不符 4 对金圣叹的评点语境 关注不够 只是关注抽象的理论总结 而没有将金圣叹的评点放到中晚明的评点语境中加 以考察 也没有对他具体受到何种评点本的影响 做出实证性的研究 另一方面 对金圣 叹文法理论的研究 尚未能完全摆脱胡适 鲁迅的影响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固然受到八股 文法的重要影响 但它与金圣叹的审美偏好 以及传统的古文 诗歌 史传理论之间也存 在重要的关联 不仅仅是 八股文法 有鉴于此 本文以金圣叹的文章观为切入点 对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进行了打通研究 揭示出金圣叹跨文体 重审美的文章观 并重点分析了这一文章观对金圣叹文学评点的影 响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由 因文生事 出发 对金圣叹的文章观的内涵和外延给予界 定 指出其跨文体 淡化文体意识 重构思 强调文采和文法的特点 第二章重点分析这 文章观的渊源 金圣叹 绮语未除 的阅读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文采之传统的继承 科举兴起引发的对技法的关注 中晚明以 文 论史的风气 第三章首先指出文章学视野 之下的文体意识 以及文体意识的不均衡问题 接着概括金圣叹以文章观为核心所建立的 评点系统 事 处于最低层次 文 是对 事 的加工 侧重于文法 心 是作家的 构思之心 心 支配 文 文 支配 事 并指出金圣叹用 我心 代替作家之 文 林嘲 明清之际小说评点之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鲫年版 第 页 2 白岚玲t 才子文心 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1 3 7 页 3 见陈光t 八股文与金圣叹文学观研究 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2 0 0 3 年 3 心 的特点 第四章以金圣叹的小说 戏曲评点为例 来说明文章学视野的影响 即在文 体互渗的情况下 金圣叹将传统之史传 古文 对文理论 运用到小说 戏曲批评当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 第一章 金圣叹的文章观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涉及到诸多文体 其体系庞大而复杂 因此要对它进行研究 选择 以哪个角度来切入 就显得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 学界一直是从文体的角度来切入 在分 体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这一操作方式也存在弊端 它过分拘泥于某种文体 不能 有效地解决文章之法和文体之法的问题 出现这一问题 主要还是对金圣叹的文章观缺少 关注 哪些是文章之法 哪些是文体之法 这些问题要一一理清 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对 文章观的探讨上 因此 对金圣叹的文章观进行研究 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节 因文生事 引出的诸问题 某尝道 水浒 胜似 史记 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其实 史记 是以文运事 水浒 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 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 却要算计出一 篇文字来 虽是史公高才 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 只是顺着笔性去 削 高补低都由我 1 金圣叹的这段话 可能是被文学批评史研究者们引用得最多的一句话 有学者认为 它 准确地道出了纪实性创作和虚构性创作的重大区别 2 即小说可以虚构 削高补低 都由我 历史则注重写实 必须考虑到 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 另有学者以此断定 金 圣叹认识到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 对小说文体 有着明确的认识 3 这样理解金圣叹的这段话是片面的 它忽略了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 金圣叹是否认为 虚构是区分小说和历史的根本 其次 金圣叹所说的虚构是否专指小说 在金圣叹看来 虚构并不是小说和历史之间的本质区别 他说 是故马迁之为文也 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檗括焉 观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 或见其有事之阙者而附会焉 无 非为文计 不为事计也 4 这就清楚的表明 司马迁在 以文运事 的时候 出于 为文 计 的目的 对 事之细者 的 张皇 和对 事之阙者 的附会 都属于虚构 正如 钱钟书所说 史家追叙真人真事 每须遥体人情 悬想事势 设身局中 潜心腔内 忖 之度之 以揣以摩 庶凡人情合理 5 史家自不免虚构 只是因为需要照顾到实事 没有 小说家那么自由罢了 将金圣叹的这种认识上升到他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是欠妥的 读第五才子书法 见 金墨叹全集 一 江荔吉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8 页 王运熙 顾易生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清代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6 年敝 第2 1 9 页 陈果安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第1 8 8 页 水浒传 第二十八回回评 见 金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4 3 9 页 钱钟书 管锥编 一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8 6 1 8 7 页 5 金圣叹所说的虚构 也并非仅指小说或者历史 在他看来 戏曲也是虚构的 吾欲 问此提笔所写之古人 其人乃在十百千年之前 而今提笔写之之我 为信能知十百千年之 前真有其事乎 不乎 乃至真有其人乎 不乎 日 不能知 1 他认为 今人 并不能知 道 古人 的真实故事 古人 可能也并没有这个故事 所以说 提笔之人 只能是借 古人之事写自已b 胸 中间不可避免的要虚构 如果说金圣叹并没有将戏曲和小说区分对 待的话 那么他对散文之虚构的认识则更有说服力 在 天下才子必读书 中 他批评 屈 原h 居 道 忽然端策而请 忽然释策而谢 正如空中云舒云卷 文人从无生有 自来如此矣 痴人便谓届平真正曾往问卜 2 认为文人有虚构的习惯 因此屈原问卜之事 不可当真 他甚至认为 诗也有虚构的地方 如他在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卷九评苏广 文 自商山宿隐居 道 严峻门庭 奇怪笔墨 只是刻写真正深山 不必真有其事 3 明 确指出 诗中之事也可能是虚构的 读者只需要关注其描写刻画等手法即可 不需探究其 事之真伪 在 水浒传 第十七回回评中 他继续强调 若夫其人其事之有为无 此故从来著 述之家之所不计 4 其中的 著述之家 当然并非仅仅指小说家 在 事 和 文 中 他 只为文计 不为事计 5 强调 事 为 文 服务 所以 事 之虚构与否 并不是 他所关注的焦点 以上数例言之甚明 金圣叹所说的虚构 实际上是文人的虚构 他针对所有文体 并 非单指小说 研究者们强调小说的虚构本质 以致于出现这个认识上的偏差 归根结底是 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1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在小说区别于历史的虚构特征上关注 较多 因此研究者们继承了这一思维习惯 忽视了金圣叹评点的特别之处 2 西方传来 之小说理论 以 虚构 为核心来对小说加以界定 这在方法论上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 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于是我们的小说批评史写作 无不以虚构 人物为核心来加以展开 我们的小说理论研究 在材料的选择和观点的提炼上 更是偏向于这两个方面 3 五四 诸公极力提倡白话文 将 水浒传 纳入到了白话 口头 平民创作的系统当中 强 调它们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点 这一观点被后世学者未加批评地接受 以致予往往忽视了 水浒传 文人小说 奇书文体 的特征 浦安迪最先提出 文人小说 和 奇书文 西厢记 惊艳 总评 见 金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舨 第4 l 页 见 金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杜 1 9 8 5 年版 第4 0 3 页 见 金圣叹全集 四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4 5 9 页 见 金圣叹全集 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5 1 4 页 见 金圣叹全集 四 江苏吉籀出版社 1 9 衢年敝 第4 5 9 页 6 体 的问题1 引起了一定的争论 四大奇书 到底是文人小说还是民间集体创作 固然 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最起码在当时的批评者们看来 水浒传 是属于文人小说的 金 圣叹也不例外 他称 水浒传 为 才子之文 称施耐庵是才子 这样就将 水浒传 纳入到 文人 之 文 的系统当中 那么就更看重 水浒传 与传统文体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区别 在以上诸因素中 西方文论的影响无疑占据了核心位置 在科学思维的支配之下 西 方文论重视划分学科 界定范畴 这就使得他们着力区分小说和历史 探讨它们之间的本 质不同 以此来确定各自学科的合法性 受这一思维的影响 我们的文学批评史叙述 也 是按照文体来进行分类 采取分体叙述的方式 侧重于分析各种文体理论之间的不同点 它在小说理论研究方面的表现 集中在强调小说观念的独立 以及小说理论区别于史传理 论的特点上 而对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则关注不多 即便是研究史传对小说的影响 也侧重 人物 情节 环境这些要素 这就提醒我们 分体研究是有其局限性的 把金圣叹的文学理论 分为小说 戏曲 散文 诗歌四大块 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有它操作上的明快性 但往往会以偏盖全 去重就 轻 金圣叹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表述 就套用西方的某些 文学观念 概括出他关于某种文体的理论 最后很有可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因此 有必 要对金圣叹的文学思想进新系统重建 而这一重建 又必须建立在对金圣叹的文章观研究 的基础之上 第二节 文章观的外延与内涵 圣叹本有 才子书 六部 氍西厢记 乃是其一 然其实六部书 圣叹只是用一幅 手眼读得 如读 西厢记 实是用读 庄子 史记 手眼读得 便读 庄子 史记 亦只用读 西厢记 手眼读得 如信仆此语时 便可将 西厢记 与弟子作 庄子 1 清安遗在其 中国叙事学 中 对五四以来的这一传统观点进行了质疑 他认为一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六大名著与其 说是在口传文学基础上的平民创作 不如说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文人创作 其中的蛳峰之作更是出自于当时某些怀才不 遇的高才文 所谓 才子 的手笔 奇书文体 有一整套固定而成熟的文体惯例 无论是就这套惯倒的荧 学手法 还是就它的思想抱负而言 都反映了明谤读书人的文学修养和趣味 它的美学模型可以从结构 修辞和思想内 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见浦安迪 中周叙事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2 1 2 4 页 事实上 六大名著到底是 不是平民创作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就 水将传 和 三国演义 来看 民间说书及相关戏剧 故事的流传 对其最终成书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人创作 它晟终可能是由下层文人加工而成的 但 需要注意的是 它们并不是由某个文人独立加工丽成的 其流传过程中 经过了一群文人的反复加工 增改 它们的创 作者也并非是 怀才不遇的高才文人 商业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 水浒传 和 三国演义 由下层文人创 作 但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 是 民间传统 同 文人传统 交融的产物 但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比较关注其中的 民 间传统一 而对其 文人传统 较少研究 因此 浦安迪提出这一问题 是颇有见地的 在金圣叹的评点中 我们就可 以明显看到他对 文人传统 的强调 7 史记 读 1 在这段话中 金圣叹将他的评点方法总结为 一幅手眼 但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界 足够的重视 偶尔有所涉及的 也往往是从 文法 上进行论述 其实 金圣叹的 一幅 手眼 的背后 暗含着一种文学观念一文章观 也就是说 他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 有时并不太在意各种文体之间的差异 而是统一将它们看成 文章 用评点 文章 的 手眼来进行评点 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对文体特征的淡化 这在 西厢记 中表现得最 为明显 西厢 者何也 书名也 书曷乎名 西厢 也 书以纪事 有其事 故有其书 也 无其事 必无其书也 今其书有事 事在 西厢 故名之日 西厢 也 2 他称 西 厢 为 书 而 书 的功能是 纪事 这样就把它当作叙事作品来看 而忽略了它作 为戏曲所具有的一些文体特点 在更多的时候 他将各种文体统称为 文 或 文章 在 西厢 的 读法 中 他大量的运用 文章 一词 介绍 作文 的经验 而很少提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文体特点 如在 读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 法 中 他说 文章最妙 是目注彼处 手写此处 文章最妙 是舀注彼处 却不使写 文章最妙 是先觑定阿堵一处 3 完全是在介 绍作 文章 之法 而非作戏曲之法 他也称诗为文章 如他在评自居易 过襄阳楼呈上 府主严司空楼在江陵节度使宅北隅 时就说 后来文章一事 发由自己性灵 便听纵横 鼓荡 一受前入欺压 终难走脱牢笼 将诗歌也纳入到文章的系统当中 甚至他认为毛 诗和 史记 一样 也是 文 作文向闲处设色 惟毛诗有及史迁有之 5 相比较而言 金圣叹称 水浒传 为文章 则更富有启发意义 天下之文章 无有 出 水浒 右者 天下之格物君子 无有出旎耐庵先生右者 学者诚能澄怀格物 发皇文 章 岂不一代文物之林 6 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注意到金圣叹对 水浒传 的推崇 而忽略 了其中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 水浒传 是文人之文章 这就使得 水浒传 与传统 的史传 古文 诗歌等文体之间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为他们同属于文人之文 这也是他 的小说理论得到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做重点讨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金圣叹所持有的 文章 观念 就其外延而言 包括了小 说 戏曲 散文 诗歌诸文体 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之下 他并不着力于区分文体之间的不 同 而是要探讨出一套适用于各文体的 文章之法 这就带来了文体互渗问题 也就是 1 读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 法 见 金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l 页 2 西厢记 总评 见 金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杜 1 9 8 5 年版 第3 8 页 3 见 金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2 1 3 页 4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见 金圣叹全集 四 扛苏古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2 8 4 页 5 水浒传 第五十五回回评 见 金圣叹全集 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3 1 5 页 水浒传 序三 见 垒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9 页 8 说 各文体的相关理论在他这里可以互相渗透 互为所用 金圣叹文章观的内涵 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这还得从 文 开始谈起 学界对 文 的讨论 是和 因文生事 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 因文生事 之 文 的定义 历 来众说纷坛 第一种观点认为 文 指 艺术形象 叶朗认为 历史著作着眼于 事 历史上的 事 文 是服务于记事 这叫 以文运事 小说则不同 小说是着眼于 文 艺术形 象 而 事 故事情节 则是根据整体艺术形象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这叫 因文生事 l 第二种观点认为 文 指 人物性格 因文生事 的 文 就是典型环境中典 型人物性格的发展要求 作家创作小说 不是拘泥于生活本身是什么样子 而是着眼于这 样的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应该是什么样子 2 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有相通之处 它们都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 将 文 理解为 艺术形象 或 人物性格 将 因 文生事 理解为按照某种创作规律进行创作 脱离了中国文学理论所产生的土壤 第三种观点将 文 理解为 文学性 或 艺术描写 陈洪认为 因文生事 事 便彻底成了文的奴仆 成了文的材料 即是说 在小说创作中 故事的编造应完全服从于 文学性的需要 以文学性为追求目标 3 白岚玲也认为 文 指小说中体现了作者独具 匠心的艺术描写 即各种艺术化的细节描写的总和 是对 事 即主要故事情节所作的具 有美学意味的充满文学想象力的渲染 是作者 珠玉锦绣之心 即艺术想象力 表现力等 艺术创造才能的集中体现 即以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为直接目的 4 这种观点比 较接近金圣叹的原意 但由于是从 因文生事 这个方面来讨论 文 的 所以主要局限 于小说文体 缩小了 文 的外延 另外 白岚玲的观点侧重于细节描写 也缩小了 文 的内涵 5 而 因文生事 之 文 其实也就是 事为文料 之 文 因文生事 和 以文 运事 都以 事为文料 为基础 它们在对 文 的重视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因此 金 圣叹所论之 文 在文体上并非仅仅指小说 它是一个与 事 相对的概念 在 水浒 1 叶朗 中国小说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第6 1 页 2 曲家源 论金圣叹 读第五才子书法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4 期 第8 1 页 3 陈洪 金圣叹传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1 8 3 页 在此书中 陈洪提出 文 有两重含义 一重是作 品的文学性 一重是作者的文学修养 创作意向 但是他所提出的 文学修养 和 创作意向 在很多情况下指 文 心 而非 交 因此本文在论述 文 对没有将其包括在内 4 白岚玲 才子文心t 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 年舨 第1 1 5 页 5 陈光认为 文 可具体析为三个层面 一是文皆有文采或精妙之处 一是事文之别 一是文之自足性 八股文与 金圣叹文学观研究 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2 0 0 3 年 但事实上 文 在一 三两个层面的含义都是有限定的 故本文重点只讨论它在第二个层面上的含义 9 传 第二十八回回评中 金圣叹具体论述了 文 和 事 的区别 若文人之事 固当不止叙事而己 必且心以为经 手以为纬 踌躇变化 务撰而 成鲍世奇文焉 如司马迁之书 其选也 马迁之传伯夷也 其事伯夷也 其志不妊伯 夷也 其传游侠货殖 其事游侠货殖 其志不必游侠货殖也 进而至于汉武本纪 事 诚汉武之事 志不强汉武之志也 恶乎志 文是已 马迁之书 是马迁之文也 马迁书 中所叙之事 则马迁之文之料也 呜呼 古之君子 受命载笔 为一代纪事 而 犹出其珠玉锦绣之心 自成一篇绝世奇文 岂有稗官之家 无事可纪 不过欲成绝世 奇文 以自娱乐 而必定张定是张 李定是李 毫无纵横曲直 经营惨淡之志者哉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 其事也 武松饮酒 其文也 打蒋门神 其料也 饮酒 其珠玉锦绣之心也 故酒有酒人 景阳冈上打虎好汉 其千栽第一酒人也 酒 有酒场 出孟州东门 到快活林十四五里田地 其千栽第一酒场也 酒有酒时 炎暑 乍消 金风飒起 解开衣襟 微风相吹 其千载第一酒时也 凡若此者 是皆此 篇之文也 并非此篇之事也 如以事而已 则施恩领武松去打蒋门神 一路吃了三十 五六碗酒 只依宋子京例 大书一行足矣 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1 1 在上文中 金圣叹具体论述了他对 文 的看法 首先 文 的主体是 文人 而 不是市井平民 他是文人所追求的目标 文人之事 固当不止叙事而已 其次 要写出 绝世奇文 作者必须 自出珠玉锦绣之心 惨淡经营 也就是要经过缜密的构思 最后 事 只是作为 文 的材料而已 而要写成 文 必须 踌躇变化 纵横曲直 也就是对 事 进行艺术加工 在这些方面 小说和历史的要求都是相同的 他认为 武 松为施恩打蒋门神 是 事 而 武松饮酒 是 文 并高度赞赏了 文 的意义 认 为如果单纯是为了纪事 则可以直接写成 旌恩领武松去打蒋门神 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 酒 就显得平淡无味 文 具体包括 酒场 酒时 酒令 酒监 酒筹 酒 人 酒物 酒风 酒赞 酒题 这样 金圣叹所指之 文 就明确下来了 它 指对 事 所作的一些艺术化的处理 就其内在体现而言 是作者的精心构思结撰 就其 外在体现而言 则是文章的文采韵致 他在这里提到的 文 从文体意义上来说 实际上就是 文章 如他在 水浒传 第三十三回中评道 自杂剧之法坏 而一篇之事乃有四十余折 一折之辞乃用数人同唱 于是辞烦节促 比于蛙鼓 旬断字歇 有如病夫 又一似古人之事全赖后人传之 而文章 1 水浒传 第二十八回回评 见 金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4 3 9 4 4 0 页 1 0 在所不问也者 1 同样重事轻文 这一次 文 换成了 文章 事文之辨是金圣叹文章观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评点系统的根基 他去除了 事 的因 素 不在乎事之有无 而只关注文章之 文 就创作过程而言 只有对 事 进行了加 工 才能称为文章 否则只是叙事 而不是作文 就创作主体而言 必须是 意在于文 意不在于事 2 以文章为追求的目标 文章必须体现出作家的锦心绣口 惨淡经营意 而 就评点者而言 则是重视分析文章之法 淡化对事之内容的评价 也就是 略其形迹 伸 其神理 水浒 所叙 叙一百八人 其人不出绿林 其事不出劫杀 失教丧心 诚不可 训 然吾独欲略其形迹 伸其神理者 盖此书七十回 数十万言 可谓多矣 而举其 神理 正如 论语 之一节两节 浏然以清 湛然以明 轩然以轻 濯然以新之流 哉1 3 此处的 形迹 是指 事 而 神理 则指文章之 文 需要说明的是 金圣叹 在这里集中讨论的是小说和史传 因此它给人一个错觉 金圣叹所论之 文 偏重于细节 或者是人物形象 这一 错觉 的背后 依然是西方文论的影响在起作用 即将金圣叹的 相关表述 同西方文论中关于小说的诸要素的界定相比附 但事实并非如此 金圣叹所论 之 文 并非仅指小说 它包括所有文体 因而将 文 局限于小说领域 将它概括为细 节或者人物形象 就缩小了 文 的内涵和外延 除 文采 之外 金圣叹对 文 的普 遍要求是 精严 他在 水浒传 序三 中说 史记 所记皆刘项争斗之事 其他又不出于杀人捐仇 捐金重义为多 则以为雄 奇也 若诚以吾读 水浒 之法读之 正可谓庄生之文精严 史记 之文亦精严 不 守惟是而已 盖天下之书 诚欲藏之名山 传之后人 即无有不精严者 何谓之糟严 字有字法 句有句法 章有章法 部有部法是也 4 作为 天下之书 的一个普遍要求 精严 强调的是 法 它包括 字法 句法 章法 部法 文采和文法 两者相结合 构成了金圣叹文章观念的两大支点 而支 撑此两点的则是情致与文心 综合以上所论 我们可以对金圣叹的文章观念做一个界定 就外延而言 文章包括诗 歌 散文 史传散文 古文 时文等 小说 戏曲诸文体 这一笼统的文章观所造成的 影响 就是淡化文体特征 用适合文章的一套评点方法来进行打通式的评点 也即 一副 1 水浒传 第三十三回回评 见t 金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敝 第5 0 8 页 2 西厢记 酬简 总批 见 垒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6 3 页 3 水浒传 牟三 见 金圣叹全集 一 扛苏古籀出贩社 1 9 8 5 年版 第l l 更 4 水浒传 序三 见 金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1 页 1 1 手眼 而就文章的内涵而言 其核心是 事文之辨 只有对事进行了加工 使之具有文采 的 才能称之为文章 它的创作主体是 文人 小说也好 戏曲也好 同属于 文人之 文 的系统 文 是作家情致 文心的表现 体现出作家的 锦心绣口 和 惨淡经营 是作家精心构思的产物 除文采之外 文章的另 个内在规定性是 法 以 精严 为 最高要求 贯穿 文人 情致 文心 文采 文法 这三个方面的 是一种重审美的文 章功能观 这也使得他的文学评点侧重于细读文本 而不是评析思想内容 第二章 金圣叹文章观的渊源 在此种文章观的影响之下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同时中国文学批评 在他这里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 这种文章观固然与金圣叹的个人秉好有一定的关联 但它的出现绝非偶然 中国文学批评史传统及明代的评点风气 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 此 在探讨了金圣叹的文章观之后 我们有必要对其渊源进行梳理 第一节 绮语未除 与细读文本 金圣叹持此种跨文体 重审美的文章观 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就他个人而言 对 文 的关注 是他自幼就养成的一个习惯 他自述幼年读 论语 时 即对其 笔势 颇为吃 惊 记圣叹最幼时 读 论语 至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见下文忽接 云 子日 何哉 尔所谓达者 不觉失惊吐舌 蒙师怪之 至与之夏楚 今日又见 此文 便与大圣人 样笔势跳脱 西厢 真奇书也1 1 不关注 论语 所讲之道理 而对上下旬之连接感兴趣 幼年圣叹的这个习惯 显得 很特别 老师的一顿板子 并没有让他改变这个习惯 对 文 之关注 已经沁入到他的 骨髓之中 后来他在评点 西厢记 时 将这个习惯自嘲为 绮语未除 圣叹自幼学佛 而往往如汤沐休绮语未除 2 汤沐休其人 钟嵘 诗品 中有所提及 汤沐休日 谢诗 如芙蓉出水 颜如错采镂金 颜终身病之 3 他对颜延之的 错采镂金 偏颇为称道 但 对方却并不领这个情 看来 喜好绮语是他的一个特点 金圣叹在这一点上与他正好相同 昔日有僧耽著苦吟 课诵都废 一老师愍而诃之 僧亦深自悔恨 便捐弃笔墨 发愿受持 妙法华经 一日诵经至 重颂 中 忽见丰偈云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 好者 不自觉又引手抵空作曼声吟之日 此一佳句也 言未毕便吃然失音 口角喁斜 寻便命终 呜呼 大圣人之宝书 固不可作佳句读哉 须是圣叹恶习 切勿学也 金圣叹同迷恋佳旬的僧人一样 明明知道 大圣人 之书不能以佳旬读之 但仍然秉 性难改 这是金圣叹的 恶习 其实他的这一 恶习 在评点 水浒传 时也有所体现 t 西厢记 寺警 夹批 见 金圣叹全集 兰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8 7 页 2 西厢记 酬筒 夹批 见 金圣双全集 兰 江苏吉藉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7 1 页 3 引自陈延杰 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1 年版t 第4 3 页 4 西厢记 寺警 夹批 见 金圣叹全集 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8 7 页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设施运营管理协议
- 电子商务合同范本及风险防范提示
- 2025出租房屋合同租赁合同2篇
- 2025年智能家居设备连接协议标准化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北京市旧货买卖合同样板5篇
- 通讯工程维护合同(标准版)
- 树脂雕塑采购合同范本
- 新加坡厨师合同范本
- 家用暖通合同范本
- 股权类投资合同范本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超级大乐透介绍课件
- 正常产褥 教学课件
- 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机场安检员岗位培训教程
- 卫生院常见护理常规
-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年)
- 2025年全国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中学七上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环境监测试验检测人员培训计划
- 市政项目成本测算手册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