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网络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摘 要】近年来新出现的名词“网络通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本文从“网络通缉”引起纷争出发,叙述了该现象的由来,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就侵犯名誉权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将该项侵权责任的承担者分为信息提供者、信息网络服务商和信息的传播者,特别是对于其中信息服务网站的责任范围和条件进行了重点探讨,并提出由于其特殊性,在责任承担时要与一般的名誉侵权有所区别。【关键词】网络通缉;名誉侵权;救济自从阿帕网走出美国五角大楼逐步演变为目前风靡全球的Internet互联网以来,这种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社会,由于参与人数的俱增,与我们的传统现实社会越来越融合与接轨。形形色色的人际交往和商务行为快速地在互联网上蔓延和传播,给我们现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搜集和交流的空间。有人将互联网成为继报刊、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这当然体现了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同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作用。近期经常上网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网络通缉”。这个似乎与一般社会生活无关的法律名词频繁的出现在网络上,一些网民将他们认为不道德的行径和信息在网上公之于众,很多人在网站论坛上随意发表对“被通缉者”的意见,大多数都齐力要将相关的对象搜寻出来,对之进行彻底的谴责。这种公开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的行为是否要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呢?是否由于其本意是维持公正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一、 “网络通缉”的概念、由来和名誉侵权的概念(一)“网络通缉”的概念“网络通缉”是指信息发布者在网上发布对一定人道德谴责的信息,号召大家一起去搜寻并对之进行舆论攻击的行为。在网络通缉中主体是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在本文中包括信息发布者、转载传播者及默认的网站经营者。网络通缉中的对象是指被通缉的对象,在网络中既可能表现为一个网民的名字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团体,也可能直接表现为真实的姓名和其相关信息。 (二)“网络通缉”的由来2006年年初,在天涯论坛网上一个名叫“碎玻璃渣子”的网民在网上贴出一组一脚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一只小猫的视频图片后,立刻引起公愤,一些网民自发地将该女子照片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发动大家寻找“凶手”。于是,“网络通缉令”这个名词在一夜之间被炒热,无数网民聚集到各大论坛谴责搜寻该女主角,很快就将她曝光在了聚光灯下。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各大论坛出现了更多的“网络通缉令”,在网页搜索引擎中随意一搜,就会发现如“铜须门”事件、“武校少女色情图”事件、“追查流氓外教”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网络通缉令”。特别是最近在西祠胡同闹得沸沸扬扬的“意悠然”事件。06年9月份,一个名叫意悠然的西祠网友发表了忍辱生下孩子,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的帖子,其中叙述了自己和一名男子认识、同居并怀孕的过程,但在孩子出生之后,这名男子却突然消失了。在这个帖子中意悠然公布了该男子LJ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由于对意悠然的同情,在该事件公开以后,很多人在西祠上发帖回帖支持意悠然,强烈谴责该男子,通过网络给现实中的LJ施加了无法想象的压力将之逼出来。经过网友的讨论和媒体转载之后,这个事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由于大多数网络通缉令均是发帖人基于道德上而不是法律上的评价对一定人发出的,所以在特别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的基础上,法律上对这些人却不予否定的评价。虽然在民主国家当中,人们的言论是自由的,但是这些通缉令的发出却给其中的主角带来了很多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三)名誉侵权的概念名誉,是指公众对特定公民或法人社会形象的客观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王利明著:人格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485页 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或一般书面形式,也可能是在视听材料、报纸、电视、电影或者其他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如用动作侮辱他人的身体,强迫他人自我侮骂等。总之,只要客观上造成了他人名誉贬损的行为,都可以认定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由于网络通缉行为导致网络上言论侵犯名誉权的情况。 二、“网络通缉”的社会影响及法律分析1、“网络通缉”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首先要关注一下曾经的“被通缉者”最终的命运:“虐猫”事件中的当事人,在事件最终水落石出之后,被停职停发工资。而“铜须门”事件中,数万网民组队搜出“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把他逼出大学校园,甚至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还有人声称已采取实际行动,向男主角家里打了恐吓电话,甚至邮寄了小刀等。其它的“网络通缉”事件中,盗窃别人的网络通讯工具密码,窥探隐私等等都屡见不鲜。从表面上看,采用“网络通缉令”对不法行为或者不当行为进行善意的批评和网络舆论监督,既有利于改进社会风气,还能纠正不道德的或者不法的行为。如“宇宙级通缉令”发出后,仅用6天时间就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光碟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大快人心”的背后,却因行为人在“通缉令”中使用了“人渣”、 “可以乱棒打死”等语言而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损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高福生著:当心网络通缉衍生网络暴力,2006-07-27 09:32:35中国法院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公布了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报告了我国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2300万人、545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9.4%和19.5%;中国域名总数为2,950,50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1,190,61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1.3%;中国网站总数达到了788,4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14,175M;中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84,786,688个。 2006年7月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理论上来说,信息传播范围在我国达到了所有人口的1/13,这样的侵权范围极其广泛,甚至由于Internet的全球性还要包括国外的网民。2、法律分析(1)“网络通缉”的合法性分析“通缉”这个概念来源于刑事诉讼法,属于法律专有的用语,是指公安机关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行为。这个概念中我们应当明确几点:a.“通缉”属于刑事侦查的一部分;b.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发布通缉令,其它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自行发布通缉令;c.被通缉的物件只能是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因此,本文认为“网络通缉”应当也属于通缉令发布的一种方式,只能由公安机关发布,其他任何人无权发布这样的通缉令,不应当使用该词汇,在构成一定条件时要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2)在“网络通缉”中侵权行为是否构成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也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最基本的主体是网站和网民。首先,网站是经过注册的实体,由现实中的自然人或者法人经营。网民也不是虚拟主体,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网络世界中的存在。因此,网名所标注的主体,是享有名誉权的实在主体,网名实质上是与笔名、艺名等同一性质的东西,受姓名权的保护与约束。 洪秀娟:网络名誉侵权的三个基础问题,发表于2005-05-21人民法院报 只要网名所指代的个体能够特定化并与其他主体相区别,对这一网名所进行的侮辱、诽谤行为都将直接危害到现实中特定人的名誉,特别是现在上网人数的增加,网友接触频繁,甚至很多人的亲朋好友在网络中也是其好友,对之非常熟悉。 因此,利用网络进行的名誉侵权只是侵权手段的更新,并不构成侵权责任的免除。 同上 在互联网上散布侮辱、诽谤言论同传统的侵害名誉权行为一样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公安部1997年底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可见,只要行为人违反上述规定,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其就应受到法律的追惩,不因网络的虚拟性而免责。 (3)以“网络通缉”为代表的网络侵犯名誉权的新型侵权方式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网络名誉侵权出现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人们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虽然难保有一些事件是有人故意诬陷,但目前看来大多数的网络通缉是由于人们对其极低的道德评价而愤怒的发布让大家来对之进行谴责的信息的。因此对于这种网络侵犯名誉权行为的责任承担要区别情况对待。其次,网络名誉侵权在形式上有其特殊性。一是传统的名誉侵权基本上都是一个对象对于另一对象的侵害,即使是共同侵权主体也是可数的,但在网络名誉侵权中由于其信息传播方式非常的迅速,而导致同时可能有无数人构成侵权,却很难找出所有的侵权主体来要求其承担责任。二是受害人在知道是哪个网民对其侵权时,网络社会却没有法庭能让其起诉,在现实社会中起诉时很难证明该网民在现实中的身份。因此,这两方面都只能靠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受害人的举证来实现。第三,网络名誉侵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矛盾。美国最高法院曾判决网络匿名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言论自由一直是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民法的调整和保护,但其内涵和外延不像民事权利那样明确。由于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法律在赋予权利主体以自由的同时,也规定权利不得滥用,因此言论自由同样要受到法律和其他权利的限制。 郭卫华,金朝武,王静等: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3页 这就牵涉到利益平衡的问题,究竟在哪个限度内保护言论自由。本文认为,在“网络通缉”这个问题中其实是个人道德自治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发布通缉信息的人实际是从道德上来谴责被通缉对象,但是该行为却不能违反法律关于信息公布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因此,这种特别的名誉侵权行为的“因”与一般的名誉侵权不同,尽管需要一定的法律来规范,但是如果按照对传统媒体的严格要求来管理,势必会大大降低网络空间中随时随地的实时信息给公众带来的巨大外部效应。所以,网络法律在协调人格权与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应当使公众利益作一定让步,避免给信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 韩金河:浅析网络名誉侵权,2005年11月14日反贪局三、对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救济(一)国外对网络名誉侵权的相关救济措施1、美国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通信庄严法。该法案禁止任何人在公共网络上传播黄色或带猥亵内容的信息,对违反者最高的要处以一万美元的罚款和两年以上的监禁。2、新加坡新加坡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策略:(1)严格控制提供Internet服务的机构,并进行审查,经批准后方许可经营;(2)有关机构共同合作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的各种犯罪活动;(3)积极参与到网络中去,建立自己的主页,从而一方面利用网上的便利条件,充分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同时也可在网上与一些诽谤谣言等有害信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3、欧洲欧盟委员会于1996年10月16日通过了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绿皮书。绿皮书中规定网络主机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应该对其主机和服务器上的违法和有害信息承担法律责任。(二)我国目前法律中对名誉侵权的主要规定1、2000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第8项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内容的信息。”2、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关于名誉权纠纷的规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关于侮辱、诽谤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第二百四十六条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三)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通常情况下,受害人会直接将更有财力的网络服务商作为连带被告。这样,如果侧重保护受害者的名誉权,网络服务商为了尽量避免卷入诉讼对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限制过严,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如果侵权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则会使网络环境缺少应有的规则,对侵权言论无法起到警示作用从而使其泛滥。而从目前学者的论述看来,大部分人也都是把初始作者、传播者、信息网络服务商都纳入到责任主体的范围中来。本文认为,应当分情况区别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初始作者。初始作者要承担责任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本文认为,协助初始作者上传材料的人,如果明知材料的侮辱、诽谤内容而将其上传的,应认定为共同初始作者,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传播者。由于传播行为极大的扩大了侮辱、诽谤言论的不良影响范围,加剧了对他人名誉的贬损,因此同侮辱、诽谤言论的制作、提供行为一样,应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信息网络服务商。与前两类侵权者不同的是,信息服务网站构成网上侵害名誉权主要是由其不作为引起的。当网站上出现含有侵犯他人名誉权内容的信息时,就必须考虑网站是否尽到相应的审查义务,对应当删除的侮辱、诽谤言论是否予以及时删除,据此判断其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 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网络传播类似于发行,因此服务提供商应承担与出版者相同的严格责任。许多发达国家都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传播属于类似广播电视的公共传播,应承担过错责任。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和目前技术的原因,使得网络服务提供商不能及时、充分、完全地控制上载信息,这是它与传统的出版者完全不同的地方,如果承担严格责任,势必会影响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信息网络服务商应当承担过错责任。网站的责任义务为审查义务。网站的审查义务可分为一般性审查与具体性审查两种义务。一般性审查义务指对明显含有侮辱、诽谤内容的信息,网站负有事前发现并删除的义务。若网站未能及时删除而使信息在网站相关栏目上发布的,即可推定网站未尽审查义务,具有过错;具体性审查义务指对于不明显的,特别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范围内民事主体的侵犯名誉权的信息,网站负发现后予以删除的义务。对这类信息,由于要求具备相对专业化的鉴别能力,因此,网站若事前未能发现删除不应认定其未尽审查义务,但如果网站发现后仍不予删除,或收到受害人要求删除的合理请求而不予理会甚至拒绝的,则可推定网站具有过错,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四)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1、民事责任在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叶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度教育机构培训工作计划
- 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与新能源调度协同发展报告:2025年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2025年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报告
- 2025年高考英语旅游申请信范文
- 2025年医疗器械销售代表岗位培训考试预测题
- 2025高校创新美育工作计划
- 从价值链视角探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 202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集
- 2025年中国注册医学工程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
-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 移动商务法律法规基础认知
- 第一章 实验动物学概论
- 立足一题,解决一类-解三角形中范围与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 NB/T 10527-2021煤矿立井井壁注浆施工规范
- YY 0167-2020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公开招聘事业单位317人(同步测试)模拟卷含答案
- 中小学学习《民法典》主题班会图文ppt
- 20客户画像与标签管理课件
-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2019版)(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