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之 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之 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之 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之 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之 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jianchuan 学 院: 政法与经管学院 学生姓名(学号): 陈莉婷 (2008130147 ) 指导教师(职称): 米恩广(硕士)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年 级 (班级): 2008级1班 2011年 11 月 20 日诚信承诺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我承诺在毕业论文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综合素质低、转移缺乏保障、信息来源单一等问题采用文献法、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加强信息建设等一系列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提供可行性参考。【关键词】:剑川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对策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economic phenomenon; the new configuration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can improve the whole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for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 of many domestic ,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research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basing on the question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er of the Jian Chuan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such a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low, the lack of security and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is single whit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 empirical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he feasible reference to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jianchuan.Key words : JianChuan county;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Labor transfer; countermeasures目录1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1.1相关概念11.1.1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1 1.1.2农村剩余劳动力12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12.1经济因素12.2制度因素22.2.1户籍制度22.2.2土地制度22.2.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32.3劳动力资源状况33剑川县概况33.1剑川县基本情况33.2剑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44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特点44.1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44.2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64.2.1不均衡性64.2.2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覆盖范围广64.2.3男性在转移总量中占较大比例65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5.1农村劳动力剩余多65.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较低65.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保障75.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76加速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76.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76.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86.3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86.4优化制度环境,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96.4.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96.4.2积极落实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96.4.3积极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106.5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106.6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强信息建设117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陈莉婷(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2008130147)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边际生产效率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我国农业效率的客观选择。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战略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1相关概念1.1.1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指从事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牧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它既包括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也包括在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1.1.2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2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2.1经济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因素、资本因素、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构成等,但影响劳动力产生转移动机的最原始动力是地区或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为谋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往往是促使劳动力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也是与其他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劳动力在与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资本等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中,其他资源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就会出现,其后果是使劳动力逐渐成为隐性或显性失业者(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而被迫转移;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会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和产业,从而有利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物质条件,又加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2.2制度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社会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史来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自由流转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2.2.1户籍制度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围绕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依靠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因而必须通过计划分配的机制,把各种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进行配置。因此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既无必要,也不允许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自由流动 蔡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所以,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严格限制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并且规定非农业户口居民在就业和购买生活资料方面可以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它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和乡村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城乡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城乡分属不同的社会状况,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比较繁华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农村并存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61。由于这种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迁移的权利,因此导致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现象的产生。2.2.2土地制度目前,我国农村施行的是1978年底开始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这种制度使农户成为了其边际劳动努力的剩余索取者,解决了人民公社制度下因平均分配原则而得不到解决的激励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总产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第一,土地集中程度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均田制”,即按家庭人口数来决定土地承包数量,这对那些想在农村开展规模化经营的农民来说无疑就是一大阻力,同时也影响了农村产业化的进程。第二,土地流转权尚待完善。虽然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并且在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权取得的土地承包权可以依靠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但由于目前我国土地流转权所要求的其他配套设施及环境还没有跟上步伐,因此现实中土地流转权远未得到落实。2.2.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和自由择业。计划经济时代,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劳工制度也限制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门槛逐步降低,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素,如同工不同酬、就业机会不均、农民工工资拖欠严重;而且社会保障和福利的不完善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和机会成本,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2.3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的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强大的推力,从而加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抚养和赡养率的差异也会导致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稳定性的变动,另外家庭负担较重的家庭成员更容易做出迁移的决定。3剑川县概况3.1剑川县基本情况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县境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长55公里,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 剑川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大理、丽江之间,滇藏公路214国道纵贯县内,交通便利。剑川集三顶桂冠于一身,以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和全国和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及全国木雕艺术之乡著称于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剑湖(含金华山、满贤林、县城景风公园)及老君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剑川县辖5个镇、3个乡: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分布。3.2剑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根据剑川县2010年统计年鉴,剑川县总人口为177875人,劳动力总量为83888人,由于各乡镇的面积、人口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其劳动力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见表3.2)。表3.2剑川县劳动力分布情况表 单位:人各乡镇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总量 所占比例金华镇238398388828.4%甸南镇190198388822.6%沙溪镇133698388815.9%羊岑乡7443838888.87%马登镇118558388814.13%老君山镇108208388812.89%弥沙乡4856838885.78%象图乡3505838884.17%数据来源:剑川县2010年统计年鉴由表3.2可知,各乡镇劳动力人数占剑川县劳动力总量的比例超过20%的有金华镇、甸南镇;10%-20%的有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低于10%的是剑川县三乡:羊岑乡、弥沙乡以及象图乡。4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特点4.1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根据现有数据,从2004年至2008年以来,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日趋加大:2004年共转移5147人、2005年共转移5688人、2006年转移人数为6533。受2007年至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的转移数量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007年转移人数为5566人,而2008年的则为6204人。由于各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各乡镇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表现为明显的不平衡性。以下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见表4.1)表4.1剑川县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2008年1月-12月)剑川县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 单位:人各乡镇培训人数转移总人数男性转移人数女性转移人数县内县外州内州外省内省外国外金华镇13501020533487 1202872693440甸南镇850660429231302012641650沙溪镇850660374286701892051960羊岑乡70345230414813371442580马登镇72048228819401591541690老君山镇900794457337732172852190弥沙乡51437522315268102125800象图乡3171508763242025810合计62044593269518983981212147115120数据来源:剑川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转移年度台账由表4.1可知:从劳动力转移总量上看,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老君山镇的转移量皆在500以上,而羊岑乡、马登镇、弥沙乡和象图乡的转移量不足500。就培训人数角度来看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率,可知: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老君山镇以及弥沙乡的转移率皆大于70%,其中老君山镇的转移率高达88.2%;而羊岑乡、马登镇和象图乡的转移率则低于70%,其中象图乡的转移率只有47.3%。4.2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4.2.1不均衡性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的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分布的不均衡。根据表3.2可知,劳动力的分布主要集聚在金华镇等5个镇上,其余的三个乡则占的比例较小。(这是跟各乡镇的人口、面积、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二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能力的不均衡。虽然有的镇已经占据了较高比例的劳动力,但是转移率却没有形成正比,所以如何做好政策宣传,确实落实各个转移环节,达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十分关键。4.2.2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覆盖范围广从表4.1可知,剑川县的劳动力转移区域没有局限在本县或是本省,而是将触角大范围的延伸:剑川本县的劳动力流转,县外州内、州外省内的劳务输出以及省外甚至国外的劳动力提供(表4.1中的2008年的国外输出数据为零,并不代表不存在输向国外的情况。2004年输往国外的人数为9人;2005年5人;2006年2人;2007年1人。详见附件)4.2.3男性在转移总量中占较大比例根据表4.1即可知,男性在总的转移人数中占据了52.3%,其他年度的情况如下:2004年男性占转移总人数的69.6%;2005年男性占转移总人数的68%;2006年男性占转移人数的69%;2007年男性占转移总人数的64.3%。所以综合2004年到2008年的数据可总结出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是男性的特点。5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1农村劳动力剩余多据奋进的大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资料汇编2008年剑川县耕地面积为19.8万公顷,而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为12.0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64公顷。农村劳动力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农业收益水平不高。所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5.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较低表5.2 剑川县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2007年1月至12月)转移人员文化水平人数总转移人数所占比例初中及以下38205566686%高中高职41255667.4%大专中专29055665.2%据2007年1月到12月的剑川县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显示:剑川县的转移输出劳务的文化素质较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68.6%,高中职高文化程度为7.4%;中专大专文化程度为5.2%。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可知,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都严重影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的低下就影响了其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使自身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往往集中在传统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服务业等层次较低的行业,很难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5.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和机会成本。5.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目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根据2005年剑川县劳务输出汇总统计表可见:在输出方式上有组织输出、帮带输出和自发输出三种形式,组织输出人数为1139、帮带输出人数为1815、自发输出人数为2734。所以,帮带、自发输出约为80%的比例。许多农民对广播、电视和报纸上的用工信息仍缺乏信任, 用工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相对滞后, 导致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盲目性。 6加速剑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6.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接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体一体化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由第一产业领域扩大到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2-135.。从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与配第-克拉克定律相吻合的。剑川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物种繁多,生物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又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加大四个基地建设(即烤烟基地、肉牛基地、生猪基地和核桃基地)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兴修水利,完善沟渠机耕路配套工程,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强化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力度,狠抓科技技术培训工作,加大农民群众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因而具备了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和条件。目前推行农业产业化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家庭经营的前提下,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二是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工商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投资于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去,以使农业产业化能良好运作。三是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经营,要把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48 。6.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根据剑川县2010年统计年鉴:剑川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71107万,其中乡办企业的收入为12851万,占据比重较低。而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来看,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目前的大部分农村小城镇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的问题,所以要持续发挥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就应及时的进行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布局结构的调整。(1)扩大乡镇企业规模。扩大乡镇企业规模可以增强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它可以通过乡村小企业的重组整合、骨干企业的规模扩大、加盟城市企业集团等途径来实现。(2)调整乡镇企业的布局。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土地的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益,容易出现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所以应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建设想结合,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城镇靠拢。6.3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提供最基本的设施保障。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的形式吸引民间投资来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然后进行合理规划和配套建设。其次是为提升城镇的生产实力,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更多的生产性和服务性部门的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加就业容量。再次,要大力发展城镇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是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从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来看是未来吸纳劳动力潜力最大的产业。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还要在以往传统的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水平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技术信息咨询等产业,以拓宽就业领域,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84。6.4优化制度环境,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制度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目前来看,为了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自由流转的土地制度、平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6.4.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划分的基础雷武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6,也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以居住地来划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并完全放开县城和中心镇的户口迁移限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自由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寻找工作李玉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75。另外还应创造条件,逐步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其他大中城市转移的各种限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6.4.2积极落实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依赖于合理的土地制度。目前土地改革的主要方向有:(1)土地承包形式多样化。将农民承包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交由集体重新发包,农民可从中领取股份收益,摆脱土地的束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建立自由的土地流转模式。目前流转制度的工作的重点是引导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转移到有经营意愿的农户手里,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更多的转移成本,增加向城市转移的可能性。6.4.3积极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直接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在城市就业和自由择业。而社会保障制度则又与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所以,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十分重要。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各种限制条款,建立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工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职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流动。同时还要注重农民工各项权利的维护,应积极构建覆盖农民工范围的工会组织,增强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将农民工的自身维权和政府维权相结合,确实将维护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权利落到实处。其次,建立和完善惠及农民工范围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基于公平分配的原则,对于已在城市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应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张立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的社会保障运作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5,(452):354355,重点解决其在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样有利于解除其转移的后顾之忧,降低了转移的风险,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的增强。6.5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剑川县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1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凭程度的有654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373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7091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59411人。2全县普查实际登记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5333人;同时在2007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据了高达68.6%的比例。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全县的受教育程度亟待提高,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仍以初中学历为主。而文化水平的落后会使他们在竞争择业、提高工资待遇、个人维权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可知,只有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劳动力培训工作,才能增强农民工就业、择业及维权的能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各乡镇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防止学生的流失,保障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能达到最低的就业底线。其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再次,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阳光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实施以来使许多农民工受益,但其培训能力仍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其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能使更多的农民工接受培训和教育。6.6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强信息建设从剑川县2004年到2008年的外出务工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可知:剑川县劳动力转移人数的规模上是日趋扩大的,触及的范围也较广,但是皆主要集中在本县、本州或本省内。所以为了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建立和完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对劳务输出的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李玉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61.,形成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信息建设,积极建立县、镇、乡、村的多级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确实使外出务工劳动力能及时掌握本县、本省、外省甚至是国外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和劳动力供求状况,降低其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和转移成本。7结语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而且还应特别注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