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兴国三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1页
江西省兴国三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2页
江西省兴国三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3页
江西省兴国三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4页
江西省兴国三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兴国三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卷 (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题(共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漫溯(shu) 瓦菲(fi) 青荇(xng) 百舸(k)b夜缒而出(zhu) 颓圮(p) 彳亍(ch ch) 汜南(fn)c长篙(go) 浮藻(zho) 笙箫(xio) 被八创(chung)d骨髓(su) 寥廓(gu) 火钵(b) 忤视(w)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青苔 檐头 万户候 书生义气b篱墙 愁怅 竟自由 星辉斑斓c寂寥 荆棘 沁园春 忸怩不安d团萁 沧茫 橘子洲 激扬文字3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高的诗歌作品的。(2)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3)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诗的意象。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味 贯注 揣摩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淌下眼泪吗?今年,我国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书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尤其是现在,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应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千万不可置之不理。谢晋非常酷爱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运行回归到了正常的增长轨道;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热钱炒作等风险和挑战, b公安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深入开展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酒后驾驶的高压态势,对酒后驾驶行为坚持零容忍,严格执行“四个一律”。 c临近岁末,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以“谢谢,中国!”为题发表文章,坦言德国的经济成就是“北京制造”。 d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空间、平台,难免会有这样的质疑,相比于社会现实,网络民意是一种“虚拟民意”,还是更为真实?对网络上的公众情绪,应该如何应对?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被陈姨太告发,于是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高老太爷为此勃然大怒。(家) b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唐吉诃德和桑丘在树林边遇见一对外出打猎的公爵夫妇。公爵夫妇把主仆二人迎入府邸,用适合骑士身份的仪式欢迎他们。(唐吉诃德)c高老头病人膏肓时非常想见自己的两个女儿,可是她们谁也不去理他。高老头带着自己的遗憾死去了,拉斯蒂涅草草埋葬了他。(高老头)d孔子从陈国赶往楚国,路上碰见了长沮,长沮边跑边唱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子下车想与他交谈,可是他已一溜烟地远去了。(论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中庸之道”,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道”,新华文摘2010年第7 期)7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道”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b“道”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c“道”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d“道”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8文中不能作为“道不远人”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b孔子认为“事人”“知生”比“事鬼”“知死”更重要。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日用即道”的观点。d历史演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不可否认的事实。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道在矢溺”即说“道”之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道”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b“中庸之道”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为道”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c道家“四大”道、天、地、人,“道”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道”的实践追求过程。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拔:超越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迥怒其不同已,遣仪同宇文威攻之。a.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开城西门,溃围而遁。b.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檀让以余众屯城武。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d. 乃以匕首提秦王。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四、(28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4分)译文:_ _ _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4分)译文:_ _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译文:_ _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1)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描写夏日骤雨的特点(4分)(2)南宋诗人华岳骤雨“牛尾乌云泼浓墨”与本诗前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15. 名句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1)怅寥廓,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在雨的哀曲里, , 。 (戴望舒雨巷)(3)软泥上的青荇,_,在康河的柔波里,_。(徐志摩再别康桥)(4)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5)樊哙曰:“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五、(21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619题。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朗朗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得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 16.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答: 17.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分条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8.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丰富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六(15分)20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的记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或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认识和理解。要求:不少于200字,观点鲜明。 七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某报“关注成长”栏目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信中说,我是一位高一学生的妈妈,我遇到一个难题:我的儿子现在一心一意就想着将来当个作家,根本不想参加高考,上课学习也就是应付差事。我跟他说:“就算要当个作家,也要考一所大学呀;再说像韩寒这样的人,成功的几率太小了!”可他几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你怎么知道我成不了下一个韩寒?李白没有参加高考,蒲松龄到了70多没有考上,还有那些学乒乓球、跳水、练体操的都为国争光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们?”他现在开始写小说,而学习成绩一塌湖涂,小说写得也很幼稚,说他根本不服。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18分)1.b解析:a。“溯”应读“s”,“舸” 应读“g”;c .“藻” 应读“zo”,“创” 应读“chung”; d .“髓” 应读“su”,“廓” 应读“ku”.2.c解析:a。“万户候”应为“万户侯”,“书生义气” 应为“书生意气”;b .“愁怅” 应为“惆怅”,“竟自由” 应为“竞自由”; d .“团萁” 应为“团箕”,“沧茫” 应为“苍茫”.3.a 解析:品味:仔细体会,玩味,一般作动词。品位: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一般作名词。灌注:浇注,注入(心血)等。贯注:(精神、精力)集中。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4.c 解析: a句中“不能不”是双重否定,“难道”为反问句,也表示否定,全句变成“不会感动得淌下眼泪”意,肯定否定颠倒了。b句中“书籍”不属日用工业品,分类不当。d句中“酷爱”是“非常喜爱”意,“非常”赘余。)5.a . 解析:b,应为“零容忍”;c,谢谢,中国!;d,“质疑”后的逗号改为冒号。6 d . 解析:不是长沮,而是接舆。二(9分,每小题3分)7c. 解析:“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抽象思辨的对象”不能说不存在。8 .d. 解析:“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我们去协调使之共存,才是“为道”,才表明“道”的实践意义。9.c. 解析:儒、道都认为两者呈现内在联系。三(9分)10、d解析:薄:逼近,迫近。11、d解析:a “他”代词/表示委婉语气 b 承接关系/转折关系 c “率领”/“又”并列关系)12.b解析:写于仲文拒绝诱招;写于仲文死里逃生;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13.(1)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为所”“且”“十七八”各1分,句意1分)(2)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伪北”“颇”各1分,句意1分)(3)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