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醴陵名胜联欣赏13级校本对联第一课时 导读 萍醴之间号称孔道,历来是沟通华东和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闽浙文化和荆楚文化融合交流的通道。位于通道之上的醴陵城,也就当然的成为湘东文化重镇.醴陵山水秀美,如诗如画,名胜古迹点缀江山 . 对联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一幅好的对联寓意深刻,凸显主人深厚的文化素养。题写在名胜古迹上,展现的是一代才子的风骚;题写在府邸大宅,展现的是主人的尊荣与骄傲。在此,我们把收集的几副有代表性的醴陵名胜对联,和大家共赏。 一 、 阁楼对联 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景物肯定就有非凡的对联,状元洲头上的状元阁就是这样一座建筑,也真有难得的对联。状元阁重建于1995年,由元极协会倡导全市群众捐资修建,又称“元极楼”。整个建筑五层,一二层为裙楼基座,三至五层为阁楼。状元阁总体高度约为三十米,登楼可环眺全城,与青云山上新修的梯云阁隔江对峙,遥相呼应。在基座裙楼上,四面开门,各有对联。西向为正门,门额题“状元阁”三字,东向同样题写,只是字体书法不同。北面门额题“秀夺潇湘”;南面门额题为“气雄湖广”,大门两侧各有对联。四副对联中以南向一幅气势最为雄浑: 江含画栋开天宇;风韵檐铃奏舜韶。上联静景:滔滔渌江之中,新建的状元阁雕梁画栋,掩映在状元洲头郁郁葱葱的香樟之中,仿佛云彩洞开,显露出来的巍巍天宫一角;下联动景:状元阁楼,四周檐角高翘,江风阵阵,檐铃摇摆,叮叮当当的铃声一层盖过一层,错综有序,缓急有度。在这湖广大地之上,遥望炎帝栖息的南方山林深处,耳畔听到的仿佛正是当年三皇创设的华美乐章。 二 . 寺庙对联 醴陵还有一处颇具特色名胜景点,对联也是独一无二,就是位于王坊镇的屏山寺。大屏山是江南三大名山之中的萍乡武功山的支脉,是湘赣两省之间一道天然屏障。屏山寺就修建在大屏山的主峰上。相传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大将尉迟敬德巡察到此,见地势险峻,云雾缥缈,遂在此驻扎。后人因此建寺,因此山为吴楚界山,号称吴头楚尾,故称之为“吴楚古刹”,算来有1300余年的历史了。屏山寺前殿供奉佛祖,庭院中有一座衣钵塔,塔碑题“临济众宗衣钵塔”,看来这里应该是禅宗临济宗的丛林了。 独特的是屏山寺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山门,一个朝西向着湖南,一个朝东面向江西,分别接纳来自湘赣两省的善男信女。传说元兵血洗湖南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携母亲流落到此地避难,就露宿在寺外阶基之上。因为这个缘故,屏山寺又叫做“皇觉寺”,相信供奉的神灵也就特别灵验。所以,历次修整两省百姓都争着将寺庙的大门开在自己一边。最后只好妥协下来,东西两个方向,面向两省开两个一摸一样的山门。山门两侧的对联也几乎一样: 海天相色无边界; 吴楚东南第一峰。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修建应当是以湖南人为主,因为面向湖南方向的山门两旁的对联是红底金黄字,而朝向江西方向的对联是红底白字。工匠还悄悄的将上联中的“相色”二字顺利颠倒过来,好在佛教用语中两种说话都行得通。 长庆寺前有山门。门额书:绩拟香山。门联为:长庆永乐,钟鼓常鸣。山门旁另有侧门可通行汽车,院内有几百平方米的空坪和花坛。头进门额书:长庆寺。门联:长沾雨露;庆衍生灵。门前石狮一对,右下首有水池、假山.内祀观音菩萨。二进为大雄宝殿,正中为如来佛祖,左右列18罗汉,大雄宝殿右侧新建罗汉堂,正中为如来卧佛,四周列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均由各信士捐献。罗汉堂面向侧门,前为院内大坪。罗汉堂右后侧为五岳圣帝殿,内祀五岳圣帝神像。循圣帝殿侧后上山,就天然山石辟为小型石林,其间有阶级直上帝释天宫,宫内祀玉帝和王母神像,宫门前石柱楹联:佛法存心,一片梵声长庆寺;繁华在望,万家灯火醴陵城。三 . 墓地对联。对联言简意赅,往往包含丰富的内涵,不单单对联字面表达的意思,甚至关于联作者的故事也得以流传下来。醴陵城西红拂墓上就有这样一幅对联: 红拂有知应识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对联中的红拂女在唐年间以为奇女子,传说李靖年轻时期望为国出力,就去拜望当时担任隋朝太师的杨素。杨素很是傲慢,李靖很失望。但是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太师的侍女红拂。于是,深夜女扮男装跑到馆驿,和李靖一道投奔开明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成为一代开国功臣。后来,李靖南征,红拂女一路随行。不想到醴陵时染病身亡,李靖只好将她埋葬在西山,等待南征结束后迁回北方。这就是红拂女的故事,红拂墓也就成为醴陵的一道风景。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醴陵知县益阳人何宣组织重修红拂墓,在墓顶立两米高白石碑,正面刻“红拂之墓”,碑左右就刻着这副对联。言语中既有对渌水青山得以掩埋如此传奇女子的羡慕之意,更有自比李靖的几分自负。只可惜这位外地来的县令,为官一任,既然没有什么显著的的政绩,还奢谈什么“应识我”呢?四 . 书院对联 撰写对联终究是文人的强项,号称经典的对联大抵也还是文人的作品。醴陵城里号称经典的还算渌江书院内堂的这副对联: 醴酒燕嘉宾琴韵书声遥知渌水源头远; 陵云弘壮志地灵人杰独得西山爽气多。渌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最初建在城东青云山学宫旧址(今一中校园内)。道光9年(公元1829年)迁建于西山红拂墓下首今址,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泉水清澈见底,水味甘甜,饮后精神振奋、焕然一新,称为“洗心泉”。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分别祭祀南宋三位醴陵籍名臣和唐将李靖。书院鼎盛时期,均辟为斋舍。民国年间,书院被改为学堂,1979年创立醴陵教师进修学校,至今进行教学活动。书院从创立至今,历时两百五十余年,是湘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书院保存有一排完整的清代考棚,和长沙岳麓书院、郴州白鹿洞书院、福州武夷书院号称江南四大书院。院内正中为讲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讲堂中的麻石堂柱子就悬挂这这副对联。对联巧妙的是将“醴陵”二字嵌入联首。上联由醴陵地方得名由来之醴泉佳酿起意,由满耳的朗朗书声联想到书院门前渌江的源远流长,江中浩黲奔涌的哪里只是清澈的河水?分明是“二程学说”、源于“朱张会讲”的宋明理学正统思想.下联“陵云弘壮志”暗合城东的青云山,邑人不但将城东这座山岗取名为青云山,而且在山腰建起梯云阁,无非希翼我地方学子学有所成,多出俊才人杰。的确,在南宋,醴陵一下子就出了吴猎(1143-1213,宋史本传行于世)、杨大异(南宋嘉定十三年登进士第,宋史有传)、皮龙荣(?-1265,南宋淳佑四年进士)三位朝廷重臣。究其原因怕还是因为这书院,因为这巍巍西山的爽朗气韵与这副对联一同流传的还有一幅,就是左宗棠为陶澍(1779-1839,嘉庆七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撰写的那副。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左宗棠担任渌江书院的院长。左因为受业师贺熙龄的熏陶和林则徐的影响,虽然关心政事和时局,当时科举却不是很顺利,只好屈居在这书院之中。正好当时担任两江总督陶澍回家省亲路过醴陵,左应知县的邀请,为其住宿的驿馆撰写了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月,八洲子弟翘首公归。 此联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上联巧妙的将这位大人殿试中从容应对,十天之内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并皇命修建幼年时读书的印心书屋等几件人生得意之事表述无遗。下联表面上说八洲子弟翘首期盼,期待大人荣归故里,其实更多表露的是对联撰写者对总督大人的敬佩之情和愿意追随的衷心。所以,对联深得陶澍赏识,当即邀请左宗棠做彻夜畅谈,并结为儿女亲家。左也由此踏入仕途,终成一代封疆大吏。 五.革命故地对联 立三故居芋园 故居位于渌江乡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压疮护理课件
- 老年人医学课件
-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
-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含答案)
-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 CN120197082A 食盐碘含量检测数据的置信分选方法及系统
- 2019年7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老师培训藏品知识讲解课件
- 老师傅汽车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老兵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比亚迪秦EV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2025年安徽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低能耗建筑多排孔自保温砌块墙体体系应用技术规程》
- 有限空间监理实施细则
-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
- 防御台风复盘工作情况报告
- 拼音卡片(四线三格)
-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神经内科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 一年级幼小衔接开学第一课系列:《会问好》教学课件
- 1.2 规划初中生活(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2024)
- 2021年销售货款回收管理制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