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doc_第1页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doc_第2页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doc_第3页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doc_第4页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纳米 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1-100nm之特殊的热学性质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C,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纳米尺寸时,则降低27,2纳米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具高质量。日本川崎制铁公司采用011微米的铜、镍超微颗粒制成导电浆料可代替钯与银等贵金属。超微颗粒熔点下降的性质对粉末冶金工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在钨颗粒中附加0.10.5重量比的超微镍颗粒后,可使烧结温度从3000降低到12001300,以致可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成大功率半导体管的基片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就找到这么点.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医药使用纳米技术能使药品生产过程越来越精细,并在纳米材料的尺度上直接利用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品。纳米材料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 家电 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材料多功能塑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可用处作电冰霜、空调外壳里的抗菌除味塑料。 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工业 可以从阅读硬盘上读卡机以及存储容量为目前芯片上千倍的纳米材料级存储器芯片都已投入生产。计算机在普遍采用纳米材料后,可以缩小成为“掌上电脑”。 环境保护 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这种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够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纺织工业 在合成纤维树脂中添加纳米SiO2、纳米ZnO、纳米SiO2复配粉体材料,经抽丝、织布,可制成杀菌、防霉、除臭和抗紫外线辐射的内衣和服装,可用于制造抗菌内衣、用品,可制得满足国防工业要求的抗紫外线辐射的功能纤维。 机械工业 采用纳米材料技术对机械关键零部件进行金属表面纳米粉涂层处理,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耐磨性、硬度和使用寿命。纳米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摘要: 纳米涂料对甲醛、氨气等有害气体有吸收和消除的功能,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对各种霉菌的杀抑率达99以上,有长期的防霉防藻效果。纳米改性内墙涂料,实际上是高级的卫生型涂料,适合于家庭、医院、宾馆和学校的涂装。纳米改性外墙涂料,利用纳米材料二元协同的荷叶双疏机理,较低的表面张力,具有高强的附着力,由于目前应用纳米材料对涂料进行改性尚处在初级阶段,技术、工艺还不太成熟,需要探索和改进。但涂料的各种性能得到某些改进的试验结果足以证明,纳米改性涂料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好的。 关键词: 纳米 材料 应用1 高能冲击法制备纳米晶结构材料的研究本文对在炸药爆炸产生的高能冲击波条件下纳米晶结构材料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对爆炸复合后的Cu/Fe复合板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行了金相、TEM、HRTEM观察。结果表明:在接合界面的一定厚度范围之内材料发生了纳米晶化,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非晶化现象。在爆炸复合工艺所具有的近乎极端的条件-高冲击力、高塑性变形、高塑变速率、以及绝热状态下温度的瞬时升降之下,材料内部尤其是在接合界面处,位错的密度将极大增殖并且运动和堆积,空位的密度也将急剧增加,从而使材料被分割碎化成纳米尺度的组织形貌,甚至有的地方的原子排列呈无规则的非晶态。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可望通过高能冲击的方法制备纳米晶结构薄膜材料以及纳米晶块状材料。 2 等离子体法制取纳米粉末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高能量密度由电子、离子、原子与分子组成的电中性的带电异体,它可以由惰性、中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不同气体形成该种气体或两种以上气体的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可分为低压冷等离子体(也称非平衡等离子体)和常压热等离子体(也称准平衡等离子体)。3 高能球磨法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自高能球磨法(HEM)一经出现,就成为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不仅被广泛用来制备新金属材料,而且被用来制备非晶材料,纳米晶材料以及陶瓷材料等,成为材料研究领域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4 纳米粉体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纳米粉体材料制备与应用是纳米科技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改造我国传统的粉末工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极大地提高粉末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相关制造行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某研究中心着重于纳米粉体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与技术集成,先后开发成功纳米级超细碳酸钙工业化制备技术、超细磁粉工业化制备技术、纳米磁流体制备技术、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生物材料制备技术等十几项科研成果,并已部分实现产业化,其中纳米级超细活性碳酸钙技术已实现年产1.5万吨生产规模的建设。粉体工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它不仅可广泛用于改造橡胶、塑料、造纸、涂料、化妆品等传统化工产业,而且纳米粉体材料还是促进信息记录介质、精细陶瓷、电子基片、生物材料等新兴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5 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是纳米科学发展的基础。微乳液法与传统的制备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较全面地介绍了微乳液中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对纳米微粒结构的鉴定方法。 6 脉冲能技术在超细粉碎领域中的应用介绍了近期国外将脉冲能技术应用在超细粉体及粉碎领域上取得的进展,对在该领域出现的几种新方法和设备及它们的性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7 溶胶凝胶技术与纳米材料的制备介绍了溶胶凝胶技术的化学理论、水解活性的控制方法及非醇盐溶胶凝胶技术。评述溶胶凝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8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上)嵌段共聚物分子链中,嵌段间的相互热力学不相容性及化学键相连接性,使体系发生自组装。通过适当的分子及体系,嵌段共聚物体系能够自组装形成丰富的周期性有序微结构。本文概要地总结了嵌段共聚物体系主要的三方面自组装物理行为:本体自组装、在选择性溶剂中的缔合、及薄膜自组装。同时,介绍了这三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9 纳米粉体(CeO2)0.9-x(GdO1.5)x(Sm2O3)0.1的溶胶-凝胶低温燃烧合成采用溶胶-凝胶法与低温燃烧法相结合,合成了(CeO2)0.9-x(GdO1.5)x(Sm2O3)0.1系列粉体。结果表明:由硝酸盐与柠檬酸混合形成的凝胶,可在较低温度(200-300)点火并燃烧。经TEM,XRD测试,燃烧后即直接形成了粒径为20-30nm,具有萤石结构的单相粉体,由该粉体制备的固体电解质在中温下电导率为5.810-2S/cm,组装的单个H2-O2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达70mW/cm。10 单分子膜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由于纳米粒子具有不同于块体材料的特征,其制备、表征和应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LANgmuir-Blodgett(LB)膜法是一种重要的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LB单分子膜作为基体,在其上成核生长有机和无机纳米粒子。高度有序的LB膜能够更有效控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几何结构以及稳定性。近年来,已成功地利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在单分子膜制备了Ag、Au等金属纳米颗粒以及CdS、ZnS、PbS、CdSe、PbSe等 半导体纳米材料。11 溶胶-凝胶技术与纳米材料的制备溶胶和凝胶是由粒径为nm到100nm的粒子组成。溶胶-凝胶技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为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方法。这种应用胶体化学原理制备材料的方法与传统烧结、熔融等物理方法不同,对材料的均匀性可以达到亚微米级,纳米级的控制,在制备高分散性多组分材料中有其独特的优点。12 溶胶-凝胶(Sol-gel)化学及其应用介绍了溶胶-凝胶理论和技术的历史背景以及研究现状;评述了近年来在电学、光学、热学、化学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指出溶胶-凝胶化学在未来的超结构材料科学中必将起重要作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胶=凝胶化和热处理形成氧化物或其它固体化合物的方法。基过程是:用液体化学试剂(或粉状试剂溶于溶剂)或溶胶为原料,而不是用传统的粉状物为反应物,在液相中均匀混合并进行反应,生成稳定且无沉淀的溶胶体系,放置一定时间后转变为凝胶,经脱水处理,在溶胶或凝胶状态下成型为制品,再在略低于传统的温度下烧结。13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纳米材料研究的进展情况,详细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其特点,并预测了其具有很大潜力的应用领域。纳米技术是以扫描探针显微镜为技术手段在纳米尺度(0.1100nm)上研究、利用原子、分子结构的特性及相互作用原理,并按人类需要在纳米尺度上直接操纵物质表面的分子、原子、甚至电子来制造特定产品或创造纳米级加工工艺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技术。纳米材料是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表面、界面科学等多种学校交汇而出现的新的学科。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无机材料、纳米聚合物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等。笔者对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技术手段的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14 微乳化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介绍了微乳液的概念,及微乳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并进一步阐述了微乳反应器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状况。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1100nm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相应地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之为微乳化技术(MET)。自从80年代以来,微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微乳应用研究发展更快,在许多技术领域:如三次采油,污水处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我国的微乳技术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15 纳米微粒的化学制备法综述了近年来制备纳米微粒的化学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沉淀法、水热法、喷雾法、溶胶-凝胶法、有机树脂法等。这些方法是合成粒径100nm超微粉末的有效方法。16 单分子地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单分子膜和纳米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简述单分子膜法制备和半导体纳米粒子,并对纳粒子的表征进行了介绍。 17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超微粒子制备中的应用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超微粒子制备中的原理主方法,给出了此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无机和有机材料方面的应用实例,同时分析了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超临界流体技术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而超临界流体技术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是近些年来才开展的课题,主要集中在高发子材料的合成和超细颗粒的制备。超微粒子(UMP)是介于宏观固体和微观分子原子之间热力学上的亚稳态物质,也称纳米材料,其粒径一般在1-100nm。它具有明显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在光学、吸波、绝热和陶瓷等功能材料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其研究对象已由单相金属和单相陶瓷发展到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复相陶瓷及复合材料。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纳米级颗粒的研制方面已成为一门新技术。18 纳米材料的分子自组装合成述评简要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基本原理,概述了一些常见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合成方法,并合例举了四种典型的纳米材料(纳米管、多孔物质、自组装膜、有机/无机纳米复合体)合成化学研究现状。通过与传统合成法的对比,指出自组装合成了可以方便地实现结构和性能的预期调控,具有其它手段无可取代的优越性。19 纳米技术离现实还有多远叙述了纳米技术的发展简史,介绍了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现状,讨论了纳米材料制备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及发展前景。20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下)嵌段共聚物可以自组装形成丰富的有序微结构。这些微结构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态和晶体/准晶结构及宽泛的尺寸选择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及相对容易的加工方法。利用嵌段共聚物这种自组装特性来制备一些利用传统技术难以获得的纳米材料(如功能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材料、模板材料、介孔固体等)及微米/亚微米微结构材料(如光子晶体等),具有优越性。这些材料将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催化等领域取得应用。 21 液相微波介电加热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些新方法当中,液相微流介电加热法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引起了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液相微波介电加热法制备纳米粒子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是该方法在制备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粒子中的应用,并且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作了一些展望。 22 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并对微乳液的配备和实验中影响纳米微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其发展方向。 2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般特性和纳米粒子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且介绍了纳米粒子的表面处理和塑料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概述了纳米材料在塑料方面的应用情况。 24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粒子超临界流体用于制备超细粒子是一项新技术。综述了两种形成微粒的方法:超临界快速膨胀法和超临界反溶剂法,并着重介绍了其在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进展。 25 溶胶-凝胶法制备-Fe2O3纳米粉末溶胶-凝胶法是制备材料的湿化学方法中一种崭新的方法,其基本反应有水解反应和缩聚反应,这种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制备工艺过程温度低、材料制备过程易于控制;制品的均匀性好,其均匀度可以达到分子或原子尺度;制备纯度高。溶胶-凝胶法引起科技界的关注,在一些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在稀土永磁的研究中发现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时会出现剩磁增强效应,铁基钠米复合稀土永磁具有潜在的极高的磁能积,关键是构筑硬、软磁体相的纳米复合结构。化学还原扩散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首先作为基原料的-Fe2O3要细化到纳米尺度。本文是通过制备铁的醇盐再经过溶胶凝胶法制取干凝胶。研究热处理对于干凝胶粉末的晶态转变以及粉末形貌和尺度的影响。26 溶胶凝胶法制备MgxZn1-xO合金薄膜及其光学性质研究近几年来,短波激光二极管已成为半导体激光器的一个研究热点。与其他方法相比,溶胶凝胶技术不需要复杂而昂贵的真空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成分容易调节等优点。所以我们选用此技术制备MgxZn1-xO合金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光谱,光致发光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27 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通过电化学方法合成前驱体直接水解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和纳米TiO2膜,纳米TiO2功能膜具有异相氧化还原催化作用,纳米膜中的Ti()/Ti()氧化还原电对作为媒质,异相间接电还原硝基苯为对氨基苯酚和草酸为乙醛酸。 28 纳米氧化物材料的喷射共沉淀制备方法和原理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研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有可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纳米材料制备工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化学共沉淀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称为喷射共沉淀法,采用此方法制备了一些具有良好形貌纳米氧化物材料,并对喷射共沉淀法原理进行了分析。29 超声雾化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本文介绍利用超声雾化法研究制备金属氧化物Al2O3纳米微粒,通过超声雾化干燥焙烧过程来完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粒径可控制、设备简单、粒子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此外可以用来制备有机及高分子的纳米粒子材料。30 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讨论了纳米材料的两种制备方法:高温高压的激波法和单辊激冷法。由此产生的纳米材料具有若干新的特征。我们着重论述了它的分形结构及其可能的物理意义。纳米材料的某些特征已经显示出新的独特功能。31 纳米材料制备中磨介的配比研究球磨粉碎法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对材料进行纳米化加工的普通方法之一。利用球磨粉碎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球磨介质的配比至关重要,是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采用行星式球磨机,以不锈钢球为磨介,研究了不同磨介配比工艺对矿物中药超细化过程中的粉体颗粒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磨过程中采用不同直径进行级配后的混合磨介比采用单一直径的磨介,粉碎效果要好,获得的超微细化矿物中药粉体颗粒的大小为纳米级。同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32高温熔盐法制备微纳米材料本研究提出一种高温熔盐法制备微纳米材料新工艺方法,可合成金属间化合物、陶瓷、金属/陶瓷复合粒子、陶瓷/陶瓷复合粒子等。33纳米微粒自组装多层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利用巯基乙酸作为稳定剂,我们在水溶液中制备了AgI纳米微粒。由于巯基乙酸中的巯基与微粒表面的银具有一定的键合作用,使得微粒的表面带有羧酸基团,而在一定的pH值下,水溶液中羧酸电离使微粒的表面带有负电荷。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可以与带有正电荷的聚电解质PDDA进行交替沉积,制备含有纳米微粒的自组装多层膜,我们用TEM对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谱对自组装 膜的成膜过程进行了检测;利用XPS对自组装膜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自组装膜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稳定剂的存在制备纳米微粒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所制成的微粒粒径分布较为均一。通过静电作用沉积纳米微粒的方法,可以得到较为有序的纳米微粒沉积薄膜,并且这种方法实验过程简单,微粒成膜后稳定性好,对于很多金属和半导体微粒都适用,为将纳米微粒进行有序组装以实现其功能化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途径。并且由于微粒的纳米尺寸,使得该材料在高分辨率信息存储方向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34 纳米晶体纤维素的制备与表征研究用硫酸水解棉短绒得到的纳米晶体纤维素I(NCC1),经1的NaOH处理后就可得到纳米晶体纤维索(NCC)。用X射线衍射仪、TEM、AFM、FTIR和GPC表征,证明NCCI有低的分于量、窄的分子量分布及较高的化学活性:在FTIR谱中,NCCI的羟基波数较之短棉绒的羟基波数有明显的蓝移现象。研究证明纳米晶体纤维素具有十分明显的纳米效应。35 纳米PVC树脂生产技术开发了用于氯乙烯原位聚合的无机纳米微乳化体系,并介绍了以此生产出纳米PVC树脂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的纳米PVC树脂的粒径分布更为集中,比普通PVC树脂的熔融流动性更好,适用于生产管材和型材,生产出的 110 27给水管的维卡软化点为84,纵向收缩率为17。36 导电Zt0 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用溶胶凝胶方法,结合后焙烧处理,得到系列ZrO 纳米材料及其与碳膜组成的复合材料XRD,Raman,SEM及导电性能测试表明;复合ZrO 纳米材料有较小的粒径(6,85nm),晶型为立方相,有较均匀的二次粒子分布,其中碳以碳膜形式存在,复合材料有好的导电性能将碳膜在823K氧化后,立方相转化为四方体相,粒径增加,无导电性能。37 A1 O /SiC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采用一次粒径分别为10nm和15nm的 A1 O 和CC粉体为原料,制备了A1 O /SiC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纳米SiC颗粒明显抑制A120。基体晶粒的长大,SiC体积分数超过4时,材料的断裂方式由沿晶断裂变为穿晶断裂。随CC含量的增加,A1 O /SiC纳米复合材料的硬度增大。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在SiC体积分数为5时达到最大值。最大三点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明显高于热压单相A1 O 陶瓷。38 纳米雷达吸波涂层的研制制备了 Ni(OH) 、 Ni(OH)2和 FeOOH纳米粉末作为新型损耗介质,测量了其频率反射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粉末不仅可以吸收电磁波,而且吸收性能优于其他些常用的吸收材料,其最大吸收值可以达到40dB。39 水热合成羟善磷灰石纳米粉体的研究采用CaCO 和CaHPO 2H O的混合物为前驱物,通过水热合成得到晶粒完整、分散性好、端面粒度在100nm以下的HA粉体,并借助XRD和SEM分析讨论了前驱物配比、水热温度、反应时间与物相组成、粒度变化和晶体形貌的关系。40 原位氰化法制备纳米TiNA1O,复合粉体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TiOA1O复合粉体为原料,采用原位选择性氮化的打法制备了纳米TiNA1O,复合粉体。应用化学热力学原理分析、计算了氮化反应的条件和机理,研究了氮化条件对氟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化反应在700时开始进行,在900保温5h,氮化反应进行完全,TEM照片显示纳米TiN颗粒均匀分布于A1O基体中,粒径为5070nm。41 纳米BaTi0 的钾掺杂最佳含量的理论计算介绍个晶体结构和制备方法与最佳掺杂含量关系的瑾论表达式,对纳米BaTiOa的钾掺杂最佳含量作出理论计算,定量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合。该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电子薄膜材料的最佳掺杂含量问题。42 纳米(Ba,Sr)Ti0 粉体材料的制备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Ba,Sr)Ti0 凝胶,并利用微波烧结技术对凝胶进行合成和烧结。结果表明,获得的(Ba,Sr) Ti0 粉体颗粒较细,与传统固相反应合成法相比,其钙钛矿相的合成温度由1100降至900,粉体的颗粒尺寸在50nm附近。43 沉淀法制备纳米CuO及微结构控制以Cu(NO ) 为铜源,分别用水、乙醇作为分散剂,NaOH、NaOHNa C0 作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晶粒,并用XRD、T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晶粒大小和形貌等进行了表 征。结果表明,产物的微结构与焙烧温度、分散剂和沉淀剂的种类有关。此外,初步研究了不同微结构的纳米CuO对高氯酸铵(AP)的催化活性。44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及其对吸收药热分解催化作用的研究用室温湿固相反应制备了纳米氧化铁,并进行了表征。用DSC研究了纳米氧化铁对吸收药(硝化棉吸收硝化甘油的混合物,NC/NG)热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并提出了该催化反应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铁能有效地催化吸收药的热分解。45 纳米钛酸钡粉体的溶胶水热凝胶法制备与表征采用正钛酸丁酯和乙酸钡为原料,甲醇和7,-醇独甲醚为溶剂,用溶胶水热凝胶法经不同条件的水热温度和不同的热处理条件制备出了1550nm的钛酸钡超细粉体,并对粉体进行了DSC、FTIR、XRD、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钛酸钡具有均匀化学成分和良好的晶型。46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综述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47 氧化共沉淀制备Sb O ,掺杂的超细SnO 用氧化共沉淀法制备了掺锑的超细SnO 粉体,采用TGDTA,XRD及TEM方法对微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可得到不同粒径的超细SnO 粉体;锑以Sb O 的形式掺入,掺杂适量,材料仍保持SnO 的结构,抑制了主晶相晶粒成长。电性能测试表明,锑的掺人降低了材料的固有电阻。48 蒙脱土/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DAPE)为主要原料合成的聚酰亚胺(n)为基体,以有机化处理蒙脱土(MMT)为无机相,成功地制备了MMT/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薄膜徽相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加入适量MMT可制得MMT片层分散尺寸达到纳米级(1-2nm)的MMT/PI复合薄膜。49 共沉淀法制备CeTZP/Al 0 纳米复合粉的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法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CeTZP/Al 0 ,纳米复合粉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混合溶液的浓度为0.5M,加入活性剂PEG及络合剂EDTA作为分散剂,溶胶的pH值为89并采用醇洗+共沸蒸馏进行脱水时,所得到的粉末粒径最小,分散性最好。50 明胶铁氧化物纳米复合微粒的制备和性能用微乳液法制备了明胶包裹的复合氧化铁纳米量级超细微粒。XRD,TEM,SEM和IR测试表明:微粒为明胶包裹球形超细微粒。微球的粒径为15 m3 m,而微粒的粒径为20nm。每个复合徽球中约有35个90个氧化铁粒子。将其用于制备磁流变液,在低的磁场强度下有较大的MR效应,沉降稳定性优于用羰基铁粉制成的磁流变液。51 Ti0 纳米微粒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XRD分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微粒。用XRD分析了二氧化钛胶体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晶粒粒径。分析表明温度在473K时Ti0 微粒呈锐钛矿结构,粒径约为5.5nm在673K以上Ti0 粒径迅速增大,微粒出现锐钛相与金红石相混晶结构。973K时Ti0 微粒完全转化为金红石相。用晶界结构弛豫的观点解释粒径随热处理温度变化关系。52 聚氮硅烷气相裂解反应制备SiCN复合纳米微粉的组成与结构采用低分子聚氮硅烷气相裂解反应工艺,制备了SiCN复合纳米微粉。通过XRD、XPS、TEM、HREM等方法,对SlCN纳米微粉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CN纳米微粉为无定形结构,局部有短程有序态存在。随裂解气氛的不同,Si、C、N元素的相对含量及存在状态也不同。53 一步水解氧化法制备纳米级Mn 0 以低成本的硫酸锰为原料,采用一步水解氧化法,以弱碱氨水为反应介质,成功制备出 型Mn 0 。利用乙醇和其他有机相的协同作用解决了产品粒度与分散性的关系,得到粒度小、二次粒子分散较好、纯度高的 型Mn 0 。最后探讨了其制备高性能软磁铁氧体的可能性。54 纳米碳酸钙湿法表面改性的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研究了脂肪酸盐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湿法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对改性效果进行了表征,确定了最佳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和改性剂用量。同时,采用红外光谱、TEM对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进行了表征,红外谱图表明脂肪酸盐通过离子键形式吸附在碳酸钙表面,TEM表明改性前后碳酸钙离于尺寸基本没有变化。最后,简要分析了其改性机理,认为二阶段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吸附历程。55 纳米尖晶石Li Mn O 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56 孔性氧化铝模板与一维纳米新材料的制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孔性氧化铝模板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结合我们实验室的部分相关研究工作,揭示了孔性氧化铝模板在合成与组装一维纳米新材料方面的重要作用,以进一步活跃和促进该重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57 应用反胶团微乳法制备纳米粉体反胶团微乳法是制备纳米粉体的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反胶团微乳体系的组成、特点,反应的方式、机理以及反胶团微乳体系中溶胶搔胶法在纳米粉体制备上的应用。58 纳米AgSnO 触头材料的制备与组织分析利用高能球磨技术制备纳米AgSnO 粉末,热压烧结后,制得纳米 AgSnO 块体。与传统内氧化法制得的AgSnO In 0 比较表明,高能球磨法能够克服内氧化法氧化物的聚集及在晶界处析出的缺陷,得到SnO 均匀分布于Ag基体上的组织结构。59 湿化学法制备表面包覆BaTiO 纳米复合微粒及其结构表征通过湿化学法合成了表面包覆硬脂酸的钛酸钡纳米复合微粒。通过FTIR和XPS可以确认有机修饰层的极性基团通过化学健与无机内核结合,虽然BaTiO 结晶形态为无定型,但通过Raman和XRD依然可以确定四方相结构,TEM结果显示纳米微粒的尺寸在1020nm左右。由于有机修饰层的存在影响了BaTiO 的成核机理和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择优取向。提出了硬脂酸表面有机修饰B aTiO 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并给出其结构模型。60 纳米TiO2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研究了纳米粒子热处理过程的晶粒生长,结果表明:低于锐钛矿晶粒的长大速率较小,后锐钛矿晶粒的长大速率显著增加锐钛矿晶粒的生长动力学符合五次方方程,表观生长活化能由于纳米尺寸和相变效应的影响在高温区和低温区表现不同,高于时为()/,低于时为()/;金红石晶粒的生长符合二次方方程,表观生长活化能为()/。61 Co取代Ni(OH) 2纳米粉体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本文利用固相反应制备了不同取代量的Co取代Ni(OH)2纳米样品。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均为-Ni(OH)2,粒子呈球形,粒径大小在40nm左右。TGDTA热分析结果表明,温度高于200时,Ni(OH)2开始不可逆的分解为NiO。循环充放电、循环伏安及Tafel极化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适量Co的掺入,降低了电极内阻,提高了电极反应的可逆性,抑制了析氧过程的发生,提高了电极的充电效率,并使其放电容量与循环寿命得到了明显改善。62 固相反应制备镍铁铜复合纳米氧化物粉体ANi00 水热法合成纳米氧化铜粉体及其性能表征63 纳米Fe2O3的制备与气敏性质的研究报道了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工艺,采用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Fe2O3、-Fe2O3粉体,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二次粒度分布对粒子进行表征,并制作了气体敏感元件。讨论了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工艺对气敏性质的影响。64 氨水单相沉淀法制备纳米NiO的研究以NiCl26H2O为原料,氨水沉淀剂,在常温下通过单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NiO。该法工艺简单、原料价廉易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65 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方法比较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66 氧化铝纳米阵列模板的制备和研究分别以硫酸和磷酸为电解液 ,用阳极氧化法在不同工艺下 ,制备纯度为 99.999%,不同晶粒组织的纯铝箔基体上的氧化铝纳米阵列模板 ,得到 5种孔径的纳米孔 :10nm ,2 0nm ,30nm ,6 0nm ,10 0nm ;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和结构分析 ,观察到了 :阻挡层、趋于六边形的单元结构薄层和不同孔径、密度的纳米孔阵列 ,其结构为无定形 ,对这种自组织结构作了初步的生长过程分析 .67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对传统的直接沉淀法进行了改进 ,对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投料方式及洗涤条件等多种因素对产物纳米氧化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改进的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能够得到六方晶系、球形 ,粒径约为 15 2 5nm的纳米氧化锌。68 反相微乳液中LaPO4纳米粒子的制备利用了反相微乳液中界面膜的限定作用,在TritonX-100n-C10OHH2O体系的反相微乳液中以0。1molL La(NO3)3和0。1mol了(NH4)2PO3水溶液戴体组成合成了LaPO4纳米粒子。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衍射仪对其形貌和大小分别进行了表征。69 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合成介绍了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对影响微乳液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等进行了研究,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作乳化剂,通过调整其比例控制乳化剂的HLB值,制备了乳化剂浓度为0.3mol/L、水/乳化剂比为6:1的W/O型庚烷/ST80/水微乳液体系。在此微乳液中制备了ZnS纳米粒子,采用TEM和XRD对超细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得到的样品为型立方晶系ZnS粒子、粒子粒径10-30nm。70 超声波作用下的钛醇盐水解法制备纳米TiO2以石油焦为原料 ,在m(KOH)m(C) =21的条件下 ,以KOH为主活化剂 ,以H2 O作为活化助剂 ,制备出富含纳米孔的天然气吸附剂。实验得到的预活化条件是 :m (KOH)m(C) =21;m(H2 O)m(C) =11,32 0保持 4 0min ,然后升温至 35 0保持 10min。活化条件是 :8 /min的升温速度 ,升温至 82 0保持 90min后 ,降温至 30 0后取料。结果表明 ,按此条件得到的产品微孔 (1 2nm)率可达 90 %以上 ,产品的质量吸附量在 2 0、3 5MPa下达到 13 8%。 71 以钛氧有机物为前驱物制备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的纳米二氧化钛晶体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及前驱物的差别影响其光催化活性。将20ml钛酸丁酯及30ml乙酐在密闭容器中与50ml环己烷混合,在7085反应30min,生成微细的非晶钛氧有机物;经FTIR和TGA分析,该物质被确认为计量式是TiO(OOCCH3)2和TiO(OC4H9)(OOCCH3)的混合体。该钛氧有机物前驱物经焙烧后得到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的纳米二氧化钛晶体。表征结果表明,钛氧有机物在焙烧过程中,其表面的吸附的及键合有机基团在400以前发生脱附和氧化分解;在389405间形成锐钛矿型晶体,在600出现金红石晶型;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