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一点了解10.doc_第1页
对中医的一点了解10.doc_第2页
对中医的一点了解10.doc_第3页
对中医的一点了解10.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医的一点了解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医学科学。1每次当我读到有关于中医的定义时,就会有一种糊涂的感觉,我们很难对中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许这并非能用人类简单的言语所能定义的。中医的历史悠久,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不仅作为一门医学科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人类智慧的体现。中医主要是研究人体的,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精气血液为物质基础,完成统一的机能活动。2对于中医的理论,没有学过它的人,恐怕难以理解,更何况对于一个先是刚学完两年西医基础的我来说,或许对于我们专业来说,恐怕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专业在接触中医之前,先是学了两年的西医基础,第三年才开始接触中医,难免会对中医的某些理论产生怀疑。然而,我们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其实,理论上很难说,谁对谁错。中医有着漫长的历史背景,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用哲学思想提炼而成,又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发展和修正。古代哲学的理论广泛地被中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应用。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证。中医理论学说主要包括:五行、阴阳、精气、藏象、经络学说等。从诊断辨证论证,此整个过程无一不体现了上述中医的理论和学说。中医的基础理论贯穿于如下的整个过程。四诊1.诊断中医基础理论 症状 + 体征 = 症 2. 辨证病机 病因 证候 = 病 3.论治 方剂,针灸首先,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等方法收集信息,得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症状和体征即中医所说的症,此过程称谓诊断。然后,根据上述的症分析其病因与证候及其病机,即构成了病。此过程称谓辨证。最后,由病因,证候和诊则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治疗的过程称谓论治。无论是诊断,辨证,论治,还是涉及中医有关的其它的问题,都始终贯穿着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与西医的理论的来源不同,西医主要间接来源于实验,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中医主要直接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中间不需要经过实验这个环节。两种理论截然不同,它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不同。西医没有“证候”这个概念,中医则十分重视证候。西医和中医都强调病因,但它们对病因的理解的理论又有所差异。中医强调的是大道理,西医则重视细微的方面。西医一旦找不到病因,则束手无策,就算找到病因,西药对于病毒也有点显得力不从心,“非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西药对于越来越多的细菌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中医则强调病因和证候,即使暂时找不到病因,也可以对证下药。中医强调关系,重视功能,西医则重视结构和有形的物质。所以对于情志导致的疾病,西医则不擅长,中医擅长。医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整体观念,但是西医的整体观念缺乏有效的具体措施。中医和西医在理论方面上,很难结合,在治疗方法上倒可以有机会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中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医学的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化,思想,思维方式,治国,哲学,其它科学等方面。其主要体现在医学上,反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曾经听中基老师提过,现在大多数广东人存在着“阳虚”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许多问题,包括阳虚。广东省中医院的雒晓东说,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与过去不同,现在广东人普遍存在阳虚的原因如下:1.气候问题: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腠理开泄,汗液增多,特别是夏季,暑气逼人,阳气容易外漏,常常导致了阳气宣发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而广东气候炎热潮湿,病变易化湿,伤阳气。夏长冬短,日长夜短,体内阳气容易虚衰。又因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广东夏长冬短,往往冬天不冷,夏天炎热,所以秋冬一般养阴不足又进一步导致阳不足。2.生活习惯:过食生冷,睡眠不足,造成阳气受损。晒太阳的机会比较少。邓铁涛表示,现在的广东人生活方式和过去不同,“过去的人多干体力劳动,一出门就晒大太阳,加上气候、水质等因素,当然觉得容易热气;但是现在不同了,人们出入都是空调环境,即使在夏天热出一身汗的机会也不多,而且现代人多数从事体力活动强度不高的劳动,特别是终日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的广东人,大多数都是阳虚体质。”3.西药的滥用: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让人体的正常细胞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中医看来,等同于阳气受损。4.滥用苦寒:街上的凉茶铺都是连锁经营的,王老吉、黄振龙、邓老凉茶广东凉茶可谓家喻户晓。这样过去那种过于苦寒的凉茶已经不适合现代广东人饮用了。邓铁涛强调,“广东凉茶”也应该讲科学,不是广东人不能再喝凉茶了,而是应该再对凉茶的成分作更深入的研究,采用更适合现代广东人体质的成分。故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5.中药西用:在西医院临床常见的情况是,除了普遍使用抗生素意外,还会中西结合地,不辨阴阳地开些中成药。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静脉滴注、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各种清热化痰止咳药水。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说,此类药损伤伤人体的阳气。中基老师说过,广东人容易因阳虚而导致“上火”,这些人虽然有“火”,但实际是因虚寒体质引起的虚火,阳虚的人如果饮用寒凉食物,暂时可以降火,但时间一长就会损伤阳气,越来越容易上火。阳气不足,即容易上浮,而出现所谓的“上火”。个人觉得这与中医所说的“阳密乃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如果阳气不足,肾水失去蒸腾的热力,犹如寒水一潭,那么处于弱势的肾阳就不敢潜入肾水,而往上走,所以人体上部往往表现上火的症状,比如口干咽燥,面部潮热,口腔溃疡等等,而下部却是一派寒像,比如腰膝酸软冷痛,乏力,脚凉,怕冷等等。这种现象,中医有个形象的词叫“虚阳上越”。 刘力红有个形象的比喻:地球现在疯狂的开采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等,看起来地球表面温度是高了,能量多了,但是地球内部却是越来越空。这就好比人体的“虚阳上越”。中基老师曾说过,一般四十岁以后的人容易发胖,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的原因。青年人的阳气相对与年纪大的人比较充足,“阳密乃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阳气越来越少,固摄能力逐渐减弱,故年纪大的人容易虚胖。中诊老师说过,必要时也可以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寒热虚实。例如,喜欢喝冷的水,一般可能是热证。强调人类是复杂的,人类自身也存在十分复杂而微妙的自我感知和调节能力。吃药的目的往往只是辅助人体恢复健康。在金匮要略还有“春不食肝,夏不食心,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的论述。春不食肝,意思是春季肝气旺,此时吃肝会使肝气更旺,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症状。此外,还会发生头痛、眩晕、失眠。夏不食心,心和苦五行均属火,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夏不食心,同理,由五行学说可得,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荔枝等;还可以适当吃些醋等酸味食品。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中医现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首先,中医的某些理论有很多,某些理论有点空洞,也有空谈道理的,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读懂它。其次,不擅长于外科手术。再次,在诊断方法上,中医除了以传统的四诊方法为主以外,必要时也可以利用现代某些成熟的自然科学的技术来辅助中医的诊断。最后,是关于中药的来源问题,古代的中药主要来源于纯天然的,现在的中药大多是依靠人工种植的,古代有些好的炮制方法已经失传,如今的药物的炮制方法与古代相比,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总的来说,现在人工大规模种植中药的性质与古代天然的药物有所差别。而中医的理论是来自于自然规律和实践的,现在的药物已经不是那么的天然了,所以至少在关于药物方面的某些理论可能应该要适当地作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当今人工种植药物的性质的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在当今,对于同一种证和同一种病,中医的疗效不及古代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当今中药的性质与古代有所差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说现在的中医不好,毕竟天然的与人工种植的药物有区别,更何况影响药物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仅简单谈一下个人对中医的一点看法:中医强调无形的关系,这就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关于“场”的概念。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确实存在着。对于磁场,我们可以放一根小磁针,根据其偏转情况,来间接反映场的存在。同理,中医的许多概念都与“场”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中医所说的“气”的概念,往往可以从人体某些功能上的变化得以检验出来,间接地反映“气”的存在性。中医重视养生,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哲学思维把实践组织成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理论。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相信中医,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外国人对中药的敏感性比较高,对中药的耐受的阈值比较低。外国人用了太多的非天然的人工合成的药西药,对于西药早就产生耐受性,出现所谓的代偿性适应。中西医的理论很难融合,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去融合。只要是存在的,就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中医脏腑的阴阳五行理论,很像物理学的系统模型。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模型,不但详细说明了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互相的关系,并且对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也做了详细的陈述。有了这种理论模型,中医在推论疾病的原因时,有更多推理的因素和逻辑,可以更精确的找到疾病的原因。医学的研究应该如同物理学的研究,可以先接受中医所建立的人体模型,或多建立几个假设性的完整人体模型。利用模型来解释各种现象,进而逐步调整模型中的各种假设,也许从这个方向有机会发展出对人类更有用的医学理论。3中医和西医的某些理论可能存在相反,从开始的理论就是用宏观的方式讨论人体的整体模型,从而发展出整套的医疗方法。但是其系统过于庞大,用西医微观的观点,很难立即提供直观的证据,因此一直被认为不科学。加上中国数百年来的弱国形象,使得中医的地位在世界上一直无法建立。4 然而,难道我们非要用现代西医去解释中医吗?何不用中医来解释西医?或许,这并非我们人类以现在的知识所能解析的。就连著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要等到1919 年,爱丁顿通过观测日全食时太阳附近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相对论以后,才逐渐让人们所接受,从而也将爱因斯坦推向了科学的最高峰。试想一下,倘若当时爱丁顿没有证实相对论的正确性,难道我们就敢说相对论是不正确的,又或者说是所谓的不科学的?同理,中医与相对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更何况是中医的理论呢?现在又缺乏在西医眼中所谓的现代实验的证明。然而,难道中医的理论也必须要用那些所谓的实验证实后才能被人类所应用吗?显然,至少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中医的理论很难用简单的类似于简单而机械的实验来证实。其实,中医在中国的漫长的发展历史就足以说明其价值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中医非要等到西医的伯乐的出现,才被人们所接受吗?从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能守恒定律信息守恒定律,或许还可能存在质能信息守恒定律。从上述理论的变化,不能发现它具有一种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深入,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趋势。这越来越靠近中医的理论思维方式。因为毕竟人类所能感知到的有形之物的确很少,很多物质是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例如以“场”的形式存在着。中医的许多概念与场的概念基本一致,又如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经络,经络像“场”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有着神奇的功能。科学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同理,中医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我是从数学中了解到严谨,从物理中感知思维需要开拓,从哲学中明理,从两年的西医基础的学习中开阔了视野,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仿佛让人的思维登上了泰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中医存在一种循环的思维模式,太极拳,八段锦其实也可以逆过来打。太极图是一个圆形的,地球,月球,太阳等都是近似圆形,中医也有圆运动的理论。宇宙是一个圆运动,地球是一个圆运动,人是一个圆运动,一个系是一个圆运动,一个部位,一个组织,一个器官,一个穴位都是一个圆运动。现在科学的研究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世界上,没有最小也没有最大的物质,可能都是因为事物都具有循环的过程吧。难怪有人也会说,物理学步入禅境。物理学从哲学中来,又回到哲学中去。其它学科也有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