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本课主要从 家天下 的皇帝制度的确立 中枢权力体系 地方行政机构及官吏选拔制度等方面 讲述从秦汉至宋元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演革 图示 知识梳理 一 法令出一1 创立秦始皇确立了 皇帝 制度 2 特征皇帝集行政权 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 弊端皇权带有 性 随意性的特点 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 影响 1 历代 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 君臣关系 实质上是 和 奴才 的关系 司法 独断 官僚体制 主子 二 君权和相权1 帝相矛盾 1 相 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 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 帝王往往采取限制 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 权力消长 1 西汉 频繁更换丞相 从身份低微的土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建立 与 外朝 2 唐代 中央设中书省 和尚书省三省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 身份等同于宰相 相权分散 相权 中朝 门下省 巧学巧记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工作流程 3 宋代 设 为行政机构 长官简称 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 增设 作为副宰相 设 管军事 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长官为三司使 思维拓展1 汉 唐 宋三代在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的措施上有哪些特点 都通过增加宰相人数达到分散相权的目的 使其在权力上相互牵制 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 监察机构的设置 1 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 一级行政机关内 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 西汉 中央 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地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 每州部设 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3 唐代 御史台定期到 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 宋朝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 的官员 5 元朝 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 由监察御史复按 郡 御史大夫 刺史 京都 刑狱 御史台 2 评价 1 积极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 消极方面 专制制度的 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本质 思维拓展2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 组织独立 自成系统 自两汉后 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 自成体系 2 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 奖惩制度之中 并实行重奖重罚 3 以轻制重 对监官采用职卑 权重 厚赏 重罚的政策 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四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 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 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 察举制 1 含义 是由 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 概况 兴起 两汉时期 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为九品官人法 即 贵族 官吏 九品中正制 点拨提示 1 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并不是将推荐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2 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 不是历史的进步 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 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 对此整体上应予以否定 3 评价 百姓不得参与 民意无从体现 3 科举制 1 创立 隋朝创立 2 特点 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特别是明清 3 评价 破除了 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益于社会 风气的形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 的人 八股取士 世家 重学 创造意识 五 行省的设置1 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 郡 县两级 唐 道 县三级 宋 路 州 县二级 2 行省的设置 1 创建时间 元代 2 主要内容 全国分设十个 行省 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分别由中书省和 管辖 州 行中书省 宣政院 3 与中央关系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 节制 中央以 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中央采取 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 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央 监察 省官互迁 思维拓展3 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什么异同点 1 不同点 2 相同点 疑难探究 史料 材料一 汉代 察举制 四科取士 为 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材料二今立中正 定九品 高下任意 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 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 情伪由于己 是以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唐 房玄龄等 晋书 刘毅传 主题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其趋势 材料三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 四善 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 称作 最 新唐书 材料四渐渐地 这些考试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思考 1 据材料一 二 三指出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其演变规律 2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 思想以及整体的综合功能 提示 1 依据 材料一 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 道德 品行为选官标准 材料二 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准 材料三 表明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 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这是科举制推行产生的积极效果 规律 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 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 客观的原则 2 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拓展深化 1 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及特点 1 内容 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担任尚书令 侍中等 使其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 魏晋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以分割宰相权力 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2 特点 皇帝制度得到发展 皇权逐渐加强 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 各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对点训练1 2016 新课标全国 26 史载 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 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 误失 必书之 而不乐 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故选a项 b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 故排除c项 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 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 a 2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 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是在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者同属于中央官制 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 但两者并不等同 应用时代 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 盛行于汉 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 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三公九卿制下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2 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 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从而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互相牵制 互相监督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使封建官僚体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六部的设立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是 皇权下的民主 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的政令 门下省仅有封驳权 没有裁决权 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 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 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对点训练2 2017 泰安 钱穆在 国史大纲 一书中指出 西汉武帝时 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 或曰应关白 关白 禀告 丞相 光谓 此内朝事 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 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 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c 对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