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昌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文科综合能力试题 第卷(选择题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析】据选项信息可知,a项强调继承如果依靠上天决定就相对安定,若依靠个人影响,则容易出现争斗,显然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关;b项认为即使上千年的坟茔也不能动一点土,技术家族有上千的男丁也不会分散,即是千年的族谱也不会紊乱;c项强调天子乘驾的车需要六匹马,诸侯是五匹,卿是四匹,大夫是三匹,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的森严等级;d项认为拥立贤德的人比拥立嫡子的益处大,人才自身的能力比其资格更重要。故c项与宗法制无关,是题目要求的选项。25.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解析】材料中马克思认为小农经家庭如果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等方面看,他们属于同一个阶级;但小农之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利益的同一性并没有使小农形成共同关系,也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联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说明小农没有形成整体的国家意识,故选择c项。【易错警示】本题易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全面准确地解读分析题目材料包含的信息。错选a项是没能注意其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错选b项是没有认识到材料中马克思只是说明小农从没有建立统一政治组织角度看不是一个阶级,并不能得出小农是不是一个阶级的观点;错选d项是忽视了材料中马克思认为小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与其是否应当建立政治组织的内涵不同。26.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南宋皇帝认可朱熹的原因。【解析】材料中宋理宗认为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能够发挥古代圣贤深奥的道理,有利于社会的治理,所以宋理宗才特意赠与朱熹太师的称号,追封其为信国公,所以选择b项。材料没有涉及朱熹发展学术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宋理宗对学术的奖励,排除a、c两项;d项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涉及材料“有补治道”的核心内容。27.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解析】材料信息说明虽然明清时期世界上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但并没有扫荡中国的封建经济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统治强化所致,故选择a项。b项与材料信息矛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的工商业发展;鸦片输入中国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与题目明清时期的信息矛盾,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英法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无关。28.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经济方面看,其最大作用是其土地的分配原则是按照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故选择d项。a、c两项是资政新篇的作用,与题目的要求不符;b项错误,其仍然主张的是土地私有制。29.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思想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评价是:“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千年来思想界莫不与皆专制政体相协应。二千年来之政治,二千年来之学术,莫不与此二千年来之社会经济形态,所谓封建时期者相协应。”表明这位思想家( )a完全否定了秦以来中国历史的进步性b全面正确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c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d受西化风潮影响,夸大了专制的弊端【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析】材料中的思想家认为中国自秦朝以后的两千多年来均是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两千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学术均与此相关。实际上,中国自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在前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明清时期是复兴没落的,故材料作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其对中国的封建统治的评价是片面的,没有看到其积极作用,所以选择d项。该思想家否认的是秦朝以来的专制统治,并没有彻底否认秦朝以来的中国历史,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强调了专制统治的河南,并没有揭示封建统治的本质,c项不正确。30.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的影响。【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将其精神向白崇禧进行了介绍,在蒋介石支持下,白崇禧将该著作的精神进行了归纳概括,使之成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说明该著作对国民党的抗战有一定作用,因此选择b项。a项虽然准确,但与题意信息无关;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所写,与国共合作无关,c项错误。国共合作的实现在1937年8月,论持久战的发表在1938年5月,排除d项。31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画家朱宣咸的作品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图片反映了( ) a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依据题目的图文信息可知,该画强调的报喜是庆祝公私合营,而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级形式,故a项准确。国家对私有制改造的根本性胜利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公私合营只是其中一项改造的一种表现形式,b项不准确;c项与题意无关,并且当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错误。32.从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 a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发展生产【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72年中国之所以大量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主要是因为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实现,西方国家纷纷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而中国从能够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设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选择b项。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a项不符合史实;c项的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拉开序幕的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即有与西方的交往,如英国等,c项不正确;材料明确说明中国用自己的资本购买了外国的技术设备,与利用外资无关,排除d项。3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民与政府的距离越扩大,则贡赋也就越沉重。因此,在民主制之下人民受担最轻,在贵族制下负担较大,在国君制之下就承担着最大的重担了。”材料反映了( ) a“自由、平等、博爱”是社会进步的不二选择 b民主制是社会进步的最佳选择 c自由主义政策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国君制、贵族制和民主制都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中卢梭的思想。【解析】材料中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的距离越远,人民承担的赋税就越重,所以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承受的负担最轻,在贵族统治下负担较重,在国王统治下负担最重,说明其认为民主体制是最好的,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故选择b项。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了三种体制下人民的负担问题,与a项的信息无关;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经济思想,材料信息与此不符,c项错误;材料信息显然对民主制持肯定态度,对国君制持否定态度,并没有客观评价这三种体制,d项不正确。34.“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他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就当时罗斯福采用这一方式的意义,时人评价说“和总统在一起待一个小时以后,叫我把钉子当饭吃我都吃得下去!”可见,“炉边谈话”( ) a有助于提振民众信心 b根除了民众生活压力 c扩展了市场消费潜力 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斯福在任专题期间,在美国面临重大事件时,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方式与人民进行沟通,有人对这种方式进行了高度评价,能够激发美国民众的信心,因此选择a项。b项的“根除”显然不符合史实;通过“炉边谈话”能够提升人民的信心,对于扩展市场并没有直接的作用,c项错误;d项属于表面现象,其实质在于a项。35.“9.11”事件标志着后冷战时代的终结,随之终结的还有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传播,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将把世界带进更一体化、更同质化、更加和平的环境。世界已经进入 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地缘政治要素将在全球化的经济空间重新发挥作用,表现出更加的不平坦,潜在的危险更多这里所说的潜在的危险有( )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影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全球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体系的唯一逻辑传统地缘政治的回归,加剧了国际紧张关系地区冲突不断升级,世界处在战争的危险之中 a b c d【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与经济。【解析】材料信息认为2001年的“9.11”事件标志美国独霸世界的结束,并且终结了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传播;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使世界更加一体化,与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地缘政治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更大,故、两项正确;项符合史实,因为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说明全球化自然是构建国际关系的唯一逻辑;项错误,当今世界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综上,所以选择c项。【知识拓展】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其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第卷(非选择题160分)二、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36 41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需要做答。第4248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做题(5题,共135分)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最早的历史可上溯到中华民国时期。1947年4月,南昌汽车保养厂正式建厂,它是江铃集团的前身。到了1949年4月,南昌汽车保养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配厂。1958年5月,南昌汽车修配理厂试制成功一辆“英雄”牌三轮汽车,当年又试制出一辆2.5吨“英雄”牌载重汽车。1962年,南昌汽车修配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理厂;并且于1967年再次更名为江西汽车制造厂。而过了一年的时间,江西史上第一辆自己制造的井冈山牌汽车即宣告诞生。1969年,“生产500辆井冈山牌汽车”的报道刊登在当时极具权威的党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上,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1972 - 1980年,江西汽车制造厂先后试制并小批量生产井冈山牌jx - - 131型载重3吨、jx-133型2吨和jx - -142型3吨载货汽车。不过由于井冈山牌汽车制造成本比同类产品要高,而价格却卖得便宜,加上销路不畅,造成企业严重亏损。从1968年制造汽车开始便连年亏损,到1984年这16年来累计亏损达到5600万元,成为江西省最大的亏损户。1984年,通过“技贸结合”的方式,率先引进日本五十铃汽车全套的驾驶室模具、焊装夹具、测试线技术和关键设备。1985年5月,第一辆蓝色的双排座轻型卡车正式下线,江西汽车制造厂也开始了继续发展的道路。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江西汽车制造厂于1992年开始股份制改造。1993年4月,江西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汽车株式会社、伊滕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组建江铃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拥有其中75 010的股份,日本五十铃拥有另外25%股份中的12.5 %,日本五十铃与江铃集团进入技术、资本、管理的全面合作时期。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江铃汽车发展历程。(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铃汽车1984年以前亏损的原因。(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铃汽车1984年后扭亏为盈的原因。(8分)站在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振兴江西汽车工业的认识。(5分)【答案】(25分)(1)由民国时期汽车修理厂发展而来;汽车制造成本高、规模小、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合作,向现代企业迈进。(6分)(2)原因: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动乱的社会环境;技术落后,成本高。(6分)(3)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向日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股份制企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8分)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江西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技术创新;坚持改革开放。(5分)【命题立意】本题以江铃汽车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解析】第(1)问需要对题目材料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显然包括江铃汽车的来历、1984年前的发展概况及1984年之后的发展情况。第(2)问依据“1984年”的关键信息可以想到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依据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可以联想到改革前该企业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落后,计划经济明显,注意结合材料“制造成本比同类产品要高,而价格却卖得便宜,加上销路不畅”等信息。第(3)问的第一小问一是注意题目材料包含的信息,如引进日本的技术,进行股份制改造等等,二是结合这一时期我国的深化改革,如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第二小问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注意从与该行业技术的创新有关,也与其管理方式关系密切,自然与改革开放政策有着重大关系等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即可作答。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会考中国历史部分内容介绍:(1)对“封建制度”的解释:“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2)对待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涉及。对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晋斗争,称为“五胡乱华”;对清朝的称呼是“满清”。(3)对于鸦片战争,介绍了中英双方史学界的不同观点:“中国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应禁鸦片贸易而引起的”;英国人却称为贸易战争,把战争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贸易的事件上去”。对两种观点的谁是谁非则不作分析。请回答:(1)依据你所学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概括指出在上述三个方面或问题的解释或看法的不同之处。(9分)(2)分析会考中国历史产生上述解释或看法的原因。(3分)【答案】(12分)答:(1)高中历史教材:对“封建制度”的解释:是指五大社会发展形态中的一个社会形态即封建社会阶段的政治经济等制度的总和。对(2)的解释:认为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斗争),没有“胡”“华”称呼之分。对于鸦片战争立场明确,认为是以禁鸦片贸易为导火线的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9分)(2)没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释;受到西方观点和中国古代和近代传统认识的影响;国家意识不够强。(3分)(说明:本题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及对中国古代“封建”的理解、鸦片战争的认识等等。【解析】第(1)问一是知道题目材料中三个方面的观点,二是联系自己学习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如对封建制度的解释材料的含义实际上是分封制,而我们学习的封建制度则是一种社会形态;二是对西晋少数民族的历史认为是“五胡乱华”,而我们认为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自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三是对于鸦片战争,我们认为是因为中国的严禁鸦片引起了英国等中国发动战争,英国认为是为了扩大对华贸易,而材料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第(2)问会考中国历史的解释与我们的认知不同,主要是从一是当时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长期与祖国分离;二是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社会制度不同,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分析问题等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二)选做题请考生在42、43、44道地理题中任选题做答,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10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1928年1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 摘编自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 -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8分)(2)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7分)【答案】(15分)(l)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6分)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任意一点,2分)(2)措施: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2分) 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为统一全国财政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5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清朝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解析】第(1)问一是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从顺治到雍正,清朝的税目是固定的,统一的,联想到当时清朝的重农抑商,说明其财政收入以土地税为主;鸦片战争后的税收则与商业关系密切。二是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说明鸦片战争后的财政税收则是动态的,原因显然与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等关系密切。三是鸦片战争后政府财源的开辟是地方政府主导,原因自然与清政府的中央权威下降有关。第(2)问的第一小问需要对材料二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一要结合第一项问的作答,显然有利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理顺,二要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中国税收改革的现代化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全球通史材料二 19世纪初在反对拿破仑一世的解放战争中,一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主张把居住在欧洲境内的所有日耳曼血统的人统一到一个民族国家之内。普法战争使德国完成了统一。19世纪60、70年代,以操德语或日耳曼语的居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理论和主张,后来发展为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又名“泛日耳曼主义”、“泛德意志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各种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团体,最有名的是1891手成立的泛日耳曼同盟(又译泛德意志同盟)。同盟的机关报泛日耳曼报炮制和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学说和理论。 摘自百度百科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以北美为例说明“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独立后的美国在民主法制道路上是怎样不断发展的?(8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不同影响。(7分)【答案】(15分)(1)条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损害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启蒙思想的影响;北美殖民地人民较高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共同的地域与文化心理。(4分)发展: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走上民主道路;随着西进运动与民主建州,民主制度在空间上扩展;美国内战后消除了黑人奴隶制,保障了黑人公民权;二战后面对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宪。(4分)(2)普法战争前的民族主义表现为争取民族自主与统一,推动德国完成了统一并走上近代化道路。普法战争后的民族主义表现为扩张主义,成为对外推行侵略政策的思想武器,推动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7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美国和德国思想。【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实际上是回答美国独立(建立统一的美利坚国家)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即回答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包括制定1787年宪法、宪法的几次修正机器相关的事件,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南北战争、二战后黑人的民权运动发展等等。第(2)问意思注意对材料二反映的信息进行认真解读分析,二是明确普法战争前是法国阻挠德国的统一,普法战争后则是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德国的发展,如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等等。注意史论结合、语言精炼、条理清晰。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已主义政策。材料二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8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7分)【答案】(15分)(1)材料一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政策,企图祸水西引。材料二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特殊背景下签订的,暂时有利于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