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PADS Layout 的元器件的布线.doc_第1页
第11章PADS Layout 的元器件的布线.doc_第2页
第11章PADS Layout 的元器件的布线.doc_第3页
第11章PADS Layout 的元器件的布线.doc_第4页
第11章PADS Layout 的元器件的布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小结第11章 PADS Layout 的元器件的布线PADS Layout采用自动和交互式的布线方法,采用先进的目标连接与嵌入(OLE)自动化功能,有机地集成了前后端的设计工具,包括最终的测试、准备和生产制造过程。PADS Layout布线有自动布线和手工布线两种方式。本章将从布线规则开始,对如何利用PADS2007软件实现元件布线进行详细的介绍。11.1 布线规则(Routing Rules)介绍设计规则(Design rules)允许将设计中的约束(Constraints)直接输入到PADS-Layout 中去。设计规则(Design rules)包括:(1) 安全间距规则(Clearance Rules):设置设计目标之间最小的空间距离。(2) 布线规则(Routing Rules):设置过孔类型、长度最短化类型和当前层。(3) 高速电路规则(HighSpeed Rules):设置高级规则,如平行、延时、电容和阻抗值。这些规则能在原理图中设置,也能在PCB中设置再反向传送到原理图中。下面主要从过孔类型的设置、长度最短化和当前层的设置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布线的规则。布线规则的设置步骤如下:(1) 执行SetupDesign Rules菜单命令,如图11-1所示。(2) 执行完命令,将弹出“Rules”对话框,如图11-2所示。图11-1 选择Design Rules图11-2 Rules对话框从图中可以看出,设计规则里面包括8种规则,和一个生成报告,分别是Default(缺省)规则、Class(类)规则、Net(网络)规则、Group(组)规则、Pin Pairs(引脚对)规则、Decal(封装)规则、Component(元件)规则、Conditional Rules(条件规则)、Differential Pairs(不同管脚对)规则,和一个Report(生成报告)。应该注意的是:(1) 当没有指定任何规则时,默认的是Default(缺省)规则。(2) 其中Class(类)规则、Conditional Rules(条件规则)、Differential Pairs(不同管脚对)规则,这三种规则组成了(Extended Rule Set)扩展规则集。(3) 单击Default图标时,将出现“Default Rules”对话框,如图11-3所示。图11-3 Default Rules对话框从上图可以看出Default Rules包括:Clearance(安全间距)规则,Routing(布线)规则,Hi Speed(高速电路)规则,Fanout(扇出)规则,Pad Entry( 焊盘接入)规则和Report(生成报告)。(4) 单击Routing图标,将出现“Routing Rules:Default Rules”对话框,如图11-4所示。图11-4 Default Rules对话框由上图可以看到: 在Topology Type这一栏中点选了Serial Source ,表示如果有多个源管脚(ECL)的时候以串行方式放置。 在Routing Options:这一栏中, 勾选了Copper Sharing 下的Via 和Trace 表示布线允许连接到铜皮上。勾选Auto Route 表示允许布线布到一个已经布好的连线上。勾选Allow Ripup 表示允许布线和重新布线。勾选Allow Shove Protected 表示允许交互布线时推挤被固定或保护的网络。 在Priority的后面选择的是3,表示设置自动布线时网络布线的优先级是3。 Available Layers 表示显示设计中有效的层,上图中有效层设置的是Ground Plane和Power Plane。 Selected Layers 表示选择希望布线的层,上图中希望布线的层是Primary Component Side和Secondary Component Side。 在Vias这一栏中,Selected Vias下的STANDARDVIA表示希望选用标准的过孔。 在Maximum number of vias这一栏中点选Unlimited vias表示对使用过孔的数量没有限制。 单击OK,设置完成,并关闭对话框。在完成上面Routing Rules 的基本设置以后,下面来介绍一下过孔类型的设置。因为在布线规则中,过孔类型的设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设置。在PADS Layout 中可以定义任意种过孔类型。在交互布线期间,可以指定使用哪一种过孔类型,或者说明某些网络使用某些指定的过孔类型。过孔类型的设置过程如下:(1) 执行SetupPad Stack菜单命令,如图11-5 所示。(2) 执行完命令,就会弹出“Pad Stacks Properties STANDARDVIA”对话框,如图11-6所示。图11-5 选择焊盘形状图11-6 STANDARDVIA对话框 在Pad Stack Type 列表处选择过孔(Via),缺省的名字STANDARDVIA 将出现在封装名字(Decal Name)区域。 在SH:SZ: 列表处首先选择开始CNN55 ,并且在参数(Parameters)区域设置它的焊盘直径为55,修改当前标准的过孔定义,然后选择中间层,并把焊盘尺寸(Pad Size)改为55,最后选择结束层 并且改变焊盘尺寸(Pad Size)为55。 在Drill .列表处把过孔的钻孔尺寸(Drill Size)设置为37。 设置完成,点击OK,保存已经改变的焊盘形状的(Pad Stacks)设置,关闭对话框。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布线规律:(1) 布线时要尽量的布短线,尤其是小信号。(2) 当同一层布线改变方向时,应该走斜线。(3) 从焊接面看,组件的排列方位要尽可能与原理图保持一致,布线方向最好与电路图走线方向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生产中的检查,调试及检修,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在焊接面进行各种参数的检测。(4) 在印刷电路中不允许有交叉电路,对于可能交叉的线条,可用“钻”、“绕”两种办法来解决。所谓“钻”就是让某引线从别的电阻、电容、三极管脚下的空隙处“钻”过去,所谓“绕”就是从可能交叉的某条引线的一端“绕”过去,如果在电路很复杂的情况下,可以用导线跨接的方式简化设计,解决交叉电路问题。(5) 同一级电路的接地点应该尽量的靠近,本级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的接地点不能离得太远,否则会因两个接地点间的铜箔太长会引起干扰与自激,相比接地点离的远的电路,采用“一点接地法”的电路,工作较稳定,不易自激。(6) 总地线必须严格按“高频中频低频”一级一级地按弱电到强电的顺序排列,切不可随便翻来覆去的乱接,一级与一级之间宁可接线长点,也要遵守这一规定。特别是变频头、再生头、调频头的接地线的安排要求更为严格,如有不当就会产生自激导致无法工作。随意调频头等高频电路常采用大面积包围式地线,以保证有良好的屏蔽效果。(7) 强电流引线 如: 公共地线,功放电源引线等,应尽可能宽些,用来降低布线电阻及其电压降,可减小寄生耦合而产生的自激。(8) 保持阻抗高的走线尽量短,阻抗低的走线可长一些,因为阻抗高的走线容易发笛和吸收信号,引起电路不稳定。电源线、地线、无反馈组件的基极走线、发射极引线等均属低阻抗走线,射极跟随器的基极走线、收录机两个声道的地线必须分开,各自成一路,一直到功效末端再合起来,如两路地线连来连去,极易产生串音,使分离度下降。(9) 在多层印制板布线时,由于在信号线层,剩下的没有布完的线已经不多,如果把这些剩下的线布在一个新的层上不但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而且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可以考虑在电源层或地线层上进行布线。为了保留地层的完整性最好是在电源层上布线。 11.2 手动布线在PADS Layout 中,布线的方式有两种,手动布线和自动布线。手动布线就是使用者以手工的方式将图纸里的鼠线布成铜箔走线。就当今的电脑技术而言,手动布线仍然是PADS Layout 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在手动布线方式中交互式布线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布线方式。所谓交互式布线就是把工程师的布线经验和电脑的布线算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来实现工作设计人员和电脑的交互式布线功能。在布线过程中只需定义几个关键节点,其余的走线部分由软件根据空间尺寸及最短路径原则自动设计,并优化45走线拐角;当布线空间有限时,可以用当前走线 推挤沿途的布线及过孔,支持平移、垂直的推挤方向,所有被推开布线的形状和拐角都能自动优化。这种智能的交互式布线功能可以大幅度减轻手工调线的工作量,提高复杂的高密度互连的设计效率。通常,在进行手动布线之前,首先,参照原理图进行预连线,看一下项目的可连通性怎样,布线是否符合电路模块要求,并根据原理图及实际情况进行器件调整,使其更加有利于走线。一、 交互布线(1) 在PADS Logic界面上打开文件“PADS ProjectsSamplesPREVIEW”,如图11-7所示。图11-7 打开文件(2) 单击按钮,工作界面就导入了电路图,如图11-8所示。(3) 执行Tools/PADS Layout 菜单命令,如图11-9所示。(4) 执行完命令,就会弹出“Connect to PADS Layout”对话框,如图11-10所示。(5) 单击按钮将会弹出“PADS Layout Link”对话框,如图11-11所示。(6) 选择Design 这一项,单击按钮,发送网络列表。如图11-12所示。图11-8 打开的PREVIEW的界面图11-9 选择PADS Layout 命令图11-10 Connect to PADS Layout对话框图11-11 PADS Layout Link 对话框图11-12 PADS Layout的链接对话框(7) 单击按钮,将进入PADS Layout的界面,如图11-13所示。图11-13 PADS Layout的界面(8) 在PADS Layout的工作界面中元件是叠放在一起的,为了把他们分开先把它们全部选中,如图11-14所示。(9) 全部选中后,执行Tools/Disperse Components菜单命令,如图11-15所示。图11-14 被选中的元件图11-15 分离元件命令(10) 执行完命令将弹出“PADS Layout”对话框,如图11-16所示。图11-16 开始分离(11) 单击按钮,所有的元件将被分开,如图11-17所示。图11-17 已经分离好的元件布局(12) 在未选择任何对象的状态下点击鼠标右键,选择Select Traces/Pins/Unroutes命令,如图11-18所示。图11-18 选择Select Traces/Pins/Unroutes命令(13) 在PADS Layout 工具栏的层组合Layer Combo框中,选中主元件面Primary Component Side,设置它作为当前层。如图11-19所示。图11-19 选定当前层(14) 设置好当前层后,给界面上的元器件加个边框,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边框图标,如图11-20所示。图11-20 选中图标(15) 这时就可以在工作区里画框,把所有的元器件都包含在里面,如图11-21所示。(16) 然后执行Tools/PADS Router菜单命令 ,如图11-22所示。图11-21 给元器件加个边框图11-22 选择布线命令(17) 执行完命令,将会弹出“PADS Router Link”的对话框,如图11-23所示。图11-23 PADS Router Link 的对话框(18) 单击按钮,就会进入PADS Router界面,如图11-24所示。图11-24 PADS Router界面(19) 要进行交互式布线,有两种方式选择交互式布线命令。 单击工具栏上的Interactive Route图标,如图11-25所示。图11-25 选择交互式布线命令 在工作区域内,先任意选中一条白线,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如图11-26所示。图11-26 选择交互式布线命令(20) 单击Interactive Route 命令,就可以在工作区进行交互式布线了,如图11-27所示。图11-27 交互式布线界面在操作这一块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让PADS Layout 处于DRC 关闭状态下,当新的布线线段与其他目标短路是不禁止的(Inhibited)。 不明白(21) 开始布线后,我们移动一下光标可以发现,在一段连线结束后连线的尾端是粘附在光标上的,如图11-28所示。图11-28 连线的尾端黏附在光标上剩余的还没有布的线段将继续以飞线连接,并且结束点为需要布线的终点,这样将指引布线时前进的大致方向。(22) 从布线开始,新增加的线段总是以90进行的,这是因为当前导线角度方式是正交。当要增加布线拐角时,直接单击鼠标左键,如图11-29所示。图11-29 修改角度模式命令当选择走线Diagonal 时,走线拐角默认为45 度斜角。一旦你改变了角度方式(Angle Mode),移动光标,任何新的角度将以45度角添加。(23) 删除拐角。通过按鼠标的左键我们可以添加新的布线拐角。要删除新添加的拐角可以通过按键盘上退格键Backspace。(24) 如果要暂时结束走线,可以用Ctrl+鼠标左键,但是必须注意设置的是哪种结束模式,设置什么样的模式就要用相应的某种方式结束。(25) 在PADS Layout 中,可以通过使用完成(Complete)命令,或是通过鼠标左键这两种方式来完成布线。二、 使用Complete命令来完成布线当新的布线线段粘附在光标上时,单击鼠标右键,选泽Complete命令,如图11-30所示。图11-30 选择完成命令当选择了(Complete)命令之后。从开始端到目的地处一段新的布线将出现,并且布线的形状是平滑而简洁的。三、 单击鼠标左键来完成布线当新的布线线段粘附在光标上时,按鼠标左键。在你按下鼠标左键后,新的布线就会按照你定义的路径完成,但是不会进行平滑(smoothed),也不进行线路的优化(Cleaned up)。由于在各层之间切换时、或是结束布线命令时可能会产生到平面层的连接,我们可以根据是不是需要一个过孔来定义布线的结束方式,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布线结束的3种方式:(1) 结束无过孔(End No Via)布线结束时,在布线的结束点没有过孔。(2) 结束有过孔(End Via)布线结束时,在布线的结束点有过孔。图11-31 选择布线结束方式(3) 测试点结束(End Test Point)同结束有过孔(End Via)一样,但过孔为一个测试点(Test Point)。当布线的线段粘附在光标上时,单击鼠标的右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End Via Mode从他的下级菜单中选择一种方式作为布线结束方式。对于选定的方式,其前面有一个打勾的标记,如图 11-31所示。11.3 自动布线(Autorouting)所谓自动布线,就是在布线前先将设计规则进行设置,然后在布线的时候按照设计好的规则进行自动布线,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布线效果。在自动布线之前,可以用交互式布线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进行布线,如高频时钟、主电源等,这些网络往往对走线距离、线宽、线间距、屏蔽等有特殊的要求;还有一些特殊封装,如BGA,自动布线很难布的有规则,也要用手工布线。自动布线以后,还要用手工布线对走线进行调整。下面就从对单位设置,格点设置,网络可视,自动走线选项,对选中对象自动走线,对设计自动走线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自动布线。要进行自动布线,首先要把布线的单位和格点设置好。要说明一下的就是,单位设置和格点设置都是在PADS Router 界面中设置的。11.3.1 单位设置(1) 执行Tools/Options菜单命令,如图11-32所示。(2) 执行完命令,就会弹出“Options”对话框,选择Options对话框上的General,如图11-33所示。图11-32 选择命令图11-33 Options对话框上图中Display settings 中的Design units就是单位设置,其中有4种设计单位可以选择,分别是: Miles: 千分之一英寸; Millimeters :毫米; Inches: 英寸; Microns:微米。(3) 在Design后的下拉菜单里将单位设置为Mils,然后单击OK就设置完成,如图11-34所示。图11-34 单位设置11.3.2 格点设置(1) 执行Edit/Properties命令,如图11-35所示,可以打开“Design Properties”对话框。(2) 在工作区的空白处,双击鼠标左键,也可以进入“Design Properties”对话框,选择Grid就可以进行格点设置了,如图11-36所示。图11-35 选择命令图11-36 Design Properties 对话框从图11-36中我们可以看出PADS 中有6种格点,其中包括一种显示格点(Displayed)和5种工作格点,分别是: Displayed:用来辅助视图的栅格点。 Routing:走线和编辑的时候最小捕捉单位。 Test Point:建立测试点的最小空间单位。 Via:建立过孔的最小空间单位。 Fanout:在元件管脚扇出时建立过孔的最小空间单位。 Component:在元件布局的过程中最小的空间单位。显示格点的设置就是在Display 行中选 X 坐标栏,并将数值设置为1000,重复上面的操作,将Y坐标也设为1000即可。如果不想在工作界面看到显示格点,只要把显示格点设置为0即可。各种工作格点必须进行单独的设置。11.3.3 网络可视设置网络可视也是在自动布线前要做好的设置,设置过程简单介绍如下:(1) 执行View/Nets菜单命令,如图11-37所示。(2) 执行完命令,将弹出“View Nets”对话框,如图11-38所示。图11-37 选择Nets命令图11-38 View Nets对话框(3) 打开Net Objects下的树形目录,如图11-39所示。图11-39 Net Objects的树形目录(4) 从Net List 中选中+5V,然后再单击右面的按钮,如图11-40所示。图11-40 View Nets对话框(5) +5V就会出现在“View details”对话框中,如图11-41所示。图11-41 +5V出现在View details中(6) 重复上面的步骤,从Net List 中选中+12 V,然后单点击右面的按钮,使+12V也出现在下面的“View details”的对话框中。如图11-42所示。图11-42 +12V出现在View details中(7) 同样把下面View Details 选框中的Traces Plus The Following Unroutes 和 All Except Connected Plane Nets 选中。由上图可以看出,Default 与+5V和+12V的设置操作不一样的是,他的Colors of pads,vias,unroutes和Highlight 是不显示的。 (8) 设置完成,单击按钮,并关闭对话框。11.3.4 自动布线选项设置下面介绍自动布线的选项设置。具体的设置过程如下:(1) 执行Tools/Options菜单命令,弹出“Options”对话框,选择Routing选项卡,如图11-43所示。图11-43 Options 对话框由上图可以看到,在走线角度Routing angle中有3种选择,分别是Orthogonal、Diagonal和Any Angle。 Orthogonal:将走线拐角设置为90。 Diagonal:将拐角设置为45。 Any Angle:拐角没有限制。(2) 在Miters栏把Ratio和Angle的值分别设置为3.5和90。(3) 单击按钮设置完成。11.3.5 焊盘扇出选项的设置(1) 在工作区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弹出菜单,选择Properties命令,如图11-44所示。图11-44 选择命令(2) 执行完命令,就会弹出“Design Properties”对话框,选择Fanout,如图11-45所示。图11-45 Design Properties对话框(3) 在Create fanouts 区域只选中Plane nets,清除Signal nets 和Unused nets。对Allow multiple 下的选项均选中。(4) 在Fanout length 区域选中Unlimited,对扇出长度不进行限制。(5) 在Placement of via fanout for对话框下,选择SOIC/QUAD,在Alignment 下拉列表中选择Aligned,single row,表示单排对齐,在Direction 列表中选Both sides,表示两个方向均扇出,在Spacing 目录中选Use Grid,表示使用格点。(6) 选OK 按钮完成设置。11.3.6 定义自动布线策略(1) 打开“Options”对话框,选择Strategy,如图11-46所示。图11-46 布线策略由上图中可以看到有8种不同的Pass Type,我们可以在策略表格中勾选出需要的Pass 类型。 Fanout :对SMD元件,自动在元件外通过一小段走线添加过孔与元件脚相连接。 Patterns :找到未走线的模式将其按Z或C的模式完成。 Route :完成走线。 Optimize :对完成的走线图形进行优化,减少过孔和走线长度,使走线更平滑美观。 Center :在元件脚和过孔之间的走线自动进行对中操作。 Miters :所有走线拐角按设置好的角度倾斜及对拐角增加导角。 Test Point :对每个网络进行克测试性分析,按预先设置自动增加和指派测试点,目标是达到100% 的可测试性。 Tune :利用最小、最大和匹配长度约束调节网络的走线长度。不同的类型执行不同的自动布线功能。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Route和Optimize就足够了。选出需要的Pass 类型之后,还要在Routing Order中设置指定的布线顺序。首先,选中Fanout这一栏,如图11-47所示。图11-47 选中Fanout这一栏在下面的Routing Order definition 区域,打开Component, 然后就可以选择上面的元件,如图11-48所示。图11-48 选择元件选完之后点击中间的按钮,将这些元件增加到右边的Routing Order 列表中,如图11-49所示。图11-49 元件增加到Routing Order 列表中在这个列表中,选择All Nets,点击删除按钮,将All Nets从Routing Order列表中删除,这样就排除了其他元件进行Fanout的操作。最后,把Fanout后的Pass选中,如图11-50所示。图11-50 设置完成(2) 设置完成,单击按钮,关闭对话框。设置完成后,现在开始自动布线,我们既可以对整个设计进行自动布线,也可以只对选中部分进行自动布线。自动布线过程中前面的操作和交互式布线的操作基本一样,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下面从PADS Router界面下的操作开始介绍。和交互式布线不一样的是,开始布线时,交互式布线选择的是Interactive Route命令,而自动布线选择的是Autoroute 命令。(1) 执行Tools/Autoroute/Start菜单命令,如图11-51所示。图11-51 自动布线命令(2) 这时,工作区内开始自动布线,布线结果如图11-52所示。图11-52 自动布线结果(3) 同时在命令窗口中将产生一个布线报告的链接,如图11-53所示。图11-53 布线报告(4) 暂停或停止自动布线。像手工布线一样,在自动布线的任何时刻,我们都可以暂停或停止自动布线,这可以让我们预览布线过程或停止布线调整布线策略。 点击Pause暂停图标按钮,可以暂时停止布线。 点击Stop停止图标按钮,可以停止目前的布线操作。以上介绍的是手工布线和自动布线,下面来学习一下布线结果的检查。11.4 自动布线结果在自动布线的参数都设置好之后,现在开始自动布线,布线时既可以对整个设计进行自动布线,也可以只对选中部分进行自动布线。自动布线过程中前面的操作和交互式布线的操作基本一样,这里就不再赘述,现在从PADS Router界面下的操作开始介绍。和交互式布线不一样的是,开始布线时,交互式布线执行的是Interactive Route命令,而自动布线选择的是Autoroute 命令。执行Tools/Autoroute/Start菜单命令,工作区内开始自动布线,布线后的结果如图11-54所示。同时,在命令窗口中将产生一个布线报告的链接,如图11-55所示。图11-54 自动布线结果图11-55 布线报告像手工布线一样,在自动布线的任何时刻,都可以暂停或停止自动布线,这样可以预览布线过程或停止布线调整布线策略。 单击Pause暂停图标,可以暂时停止布线。 单击Stop停止图标,可以停止目前的布线操作。11.5 检查布线结果PADS Router 提供了设计检查(DRC)的功能,用来提升PADS Router 和PADS Layout的功能。在布线期间我们就可以进行检查,以确保在整个过程中布线的可行性,这种交互式的检查叫做在线设计检查。我们可以设置DRC方式,通过在设置/设计参数对话框设置,也可以通过DR直接命令。基本的DRC方式有四种,分别是:关闭DRC(DRC OFF),忽略DRC(DRC Ign Clr),DRC告警(DRC Warn),DRC防止(DRC Prevent)。 关闭DRC (DRC OFF):在布局和布线的期间不进行检查,也就是说,在布线和布局期间规则冲突,安全间距冲突和插入导线是允许的。 忽略DRC(DRC Ign Clr):工作方式跟关闭DRC差不多,只是在布线期间,导线的插入是不允许的。而且从DRC Ignore Clearance状态切换到DRC Prevent状态的速度要比从DRC Off 状态切换到DRC Prevent状态的速度要快一点,因为DRC Ignore Clearance 是DRC Prevent 的一个子集,而DRC Off 不是。 DRC 告警(DRC Warn):就是在布线和布局期间,会自动生成错误信息报告,但是还允许继续建立空间冲突。其他的就像DRC Prevent一样,在布线和布线修改时禁止建立冲突和导线插入。 DRC 防止(DRC Prevent):就是在布线,布局和布线修改期间,任何冲突都是禁止建立的。当试图建立空间冲突的时候,DRC冲突指示将出现。在DRC Prevent方式下,我们可以连续点击鼠标执行完成(Complete)命令,完成已经布了一些线段的布线。在布线等全部完成后,图面送客户检查之前,必须对设计数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将所有电气层中的所有元素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然后对他们分别进行各项DRC检查。这是很重要的检查工作。 虽然我们在布线过程中已经对各层及局部区域进行过多次DRC检查,可以保证没有DRC错误了。但是在全部做完之后还需要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是因为:(1) 在制作的过程中有很多设计发生变更的项目,我们需要进行再次检查。 设计本身要涉及到器件、板子的电气、物理尺寸等诸方面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更改初始设置才能满足要求。一旦发生变更,就需要对设计数据进行二次检查,避免设计错误。(2) 有很多项目如Resist与Silk等,需要在布线完成后再进行检查一遍。因为有些项目如元件的参照名等SILK数据,在布线操作特别是高密度产品的布线过程中设计者往往不会太多地考虑SILK的位置、方向等,因为那时布线是最优先的。 虽然布局完成时SILK的方向位置等已基本到位,但是布线过程中根据布线走向对元件的方向、位置等进行微调整是正常的。这样在布线完成后SILK的位置可能已是面目全非,最不可避免的是SILK文字上有贯穿孔,因此诸类操作必须要在布线完成后进行调整与检查。 (3) 在布线过程中的检查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经过全面检查直接出图而带来的DRC设计错误是不计其数,因此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对每一项设置都要求设计者对该设施最少检查两次。第一次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检查,第二次则是在操作完成后实行一次全面检查。在检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保留检查记录,可以用色笔做记号、签名和记录检查日期等。布线完成后,需要对以前的检查结果进行一次确认,保证所有项目都经过两次以上的检查,以免操作失误,发生检查遗漏。特别是在检查设计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设计变更或修正条目,如果有变更,就需要确定是否属于前工序的作业,特别是布局前工序的工作,则需要返回前工序,按照各部分的设计操作规程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